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的硬实力:软硬件全栈自研。华为深耕汽车领域保持高研发投入,截至2022年底累计研发投入超过200亿元。针对汽车领域构建云服务、智能互联、智能能源、智能网联以及智能驾驶的生态化布局。传感器:具备领先行业的激光雷达等硬件传感器量产能力,产品已经过多次测试并适配于国内复杂路况。芯片:保持车规级芯片的产品认证周期优势、以及高算力座舱芯片(麒麟系列)+智驾芯片(昇腾系列)的研发设计能力。电驱电控:量产整合性强、适配简单、动力性能领先的多合一电驱系统。系统:车机操作系统、智能车控VOS、智能驾驶AOS三大操作系统完全自主可控。其中,智驾系统已升级至2.0,鸿蒙系统年内升级至4.0。我们认为,华为在汽车领域具备高技术壁垒,是全球少数具备汽车领域智能化硬件研发、量产、软硬件解耦实力的供应商。 华为的软实力:洞察消费者需求。华为专注于以技术提升消费者体验,并通过差异化定价能力在手机领域已构建起庞大的粉丝基数。汽车的价值内涵随智能化的兴起同样发生模式上的转移,从2B转向2C直面消费群体、并以智能化提升定位成为汽车产品定义的关键。当前新能源汽车呈现出,1)家庭增换购为主;2)偏向科技、安全系数高的SUV;3)女性用户占比提升的特征。我们认为,华为有望通过敏锐的终端需求洞察能力赋能车企,华为合作的问界系列定位中高端市场,以家庭、豪华、美观为卖点精准满足市场需求。 华为的挑战:静待转型成效。华为多次强调不造车、坚持核心增量零部件供应商与合作伙伴的定位,与车企的合作模式包括零部件供应(多数主机厂)、Hi模式(北汽、长安)、以及智选模式(赛力斯、江淮),合作深度由浅至深逐步递增。我们认为,1)华为汽车业务处于从“0到1”至“1到N”的突破阶段,仍需解决门店店效低、渠道整合、以及合作协调等问题。2)在汽车智能化有序推进趋势下,长期看好华为通过领先技术+数据积累/迭代、以及与车企的合作优化实现销量稳健增长的智能化兑现场景。3)自主车企除了与华为合作,也在同步推进自主新能源车转型,聚焦转型下的自主新能源车销量爬坡兑现前景。 投资建议:鉴于华为当前门店、渠道、以及合作细节等尚有待优化,当前推荐自主推进节奏相对领先的头部整车标的,建议关注与华为绑定深入的主机厂。 1)与华为以Hi模式进行高端车型合作研发的同时,坚持自主新能源转型且转型节奏位于行业前列的长安汽车(000625.SZ),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2)首次应用智选模式与华为深度绑定,产品/渠道转型效果有待逐步兑现的赛力斯(601127.SH),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3)在国资背景支持下、以代工+合作稳定增长,长期看华为车型上市/交付节奏提振估值的江淮汽车(600418.SH),建议关注。 风险分析:汽车行业竞争加剧、华为对汽车相关战略转变、华为对汽车领域转型效果有限、华为系车型相互蚕食市场份额。 投资聚焦 当前行业已步入新能源转型中期,智能化(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功能与市场场景逐步拓展或为新一轮估值溢价抬升关键。6/21工信部表态支持L3级别自动驾驶商业化应用,华为作为国内头部I Ct 厂商,保持汽车领域高研发投入并进行多轮架构调整,已形成明确的产品定位及产品布局。我们认为,与华为合作的车企有望通过其研发技术、渠道资源赋能实现传统到智能化车企的转型。 我们的创新之处 1)探讨华为基于消费电子优势向汽车领域发力的优势。从技术能力角度看,相对于消费芯片,车规芯片稳定性、产品认证方面要求升级,华为深耕芯片设计领域,在保证芯片大算力的基础上保证芯片的安全稳定性。从产品定义角度看,华为可以延续在终端需求洞察能力方面的优势,精准把握当前汽车市场用户需求并进行智能领域差异化的功能开发实现产品定价差异化。 2)讨论华为当前在汽车领域尚有待解决的问题。华为短期通过渠道、宣传赋能,实现销量“从0到1”的突破;但同时暴露渠道整合、店效偏低、以及合作模式能否进一步深化等的问题。能否持续向上爬坡仍有待上述问题的解决。 3)分析与华为合作的主机厂包括合作车型、自主车型的情况。其中,长安产品优势主要来自于自主品牌深蓝,合作品牌阿维塔尚处于销量爬坡期;江淮汽车依托稳定的国资背景,具备丰富的车型量产+代工经验。赛力斯为当前与华为最为深度绑定的自主车企,产品/渠道转型效果有待逐步兑现。 股价上涨的催化因素 行业:新能源汽车需求修复;L3智能化功能兑现+政策法规支持。 公司:华为渠道转型后店效提升;老车型迭代升级后销量抬升;新车型在同价格带具备竞争力;公司与华为的合作深化;公司自主新能源车实现转型突破。 投资观点 看好华为智能化兑现前景。我们分析当前的市场关注重点:1)华为基于店效偏低、渠道整合、以及合作模式能否进一步深化等问题的解决效果;2)车企自主新能源车转型情况。投资建议角度,当前推荐自主新能源车推进节奏相对领先的头部整车标的,建议关注与华为深入绑定的自主主机厂。 1)长安汽车:采用合作+自研模式积极开启智能电动化转型,已构建起面向低中高价格带的差异化品牌序列,公司或为传统车企中有望转型成功的车企之一。当前公司自主新能源布局领先,与华为合作的车型稳步推进。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2)赛力斯:当前基于智选模式与华为最为深度绑定的自主车企,产品/渠道转型有待逐步兑现。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3)江淮汽车:以代工为策略逐步完善新能源车的制造能力。综合考虑当前行业竞争格局、公司合作车型量产上市节奏,看好公司长期成长性,建议关注。 1、华为赋能车企,带动智能化前景 1.1、复盘:重塑市场认知是车企领先关键 根据乘联会数据,2023年前5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同比+41.1%至242.1万辆,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同比+8.3pcts至31.7%。电动化加速背景下,主机厂后续竞争应来自于技术自研、市场定位、用户感知等方面的价值重塑。当前比亚迪已逐步构建强品牌力销量领先行业,2023年前5月比亚迪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份额超过40%。 我们对比亚迪市场表现进行复盘,驱动估值体系重塑的关键事件包括,1)市场通过汉+刀片电池上市构建比亚迪高端智能电动化的品牌形象;2)搭载最新平台的比亚迪插混车型以燃油经济性+智能化升级抢占燃油车市场,颠覆市场对于插混只是过渡车型的传统认知。我们判断,比亚迪以插混/纯电并行发展方式拓宽新能源汽车市场下沉空间是股价上涨/估值体系重塑的核心因素。 图1:比亚迪市场表现复盘 我们认为,1)在智能电动化渗透率抬升初期,销量为车企估值存在差异的关键。通过规模降本、三电技术优化、以及高ASP产品自研自产是带动估值溢价提升的关键;2)中期来看,自主车企产品/产业链布局思路趋同,产业链自研自产、以及插混/纯电协同成为必然发展趋势,而智能化(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功能与市场场景逐步拓展或为新一轮估值溢价抬升关键。 我们判断,具备智能化技术储备/领先自研能力的车型或具备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其中,华为已构建多种与车企的合作模式,将智能汽车业务作为新的发力点,与华为造车产业合作涉及车企有望通过华为1)智能化资源禀赋;2)产品定义设计;3)终端渠道优势构建智能化领先优势。 图2:催化新能源汽车估值抬升关键因素 1.2、智能化技术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壁垒 自2013年华为宣布入局车联网至今,华为已在智能汽车领域布局十余年,定位软硬件系统集成商、增量部件供应商,并与多家车企展开深度合作,全方位赋能汽车。华为已上市30余款智能化部件,包括MDC(自动驾驶计算平台)、激光雷达、鸿蒙车机OS等产品。 智能化汽车与智能手机的产业链逻辑相似。基于华为在手机领域的软硬件布局思路,华为在汽车领域坚持“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供应商”的定位,针对汽车已形成包括云服务、智能互联、智能能源、智能网联以及智能驾驶的生态化布局。我们判断,华为在汽车业务的优势包括,1)品牌定位:消费电子领域经验丰富,消费者需求洞察能力强;2)技术端:硬件方面实现核心智能化硬件实现自研+量产、软件方面的鸿蒙操作系统已成为车机的底层操作逻辑。 图3:手机与汽车产业链模式对比 图4:华为汽车产业布局进展 1.2.1、以消费逻辑定位汽车市场需求 大众对华为品牌直观认知为手机业务,并已成功拓展至中高端机型。2022年华为手机在中国顾客的满意度排行第二位。2022年华为终端云服务全球月活用户超过5.8亿,全球加入华为开发者联盟的注册开发者已超过600万,可通过庞大的粉丝基数+线上线下产品宣传旗下产品可实现更便捷的引流。 复盘华为手机业务发展历程,2010年苹果、小米已开拓中高端市场,华为整合内部面向2C的业务并成立以余承东为主导的消费者事业部,我们认为带动华为手机成功的关键事件为,1)运营模式转为公开市场品牌运营模式,2013年推出面向中低端市场品牌“荣耀”;2)自主研发芯片升级并推出Mate和P系列转向2,000元以上的中高端市场;3)2016年以品牌叠加战略推出与徕卡协作设计的P9,产品主打手机拍摄,品牌溢价进一步提升,价格定位抬升至3,500元左右。我们认为,专注技术提升消费者体验,聚焦产品感性功能突破的同时进行差异化定价是华为手机业务成功的关键。 图5:华为p系列摄像头参数 图6:华为与小米移动APP活跃人数(单位:万人) 图7:2022年中国顾客手机满意度(C-CSI)排行 智能电动化浪潮下汽车因为智能化功能升级而被赋予更多消费属性,基于定价区别,其对应功能需求存在差异性。我们复盘市场热度较高车型,将其定位为三类:1)满足基础需求:定位入门级新能源汽车,主要为城市内代步用车,需满足价格敏感用户日常通勤续航并具备基础智能化配置;2)满足智能化需求:功能配置均升级,用户为智能化产品支付意愿增强,产品性价比仍为关键因素;3)针对性需求:定位细分群体并突出产品差异化,提供定制化功能实际解决用户痛点。我们判断,前者满足用户基本用车需求基础上可进行一定的配置升级,后两者则考验主机厂的产品定位以及市场分析能力。 图8:分价格带爆款车型产品定位及参数 我们认为,当前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呈现以下特征,1)家庭组成的变化是带动增换购消费的关键,叠加置换政策、性能损耗及消费升级等因素,35-45岁增换购客户已成为汽车消费的主流人群;2)鉴于SUV车型空间大、安全系数高、以及实用性强的优势,换购用户SUV车型偏好度更高;3)随着女性的经济实力逐步提升,2022年汽车消费领域女性的比例显著提升至34%,并且女性用户对自主高端化新能源品牌的认可度较高;4)被动信息接受(线上网络平台+线下商圈广告投放)可主导消费者品牌选择。 我们判断,增换购为主+竞争加剧的行业背景下,车型需在产品端兼顾用户对智能化功能实用性、空间性、以及安全性需求,在价格端具备高性价比,在渠道端可触达消费者并构建品牌认知多方面发力。1)华为可精准洞察消费者需求,在汽车领域有望延续其在手机领域差异化定价战略并专注于提升消费者体验的产品功能;2)品牌定价方面,存在华为通过与不同车企的合作定位区别划分产品价格带的可能;3)产品功能方面,华为有望持续挖掘消费者对智能功能的需求,形成差异化的智能驾驶及智能座舱体验。 图9:2022年分性别对汽车品牌认可度占比 图10:2021年分年龄段的新购&换购比例 图11:2021年换购消费者的家庭组成 图12:2021年换购用户车型偏好 图13:2021年各线用户被动接受汽车信息的渠道调研 1.2.2、硬件系统:性能、车规级、量产三方兼顾 国内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已初步取得成效。根据工信部数据,2022年上半年国内具备组合驾驶辅助功能的乘用车销量达288万辆 , 渗透率升至32.4%(vs.2021年渗透率23.5%),预计随着高算力芯片、传感器、以及车载操作系统等领域的技术逐步突破,国内智能网联汽车的竞争力将进一步抬升。 当前华为已做了汽车领域涉及智能网联核心硬件的全自研,我们按照种类分成三大类:传感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芯片(智能座舱芯片、智能驾驶芯片)、以及电驱系统。 激光雷达:适配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