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外电动车渗透率仍显著低于国内,储能高增长将接棒电动车。2023年国内新能源车1-8月销量同比增速为近三年最低,同时2023年1-8月国内新能源车中插混车占比已上升至29.7%,较2022年显著提升6.7Pct,这将导致电动车的电池装车需求增长慢于整车总量增长。但考虑到美国等国家电动车渗透率仍显著低于中国与欧洲;未来固态电池等新技术的演进也将显著提升电池材料消耗量;同时储能由于中标价格的持续下降也有望接棒电动车迈入高增长轨道,需求端仍值得期待。 锂:锂矿战略资源属性凸显,2023年起供需紧缺将得到缓解。过去各类地缘政治事件再次彰显锂矿的重要战略资源属性。我们预计2025年全球锂供给量为193.4万吨LCE,2021年-2025年CAGR37.5%。2023年锂矿供需缺口将得到缓解,预计2024年后锂行业或转向过剩,但从历史经验看,多重因素仍可能导致锂矿供给不及预期,建议关注锂价见底后的板块估值修复机会。 钴:预计2023-2025年钴行业供需出现持续过剩,24和25年过剩幅度减小。 动力电池用钴量将有望继续保持高增长,由于全球各大矿企新建产能的投产以及扩产,我们预计2023-2025年钴行业供需出现持续过剩,但2024年和2025年过剩幅度有望减小。 稀土:机器人需求蓄势待发,行业紧平衡状态持续。2023年第二批稀土配额同比增速放缓至+9.9%,下半年供需格局有望向好。预计2024年和2025年全球氧化镨钕需求分别为10.97万吨和12.34万吨,同比增速+13.4%和+12.5%,稀土价格有望维持合理区间。 钠电池:2024年锂钠电池材料成本有望实现平价。行业标准加速推进,国内首批钠离子电池产品测评活动已有17家企业通过测评。若按照2024年锂价中枢15万元/吨测算,预计2024年钠电池材料成本有望达到351-392元/Kwh区间,磷酸铁锂电池材料成本有望达到377元/Kwh,因而锂钠电池材料成本有望实现平价。 钒电池:产业加速发展,看好电解液和质子交换膜。2022年-2023年9月,全钒液流电池拟建项目迅速增多,项目规模合计已达3.9GW/16GWh(包括规划、备案、在建、中标、招标等),2024年有望进入落地阶段,重点看好电解液和质子交换膜环节。电解液:2025年钒电池拉动的五氧化二钒需求分别为5.6万吨(悲观)和8.6万吨(乐观),假设五氧化二钒价格稳定在10万元/吨,对应市场规模分别为56亿元(悲观)和86亿元(乐观)。 投资建议:在电动车和新型储能需求高增长的背景下,新型技术路线将不断成熟落地,推荐钠电池领域的华阳股份。锂板块推荐天齐锂业、赣锋锂业;钴板块推荐华友钴业;稀土板块推荐北方稀土。 风险提示: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产量不及预期,全球矿山产能产量扩张超预期等。 1、海外电动车渗透率仍显著低于国内,新型储能方兴未艾 1.1、国内新能源车增速放缓,海外需求以及新电池技术对需求仍有提振空间 近年来,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迅猛发展。截至2022年末,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1310万辆。但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出现了下滑的态势。根据中汽协的数据,2023年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40.8万辆,同比下滑5.34%,这也是自2020年8月以来首次出现同比下滑。2023年8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84.6万辆,同比增长27.03%,相比2022年8月的同比增速107.48%大幅回落。2023年1-8月国内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速为39.5%,该值为2021年以来最低值,2021年1-8月和2022年1-8月国内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速分别为210.7%和115.6%。 图1:2021~2023年新能源汽车月度销量同比增速对比 2023年9月25日,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发布《新能源车锂电池市场分析》,称近两年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行业高度景气,对电池的需求急速增长,新能源车用电池的装车占比下降。随着政策推动,插混汽车(PHEV)持续走强,纯电动汽车(EV)走势疲软,预计电动车的电池装车需求增长持续慢于整车总量增长。 根据乘联会数据,2023年8月纯电动批发销量55.1万辆,同比增长12%,环比增11%;插电混动销量24.8万辆,同比增长73%,环比增长2%,2023年8月插电混动在新能源车的占比为31%,较2022年同期增加8Pct。插混车在新能源车中的占比近三年逐年提升,从21年的17%增长至22年的23%,2023年1-8月插混比例已经达到29.7%,较2022年显著提升。 表1:新能源汽车月度销量统计 对能源金属而言,由于插混等带电量较低车型对动力电池需求量较低,因而插混比例的提升使得今年市场的锂电需求压力得到一定的缓解,但我们认为未来需求依旧值得期待。首先,从全球范围看,除了中国和欧洲之外,其他国家普遍新能源车的渗透率较低。以美国为例,2022年以及2023年前三季度,美国电动汽车渗透率上升至6.9%和8.9%,仍远低于中国和欧洲。 表2:世界各国新能源渗透率 其次,未来新技术路线也会提升能源金属用量,以锂为例,如固态电池会显著提升度电用锂量。目前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中主要是采用碳酸酯基有机液态电解液,其优点是与电极材料浸润性好从而保证电极材料的充分利用,同时它在室温下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 10mS/cm )。但是这些有机液体化合物具有挥发性高、易泄露和易燃的安全隐患,导致了很多的火灾和爆炸;并且,液体电解质容易导致锂枝晶的形成,从而造成短路和热失控,也会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固态电解质具有较好热稳定性以及化学稳定性,能够有效提高二次电池体系的安全性。固态电池将现有锂电池的电解液转为固态的电解质,正极仍可沿用目前的LFP、三元材料体系;负极也在向理论容量更高、氧化还原电位更低的锂金属发展,因此固态电池的锂元素仍是必须使用到的元素,根据雅宝投资者公告,固态电池单度电耗锂量将较现有锂电池体系翻倍。 图2:传统锂离子电池与全固态电池示意图 图3:电池度电耗锂量 图4:固态电池性能比较 海外头部锂矿企业对未来需求同样仍然乐观,如全球最大锂矿商美国雅宝公司(Albemarle)此前预计全球锂需求量在2025年将达到150万吨LCE,到2030年,全球锂需求量将达到每年320万吨。 在2023年,雅宝公司上调了他们的预测,将其对2030年全球锂需求(LCE)的预测上调至370万吨,比之前的预测增长超过15.6%。 图5:雅宝公司上调全球锂需求预测 1.2、储能有望接棒电动车迈入高增长轨道 1.2.1、储能中标价格持续下降,需求释放可期 从我国电力储能累计装机规模看,储能市场仍然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截至2023年6月,中国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70.2GW(包括抽水蓄能、熔融盐储热、新型储能),同比增长44%。2023年上半年,中国新型储能继续高速发展,根据CNESA DataLink全球储能数据库的不完全统计,2023上半年项目数量(含规划、建设中和运行项目)850个,是去年同期的2倍多。新增投运规模8.0GW/16.7GWh,超过去年新增规模水平(7.3GW/15.9GWh)。 图6:全国电力储能累计装机规模(Gw)及同比增速 国内大储规模显示储能市场持续景气。从去年的储能中标情况看,第四季度是中标的密集期,因此虽然2023.8的储能中标量出现了环比下降,我们仍预计第四季度的储能中标量将会出现增长。 图7:国内大储中标情况 中标价格的持续下行,也利好储能的逐步推广。2023年8月,储能系统中标均价(2h)已经下跌到1.05元/wh,EPC中标均价(2h)已经下跌到了1.46元/wh。相比于2022年7月的高点(储能系统2h中标均价1.45元/wh以及EPC2h中标均价2.11元/wh)分别下降27.59%和30.81%。 图8:国内大储中标价格情况 储能中标价格的下行一方面是因为供应链价格联动,碳酸锂价格下滑;另一方面随着众多企业进入,行业竞争加剧。 1.2.2、新型储能百花齐放,锂电仍是主力军 在《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2》中,据CNESA预测,在政策执行、成本下降、技术改进等因素未达到预期的保守场景下,我国2026年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达到48.5GW,市场将呈现稳步、快速增长的趋势,2022-2026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为53.3%;在储能规划目标顺利实现的理想情形下,预计2026年我国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达到79.5GW,这意味着2022年至2026年期间,新型储能将保持年均69.2%的复合增长率持续高速增长。 图9:2000-2021中国新型储能市场累计装机规模及增长率 传统储能应用广泛,但其劣势不可忽略。目前传统储能是储能市场中最主要的储能形式,其中抽水蓄能是最成熟、效率最高的储能技术,是当前大规模解决电力系统峰谷问题的主要途径,应用广泛,占了全球70%以上。它储存能量大,能量释放持续时间长,技术成熟可靠。2021年8月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印发《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35年我国抽水蓄能装机规模将增加到300GW。但抽水蓄能选址困难,极其依赖地势;投资周期较长。 表3:抽水蓄能储存成本低,但不足之处明显 针对传统储能的不足之处,国家能源局2022年6月24日在《提升新型储能建设水平》中提出“新型储能具有响应快、配置灵活、建设周期短等优势,可在新能源比重不断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 表4:新型储能方式及优势 根据CNESA于2022年4月发布的《2022年储能产业应用研究报告》,截至2021年底,全球已投运的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为209.4GW,同比增长9%。 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抽水储能,累计装机规模约180.5GW,占比86.2%,较2020年底下降4.1个百分点。 新型储能(除抽水蓄能和熔融盐储热储能以外的储能方式,包括锂离子电池、铅蓄电池、钠硫电池、压缩空气、液流电池、超级电容和飞轮储能等)累计装机规模为25.4GW,同比增长67.7%,占比12.2%。新型储能中,锂离子电池仍占据主导地位,累计装机规模占比达90.9%;压缩空气储能占比2.3%,铅蓄电池占比2.2%;钠硫电池占比2.0%;液流电池占比为0.6%。 图10:2021年全球不同类型储能系统累计装机规模占比 图11:2021年全球不同类型新型储能系统累计装机规模占比 2021年底,中国储能累计装机规模46.1GW,位居全球第一。其中,抽水蓄能装机规模39.8GW,占比86.3%;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5729.7MW,占比12.5%,熔融盐储热累计占比1.2%。 新型储能装机中,锂离子电池累计装机规模占比89.6%,铅蓄电池累计装机规模占比5.9%,压缩空气储能占比3.2%,液流电池占比0.9%,其他电化学储能(超级电容、飞轮储能)合计占比0.4%。 图12:2021年中国不同类型储能系统累计装机规模占比 图13:2021年中国不同类型新型储能系统累计装机规模占比 1.3、能源金属近年来战略资源属性凸显 从过去国外一系列地缘政治事件再到今年国内的镓锗出口管制,无不彰显金属资源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地位。 中国商务部与海关总署7月3日发布2023年第23号公告,其中规定对镓、锗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根据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的观点,此次国家对镓锗进行出口管制是出于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考虑,也是对欧美控制芯片出口的反制举措,因而自主可控的金属资源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与镓锗类似,稀土资源也是国内为数不多不用受制于人的战略金属资源之一,凭借着我国稀土资源的天然优势以及先进的稀土关键分离技术,中国主导着全球稀土产业链。根据Lynas公司披露的数据显示,中国在稀土资源生产各环节中的市场占有率均牢牢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在稀土氧化物开采和分离环节,中国分别占据了61%和87%的市场份额,磁材更是达到91%。 图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