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检测政策逐步触底,行业迎来反转:公司作为国内机动车检测设备龙头向下游延伸入检测服务业务,业绩有望迎来拐点。 机动车年检政策触底,在检量回暖 2022年最新政策前10年检第6/10年,10年后一年一检,按15年寿命算,单辆汽车需检测7次,相比2014年政策(前6年免检,6年后一年一检,15年后半年一检)减少3次,减幅为30%,检测频率下降。我们认为国内检测频率对比发达国家差距明显,未来继续减少检测次数的可能性不大,检测政策或逐步触底,随着在检数量不断增长,行业有望迎来拐点。 公司从检测系统向检测运营服务业务转型,检测站单店利润分化 2022年公司检测系统业务占比56.57%,检测服务占29.42%,公司通过收购、增资、并购等方式拓展检测运营服务市场,检测服务业务快速发展。考虑到一线城市的土地稀缺性,未来部分二三线城市或将成为检测站发展的主战场,单个检测站盈利能力或将分化。 新能源车逐步进入年检期,打开新市场空间 2022年新能源车保有量达到1310万辆,14-17年的新能源车陆续达到首次检测的年限,20-22年检测次数分别为276/394/496万辆,根据20-22年新能源车的保有量增速,预计23-27年检测次数711/928/963/1207/1736万辆,CAGR为24.99%。新能源汽车的检测更注重三电系统,目前公司已经布局新能源汽车安全相关检测设备和技术的研发。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 我们预计公司23-25年收入分别为4.82/8.0/12.28亿元,对应增速为7.68%/65.97%/53.51%;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70/1.48/2.71亿元,对应增速为324.03%/109.95%/83.24%。EPS分别为0.31/0.65/1.18元/股,23-25年2年CAGR为96.14%。DCF绝对估值法测得公司每股价值20.39元,可比公司2024年平均PE为26.11倍,综合绝对估值法和相对估值法,我们给予公司2024年32倍PE,目标价20.64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检测政策变动风险、检测站扩张及承诺业绩指标不及预期风险、单个检测站盈利变动风险。 投资聚焦 核心逻辑 2022年新政比2014年政策在检测频次上减少30%,加上与发达国家检测次数的差距,未来继续减少检测频率的可能性不大,政策面或触底,预计2024年下游检测需求或将增加,行业有望迎来反转。公司从检测系统向检测服务业务拓展,通过新建、并购等方式拓展检测站规模,打造连锁商业模式的服务体系,优化国内机动车检测行业,检测服务业务有望增长。 不同于市场的观点 市场认为公司业务会随着机动车检测新政的出台而放缓。但我们认为政策面或已触底,随着汽车保有量上升和车龄老龄化,检测需求有望增多,加上新能源车逐步替代燃油车的趋势下,公司前瞻布局新能源车三电检测领域,有望受益于新能源车销量的增长及未来专用检测政策对设备的需求,带动检测系统设备和服务业务的增长。 核心假设 1)公司2022年底直接运营的检测站数量为41家,2023-2025年检测站业务预计或将扩展11-30家;2)我们预计23-25年公司两大业务检测系统和检测服务营收增速分别为8.50%/67.14%/52.31%和11.00%/65.23%/41.39%;3)单个检测站盈利情况根据模型测算:我们选取部分城市为样本,一线以深圳为样本,二线以成都为样本,三线以临沂为样本,为确保准确性,我们还选取了2022年汽车保有量低于300万辆的城市哈尔滨、海口来分析盈利能力,城市样本选取基于城市规模和汽车保有量数量。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 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收入分别为4.82/8.0/12.28亿元,对应增速分别为7.68%/65.97%/53.51%;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70/1.48/2.71亿元,对应增速分别为324.03%/109.95%/83.24%。EPS分别为0.31/0.65/1.18元/股,2年CAGR为96.14%。 DCF绝对估值法测得公司每股价值20.39元,可比公司2024年平均PE为26.11倍,考虑到公司现金流充裕,综合绝对估值法和相对估值法,我们给予公司2024年32倍PE,目标价20.64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投资看点 短期来看,2022年检测新政放宽对车辆的检测频次,未来继续放宽频次的可能性不大,政策面或触底,下游检测市场需求回暖,有望带动公司检测服务业务增长。 中期来看,在新能源车逐步取代燃油车的趋势下,未来有望出台新能源车专用检测政策,对检测设备和检测人员的技术要求更高,促使新能源车检测频次以及单次检测费用的增加,公司检测设备和检测服务业务有望受益。 长期来看,考虑到和发达国家检测站密度、检测频率的差距,未来我国检测站数量或将扩增,公司已逐步从检测设备业务向检测服务业务拓展,目前已在不断新建、收购、并购检测站,公司业绩有望受益于未来检测服务行业的整体增长。 1.公司是机动车检测设备与服务的龙头 1.1公司深耕机动车领域多年,业务覆盖全面 公司历史悠久,由机动车检测设备向机动车检测服务业务拓展,并前瞻布局新能源汽车领域。公司成立于2006年,并于2016年在创业板上市。安车创立后积极投入研发,2008年在青岛成功部署并交付国内第一个 I/M 信息化监控平台,随后开始拓展业务线条。2021年被评为“中国上市公司创新500强”,遥感监测系统获得目前全国唯一的CMA资质认定,目前公司多项业务均已落地。 图表1:公司2006年成立,2016年上市创业板 公司业务覆盖机动车检测、行业联网系统、机动车尾气遥感检测、公路治超非现场执法系统、驾驶员考试与培训系统等产品。截至2022年末,公司已拥有94项专利、190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和多项非专利技术,并已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目前公司机动车检测设备/系统产品丰富,已逐步向下游检测运营市场布局。 图表2:公司全方位覆盖机动车检测业务 图表3:安车OBD诊断仪(网联系统) 图表4:公司产品覆盖车检、网管、尾气摇杆、公路执法、驾考系统等 公司股权稳定,贺宪宁是公司实际控制人。公司实际控制人贺宪宁、庄立、李春霞、汪杰宁等为一致行动人。截至2023年一季度,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贺宪宁持有股份5888.97万股,占股本总数25.72%,贺宪宁及其余九大股东合计持有9142.53万股,占股本总数39.93%。 图表5:公司股权结构(截至2023年一季度) 1.2公司由机动车检测系统业务向检测服务业务转型 2016-2022年公司营收整体向上,其中2016-2019年公司业务快速放量,受2020和2022年检测新政影响,2020-2022年业绩下滑明显,考虑到我国跟发达国家检测频次的差距较大,未来检测行业有望增长。前几年公司随下游发展趋势,业绩快速增长,2016-2019年营收由3.18亿元增长至9.73亿元,CAGR为45.13%,2020-2022年受两次机动车检测新政策的影响,营收由9.15亿元降至4.48亿元,CAGR为-30.03%,随着政策面的触底以及同发达国家检测频次的差距,未来检测需求增多有望促使检测行业上下游的共同发展,公司或将受益,业绩有望持续反弹。 机动车检测系统为公司主要业务,近年来公司逐步迈向下游检测运营市场,检测服务业务快速增长。公司检测系统主要包括检测机动车安全性、环保性及综合性能的一系列设备,此块业务较为成熟,为了实现业务拓展,公司从上游检测设备/系统的供应商向下游检测站领域延伸,检测站利用检测设备/系统完成车辆检测的一体化服务。分业务板块看,公司检测系统/检测行业联网监管系统2016年营收分别为2.86/0.28亿元,2019年分别为9.14/0.37亿元,CAGR分别为47.27%/9.37%,2019-2022年公司检测服务营收由0.097亿元增至1.32亿元,CAGR为138.91%,此块业务增速远超其他业务,跟公司持续新建、收购、并购检测站有关。在2022年之前公司检测系统业务占总营收比例均超过90%,2022年公司检测系统业务占总营收56.57%,检测服务占比上升至29.42%,整体上检测系统为公司业务基本盘,检测服务业务快速发展。 图表6:2016-2019年公司营收CAGR为45.13% 图表7:2022年机动车检测服务占比达到29.42% 2.政策连续颁布,政策面触底 2.1行业政策出台大幅减少检测次数 政府各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包括放宽机动车检测频率、支持检测行业民营化、优化定价等。2014年国家推出新的检测政策,首次实施小型、微型载客汽车(面包车、7座及7座以上车辆除外)前6年免检的规定,使得新车的检测频率下降,政策还要求相关政府部门退出机动车检测的运营管理,行业进入民营市场化阶段。 图表8:国家政府各部门持续出台相关政策,2022年再次放宽检测要求 2022年国家继续放宽对机动车强制检测的要求,将9座及以下小型机动车划入前6年免检的范围,6-10年检第6和第10年,且将旧政策15年后半年一检改为10年后一年一检。新政策造成机动车检测频次、检测数量持续性的下降。假设我国一辆小型机动车有15年的寿命,以2014年政策来算,需检测10次,以2020年政策来算,需检测8次,以2022年政策来算,仅需检测7次,2022新政策下检测次数相比2020年政策减少1次,减幅为12.50%,相比2014年政策减少3次,减幅为30%。 图表9:2022年新政策继续放宽对9座以下小型汽车的检测次数 2.2目前检测频次相比全球较低 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国的机动车检测频率相对较低。多数发达国家在20世纪早中期已经制定了相关检测政策,其安全性及合理性得到了较长时期的考验。而中国机动车检测市场发展历程很短,还处于不断摸索的阶段,随着国人生活水平提高对汽车需求的增长,未来机动车安全问题也会备受关注,检测频率有待提升。 图表10:我国机动车检测频率整体小于欧美等发达国家,首次检测频率尤为明显 全国检测站的数量一直保持上升趋势,以对应汽车保有量的持续上涨及车龄结构的变化。2018年全国共有8495家检测站,2021年上升到为13940家,年复合增长率为17.95%,新政策下检测站的数量不降反升。 中国检测站密度跟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明显,供不应求,成长空间大。我国2016-2021年每万辆汽车拥有检测站数量从0.34个增至0.46个,但根据安车招股说明书披露,早在2011年日本平均每万辆汽车拥有约3.5个检测站,美国为2.5个,欧洲为2个,而中国2021年仅为0.46个,市场尚未饱和,以欧洲的2个/万辆为参考,中国目前机动车检测站数量仅为目标数量的1/4,未来需或将提升至少3-4倍的检测站数量,提升空间可观。 图表11:我国机动车检测站数量不降反增 图表12:我国每万辆汽车拥有检测站数量逐年提升 2.3机动车年检必要性明显,在检测车数量反弹向上 机动车年检的必要性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和《行政许可法》的相关规定。机动车作为一种直接关系到公共安全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交通工具,需要按照相关标准和规定定期对其进行检测:1.安全问题难以由车主自行决定,人们主观上都认为自己能避免事故;2.就算许多车辆按时做保养,也仅仅能做到局部的检测,再加上保养不是强制性的,不排除有不做保养的车;3.部分出厂的机动车安全性不合格,必要的年检可以保证安全隐患车辆的退出机制的执行;4.定期检测是发现车辆非法改装的重要途径。因此机动车年检制度是保障车辆安全性的必要措施,关乎公共安全和秩序。 机动车检测分为强制检测和非强制检测。机动车强制检测也称定期检测,是由法律强制规定必须定期参加的检测,目的是避免检测随意性造成的严重后果;非强制检测主要指机动车生产及服务类企业因业务开展需要而执行的机动车检测,如汽车制造厂、汽车维修厂和二手车交易评估机构等企业都有较强的机动车检测需求。 我国机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