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污水排海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潜在威胁,地球洋流系统决定核排污流向。核污水排入海洋,海洋里的生物不可避免地会吸收排放的核污水,核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质经过生物富集,可能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内并累积。福岛核电站位于日本暖流、千岛寒流和北太平洋暖流的三条线交汇处,日本核排放后,其北海道渔场首当其冲受到影响。根据清华大学团队就核污水排放在太平洋扩散机理的实验,宏观模拟结果表明,核污水在排放后240天就会到达我国沿岸海域,1200天后将到达北美沿岸并覆盖几乎整个北太平洋。 我国水产品供应整体呈上升趋势,水产养殖成为产量增长的主要来源。1978~2022年,我国水产品产量由465.4万吨增长至6868.8万吨,CAGR为6.3%。我国水产品主要供应来源包括海水捕捞、海水养殖、淡水捕捞、淡水养殖。在控制野生捕捞的政策下,水产养殖成为我国水产产量增长的主要来源,其中,海水养殖2022年的产量为2283万吨,占水产品供应比重为33.2%;淡水养殖产量为3285万吨,占比达47.8%。 我国水产进口来源多样,停止从日本进口的影响有限。我国是水产品进出口贸易大国,水产进口增速强劲。2022年,我国水产品进口数量为453万吨,出口量370万吨。 从进口来源国看,日本在我国水产进口国中排名第九,占比仅2.9%,相反,日本是我国水产品的主要出口地,因此我国停止从日本进口水产品对整体进口和供应的影响都很小,而一些国家和地区禁止日本水产品进口反而给予了我国淡水产品出口企业潜在的机遇。 核排污或率先影响我国北太平洋远洋捕捞,核污染由南至北影响我国近海水域。根据清华大学团队就核污水排放在太平洋扩散机理的实验分析,我国海水捕捞中北太平洋海域将率先受到影响,该地区以捕捞狭鳕、无须鳕、头足类等为主。240天后污水排放将会开始影响到我国南海、东海,两地捕捞量合计占近海捕捞的比重近70%,同时这些区域近海的海水养殖产业也面临潜在威胁。当然,核污染在海中传播到达我国海岸后的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也决定了我国海水捕捞与养殖的安全与否,这一点仍有待检测和观察。 核污排海助推淡水养殖景气度提升,工厂化养殖有效抵抗核污染。工厂化养殖已成为主要淡水养殖方式,其具有高效、安全、节约等优点,面对日本核污水排放,工厂化养殖能够有效控制饲料来源和质量。核放射性物质随大气环流扩散的路径较长,过程中存在空气阻力和降水沉降以及自身衰减等多种影响,放射性物质浓度会不断减小,因此对于淡水养殖来说,受到核污水排放的影响相对较轻。 特水料与淡水养殖为饲料产业新增长极。我国水产品需求持续增长,水产饲料市场仍然处于趋势性增长的过程中。从生产端的角度来看,饲料行业壁垒较低,同质化竞争相对严重,相对于普通饲料,特水料在研发和生产工艺上具备更高壁垒。国内形成规模化养殖的特种水产种类并不多,未来更多特种经济动物实现规模化养殖,将带动特种水产配合饲料行业进一步扩容。从消费端的角度来看,若未来核排放对相关海水产品的消费产生实质性冲击,水产饲料也将受到一定负面影响,因此饲料企业向下游养殖延伸很有必要,部分上市企业已经进行了前瞻布局,如海大集团的对虾和黑鱼养殖、大北农淡水鱼和罗氏沼虾养殖、天马科技的鳗鲡养殖等。 投资建议:日本的排海决策对国内消费者的选择和信心带来一定的挑战,但同时也为国内的水产市场提供了调整和升级的机会,淡水养殖行业有望直接受益于替代效应,长期成长空间有望打开,建议关注具备淡水养殖能力的相关公司如大湖股份、百洋股份。我们预计核污水排放短期对饲料行业影响有限,中长期特水料与淡水养殖为水产料行业新的增长极,关注相关企业包括海大集团、粤海饲料、天马科技、大北农等。 风险提示:水产品价格波动风险,汇率波动风险,淡水养殖竞争剧烈风险。 1核排污质疑颇多,长期造成影响广 1.1福岛核电站核污水排海事件回顾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震级为9.0级的大地震,随后引发海啸,袭击了包括福岛核电站在内的日本东北沿岸等地。地震导致福岛核电站的1、3和4号机组反应堆厂房发生爆炸,反应堆结构和设备遭到严重损坏。 发生辐射泄漏后,为控制反应堆温度,需要持续注水进行冷却降温,虽然核污水可以用来循环冷却,但是由于福岛核电站临海、地势低,地下水和雨水不断渗入,导致核污水不断累积。为了储存核污水,东京电力公司共准备了约1000个储水罐,截至2023年6月底,核电站已经产生了134万吨放射性污染水,接近137万吨的储水总容量上限。该项目每年维护成本高达1000亿日元,约合50亿民币。而且,一旦发生大地震,大量核污染水存在泄漏风险,日本政府和东电需要尽快找出核污水的处理方案。 表1:日本核泄漏事件时间线梳理时间事件 2013年,东京电力公司委托两家日本电器公司,研发了名为ALPS——“多核素去除装置”,对核污染水进行净化处理,并将处理水排放入海,总共包括五个步骤:1)首先,使用液体处理系统ALPS对污染水进行处理。据日本政府与东电公司称,经过ALPS设备处理后的污水可以将除氚以外的其余62种核素的浓度降至排放限值以下,使污水达到国际安全标准。2)经过ALPS处理的污染水,将被运输至储水罐中储存并接受检测,以确认水质是否“符合”所谓的排放标准。3)一根长度超过1公里的管道,将把处理过的污染水输送到海岸附近的稀释设备中进一步处理。4)在稀释设备中,将处理过后的水与正常海水按100:1的比例稀释,降低氚浓度。5)稀释过后的水,将顺着海底管道排入大海。 然而,从技术和事实层面来说,核污水排放入海在全球还未有先例,在风险预测、应急机制、挽救措施等诸多方面都可以说是经验盲区,存在巨大的未知危险。ALPS是否真的能把大多数放射性元素的浓度处理到排放限值以下,仍然缺乏公开透明的数据,这也是最受舆论质疑的一点。 图1:ALPS处理过程 核污染水由于直接接触了核反应堆芯内的核燃料及核反应物,因此含有大量多种放射性元素。全世界没有技术能把核污水中的氚处理干净,因此该元素的危害性格外引人关注。氚是一种氢的同位素,具有较低的放射性,但可以通过同位素交换、呼吸作用、光合作用、食物链转移等途径进入机体内,造成内照射危害,小剂量在体内可引起疲乏无力、嗜睡、食欲减退、恶心及上腹部压痛等症状,如长期存在体内可能引起慢性放射病,甚至致癌。其他放射性元素更是对人体和环境有严重的危害,如致癌、致畸、致突变等。其中,碘-129可以导致甲状腺癌; 锶-90已被世卫列入一类致癌物清单,是导致白血病的罪魁祸首;碳-14在鱼体内的浓度可达正常值的5万倍,也可能造成基因损失。 图2:ALPS处理前水中含有的放射性元素 表2:部分放射性核素半衰期及毒性高低 1.2核污水排海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潜在威胁 核污水排入海洋,海洋里的生物不可避免地会吸收排放的核污水,核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质经过生物富集,可能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内并累积。福岛核电站位于日本暖流、千岛寒流和北太平洋暖流的三条线交汇处,日本核排放后,其北海道渔场首当其冲受到影响。北海道渔场位于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处,是北太平洋渔场的中心,也是世界第一大渔场,盛产鲑鱼、狭鳕、太平洋鲱鱼、远东拟沙丁鱼、秋刀鱼等各种经济鱼类。因此,包括中国、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以及韩国已经开始禁止从日本进口相关水产品。 图3:人类通过海洋系统暴露在放射性核素中的路径 根据清华大学团队就核污水排放在太平洋扩散机理的实验,宏观模拟结果表明,核污水在排放后240天就会到达我国沿岸海域,1200天后将到达北美沿岸并覆盖几乎整个北太平洋。随后,污染物一边在赤道洋流的作用下沿着美洲海岸向南太平洋快速扩散,另一边通过澳大利亚北部海域向印度洋转移。 尽管污染物的排放位置是在福岛附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污染物高浓度区域将沿着35°N线附近向东延伸,从开始的东亚附近海域扩散到北美附近海域。在第2400天时,中国东南沿岸海域主要呈现浓度较低的浅粉色,而北美西侧海域已经基本被浓度较高的红色覆盖。 图4:氚的宏观扩散模拟结果 地球洋流系统决定核排污流向,季节性季风影响其进入国内的路径。日本核污水排放的地点位于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水进入海洋后会随着日本暖流逐步向东扩散,根据地球洋流系统顺时针绕北太平洋一周后抵达中国台湾外围海域。 随后日本暖流会分出一条支流从巴士海峡进入南海,而低纬度南海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冬季盛行东北季风,故根据支流进入的时间核污水存在两种路径: 1)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南海会形成顺时针环流,并于日本暖流支流在台湾海峡汇合为台湾暖流北上进入东海,进而先影响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台湾暖流在东海地形和长江的作用下,往东北流向朝鲜海峡,在经过韩国济州岛时分出一小支流进入黄海,称为黄海暖流。黄海暖流大致沿着朝鲜半岛西海岸北上,然后通过渤海海峡进入江苏、山东、辽宁、河北、天津将是第二波被影响的沿海地区。 2)冬季北半球暖流运动减弱,寒流运动加强,受东北季风和千岛寒流影响,南海会形成逆时针环流,南海环流与日本暖流支流在台湾海峡汇合后转向西流,广东、海南等地受到核污水影响;然后通过琼州海峡进入北部湾,影响到广西沿海地区。最后,通过南海环流影响到整个南海地区。 图5:核排污绕北太平洋一周后抵达中国台湾外围海域 图6:夏季核污水影响路径 图7:冬季核污水影响路径 2核排放如何影响我国水产品供应结构? 2.1行业概述:我国水产品供应总量稳步上升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水产品生产国。2022年中国生产了全球34%的水产品,1978~2022年,我国水产品产量由465.4万吨增长至6868.8万吨,CAGR为6.3%。 水产品作为重要的食品来源,富含蛋白质及各种微量元素,符合人们对健康和饮食的需求,这将持续带动水产行业供应端的增长。 我国水产品供应整体呈上升趋势,水产养殖业成为产量增长的主要来源。我国水产品主要供应来源包括海水捕捞、海水养殖、淡水捕捞、淡水养殖。近年来,为了保护海洋和内陆水域环境,我国出台一系列政策严格控制捕捞强度,长江十年禁渔、湖泊水库退渔还湖,淡水捕捞无更多增长空间;而在“十四五”渔业规划中,我国海域内的捕捞产量也被严格限制在1000万吨以内,2022年海水和淡水捕捞占我国水产品供应的比重不到两成。在控制野生捕捞的政策下,水产养殖成为水产产量增长的主要来源,其中,海水养殖2022年的产量为2283万吨,占水产品供应比重为33.2%;淡水养殖产量为3285万吨,占比达47.8%。 图8:1978-2022年四种水产品供应方式产量(万吨) 图9:1978-2022年四种水产品供应方式占比(%) 图10:捕捞和养殖水产品占比(%) 2.2水产进口:停止从日本进口影响有限 我国是水产品进出口贸易大国,水产进口增速强劲。2022年,我国水产品进口数量为453万吨,进口金额198亿美元;出口量370万吨,出口金额226亿美元。我国水产进口增速高于出口增速,2015-2022年进口金额CAGR为17.1%,而出口金额CAGR仅2.1%。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我国水产进口量同比下降,其余年份均保持正增长。未来,在我国巨大的水产消费市场下,进口水产将释放更大的潜力。 图11:2015-2022年我国水产品进出口量(万吨) 图12:2015-2022年我国水产进出口金额(亿美元) 我国水产进口来源多样,日本占比相对较低。2022年,我国进口最大的品类是对虾、鳕鱼、蟹、墨鱼及鱿鱼、鲑鱼(三文鱼)、鲶鱼(巴沙鱼),这些水产品占到了我国水产进口总额的60%。从进口来源国看,2022年,我国水产品进口额排名前十的国家或地区依次为厄瓜多尔、俄罗斯、越南、印度、加拿大、美国、印尼、挪威、日本、新西兰,CR10为74%。主要进口地区除日本外,均距离核污染海域较远。日本在我国水产进口国中排名第九,占比仅2.9%,相反,日本是我国水产品的主要出口地,因此我国停止从日本进口水产品对整体进口和供应的影响都很小,而一些国家和地区禁止日本水产品进口反而给予了我国水产出口企业潜在的机遇。从更长期的角度来讲,随着核污染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