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洞察 2022-10-20 探迹观点 新能源汽车后市场、车身及其附件企业规模大、但后市场产业门槛低、整体技术水平较低 新能源汽车产业区域集中度明显,Top15省份贡献了80%左右的企业数,企业集中在京津冀、珠三角及长三角地区,并以广东省、江苏省为首 近十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整体数量增长平缓,得益于传统车辆制造市场服务较为成熟、近年来的政策引导及资本加持、基础设施持续完善等,整车及后市场发展迅猛 新能源汽车各产业环节营收水平分化明显,包括以“后市场”为典型的12个产业环节,即以500万及其以下营收的企业为主、及以“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为典型的4个产业环节,即具备成规模的亿元营收企业 智能网联、锂电池等领域产业整体技术水平较高,锂电池隔膜、锂电池负极材料公开专利数量最多,4个环节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技术研发平均水平较高的环节,结合近年国家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倾斜明显,未来发展潜力大 2 目录 Content 01新能源汽车各产业环节企业数量 02新能源汽车产业全国分布情况 03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十年增长 04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营收水平分布 05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专利分布情况 新能源汽车各产业环节企业数量 后市场企业总数领先 •探迹产业数据云显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共有3个一级产业环节,分别为关键原材料、核心零部件、整车及后市场,及19个二级产业环节。一级产业环节中,整车及后市场企业数量最多,达17万多家,核心零部件企业紧随其后,达16万多家,关键原材料领域企业数量偏少,达5万多家;其中,后市场企业数量最多,其次为车身及其附件企业,企业数量均接近16万家。 159531 162428 19767 22806 10102 8812 2588 108 602 2054 826 2701 12521496 485 2235 252 538 628 关键原材料 [58027] 核心零部件 [169316] 整车及后市场 [171868] 新能源汽车各产业环节企业数量 新能源汽车 充电设备 后市场 燃料电池 锂电池 汽车电子 电池管理系 统 智能网联系 统 电控系统 底盘 电机 车身及其附 件 电机材料 锂电池金属 材料 燃料电池堆 材料 锂电池电解 液 锂电池正极 材料 锂电池隔膜 锂电池负极 材料 数据来源∶探迹产业数据云 注∶数据统计时间截止2022年10月17日;数据统计口径为在营企业公开数据;产业环节来源:探迹自研产业链图谱数据。 新能源汽车产业全国分布情况 集中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以广东省为首 •在地域分布上,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企业以京津冀、珠三角及长三角地区为主,此外,无论是全产业链数据还是二级产业环节,Top15省市企业总数量均接近或超过总企业数的八成。其中,广东、江苏、山东三地的全产业企业数量占比分别为12%、12%和8%,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首选地。 •同时,分析二级产业环节中的关键原材料、核心零部件、整车及后市场产业,探迹产业数据云显示,三个产业环节的地域分布情况完全一致,以广州、深圳、上海、苏州、合肥、北京、成都、武汉(排名不分先后)等新能源汽车发展较为迅速的城市为中心,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 新能源汽车产业全国分布 全产业企业 Top15省份贡献81%的企业数 福建省 2% 湖南省 3% 辽宁省 3% 重庆 3% 四川省 4% 安徽省 4% 湖北省 4% 河南省 4% 北京 4% 河北省 5% 上海 6% 浙江省 7% 山东省 8% 江苏省 12% 广东省 12% 关键原材料核心零部件整车及后市场 Top15省份贡献87%的企业数Top15省份贡献86%的企业数Top15省份贡献76%的企业数 万福建省湖南省 元) 辽宁省 重庆四川省安徽省湖北省河南省北京河北省上海浙江省山东省江苏省广东省 2% 2% 2% 2% 2% 3% 3% 4% 5% 5% 5% 6% 8% 17% 22% 福建省湖南省辽宁省重庆四川省安徽省湖北省河南省北京河北省上海浙江省山东省江苏省广东省 2% 2% 3% 3% 3% 3% 5% 5% 5% 5% 7% 9% 9% 10% 13% 福建省湖南省辽宁省重庆四川省安徽省湖北省河南省北京河北省上海浙江省山东省江苏省广东省 3% 3% 3% 3% 3% 4% 4% 4% 5% 5% 5% 5% 6% 9% 12% 数据来源∶探迹产业数据云 注∶数据统计时间截止2022年10月17日;数据统计口径为排名前15的各省公开企业数据;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十年增长 整体数量增长平缓,整车及后市场发展迅猛 •在地域分布上,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企业以京津冀、珠三角及长三角地区为主,此外,无论是全产业链数据还是二级产业环节,Top15省市企业总数量均接近或超过总企业数的八成。其中,广东、江苏、山东三地的全产业企业数量占比分别为12%、12%和8%,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首选地。 •同时,分析二级产业环节中的关键原材料、核心零部件、整车及后市场产业,探迹产业数据云显示,三个产业环节的地域分布情况完全一致,以广州、深圳、上海、苏州、合肥、北京、成都、武汉(排名不分先后)等新能源汽车发展较为迅速的城市为中心,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数量十年增长 450000 400000 350000 300000 16.15% 250000 200000 150000 11.01% 6.75% 8.92% 100000 50000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0全量企业关键原材料核心零部件整车及后市场 十年复合增长率 全量企业关键原材料核心零部件整车及后市场 数据来源∶探迹产业数据云 注∶数据统计时间为2012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数据统计口径为企业公开数据;全量企业=关键原材料+核心零部件+整车及后市场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营收水平分布 产业链各环节营收水平分化明显 •结合营收水平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营收水平分化明显,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营收结构达500万以下的企业占比接近总企业数的50%,包括后市场在内的11个产业节点,分析可知,其特点或是附加值较低,如车身及其附件、后市场(包括检测维修、售后服务等),或是产业为新兴产业,且尚未形成典型的龙头企业,如充电设备、智能网联系统,或是产业本身经营性质为小体量为主,如一些原材料厂商。 •第二类为营收结构达1亿以上的企业占比达总企业数的25%及以上,包含4个产业节点,电控系统、锂电池隔膜、电机及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企业,形成了一批龙头企业引领行业发展,随着智能网联、充电设备等产业的规模化发展,预估未来第二类营收结构的产业数量将上升。 7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专精特新及高新企业 智能网联、锂电池等产业平均技术水平或较高 •产业链企业专精特新占比及高新企业数量占比可间接反映该节点企业的技术水平。探迹产业数据云显示,智能网联系统、锂电池、电控系统、锂电池隔膜的产业平均技术水平较高,其高新企业占比均达30%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占比达5%以上。近年来,智能网联汽车飞速发展,预估后期优质企业占比将越来越多。 •此外,底盘、燃料电池堆材料、电机、汽车电子、锂电池负极材料、锂电池正极材料等6个产业,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居中游,其高新企业占比居于20-30%、专精特新企业占比达5%以上。 •而整体附加值较低的车身及其附件、后市场企业入驻门槛低、企业数量虽多,但专精特新企业、高新企业数量稀少。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专精特新及高新企业 40.00% 12000 35.00% 10000 30.00% 8000 25.00% 6000 20.00% 15.00% 4000 10.00% 2000 5.00% 0 0.00% 1400045.00% 后市场 车身及其附件 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 电机材料 充电设备 锂电池电解液 锂电池金属材料 燃料电池 电池管理系统 锂电池正极材料 锂电池负极材料 汽车电子 电机 燃料电池堆材料 底盘 锂电池隔膜 电控系统 锂电池 智能网联系统 - 高新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高新企业占比专精特新企业占比 数据来源∶探迹产业数据云 注∶数据统计时间截止2022年10月17日;数据统计口径为企业公开数据。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专利分布情况 锂电池隔膜、锂电池负极材料公开专利数量最多 •统计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公开专利数量,探迹产业数据云发现,锂电池隔膜、锂电池负极材料公开专利数量靠前,分别为2252662个、1831086个;专利数量均值上,锂电池负极材料居第一,企业专利均值达181个,其次为锂电池隔膜、电控系统等,产业节点企业平均研发水平较高。 2500000200 181 180 2000000 160 140 1500000 120 114 100 1000000 72 80 55 46 50 47 60 500000 35 34 33 37 3231 40 17 21 13 16 5 20 1 0 0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专利分布情况 锂电池电解液 锂电池 燃料电池堆材料 燃料电池 电机材料 电池管理系统 电机 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 锂电池正极材料 智能网联系统 电控系统 底盘 汽车电子 后市场 充电设备 锂电池金属材料 车身及其附件 锂电池负极材料 锂电池隔膜 专利企业专利均值 数据来源∶探迹产业数据云 注∶数据统计时间截止2022年10月17日;数据统计口径为企业公开数据;企业专利均值=各环节企业专利总数÷各环节企业数量 报告说明 1.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1)探迹大数据,源于探迹云服务平台的产业数据采集及探迹云服务平台针对各类企业的长期监测,并结合大样本算法开展的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2)探迹调研数据,通过探迹调研平台进行网络调研;3)其他合法收集的数据。以上均系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经用户合法授权采集数据,同时经过对数据脱敏后形成大数据分析报告; 统计口径:相关企业总量和增量统计全部状态的企业,其余维度均仅统计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状态的企业 2.数据指标说明 具体数据指标请参考各页标注。 3.报告其他说明 探迹大数据研究院后续将利用自身的大数据能力,对各领域进行更详尽的分析解读和商业洞察,敬请期待。 4.版权声明 本报告为探迹大数据研究院所作,其版权归属探迹科技所有。报告中所涉及的文字、数据、图片、表格均受相关的商标和著作权的法律所保护,部分内容采集于公开信息,所有权为原著作者所有。未经探迹科技书面许可,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将报告中的任何内容用于任何商业化目的。如引用发布,需注明出处为探迹大数据研究院且不得对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减和修改。 免责声明 1.本报告仅供广州探迹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探迹”)的客户使用,探迹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 2.本研究报告的所有数据均来源于探迹。探迹是国内的智能销售服务提供商,具备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可获取大量行业、企业的相关数据。 3.探迹所获取的数据信息来源均合法合规。探迹所获取的数据信息均来源于互联网公开信息,探迹仅对相关公开信息如实展示,探迹不对所获取的源数据进行任何编辑、控制或修改,仅通过算法模型得出深度的研究分析结果。对于所获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探迹不作任何保证。 4.本研究报告的分析结果是基于探迹所获取数据以及一定的假设,并根据探迹的理解而得出的,由于所获取的数据、假设及理解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5.本研究报告探迹不承担任何责任。本报告也不应作为您判断和决策的唯一参考,且在依据本研究报告作出判断或决策前,请进一步核实此类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并自行承担使用后果。 6.本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观点及推测仅反映探迹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判断,探迹有权更改。探迹亦可发出其他与本报告所载资料不一致及有不同结论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