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对比日本,一面看启示,一面看差异。尽管近年来市场对日本消费启示的研究不胜枚举,得出颇多鉴见中国消费未来的研究观点和建议,但不少研究的出发点是站在自上而下的视角,甚至产生对中国消费未来的茫然。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或许不识中国消费的庐山真面目,只缘我们身在此山中,深入国际产业对比维度的研究意义更在此,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因此,我们自2019年后,今年再度走进日本,调研10多家日本消费品上市企业,并大量阅读整理日本文化、经济和产业等领域资料,以求更精准地看清中日异同,前瞻中国消费和食品饮料未来。 日本企业特性:精于底层技术研磨,而弱于商业创新放大。日本传统文化具有双重性与矛盾之处,一方面催生出日本企业家精益求精的商业哲学,日本制造成为匠心品质的代名词,日本企业精于底层技术极致研磨,孕育出一批生命力极强的企业。对比全球各国百年企业数量,日本的百年企业数不仅领先全球,而且数量竟高于2-10名之和。但另一方面,日本的商业创新缺乏文化土壤,日本新消费的缺失是一大例证,而在创新引领和全球充分竞争的电子行业更是如此,日本电子产业90年代的衰落,并非缺乏研究成果,而是缺乏商业化放大而无法创造利润,缺乏市场基础。 中日消费对比:出海“下沉市场”的日本,内生潜力更大的中国。首先,90年代的日本收入水平已大幅高于当下中国,日本的福利保障制度缩减贫富差距,日本所谓“低欲望社会”是基础需求高度饱和的高生活质量之下发生的,而中国当前众多食品饮料细分品类人均消费量远低于90年代日本,需求量还未饱和,且升级空间更大;其次,日本大都市圈占比过高,缺乏市场纵深,日本消费品企业的“下沉”,只能通过出海实现,相比而言,中国广阔且层次分明的下沉市场提供持续消费内生动力,中国消费品更可能出现“二元社会”,中国广阔的三四线城市空间,升级潜力无限;再次,日本90年代以来消费模式的创新,集中在线下性价比零售,但食品饮料企业还是基于研发新产品的路径,缺乏商业模式创新文化和发展惯性的约束,使得日本在新消费领域缺失,基于互联网改造为切入口的中国新消费层出不穷,且已经跑出来一批优秀的新消费企业,在未来还继续有望成为消费增长的持续动力。 日本食品饮料对中国启示的新思考。第一,老龄化催生功能性食品需求,同时医保压力下有序放宽功能食品监管成必然,中国主力婴儿潮正步入中老龄,功能食品由“近药品”到“近食品”成趋势,放宽监管并由大企业主导,或许是未来的发展路径。第二,食品工业化在中国方兴未艾,但盈利如何提升成新议题,日本速冻60年探索的结论,效率挖潜至极致后,还是通过聚焦可规模化的品类提升盈利,中国速食行业烤肠、油条、蒸饺、手抓饼、小酥肉等是未来可规模化的重点品类,过于复杂的成品预制菜反而在规模化和高盈利上大概率行不通。第三,关于消费品出海,中国消费品企业出海并不急迫,条件也不如日本当年成熟,优秀的食品饮料企业可以东南亚作为“下沉市场”,输出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长期还是需看品类开创者,获得全球更大范围的话语权。 从日本资本市场,看低增长环境下的消费投资范式。过去三十年,在增速降档阶段,高端制造、医药、食饮、服务跑出超额收益,消费领域性价比和细分品质服务兴起成机会,而细分领域顶尖,做到强出海逻辑的个股表现更优,典型是尤妮佳、优衣库、龟甲万、养乐多等率先做出海做品类教育的细分巨头。从资本策略看,低增长环境下企业持续提升分红率,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日本食品饮料企业股息率持续提升,高股息政策下维持较高估值。 同时政策导向重视资本回报率,弱增长阶段高股息率股票跑赢市场。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降速、食品安全风险、日本经验特殊性使得参考偏差等 投资主题 报告亮点 报告的与众不同或创新之处。1)基于国民文化,归纳日本企业特性。《菊与刀》一书揭示了日本文化的双重性,日本人等级鲜明、严于律己、谨小慎微的行事风格下,企业精于底层技术极致研磨,这既是日本制造等同匠心品质的背书,也孕育出大批生命力极强的百年企业。然凡事均有两面性,日本的商业创新缺乏文化土壤。日本电子产业衰落则是更典型的案例。2)中日消费对比:出海“下沉市场”的日本,内生潜力更大的中国。日本缺乏地域纵深,国内市场见顶后,消费下沉只能借由出海实现,而中国一是基础需求远未饱和,潜力更足;二是三四线及以下城市升级空间巨大;三是缺乏商业模式创新文化和发展惯性的约束,使得日本在新消费领域缺失。而基于互联网改造为切入口的中国新消费层出不穷,提供持续消费增长动力。3)日本消费品对中国启示的新思考:趋势、路径和方向。建议关注老龄化催生的功能性食品需求;食品工业化的效率挖潜与盈利提升。而中国消费品企业出海并不急迫,条件也不如日本当年成熟,优秀的食品饮料企业可以东南亚作为“下沉市场”,输出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长期还是得看细分品类的开创者获得更大范围的话语权。4)低增长环境下的消费投资范式:过去三十年,在增速降档阶段,高端制造、医药、食饮、服务跑出超额收益,消费领域性价比和细分品质服务兴起成机会,而细分领域顶尖,做到强出海逻辑的个股表现更优,典型是尤妮佳、优衣库、龟甲万、养乐多等率先做出海做品类教育的细分巨头。从资本策略看,低增长环境下企业持续提升分红率,高股息政策下估值具备支撑。同时政策导向重视资本回报率,弱增长阶段高股息率股票跑赢市场。 投资逻辑 一面看启示。一面看差异。本次华创大消费组再度前往日本调研,以求更精准地看清中日消费异同。如何看中国消费未来?市场不少研究的出发点是站在中国与90年代日本在人口老龄化、房地产价格、国际关系等多方面有诸多类似之处,甚至部分投资者产生对中国消费未来的茫然。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或许不识中国消费的庐山真面目,只缘我们身在此山中,站在国际对比维度的研究意义更在此。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 前言:对比日本,一面看启示,一面看差异 一面看启示。由于面临环境相似,日本过去半个世纪所经历的种种变化,可作为我们去参照中国社会变迁和消费演变的一面镜子。华创大消费组曾在2019年走进多家日本企业,并发布系列深度研究报告剖析日本90年代以来日本消费品对中国启示,近年来市场对日本消费启示的研究更是不胜枚举,得出颇多对中国消费未来发展趋势具有参考意义的研究观点和建议。 一面看差异。但不可否认的是,地理资源的差异、民族文化的差异、以及在高速发展阶段硬件技术的差异,都决定一个国家及其消费市场的发展惯性和路径依赖,中日消费的演变必然自不相同。我们在研究日本启示之余,也离不开对日本企业特性的研究,当前中国和90年代日本消费的不同点,或许正是中国未来巨大的潜力点所在。 再度前往日本调研,以求更精准地看清中日消费异同。因此,在2019年的研究基础上,我们今年再度走入日本,调研10多家日本消费品上市企业(包括食品饮料、医药、家电、服装、社会服务和综合商社),并大量阅读整理日本经济、产业和文化等领域资料,以求更精准地看清中日异同,展望中国未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中日对比看中国消费未来,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不少研究的出发点是站在中国与90年代日本在人口老龄化、房地产价格、国际关系等多方面有诸多类似之处,甚至部分投资者产生对中国消费未来的茫然。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或许不识中国消费的庐山真面目,只缘我们身在此山中,站在国际对比维度的研究意义更在此,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 一、日本企业特性:精于底层技术研磨,而弱于商业创新放大 在对比中日消费品之前,有必要从国家文化和民族精神底层对日本企业的特性进行总结。唯有这样,才能跳出“失落的30年”看日本,看清长期根植在民族文化中的企业家精神和企业特性,基于这样的中日对比启示研究,或许才不会过于刻板和落于空谈。 日本传统文化的双重性与矛盾之处。日本历来慕强且善于学习,早年通过大化改新、明治维新实现殖产兴业、富国强兵,但在近现代化过程中始终以本土文化作为内核,这也造就了其国民性的矛盾之处: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直至今天,这种高度依赖他者评价作为规范自我动力的耻感文化依然存在,由此形成日本人严于律己、谨小慎微、不易变通的行事风格。但此种国民文化存在鲜明的两面性,一方面,迫切的战后重建阶段,护送船团式的举国经济制度,配合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制,实现高效率的全国动员,达到部分领域的技术突破和全球领先。另一方面,安定过后,社会主体又倾向于规避商业模式创新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强调集体化的同时也导致从众现象普遍,极简主义、去品牌化风行,反而不利于个性化的新消费模式创新。 日本制造具备匠心品质,精于底层技术极致研磨。落地到企业家精神,狭隘孤立的国土面积、多山地理环境造成局促的居住环境、匮乏的自然资源和频繁的自然灾难,塑造了日本趋于集体、规范严谨、专注极致的民族传统文化特性,也浓缩为日本传统文化的武士道精神,崇尚义理、道德和勇气。而日本企业家精神也根植于此,松下幸之助、稻盛和夫、柳井正等日本著名企业家无一不秉承出以心为本、崇本守道、精益求精的商业哲学,不惜把99.9%的精力用在0.1%的产品提升上。在这样的企业家精神引领下,日本企业以技术精雕细琢、品质过硬而闻名于世,因此无论从重轻工业到高端精密制造,还是消费品里的大到空调、小到马桶盖,都体现企业在细分领域领先技术精进。 日本孕育出一批生命力极强的企业。对比全球各国百年企业数量,我们发现日本的百年企业数不仅领先全球,而且数量竟高于2-10名之和,这与重视底层技术并不断精进研磨必然密不可分。从行业结构看,日本百年企业多集中在制造业和零售业,背后原因或是一个以技术精雕细琢,另一个以效率精益求精,不断累积基业长青的竞争优势。除此之外,日本企业极强的生命力还体现在转型能力,本次调研的医疗器械上市企业富士胶片,在告别胶卷时代之后,仍能以胶片核心底层技术转型大健康,不仅成为医疗影像公司,甚至在胶囊原料明胶也具有国际较高声誉。 图表1全球各国百年企业数量对比:日本居首 图表2日本百年企业集中在制造业、零售业和批发业 凡事均有两面性,日本的商业创新缺乏文化土壤。日本的民族性筑就日企精于技术研磨的特点,但趋于群体的文化底层使得个人主义一直未能成为日本主流文化,加之战后的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度,更使得日本缺乏商业创新文化。甚至商业界存在一种说法,与世界上其他企业家不同的是,日本企业家将技术精进放在第一位,而商业化放在第二位。因此日本企业往往深耕在一个细分领域持续精进,并等待商业化的风口,具有商业化场景放大的细分领域才能长久生存下来,这或许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日本百年企业,本就是存在商业化放大的幸存者偏差效应。 日本电子产业衰落则是更典型的案例:技术研磨并非创新,不能将基础研究和创新混为一谈。跳出消费品行业,在创新引领和全球充分竞争的电子行业更是如此。《日本电子兴衰录》曾总结日本90年代电子产业的衰落的原因:并非缺乏研究成果,而是无法将“新知识”和市场产生联系,缺乏商业化放大而无法创造利润,缺乏市场基础。 微处理器的诞生实际是日本和美国企业竞争的结果,其中日本Busicom公司的路径是通过大规模集成电路(LSI)通用化基础研究和精进,使之能用于各类台式电子计算机,而美国的Intel的路径是减少LSI品种,基于“最小信息原则”进行研究开发,针对某个问题大致推测答案再进行启发式探索,如不能解决问题再重新回到出发点,避免进行大量基础研究,将研究放在生产线上进行高效迭代,最终微处理器成为上世纪人类发展最重要创新,Intel也因此成为世界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商。 图表3《日本电子产业兴衰录》:技术革新并非创新 图表4日本半导体行业全球市占率90年代后下降明显 二、中日消费对比:出海“下沉市场”的日本,内生潜力更大的中国 带着日本企业特性的认识,回到消费和食品饮料领域,中国与日本“失落30年”阶段的对比:第一,财富水平和贫富差距决定的升级潜力,第二,地理资源和城市化率决定的市场纵深,第三,民族文化和发展惯性决定的商业创新,至少这三点决定中国未来消费空间和内生潜力应远大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