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未知机构]:耐世特(01316)中报业绩反路演-港股-调研纪要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会议纪要/报告详情/

耐世特(01316)中报业绩反路演-港股-调研纪要

2023-08-23未知机构话***
耐世特(01316)中报业绩反路演-港股-调研纪要

时间:2023 年 8 月 耐世特中报业绩反路演 经营情况:项目情况:23H1 共计 32 个新项目开始供应,其中 11 个北美项目,1 个欧洲项目,20 个亚太项目。北美方面,公司是底特律三大汽车厂的转向供应商,在非电动领域已经是全产品配置,本次在电动平台上也在斩获新订单,保持市占率稳定。亚太地区的变化在于 20 个项目中开始有R-EPS 的交付,R-EPS 的利润、ASP 比C-EPS 更高,产品组合持续优化。 新订单情况:23H1 实现 28 亿美元新订单,包括第二份线控转向订单,此次订单和之前的区别在于,之前第一份订单主要在轮端执行器和软件,现在包括轮端执行器、路端执行器和软件开发三大方面,是集成式的方案。28 亿美元订单中,89%为 EPS,98%为新能源,新订单特点符合新能源持续渗透趋势;分地区来看,86%北美,14%亚太,欧洲地区订单在推迟,预计下半年销售比例会有调整,欧洲订单量会有增加。预计 23 年全年会实现 60 亿美元新增订单,23Q1 的预测是全年 50 亿美元,现在有更积极信号出现,上调预测。 亚太地区收入结构:2021 年,亚太销售收入 8 亿美元+,当时份额主要是合资,本土厂商占比大概 40%;今年预计收入10 亿美元,本土占比会达 50%以上,包括比亚迪、长安、吉利、奇瑞、理想等都有不错销售收入。 盈利方面工作:1. 合同领域,23H1 存在通胀和价格上涨(芯片为主),这些成本上涨在合同之外,23H1会加速从客户处回收成本。2. 生产线调整,一是驱动轴在北美的两个工厂合并为一个,生产效率提升;二是管柱生产线向墨西哥搬迁,项目会实施共三年,今年开始实施,未来对毛利的影响会逐步显现。3. 人员结构优化,在美国推行退休计划,涵盖部分研发和管理人员,使得人员布置更为合理。4. 供应链配置,23 年 5 月在墨西哥召开供应商大会,之前在美国总部开,今年考虑到美国关税影响,希望更多供应商到墨西哥配套供应,优化供应商的结构,目前响应比较及时。 财务情况:收入情况:23H1 收入 21 亿美元,同比+17.4%,创历史新高,主要系订单持续转换、中国客户增量等。此外,外汇贬值和大宗商品下行带来的收入不利影响,除去汇率和大宗影响,收入同比+20.4%,三大区域均实现双位数增长,跑赢市场,尤其是亚太地区表现显著超市场,收入同比+44%,主要系本地客户增量业务贡献,亚太地区后续仍能保持高增长,尤其是本地客户贡献。 盈利情况:EBITDA 23H1 1.86 亿,同比+17.7%,EBITDA/收入同比小幅增长,积极因素受到外汇和通胀的负面影响。1. 汇率影响 2500 万:一方面是人民币、欧元贬值影响,一方面是北美地区墨西哥比索升值影响,墨西哥销售合同都是美国客户,都以美金核算,但是采购原材料和人工都是比索结算,比索升值造成外汇不利影响。2. 通胀影响 1200 万:23H1 年运费、原材料的商业谈判的积极影响被通胀抵消,通胀带来(尤其美国)劳动力上涨,带来制造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虽然下行,但电子机械等部件价格仅环比回落,整体依然偏高,上述通胀影响造成 1200 万损失。 净利润情况:22H1 亏损 1100 万,主要系税务因素影响,北美由于运营压力,拨备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值 4900 万,今年来看,延所得税资产减值影响大幅收窄,同时巴西运营实体过去几年持续改善,之前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值拨回,有 1100 万正向影响。23H1 实现净利润 3400万,总体来看,EBITDA 和净利润都有同比恢复。23H2 还是会有通胀、价格压力、美国工会潜在罢工等影响,但是收入端全年突破 40 亿公司非常有信心,同时运营效率+外部因素(运费、芯片、大宗)改善,盈利会逐步恢复。芯片来看,EPS 采购包括原材料和部件(电机/ECU),这部分部件也和芯片相关材料价格改善,利润率也会有明显改善。全年订单目标上调至 60 亿,电动车新业务是提升订单预期的主要因素之一。收入端尤其是亚太地区高速增长,主要关注公司的盈利改善,我们也会在盈利方面做更多的工作。未来借助产品结构的优化、R-EPS 在中国增长的机会、线控转向项目等,在助力收入增长的背景下,盈利预计也会有不错的恢复表现。 Q:32 个项目中,中国 20 项目,但是订单金额 10 亿美元,项目占比超过 1/2 但是金额不到 1/6,是否是产品结构原因?A:汽车零部件行业的特点是拿单到交付有时间差,北美是 3-4 年,亚太(主要是中国)1.5年左右,因此收入落后于订单规模。20 个中国项目是已经交付、实现收入,但是年内上量需要时间,体现在收入的增长不明显。订单差异:欧洲的单生命周期都是 6 年以上,最高可达 10-12 年,准备期 2-3 年;但中国节奏快,尤其是 C-EPS,正常 1.5-2 年准备期,个别客户准备期不到 1 年,单个项目生命周期比欧洲更短,因为平台化程度不够,拿到单子 1-2 年要投产,做了 2-3 年就到下一单,订单流转率很快,但是欧洲一个单反映在全年占比很大。虽然亚太项目多、收入快,但是订单比例可能不突出,主要是流转率高。 Q:第二份转向订单的详细情况?A:SBW 去年有 22 亿美元大单,是海外主流厂商,供应轮端执行器包括软件模块;23H1的第二份订单是国际车厂的电车项目,供应轮端执行器、路端执行器和软件开发三大方面。 Q:EPS 和 SBW 的竞争格局?A:全年来看,目前主流 EPS 厂商包括博世、捷太格特、采埃孚天合、万都等,总体上,捷太格特排第一,耐世特和博世市占率相当,基本是第二的位置。EPS 的配套的区域性明显,博世配套欧洲主机厂,捷太配套日系,耐世特配套美国三大。分产品和区域有差异,比如 R-EPS 产品中耐世特全球第一,C-EPS 耐世特在亚太地区是第一位的。 Q:亚太地区订单在公司全年订单比例上的反映不如欧美表现突出?A:亚太市场的订单流转率非常快,项目的生命周期相对欧美短很多,难以把平台化做到极致,虽然项目量和收入都较为可观,但是亚太地区最终在公司全年订单比例上的反映就不如欧美大。 Q:公司在北美线控转向大单的情况?A:第一个线控转向全生命周期 22 亿美元,主要围绕线控转向,预计 2027 年开始交付。第二个线控转向是全生命周期 7 亿美元的项目,基于高输出的 REPS 构建,也预计 2027 年开始交付。 Q:公司和国内客户的线控转向方面合作进展?A:有两家深入合作,同四家开展广泛合作,且客户愿意共同承担前期开发费用。具体的商业化投产时间要依据客户的商业化节奏和内部战略,乐观看有可能在 2025 年下半年实现商业化。 Q:为什么我们优势地区在北美,但是第一个线控转向项目拿到的是欧洲的?A:我们的强势区域在美国,博世、采埃孚的强势区域在欧洲,但我们的第一个线控转向订单也来自欧洲。我们的特色在于聚焦于转向的运营,能够更高效、更加定制化地满足客户的需求,而其他厂商可能在这些方面的能力稍弱。 Q:汽车的高端化、电动化、智能化对 C/P/R -EPS 带来的产业趋势影响?A:1. 高端化:C/P/R -EPS 的演变是一个逐步高端化,但又将保持共存的发展过程。REPS 的驱动平台更重、更高端,CEPS 和 PEPS 主要用于小车。三者适用的平台不同,必然长期共存,可能在未来各占30%的市场份额。2. 电气化:受益于电气化的影响,我们在 2017 年就和一家欧洲独立客户以每年固定投入的方式共同研发线控转向,并在后期加快了同其他客户的合作,推动线控转向的普及。我们在研发初期将线控转向的运用端设置在高端燃油车,而由于电气化趋势,产品应用端的定位逐渐转向智能中高端电动平台。3. 智能化:智能化会推动每个部件的软件内容增多,以实现自动化驾驶。线控转向在其中会起到核心作用,能够帮助释放更多的空间,通过解耦实现底盘空间布置的优化,同时可以调整参数以优化操纵性能,比如方向盘静默、可变转向比等。 Q:根据之前预判线控转向 2030 年的渗透率大致在 5%,而 L4/5 会在 2030 年前就会逐步运用,这其中信息传达问题如何解决? A:在软件控制的技术角度上并不矛盾。前面提及的第一个订单里,客户并没有跟我们进行全部件的采购,只购买了部分控制,但是后期却发现受制于自身技术积累的不完整、数据积累的缺乏,难以自主解决剩余部分的开发应用,必须借助专业性的共建厂商和研发团队。所以我们在同第二个平台的合作中,同时拿到了三个模块的订单。线控本身可以相对独立,不需要和 L4/5 共同关联,但是不代表高端车型不需要相互关联。线控转向会赋能更高阶的驾驶,根据驾驶状态时刻调整,适应自动和手动驾驶对于自动运行和静默的不同场景需求,优化驾乘体验。 Q:C/P/R -EPS 的毛利率差异?A:每一单合同都有差异。CEPS 的毛利率不一定就低,只是单位价格相对低,而具体订单中的毛利率和具体的成本控制和采购有直接关系。 Q:为什么软件整合能力对于线控转向的发展至关重要?A:软件的整合性、安全性、可靠性对于产品商业化和行业门槛的提升都是很大的考验。不管海外还是国内客户,都愿意选择有安全保障、有技术积累的供应商开展合作。线控制动的发展速度相对更快。相对只针对纵向的制动,转向对安全性的要求高出很多,它需要同时控制横纵向,对于软件处理信息的能力、物理连接的可靠性也都提出了 100%甚至 200%的超高要求,线控转向的安全要求非常高。 Q:公司在 C/P/R -EPS 上的出货量差异?A:REPS 出货量最大。CEPS 的单位价值较低,出货量大,但是收入占比略低。REPS 在整体出货量上占比在 50%-60%,CEPS 在 30-40%。 Q:请问公司 60 亿美金订单结构是否类似于此前提到的 50%以上的 REPS 以及 30-40% CEPS 的订单结构?A:基本类似,REPS 占比相对会更高,可能会占到 70%。 Q:请问今年公司订单情况如何?A:首先,今年订单情况不会更高。可以透露的是亚太订单在 2023H1 中只占了 14%,还有大量的订单在 2023H2 才能体现出来。 Q:请问公司预计线控转向何时能够批量交付?A:公司预计 2027 年左右开始批量交付。但需要说明的是,这个预期的时间节点并不是最早的时间节点,在现行时间节点很难预测具体批量交付时间。 Q:请问公司预计 2023 年亚太部分将会占到全年订单的多少?A:公司测算,如按照预期发展,2023 年亚太部分最终订单能占全年订单 30%左右水平。 Q:如果采用厂商-客户共同分担研发费用的模式,客户将采用专用网还是其他客户均可使用的网络体系?A:这取决于合同签订细节,两种情况均有可能。 Q:如果出现主机厂愿意协同国内线控转向企业推导线控转向产品,存在在新的领域弯道超车或做到基本与公司同步的可能性?A:公司相信可能性是肯定存在的。但公司认为,主流厂商在选取线控转向供应商时,一定会倾向选择具有生产交付历史的厂商。当然,不同客户厂商存在不同的策略。 Q:请问公司研发团队成员中美人员分布情况如何?A:具体数字尚不清楚。但是公司自 2017 年起便在大陆开展研发,积累了丰富的研发经验,在大陆的线控转向研发实力强劲。研发团队的主要研发环境基本为前期集中在美国,近两年来强化了中国大陆的研发力度,在主要部件方面也做到了本土化。此外,中美两地研发技术共享,中国研发团队聚焦偏向客户化信息的方向。 Q:基于中国市场供应链及行业业界反应速度相较欧美更为迅速的发展模式,请问公司如何看待中国市场是否会因此崛起出线控转向的“后起之秀”?A:首先,中国公司的响应速度相较而言确实更快,且中国研发团队相较欧美而言不落下风。但是线控转向龙头品牌的兴起不仅仅需要一个硬性的标准,而是一个“软问题”,需要行业巨头公司切入这一个重要的机遇。如果中国市场产生了这种条件,协同上中国供应链及产业的反应速度,确实存在出现本土龙头企业的可能性。因此,公司会重视任何一端中国品牌的线控转向项目。 Q:请问如果出现完全本土化的线控转向公司,是否因为本土化程度高得原因而在灵活度层面上超过公司?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