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碳达峰碳中和指数研究报告
背景与意义
中国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是基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旨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促进全球环境治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均强调了这一目标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实施路径。
面临的挑战
- 时间紧迫:实现碳达峰目标仅剩约10年,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过渡期仅为30年,与发达国家不同。
- 经济与能源结构转型压力:经济持续增长导致能源消费总量上升,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为主,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运输结构以公路货运为主,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
- 认知与行动问题:部分地区、行业和企业对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认识不足,行动力度不够,甚至错误地将碳达峰视为“攻坚期”。
研究目的与方法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联合开展《中国城市碳达峰碳中和指数研究报告》项目,旨在通过客观评价地级市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制定、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意愿,展示城市在各关键领域的影响状态,以及政策驱动下碳排放趋势的变化,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支撑。
研究方法:
- 理论基础:基于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碳排放脱钩等理论,运用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方法。
- 指标体系构建:综合考虑经济发展、能源利用、碳排放等因素,构建包含气候雄心、低碳状态、减排趋势三大一级指标的评价体系。
- 数据分析:收集公开数据,包括《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等,以及各城市政府公开信息。
评价结果与分析
- 综合评价:北京领跑,深圳、广州、武汉等城市紧随其后。
- 分类评价:
- 不同规模城市:一线城市和部分大城市表现优异,但也有表现不佳的中、小城市。
- 不同收入水平城市:高收入城市总体表现好于中等收入城市。
- 试点与非试点城市:试点城市表现优于非试点城市。
- 聚类分析:示范型城市指数得分普遍较高。
研究发现
- 城市重视程度:多数城市对双碳工作高度关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
- 能力建设:提高非化石能源占比是关键手段,但受自然条件限制。
- 低碳状态与减排趋势:整体与先进水平仍有差距,产业能源结构调整力度有待提高。
- 减排效果:多数城市减排趋势明显,但长期来看,减排效果不显著。
对策建议
- 识别优势与短板:各城市应明确自身优势和需要改进之处。
- 能源结构调整:加速构建能源供应体系,严控两高产业扩张。
- 管理体系构建:建立科学的“双碳”管理、考核与评价制度。
- 数据体系建设:完善温室气体统计与信息披露制度。
- 领跑者行动:推动有条件的城市率先实现碳达峰。
展望与未来计划
未来十年,课题组将通过动态评价和年度发布,协助社会各界准确把握各城市推进落实“双碳”战略的进展,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助力实现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