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中邮证券]:人形机器人系列专题(二) :产业链标的梳理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人形机器人系列专题(二) :产业链标的梳理

机械设备2023-11-19刘卓、傅昌鑫中邮证券记***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人形机器人系列专题(二) :产业链标的梳理

人形机器人的时代背景:老龄化和智能化趋势。老龄化是经济社会进步下人口再生产方式转变的结果,由低生育率和寿命延长共同作用,已成为全球普遍现象,目前中国及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已处于较高水平。中国人口基数更为庞大,其经历过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推行时期,后续社会老龄化程度将不断加深,劳动力短缺问题将日益凸显。 同时,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总量下降,人工成本反之不断上升,“机器替代人”成为重要趋势。现阶段全球工业机器人部署量稳定增长,中国已是世界最大机器人市场,人形机器人在结构上与人类似,未来有望覆盖、替换所有原本需要人类劳动力的作业场景。 如何理解人形机器人的独特优势?第一,更具备通用性,贴合人类社会复杂的应用场景。人形机器人不要求改变原有作业环境,产品成熟后可以直接应用在下游需求场景,且凭借其与人类相似的设定,将更好的实现现有需求。最开始可能应用于To B端,服务于无聊、重复性高,或者危险、损害人类健康等具备天然人工替代需求的场景,更往后则可能是对于与人交互更密切的服务业需求的满足;第二,人形机器人将促进具身智能的发展。具身智能是通往人工智能的钥匙,是能理解、推理并与物理世界互动的智能系统,赋予机器人从实践中学习的能力,将成为人工智能的下一个浪潮。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未来人工智能的主要输出渠道,桥接虚拟与现实,带来更广泛、更直接的效益。 我们将人形机器人相关产业链按照主要零部件(伺服系统、控制系统、电池热管理、电机、减速器、丝杠、轴承、传感器)、一级供应商、本体制造/系统集成等进行了梳理,相关标的建议关注。 风险提示: 人工智能及大模型发展不及预期风险;核心零部件降本不达预期风险;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应用不理想风险;政策支持落地力度不达预期风险。 1人形机器人的时代背景:老龄化和智能化趋势 1.1中国及全球的老龄化程度不断攀升 老龄化是经济社会进步下人口再生产方式转变的结果,由低生育率和寿命延长共同作用,已成为全球普遍现象。中国人口基数更为庞大,其经历过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推行时期,后续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老龄化形势。 中国及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已处于较高水平。1953-2021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从2632万增至2亿,占比从4.4%增至14.2%。从历史看,1990-2000、2000-2010、2010-2020年老龄化程度年均分别增加0.15、0.18、0.46个百分点,老龄化明显加快。从全球情况看,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22年全球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9.8%,其中高收入国家、中高收入国家分别为19.2%、11.6%;摩纳哥、日本、意大利老龄化居全球前三,分别为35.9%、29.9%、24.1%。中国排名为73名,65岁以上人口占比为13.7%,仍高于全球的平均水平。 图表1:1960-2022年世界及主要人口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变化趋势 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将不断加深,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凸显。根据《中国老龄化研究报告2022》(任泽平团队)中的研究结果,1962-1976年婴儿潮人口在未来5-10年进入老龄化。预计2033年左右进入占比超过20%的超级老龄化社会,之后持续快速升至2060年的35%。预计到2035、2050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分别达3.27、3.93亿,占全球老人比重将分别为21.8%、26.2%。预计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将持续增长至2057年4.25亿的峰值,然后逐渐减少。在总和生育率1.0、1.2、1.6的假设下,2057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将分别为37.6%、35.9%、32.9%,少子化、生育率降低是导致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重要原因。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推算,伴随老龄化加速,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和占总人口的比重将持续下降,预计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将从“十三五”末期的9.1亿人下降至2023年的8.8亿人。随之而来的是老年抚养比攀升,所谓老年抚养比,是指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2020年老年抚养比为19.7%,这意味着目前平均5名劳动人口要抚养一位老人。劳动力市场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同时,由于高校专业设置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部分青年对职业种类、工作环境更为挑剔,更青睐金融、教育培训、互联网、文娱等服务业公司,对制造业则不感兴趣,部分青年选择“稳就业”“慢就业”,这些都导致了供需错配,劳动力的结构性矛盾愈发显现,制造业的劳动力供给日益匮乏,自动化水平提高迫在眉睫。 图表2:2021/10-2022/10全国青年失业率情况 1.2人形机器人可以补充、替换劳动力供给 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总量下降,人工成本反之不断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平均用工人数由2015年的8711万人,短短五年间下降超过2000万人,2022年稍有回升至约6700万人的水平,今年又开始下行趋势。制造业人员平均工资的变化趋势则相反,从2013年的42911元稳步提升至2022年的86933元,每年同比增速维持在5%-10%左右。两项因素同时变化之下,总量供给存在缺口而单价不断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机器人等工业自动化手段对于补充、替换劳动力供给,就显得尤为重要。 图表3:2020/02-2023/09我国制造业平均用工人数(万人) 图表4:2013-2022年我国制造业人员平均工资(元)及增速 随着人力成本持续上升,“机器替代人”成为重要趋势。对于用工人数需求较大的制造业来说,人力成本上升的影响显著,而随着目前技术的发展进步,各类工业机器人在生产制造环节的应用日趋广泛,不论是制造产线上四轴、六轴的机器人,进行一定专业技术操作的机械臂,还是智能仓储、物流领域使用的AGV,都在不断替代劳动密集型行业低技能一线员工和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2022年9月人工智能日(AI Day)上,马斯克对于展出的Optimus人形机器人产品,未来愿景定价将在2万美元以下,折合成人民币已经与我国制造业人员平均工资相差不多。 图表6:2022年世界前15国家工业机器人部署数(万台) 图表5:2017-2026E工业机器人部署数(万台) 全球工业机器人部署量稳定增长,中国已是世界最大机器人市场。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的《2023年全球机器人报告》,2022年全球工厂新安装55.3万台机器人,在2021年的高基数下仍然同比增长5.13%,预计2026年全球工业机器人新增安装数量将达到71.8万台。作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中国2022年新安装29.03万台,占全球份额的52.50%,同比增长5%,刷新了2021年的纪录。自2017年以来,机器人安装量年平均增长率为13%。后续则是日本新增部署5.04万台,美国新增部署3.96万台,位列前三。机器替代人工的趋势已经成为共识,而人形机器人在结构上与人类类似,未来有望覆盖、替换所有原本需要人类劳动力的作业场景。 2如何理解人形机器人的独特优势 2.1“人形”更具备通用性,贴合人类社会复杂的应用场景 “人形”更具备通用性,无需改变原有作业环境,产品成熟后可以直接应用在下游需求场景。现有的工业机器人产品,通常是针对生产制造的某个或数个环节所需要的能力进行设计,其驱动、控制系统中会有针对于特定作业场景的流程及解决方案,在单一场景之下能够达到较高的作业精度和效率,但无法直接复用在其他需求场景。人形机器人的外形体态、身体结构、灵活程度都在向着人类的情况发展,这意味着当人形机器人产品技术成熟并量产之后,下游需求的场景不需要改变原有设备、产线、工厂环境等,就可以直接将人形产品应用在生产制造中,同时还能在不改变硬件的情况下,快速适应作业场景或者工艺的变化,相当于极大程度地提高了下游千行百业的生产制造“柔性”。 人形机器人凭借其与人类相似的设定,将更好的实现现有需求。我们预计最开始的应用可能主要是To B端,服务于无聊、重复性高,或者危险、损害人类健康的,诸多人们不想做的工作。这类或枯燥或危险的简单工作场景,具备天然的人工替代需求。以物流运输为例,包含智能仓储、送餐、户外物流、家庭采购等多种应用场景,其整体作业环境相对较为可控,且工作流程可编程度高。再以危险场所作业为例,像是矿井油田、建筑工地、消防、核设施等都是对人类生命健康存在威胁的工作场所,人形机器人不光能发挥比普通人类更强的运动能力,也不存在生命健康威胁,还能节约原本雇佣人类所需的成本溢价。更往后则可能是对于服务业需求的满足,原有的家务清洁、看护照料、低年龄教育等场景,人形能够更好的完成,同时容易实现规模化,甚至未来可以畅想人形机器人运用在要求更高的服务业中,例如司机、管家/秘书、情感伴侣等。 2.2人形机器人将促进具身智能的发展 人工智能是第四次科技革命最为重要的技术,对于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的探索一直未曾停歇 , 现阶段的AI模型可大致分为决策式/分析式AI(Discriminant/AnalyticalAI)和生成式AI(Generative AI)两类。 图表7:决策式AI与生成式AI 具身智能是通往人工智能的钥匙,赋予机器人从实践中学习的能力。从决策式AI到生成式AI,机器人的“大脑”变得越发聪明,应用也更加广泛,但始终停留在抽象的、第三人称视角的,依靠文字、图像、多模态的输入信息来学习进步,而假若能给机器人的“大脑”具象化的赋予身体,那将会是另一种形态。具身智能的概念首次被提及还要追溯到1950年,当时图灵在他的开创性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中提出了:机器可以像人类一样,与环境互动,感知周围,自主地规划、决策、行动,并拥有执行这些决策的能力。现在具身智能被看作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最高境界,也被称为“Embodied AI”(具身人工智能),与之对立的概念,则是Internet AI(互联网人工智能)或Disembodied AI(非具身智能)。过去5.4亿年来,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通过身体逐步产生智能的,所以具身智能是具有身体体验的智能,而将具身智能与机器人结合,能够制造出像人类一样与环境交互、感知、行动的机器人。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也在ITF World 2023半导体大会上表示,具身人工智能是能理解、推理并与物理世界互动的智能系统,是人工智能的下一个浪潮。现有的机器人,其学习模式更像是旁观式学习,所有训练数据来自网络,只能学习数据中的固定模式,无法适应真实的世界也无法从真实世界直接学习。从认知的角度来讲,人类是第一人称,而非第三人称视角的智能,图中展示了一个实验,装置中有两只猫,一只可以主动自由行走,另一只猫被绑起来,只能跟随着主动猫的运动去观察世界。被动猫是旁观智能,而主动猫是具身智能,实验中最后被动猫失去了行走的能力。 图表8:具身智能的含义 当我们将机器人的身体赋予给AI时,也就赋予了其实践性学习的能力,机器人能够像人一样通过物理身体同环境互动、主动感知、执行任务等方式来学习、认识世界,而当选取的机器人是人形机器人时,由于物理身体的一致性,具身智能的学习和感知也将与人类存在更多相通。因此,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未来人工智能的主要输出渠道,桥接虚拟与现实,带来更广泛、更直接的效益。 3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梳理 3.1从特斯拉Optimus看产业链潜在需求 人形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当前,人形机器人技术加速演进,已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发展潜力大、应用前景广。 现阶段人形机器人的具体技术方案尚未落定,距离规模化存在一定距离,故先结合主流情况梳理人形机器人产品所需上游供给。目前,国内外一些公司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已经先行,海外主要有特斯拉、波士顿动力、Engineered Arts等公司,国内参与者主要有优必选、宇树、追觅、小米、傅利叶、达阔等,其中尤以特斯拉最为领先,主要是因为特斯拉在AI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