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清华大学]:2023年11月第一期《区域动态》东南亚地区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2023年11月第一期《区域动态》东南亚地区

2023-11-15-清华大学严***
2023年11月第一期《区域动态》东南亚地区

区域动态(东南亚) 【区域动态】本期关注克里斯·贝克(ChrisBaker)和帕素·蓬派吉(PasukPhongpaichit)合著的《泰国史》(AHistoryofThailand) 编者按:《泰国史》以丰富的历史事实和简洁清晰的叙事风格在众多泰国国别史著作中脱颖而出,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它详细叙述了传统的暹罗政体如何在殖民主义的冲击下转变成为君主立宪制下的民族国家,在这个过程中,泰国社会各阶层又是如何因不同的契机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其中,自下而上发挥自己的作用。两位作者吸收了大量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将许多普通人的历史融入其中,也使用了大量鲜活的经济、社会、民俗和文学材料,从而避免了自上而下的政治精英史的刻板叙述。本书业已成为了解泰国、进行泰国研究的必读基础书目之一。 2023年10月,清华大学地区研究丛书·译著系列正式出版《泰国史》(第三版)中文译本,为中文读者进一步深入了解泰国历史提供了一扇窗户。《泰国史》(第三版)英文版于2014年出版,第三版增加了2006年政变、2010年5月纷争和2011年大选的内容。 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系主办的《东南亚研究杂志》(JournalofSoutheastAsianStudies)于2007年6月发布时任泰国瓦莱岚大学(WalailakUniversity)人文学院区域研究项目(东南亚)协调员、现任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历史与哲学研究学院东南亚史副教授帕特里克·乔里(PatrickJory)关于《泰国史》(AHistoryofThailand)的书评文章。原书作者克里斯·贝克系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独立学者、研究员和翻译家,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在亚洲史特别是泰国史研究领域享有盛誉,在泰国生活30余年。帕素·蓬派吉系泰国朱拉隆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曾用泰语和英语撰写了大量关于泰国经济、性产业、腐败、非法经济和不平等的文章。帕特里克·乔里的书评编译如下: 学术性的“泰国史”少之又少,这在泰国史学中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学者们所熟知的、以英文写作的泰国史学著作包括吴迪(W.A.R.Wood)于1926年出版的《暹罗史》(AhistoryofSiam),该书如今已很少被提到,还有荣·夏马南德(RongSyamanond)的《泰国史》(AhistoryofThailand,Bangkok:ThaiWatanaPanich,1973)。目前更广为人知的则是戴维·怀亚特(DavidWyatt)的《泰国简史》(Thailand:Ashorthistory,NewHavenandLondon,YaleUniversityPress,1984)①,该书于1982年首次出版,随后多次重印,最近一次重印是在2003年。用泰语写作的泰国史的学术著作则更为罕见。这或许是因为: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人数相对较少——尽管这种情况如今已不复存在。如今历史学家可获得的素材数量大幅增加,使得构思一部范围如此广泛的著作变得更加困难,以及学界(至少在泰语的历史学界)集中关注于泰国历史上某些关键时刻存在的争议。但是,也许这种历史书写的缺乏还可以用民族国家这一概念的近代起源来解释,民族国家是这类历史的必要主题。克里斯·贝克和帕素·蓬派吉所著《泰国史》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处理了这个问题。 然而,本书从一开始就有别于以往的此类历史,它对民族国家这一主体的建构性表现出强烈的批判意识。它明确提出要叙述“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民族的观念和民族国家的机制是如何建立起来的”(第viii页)。然而,该书的重点并不在于精英阶层,而在于各种试图影响民族定义的“社会力量”,以及试图进入国家机器的“社会力量”。全书九章中约有七章关于拉玛四世时期开始推行的”改革”,叙述一直延续至今(在作者2004年的著作《他信:泰国的政治商业》[Thaksin:ThebusinessofpoliticsinThailand,ChiangMai:SilkwormBooks,2004]中有更详细的介绍)。作者在最后一章中指出了历史模式,其特点是两种相互矛盾和 ①译者注:该书已有中译本,见:戴维·K.怀亚特:《泰国史》,郭继光译,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出版2009年版。为方便和本文《泰国史》作出区分,在此将怀亚特《泰国史》译作《泰国简史》。 冲突的"传统"之间的互动:一种传统是推动一个强大、专制、有时沙文主义的国家进行扩张,认为这是抵御内外敌人的必要手段;另一种传统是对这种国家主义传统的集权、单一文化主义倾向进行批判,它主张法治,更接受多样性。后一种传统借鉴了兼收并蓄的思想传统(主要源自外部),包括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以及人权、民主和佛教形式等更为当代的话语(第264-265页)。 由于此类作品较少,《泰国史》不可避免地会被拿来和怀亚特的《泰国简史》进行比较 (尽管可能有些不公平)。怀亚特本人承认,他的叙述主要关注国王,而贝克和帕素的书则更多关注那些非精英的社会角色,特别是华工、商人、知识分子、学生、社会活动者、农民组织,以及该书后半部分中讲到的工厂工人和商人。政治变革是怀亚特的主题,而贝克和帕素的变革动力则是经济,书中叙述的是这些经济变革不仅发生在政治领域,而且在社会、文化和知识生活领域也产生了影响。怀亚特书中三分之二的篇幅是君主制时代的,而贝克和帕素书中大部分篇幅是关于绝对君主制衰落之后的。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历史学术研究作品数量大大增加,《泰国史》一书自然也从中受益。本书的一大贡献是使用了由泰国学者和研究生制作的泰语学术语料库,否则纯英文读者将无法获得这些资料。这点在本书的前几章中尤为明显,前几章研究了大城府晚期—曼谷王朝初期这一阶段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变迁,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尼迪·伊奥希翁 (NidhiEoseewong)的开创性工作,尼迪的文章收录于其与贝克联合编辑的英文文集《笔与帆:曼谷王朝初期的文学与历史》(Penandsail:LiteratureandhistoryinearlyBangkok,ChiangMai:SilkwormBooks,2005)。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还有一些历史照片,在书评人的印象中,这些照片以前从未出版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张照片是,1961年来自泰东北的议会议员空·赞达翁(KhrongChandawong)和通潘·素提玛(ThongphanSutthimat)因被指控参与分裂主义和共产主义活动,在沙立(Sarit)的命令下被押赴刑场。 与贝克和帕素出版的其他著作一样,该书行文清晰明了、引人入胜,看起来赏心悦目。因此,《泰国史》成功完成了出版商提出的“面向大众”的要求,同时也会成为泰国历史专业学生的必读书。 (英文原文见Jory,P.(2007).[ReviewofAHistoryofThailand,byC.Baker&P.Phongpaichit].JournalofSoutheastAsianStudies,38(2),404–405.http://www.jstor.org/stable/20071845,编译转载已获授权)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主办的刊物《东南亚研究》(SouthEastAsiaResearch)于2006年3月发布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穆利吉奥·佩莱吉(MaurizioPeleggi)关于《泰国史》的书评文章。书评编译如下: 克里斯·贝克和帕素·蓬派吉这两位极富盛名的学术伙伴继出版有关泰国总理他信的著作之后,又出版了一本新书。事实上,他们的新书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泰国:经济与政治》(Thailand:EconomyandPolitics,Oxford,1997)一书的更新版,该书通过对经济转型和政治发展的平行叙述,追溯了泰王国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的历史。与1997年出版的《泰国:经济与政治》中所包含的大量细节相比,《泰国史》的叙述更加统一和简洁,但在讨论的数据和文献上依然非常丰富。该书还考虑到了近年来出版的一些专著。六张地图、两张图表、24张照片以及置于该书首尾的补充材料(泰语术语表、大事年表、国王与总理名录、重要人物表和拓展阅读),有效补充了依据时间和主题划分的九个章节的叙述。 这样的内容设置显示出该书基本上是一本供大学本科生使用的教科书。教授泰国历史课程的教师们不得不欢迎贝克和帕素的最新力作,因为1997年出版的《泰国:经济与政治》细节太过琐碎,不适合于本科教学;而戴维·K.怀亚特的《泰国简史》(2003年再版,新增了关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章节)则显得过于陈旧(尽管怀亚特的作品所涵盖的年代范围远远超过贝克和帕素,但它实际上是一部现代史,即十九世纪晚期和二十世纪的泰国史)。尤其是该书用近一半的篇幅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历史,这似乎是出于对目标读者的考虑,他们应该最想了解泰国动荡的政治局面和经济前景的起源。 贝克和帕素显然值得称赞,但我认为,他们对泰国民族国家诞生的反叙事也需要批判。熟悉他们早期作品的读者会发现,他们在该书中重申了以往的立场。从政治角度看,他们的著作讲述了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初,农民阶级反抗与西方串通一气 的贵族统治的历史;从20世纪3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1932至1935年以及1973至 1976年是明显的例外),工会、进步政党、学生运动和(后期的)非政府组织反抗专制政府的历史。从空间上看,这是一部乡村反抗曼谷王朝经济剥削、政治统治和文化殖民的历史。虽然这种解释很有道理(在本书“后记”部分有很好的概括),但一定程度也有意识形态上的天真,这种天真源自政治经济学派的研究方法,而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经济史 学家查提普·纳楚帕(ChatthipNartsupha)是作者的良师益友。事实上,虽然该书对泰国的主流历史叙事采取了一种非正统的立场,但却符合一种相当传统的史学思路,即避开时下流行的对文化、身份和表征(尽管书中呈现了诗歌和歌词等文化材料)的探索,而是让“确凿的事实”来说话——该书朴实无华、实事求是的行文凸显了这种方法。 在这个所谓意识形态消亡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史学仍具有很大的解释力,这或许值得欣喜。不过,虽然贝克和帕素的历史综述往往具有相当的说服力,但在该书的某些部分,人们还是希望看到事实呈现与历史分析之间有更好的平衡,希望听到贝克和帕素的“作者”声音从他们所借鉴的大量二手资料中更鲜明地显现出来(不过,毫无疑问的是由于编辑要求,参考文献的使用相当稀少)。然而,更关键的是,他们关于农民和工人反抗国家和大企业的对抗性叙事可能最终会在恶棍和英雄的鲜明对比中映照出保皇党-民族主义叙事,而这种叙事垄断了对泰国几乎整个二十世纪历史的讨论。有一个例子足以支持我的批评:这就是作者毫无保留地推崇比里•帕侬荣(PridiBanomyong)(帕素和贝克为丝蚕书局[SilkwormPress]编辑了他的英文作品选集),却对比里在担任披汶政府的经济部长期间 (1938-1944)颁布歧视华商的措施时所扮演的角色只字不提。 考虑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意识形态对峙的独特解决方式(前游击队员加入泰爱泰党的行列,而非政府组织则对国王的自足理念大加赞赏),或许现在时机已经成熟,泰国历史研究已经可以超越贝克和帕素所说的“强势国家与人民福祉”的并列关系。与此同时,他们的这本著作将出色地为现代泰国历史提供引人入胜、事实丰富的介绍。 (英文原文见Peleggi,M.(2006).BookReview:AHistoryofThailand.SouthEastAsiaResearch,14(1),123-125.https://doi.org/10.5367/000000006776563712,编译转载已获授权) 策划:李宇晴编译:李庚润 统筹审校:东南亚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