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言1 研究说明3 城市双碳指数指标体系3 数据来源4 评价范围4 2021-2022年度城市双碳指数评价结果5 城市双碳指数两年度对比7 主要进展9 主要挑战12 从双碳指数看“全国一盘棋”态势15 “全国一盘棋”城市双碳指数分年度进展分析19 “全国一盘棋”城市行动建议23 对双碳主管部门的建议25 前言 2022年,全球气象灾害频发,极端天气有常态化风险趋势,引发了政府部门、生产企业和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广泛关注,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进一步凸显。与此同时,全球气候治理正遭遇巨大挑战,经济复苏乏力和地缘政治紧张等问题持续加剧,各主要经济体纷纷释放化石能源产能,以期保障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供应链安全,2021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反弹至历史最高水平1,2022年减排不力的趋势仍在延续。 面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不确定性剧增的外部形势,中共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此前,在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基础上,各部委、各地方政府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构建完成国家双碳“1+N”政策体系,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一方面要求“先立后破”,纠正运动式减碳,另一方面,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防止碳达峰变成“攀高峰”。 为客观反映我国“双碳”进展态势,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对2021年开发的中国城市双碳指数(CCNI)进行了升级,并以此对全国110个城市开展了第二期城市双碳指数年度评价。本期评价旨在通过收集公开数据,科学评估城市的“双碳”进展态势,识别难点和重点,发现并推广最佳实践,助力城市实现“双碳”行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共进,促使国际社会加深对我国“双碳”工作的理解和认同。 对比连续两年的评价结果,课题组看到110个城市指数总得分有所提升,其中排放趋势得分上升幅度较大,低碳状态有所上升,气候雄心基本持平;68个城市的评价综合得分上升,显示在国家“双碳”政策体系的引导下,城市“双碳”行动取得一定进展;但42个城市得分持平或下降,凸显在全球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实现“双碳”目标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持续付出艰苦努力。 鉴于各城市间的差距较省际差距更加显著,同时城市的能源结构更多是由区域结构所决定,课题组建议在城市“双碳”进程中,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安排,既不能一刀切,齐步走,也不能各行其是,各自为政,而是应从认识层面、管理层面、能力建设层面为全国一盘棋创造条件,实现梯次有序达峰;建议城市结合自身发展阶段和经济社会资源禀赋状况,有针对性的制定目标、路径和措施;考虑城市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体,也是技术、人才、资金的集聚地,课题组建议各个城市需要主动作为,统筹联动,在“全国一盘棋”实现“双碳”目标进程中争先当优。 1IEA.Globalenergyreview2021. 指数评价结果有助于各地立足自身环境资源本底,结合各自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能源结构等现实条件,找准定位,识别难点,抓住重点,结合自身潜力和优势推进工作,助力全国“双碳”行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共进。同时,梳理110个城市在“全国一盘棋”实现“双碳”目标中的进展,也有助于国际社会加深对我国“双碳”工作的理解。 研究说明 城市双碳指数指标体系 中国城市双碳指数,是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等为基础理论,以解析碳排放关键影响因素为路径,综合考虑能源、工业、交通、生活等碳排放领域,从气候雄心、低碳状态、排放趋势三个维度对我国城市响应国家“双碳”战略情况进行客观评价的指数。 该指数是2021年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联合成立课题组共同开发的。其指数评价主要依据课题组构建的“城市碳达峰碳中和指数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共包括气候雄心、低碳状态和减排趋势3个一级指标,宏观目标、能力建设、能源消费等7个二级指标,以及碳达峰目标、碳中和目标、试点示范等14个三级指标,并采用决策者赋权法对各级指标赋予相应权重。 2022年课题组对指标体系做出了进一步升级,详见表1。 表1城市双碳指数评价指标体系2.0及权重 目标层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城市双碳指数 (1) 气候雄心 (0.3) 宏观目标 (0.5) 碳达峰目标碳中和相关目标 能力建设 (0.5) 试点示范建设统计核算披露节能环保投入占比 低碳状态 (0.4) 能源消费 (0.3) 全社会电力消耗强度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 经济社会结构(0.4) 二产占比新能源车渗透率人均公共交通车辆拥有量垃圾分类指数 碳排放水平(0.3) 人均碳排放量 单位GDP碳排放量 排放趋势(0.3) 碳排放趋势检验碳排放脱钩指数碳排放量变化率 数据来源 本报告所引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以及国家和各城市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各研究机构已公开发布的研究成果,有关政府部门官网公开信息和报道。数据采集日期截至2023年6月30日。其中,各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数据由中国城市温室气体工作组提供。 评价范围 区域范围:本次报告评价范围主要为GDP总量高于1000亿、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约5.5万元人民币)、城镇常住人口大于30万的城市;同时为考量我国试点城市的“双碳”建设表现,将其中GDP总量高于1000亿、人均GDP超过5万元且有公开信息的低碳试点城市也纳入本次评价范围。 碳排放核算范围:本报告中碳排放核算范围为各城市主要化石能源燃烧活动 (煤炭、油品和天然气等)的直接碳排放量以及电力调入的间接碳排放量。各城市碳排放量和双碳指数可通过蔚蓝地图网站查询双碳地图获取(见图1)。 图1蔚蓝双碳地图(来源:IPE网站) 2021-2022年度城市双碳指数评价结果 综合气候雄心、低碳状态、排放趋势3个一级指标,赋权得到城市双碳指数评价结果,110个城市2021-2022年综合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2021-2022 表22021-2022年度城市双碳指数评价结果 2021-2022 排名城市 1深圳 2成都 3青岛 4北京 5宁波 6武汉 7厦门 8昆明 9上海 10广州 11德阳 12郑州 13杭州 14重庆 15南平 16天津 17贵阳 18宜昌 19威海 20株洲 21盐城 22南通 23合肥 24嘉兴 25吉林 26石家庄 27西宁 28长沙 29洛阳 30珠海 31济南 32西安 33衢州 34淮安 35岳阳 36南宁 37烟台 38南京 39温州 40兰州 41常州 42江门 43哈尔滨 44延安 45东莞 46徐州 47淄博 48苏州 49大连 50湖州 综合得分 76.0▴ 71.8▴ 71.5▴ 70.3▴ 67.4▴ 66.7▴ 60.6▴ 60.3▴ 60.1- 59.2▾ 56.1▴ 55.6▴ 54.7▴ 54.7▴ 53.1▴ 53.1- 53.1▴ 52.0▴ 51.9▴ 51.2▾ 50.6▴ 50.3▴ 49.1▴ 48.2▴ 46.6- 46.5▴ 46.4- 45.9▾ 45.9▴ 45.8- 45.6▴ 45.2▴ 44.9- 44.8▴ 44.7▴ 44.2- 43.9▴ 43.6▾ 43.6▾ 43.2▾ 43.1- 42.4▴ 42.2▴ 42.1- 42.1▴ 42.1▴ 42.0- 41.8▴ 41.5▴ 41.3▴ 排名 020406080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城市 许昌宝鸡济宁绍兴佛山遵义海口中山大庆潍坊柳州太原无锡龙岩金华台州蚌埠常德湘潭包头福州焦作漯河攀枝花枣庄舟山三门峡沈阳银川惠州德州荆门黄石廊坊漳州泉州盘锦九江宿迁泰州滨州 呼和浩特 长春乌鲁木齐 东营咸宁莆田扬州连云港 唐山 综合得分 40.1▴ 39.7▴ 39.5▾ 39.0▴ 38.9▴ 38.6▴ 38.5▴ 38.4▾ 38.2▴ 38.2▴ 37.9▴ 37.7▴ 37.1- 37.1▴ 37.1▾ 37.0▴ 36.7▴ 36.4- 36.1- 35.7▴ 35.4▾ 35.4- 35.3▴ 35.0▾ 34.8▴ 34.8- 34.5▴ 34.3▴ 34.2▴ 34.2- 34.0▴ 32.8▴ 32.4▴ 31.8▴ 31.3- 31.1▾ 30.5▴ 30.3▴ 30.0- 29.7▴ 29.6- 29.4▴ 29.2- 28.5▾ 27.7▴ 27.2- 26.5▴ 26.2- 25.1▾ 23.1▴ 020406080 51南昌 52镇江 53襄阳 54十堰 55玉溪 41.1- 40.9▴ 40.9▴ 40.9▴ 40.6- 气候雄心(0.3) 低碳状态(0.4) 排放趋势(0.3) 106 107 108 109 110 晋城芜湖日照马鞍山榆林 22.8▴ 22.4- 19.5▾ 15.5▾ 14.7▾ 气候雄心(0.3) 低碳状态(0.4) 排放趋势(0.3) 图22021-2022年度城市双碳指数评价结果示意图 结果显示,深圳在城市双碳指数评价中排名第1,得分为76分。成都、青岛、北京、宁波、武汉、厦门、昆明、上海紧随其后,得分均在60分以上;广州、德阳等47个城市得分在40~60分之间;宝鸡、济宁等51个城市得分在20~40分之间;低于20分的城市包括日照、马鞍山、榆林3个城市。 城市双碳指数两年度对比 课题组按照现有评价方法对上年度城市双碳指数进行重新评分,并对两次城市双碳指数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具体得分情况如表3所示。从对比中可以看出,110个城市2021-2022年双碳指数总分比上一年度整体提升443.5分。其中排放趋势得分上升幅度较大,低碳状态有所上升,气候雄心基本持平,显示在国家“双碳”政策体系的引导下,城市“双碳”行动取得一定进展;但面对多重严峻挑战,实现“双碳”目标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持续付出艰苦努力。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期评价所依据的最新城市碳排放数据仅截止至2020年,该年度许多城市遭遇世纪疫情,经济发展、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增长趋势均有所放缓,考虑2021年和2022年世纪疫情期间,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能源保供和产业链去风险等非常规措施,评价纳入这两年数据后,排放趋势的变化值得关注。 表32021-2022与2020-2021年度城市双碳指数得分情况对比 评价年度 气候雄心 低碳状态 排放趋势 CCNI指数 2021-2022年 886.3 1980.4 1664.2 4530.9 2020-2021年 867.6 1822.1 1397.7 4087.4 图3城市双碳指数两年得分情况对比图 三项一级指标在两年的比对中的变化,反映了各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进展和挑战。 •“气候雄心”指数上升18.7分,微升2.2%。城市碳达峰目标多是来自早期国家三批低碳试点城市的公开信息,在此基础上,“十四五”规划期间一些城市开始提出碳中和目标。因此在“气候雄心”方面有了略微提升。 •“低碳状态”指数上升158.3分,升幅8.7%。随着各地区政府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二产占比分数提升明显,部分城市碳减排效果明显,碳排放水平下降,从而“低碳状态”指数得到提升。 •“排放趋势”指数上升266.5分,升幅19.1%。在能源转型尚未完成、2020年经济增长又遭遇新冠疫情重大影响的状况下,多数评价城市排放总量出现下降,因此碳排放趋势检验带来的分数提升较多,使得“排放趋势”指数出现较为显著的上升。 主要进展 通过本期评价,课题组看到城市“双碳”行动取得四个突出进展。 分布式光伏加速发展,成为东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