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发布2023年半年度报告,23年H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0.5亿元,同比-15%,实现归母净利润7.1亿元,同比+11%;其中Q2单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5.7亿元,同比-23%、环比-29%,实现归母净利润2.6亿元,同比+5%、环比-42%。 LNG业务价差环比收窄,23年Q2业绩承压:2023年年初以来,受海外地缘政治冲突影响转淡,北美等地区天然气供应增加,欧洲天然气库存处于高位等因素影响,国际天然气供需结构性错配问题明显缓解,推动天然气价格较2022年峰值水平大幅回落,LNG到岸价也同步回落,2023Q2,我国LNG到岸价10.9美元/百万英热,同比-60%,环比-35%。但国内天然气消费量的恢复速度仍受到短期经济活跃度改善状况的制约,2023Q2,我国LNG出厂价4386.9元/吨,同比-41%,环比-30%,公司LNG业务二季度价差环比收窄致Q2业绩环比下滑。 构建“海气+陆气”双资源池与全产业链格局,公司清洁能源业务高质量发展:通过布局“海气+陆气”双资源池,逐渐形成“端到端”的一体化全产业链格局,清洁能源业务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LNG业务方面,构建“海气+陆气”双资源池,陆气资源主要包括自产LNG和外购气。目前公司通过布局能源作业服务项目及传统LNG液化工厂,可以自主控制的LNG产能规模达到70万吨;外购气方面,公司根据需求缺口及价差,灵活采购部分LNG及PNG作为补充。公司海气长约核心资源的单吨毛差保持整体稳定,LNG总销气量对应的吨毛差保持相对稳定,顺价能力充分体现。另一方面,公司践行“出华南”战略,进军华北市场、华东市场、华中市场,通过“资源+市场”模式实现异地拓展,有效推进“上陆地、到终端、出华南”战略。 LPG业务方面,2023H1,LPG业务销量保持基本稳定,公司持续夯实在华南地区、港澳地区LPG市场的领先地位,并积极开拓湖南、广西、江西湖北等周边市场,寻求在华东地区的化工原料用气市场的布局机会。在新项目方面,积极推动惠州LPG码头及库区仓储等配套设施的建设。 能源服务业务布局有序推进,发挥业绩“稳定器”作用:能源作业服务业务方面,2023H1,公司井口天然气回收利用配套服务作业量约19万吨,单吨服务收益保持基本稳定,发挥业绩“稳定器”作用。公司加快能源作业服务业务布局,提升技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2023H1公司完成川西名山首期20万吨液化天然气清洁能源基地能服项目立项备案。2023年8月,公司完成对河南中能重组并取得其70%股权,河南中能运营超过80口天然气井,近60个作业平台,此次重组强化公司在天然气辅助排采及低压低效井综合治理等方面的能源作业服务能力。能源物流服务业务方面,公司重点推进自主LNG船运及出租业务,2023H1,新购置的1艘LNG运输船完成交付,同时积极落实IPO募投项目运输船及自主购建运输船的投建进度。 整合与自主建设并行并进,公司前瞻性入场氦气与氢能赛道:氦气业务方面,公司持续布局高纯度氨气业务直接终端客户,构建良性业务发展生态。2023H1实现高纯度氨气产销量约13万方,较上年同期增长51%。自建项目方面,公司以现有36万方/年BOG提氨项目为切入点,推进新提氦厂的建设,进一步提升BOG提氨的产能规模。技术方面,公司积极整合国内外先进的管道气提氦技术与工艺,特点是膜技术,尝试进入管道气提氦领域,减少对BOG粗氦资源的依赖。产业链方面,公司积极布局液氦槽罐等资产以建立液氦进口业务全产业链,并推进液氦进口,实现国内外双重资源保证,拓展直接终端应用市场。氢气业务方面,2023年4月,公司通过整合的方式完成对正拓气体重组并取得其70%股权,有效弥补公司在多种制氢技术和氢气运营管理方面的不足,加速推进公司服务于工业、化工客户的现场制氢业务(并辐射周边加氢站用氢)落地,进一步完善公司在氢气业务板块的布局。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公司一体化全产业链格局形成,清洁能源业务积极稳健发展,依托产业链优势发展能源服务与特种气体业务,培育新业绩增长点,未来发展动能强劲。因此我们维持公司2023-2025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3-2025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57、15.18、18.03亿元,折合EPS分别为2.01、2.43、2.88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及产品价格波动,下游需求不及预期,产能建设风险,研发风险,新产品市场拓展不及预期。 表1:公司盈利预测与估值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