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来,监管多次引导存款利率下调,央行的政策利率也不断调降,但2021H2至今银行负债成本反而是上升的。在存量按揭利率下调、城投化债的影响下,银行资产端收益率或持续承压,影响息差和利润,长期来看,影响其风险抵御能力。因此,负债成本,尤其是存款利率下降是大势所趋。在本报告中,我们复盘了近几年银行负债成本趋势,并从银行资负配置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探究负债成本相对刚性的原因,最后筛选出存款利率下降背景下,最为受益的个股,供投资者参考。 降息这几年,银行负债成本表现如何? 2019年下半年以来,央行持续下调政策利率,中期借贷便利MLF已经累计下降80bps,上市银行整体净息差下降38bps(目前为1.77%),生息资产收益率整体下降40bps,而计息负债成本率仅下降2bps。节奏上,2019H2-2021H1负债成本下降19bps至1.91%,而2021H2-2023H1上升17bps至2.08%,主要受到存款成本拖累(期间共计上升18bps)。 存款角度来看,2019年以来,严查高息揽储行为,规范结构性存款、靠档计息定期存款、定活两便等产品,引导存款利率下降,取得了一定成效2019H2-2021H1利率小幅下降3bps至1.76%。且从2021年6月开始,调降存款利率的力度和幅度进一步加强,既包括调整自律定价上限、存款定价参考市场利率等机制建设(以工商银行为例,2022年9月、2023年6月和9月三次下调存款挂牌利率,活期、三个月、半年、1年、2年、3年、5年整存整取挂牌利率累计分别调整10bps、20bps、40bps、55bps、50bps),也有针对性地对高息定价品种加强管理,如5月15日,监管对协定存款和通知存款利率自律上限作出调整等等。但上市银行的存款成本率上升18bps至1.94%,反而超过调降前水平。 银行负债成本为何相对刚性? 从资产负债匹配角度来看,2019年降息以来,银行资产端期限变长,贷款占比提升3pc以上至69%,中长期贷款占比提升4pc以上至接近67%。 负债期限也主动、被动拉长以匹配资产端,最为明显的趋势就是银行最核心的负债来源——存款的定期化,影响了银行负债成本。具体来看, 整体占比及期限变化:存款是银行负债端最稳定、最主要的来源,上市银行负债端中存款的比例大约在3/4左右,国有大行存款平均占比更高达80%。2022年以来,存款定期化加速,到2023年9月定期存款占比已经提升到54%以上,不到2年的时间内升幅达5pc,主要受到居民防御性储蓄(消费、投资动能减弱)、企业资金活期化程度尚没有明显改善影响(M1持续走低,9月最新为2.1%,已经下降至2022年1月以来的新低)。此外,2022年债券市场波动,理财也经历了投资者赎回,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全市场银行理财规模分别净减少1.35万亿和2.31万亿,预计回流的理财资金或转为定期存款留存在银行体系内。期间存款余额分别增长26.08万亿和20.04万亿,定期存款分别增长18.77万亿和16.25万亿,占存款增量分别高达72%和81%,加剧了存款定期化趋势。 利率表现:2021H2-2023H1上市银行存款成本上升18bps,每半年度依次上升1bp、5bps、3bps和9bps,尤其是2022年以来,升幅加快。具体来看,个人存款利率细分项均有下调,但定期化部分抵消了下行幅度; 对公存款利率分项均有上升,定期化进一步加剧了上升的速度。1)期间受益于存款利率市场化机制持续调整,个人定期和个人活期分别下降24bps和10bps,但个人定期占个人存款比重提升6.4pc至66%,最终个人存款利率仅下降3bps。2)对公存款竞争则更为激烈,对公活期和对公定期利率分别上升19bps和10bps,叠加对公定期占对公存款比重提升5.0pc至49%,最终对公存款利率上升23bps至1.92%。 未来,如何看待银行负债端成本表现? 存款成本下降或为大势所趋:同业融入占比不高(上市银行同业负债+应付债券占负债端比例不到20%),且成本率和金融市场利率挂钩,因此,未来想要保持银行合理息差和利润,存款利率的全方位下调十分必要。另外,理财市场平稳恢复可以承接部分稳健配置需求,P2P、信托资金等调整也基本上接近尾声,居民资金配置慢慢达到稳定状态。随着经济企稳修复,预计存款定期化趋势有望稳步缓解。 哪类银行更为受益?相比于对公存款成本相对刚性,个人存款利率更容易随挂牌价格下降;且长期限存款调降幅度一般更大,个人定期存款占比更高的银行有望更受益。从剩余期限结构来看,越快到期的存款可以更快地进行重定价,利率下降红利也会更快体现。 综合筛选,以下3家银行或充分受益: 1)邮储银行:个人存款占比89%,个人定期占比2/3;且期限结构中,1年期以内(非活期)存款占比60%,基本为上市银行最高水平。 2)渝农商行:个人存款占比超过82%,个人定期存款占比67%,且1年期以内(非活期)存款占比50%,占比仅低于邮储银行。 3)常熟银行:个人存款占比接近68%,个人定期存款占比超过58%,排名行业第三,1年期以内(非活期)存款占比39%,也处于同业相对靠前水平,预计重定价节奏较快。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超预期下行,影响银行业经营;城投化债对息差的影响或导致业绩波动;存款定期化趋势加剧,利率下降表现不及预期。 降息这几年,银行负债成本表现如何? 2019年下半年以来,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央行持续降息,以最重要的央行政策利率工具—中期借贷便利MLF来看(2019年8月后,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也采用MLF加点形式,即贷款利率也锚定MLF),于2019年11月开始下降,中标利率3.25%,较上月下降5bps,随后在2020年2月和4月、2022年1月和8月、2023年6月和8月利率也有下调,10月16日最新公布的MLF利率为2.5%,期间MLF共计下降80bps。 最近几年,监管持续引导存款利率下调,政策利率也一直在下降,但银行负债成本表现仍相对刚性,具体时间段上,主要是2021年下半年以来负债成本持续上升。 截止2023H1,整体净息差为1.77%,在本轮降息周期内下降38bps(较2019H1)。资产端来看,降息期间1年期和5年期LPR也分别下降86bps和65bps,截止2023Q2人民币贷款新发放利率为4.19%,相比2019年高点下降150bps。生息资产收益率整体下降40bps。而计息负债成本率仅下降2bps,进一步拆分: 1、时间上,负债成本先下后上。2019H2-2021H1,计息负债成本率下降19bps至1.91%,2021H2-2023H1,成本上升17bps至2.08%,期间4个半年维度分别上升1bp、2bps、3bps和11bps,今年上半年升幅明显扩大。 2、细分项上,整体表现基本与存款趋势一致。 1)存款成本:2019年以来,监管严查银行高息揽储行为,规范结构性存款、靠档计息定期存款、定活两便等产品,引导存款利率下降,取得了一定成效。根据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末,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已压降至6.44万亿元,基本完成“降至年初三分之二规模”的监管目标,较年初压降3.15万亿元,其中,对公和零售端各压降1.73万亿和1.42万亿。2019H2-2021H1存款成本小幅下降3bps至1.76%。 但是从2021年6月开始,监管对于调降存款利率进入到了更大幅度的历史进程中,包括调整自律定价上限、参考市场利率进行存款定价等等。以工商银行为例,在2022年9月、2023年6月和9月三次下调存款挂牌利率,活期/三个月/半年/1年/2年/3年/5年整存整取挂牌利率累计分别调整10bps/10bps/10bps/20bps/40bps/55bps/50bps。但期间存款利率反而回升,2023H1上市银行存款成本率较2021H1上升18bps至1.94%,已经超过降息前水平。 2)同业负债:整体先下后上,2021年成本最低为1.95%,到2023H1回升至2.35%。 3)发行债券:从3.5%以上基本呈现下降趋势,今年上半年略升2bps至2.85%。 图表1:MLF自2019年底以来多次调降(%) 图表2:上市银行负债整体与各分项成本情况 图表3:银行负债端成本表现 图表4:近年来,监管持续引导存款利率下降以缓解银行息差压力 图表5:2020年以来,结构性存款规模下降(亿元) 银行负债成本为何相对刚性? 我们从银行资产负债配置的角度来看,2019年降息以来,银行资产端期限变长,贷款占比提升3pc以上至69%,中长期贷款占比从不到63%,提升4pc以上至接近67%。银行负债期限也相应拉长以匹配资产端,包括存款定期化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负债成本表现。具体来看, 存款是银行负债端最稳定、最主要的来源,上市银行负债端中存款的比例大约在3/4左右,国有大行存款平均占比更高达80%。结构上,2019年定期存款占比基本在45%-46%之间,2020年以来缓慢上升,直到2021年底也不到49%,升幅在3pc左右。2022年以来,存款定期化加速,到2023年9月定期存款占比已经提升到54%以上,不到2年的时间内升幅达到5pc,主要受到居民防御性储蓄(消费、投资动能减弱)、企业资金活期化程度尚没有明显改善影响(M1持续走低,9月最新为2.1%,已经下降至2022年1月以来的新低)。 此外,2022年市场波动,理财也经历了投资者赎回,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全市场银行理财规模分别净减少1.35万亿和2.31万亿,预计回流的理财资金以定期存款的形式留存在银行体系内。期间存款余额分别增长26.08万亿和20.04万亿,定期存款分别增长18.77万亿和16.25万亿,占存款增量分别高达72%和81%,加剧了存款定期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存款利率下调的政策红利。 我们也看到2021H2-2023H1期间存款成本整体上升18bps,尤其是2022年以来,存款利率上升加快(每个半年度依次上升1bp、5bps、3bps和9bps)。细分项上,存款定期化抵消了个人存款利率下调的幅度;也加剧了对公存款利率上升的幅度。 1)上市银行个人存款利率整体保持相对稳定,2021H2-2023H1个人存款利率下降3bps,主要是受益于存款利率市场化机制持续调整,个人定期和个人活期分别下降24bps和10bps(但同时个人定期占个人存款比重提升6.4pc至66%,抵消了部分利好),具体来看: 自律定价上限调整:2021年6月在央行指导下,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由基准利率浮动倍数改为加点确定,其中国有大行由基准利率上浮1.4倍改为活期加点10bps、定期加点50bps,其他银行由基准利率上浮1.5倍改为活期加点20bps、定期加点75bps,以国有大行3年期存款为例,调整前后自律上限分别为3.85%、3.25%,相差达60bps。 自律定价机制参考市场利率:2022年4月,央行指导自律机制成员银行参考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券市场利率和以1年期LPR为代表的贷款市场利率,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此外,鼓励中小银行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下调10bps左右。 2)对公存款竞争则更为激烈,2021H2-2023H1对公存款利率上升了23bps至1.92%,其中对公活期和对公定期利率分别上升19bps和10bps(叠加对公定期占对公存款比重也提升5.0pc至49%,加剧了对公存款成本上升)。 一方面,近年来,对公存款增速明显弱于个人存款,前者在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规模同比增速均在7%左右,远低于后者18%的增速水平,对公存款占比2年内下降接近4pc至49%。规模增长乏力的情况下,竞争也有所加剧,或在一定程度上助推利率上升。其中,上市银行对公活期存款整体规模在2022年基本0增长,不少银行规模净减少,竞争更加激烈,我们也看到对公活期存款利率上升幅度更大。 另一方面,或受到协定存款、通知存款等影响,监管已经引导相关利率调降。两类存款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