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上海银行]:上海银行保险资产管理行业2022年度报告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上海银行保险资产管理行业2022年度报告

2023-05-18-上海银行持***
上海银行保险资产管理行业2022年度报告

上海银行保险资产管理行业2022年度报告 TheOverviewofShanghaiBanking&InsuranceAssetManagementMarket(2022) 上海银行保险资产管理机构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JointMeetingofShanghaiBanking&InsuranceAssetManagementBusiness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1 第二部分:概述3 一、2022年度我国资产管理业务发展情况3 二、2022年度上海地区银行保险资产管理业务发展概况7 第三部分:上海银行保险资产管理机构业务发展情况9 一、组织架构9 二、投研能力12 三、风险控制26 四、业务创新39 五、金融科技48 六、投资者保护58 第四部分:上海银行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履行社会责任情况66 一、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区域经济发展66 二、支持上海重点产业建设79 三、助力共同富裕87 第五部分:未来展望96 一、2023年资产管理市场发展预判96 二、各机构业务发展战略98 第六部分:机构展示107 第一部分:前言 2022年是充满动荡的一年,受新冠疫情反复、俄乌冲突、美联储加息预期等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在国际局势不明晰的大环境下,国内资本市场也经受严峻考验,理财产品经历两次破净潮,房地产业遭遇寒冬。在此背景下,上海银行保险资产管理机构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攻坚克难,严格落实“资管新规”要求,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坚持高质量发展道路,在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区域经济发展、助力上海重点产业建设及促进共同富裕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有力支持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 为适应资管业务最新发展形势,《上海银行保险资产管理行业2022年度报告》较往年在银行理财业务上新增保险资管、信托等业务内容,同时新增机构展示专题,全方位展示各机构经营特点、业务优势和服务理念。 上海银行保险资产管理机构业务发展情况部分按照组织架构、投研能力、风险控制、业务创新、金融科技和投资者保护的脉络,阐述上海银行保险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模式。 上海银行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履行社会责任情况部分集中展示了2022年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在开展资管业务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包括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提升、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区域经济发展,支持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电子信息、智能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先进 材料、绿色再制造等在内的上海重点产业建设,以及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实现居民财富保值增值等助力共同富裕取得的成果。 未来展望部分聚焦2023年度资产管理市场发展预判,展现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业务发展战略。我们预判,2023年中国经济有望温和复苏,随着疫情影响逐步减弱,经济将逐步见底回升,稳增长政策信号较强,上海银行保险资产管理行业将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各机构也将继续严格落实监管要求,坚持“人民金融”发展理念,持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强风险防控和合规管理,不断提升资管业务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效能。 机构展示部分阐述各机构经营特点、业务优势和服务理念等,全方位展现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致力于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的风采。 本报告由上海银行保险资产管理机构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汇编完成。编纂小组成员包括上海农商银行赵浩宇、上银理财叶丽华、交银理财李津津、贝莱德建信理财王宏、上海信托蒋进、华宝信托白雅文、太平资产杜长春。衷心感谢上海银保监局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感谢各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和智能投研技术联盟(ITL)提供素材支持。 第二部分:概述 一、2022年度我国资产管理业务发展情况 (一)全面净值化元年,大资管迈步再启航 2022年是资管新规正式实施的第一年,各类资管产品的监管规则进一步拉平,随着资管新规一脉相承的各类监管细则逐步出台、完善,严监管、优供给的主线愈发明晰。 2022年8月发布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定》(银保 监会令2022年第2号),统筹考虑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当前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方向,为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市场化运作和差异化发展提供了空间。 2022年8月发布的《理财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办法》(银保 监会令2022年第4号),推动理财公司依法合规经营和持续稳健运行,按照诚实信用、勤勉尽责原则切实履行受托管理职责。2022年12月发布的《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有关 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1,旨在厘清各类信托业务边界和服务内涵,引导信托公司以规范方式发挥制度优势,巩固治理成果,丰富信托本源业务供给。 各类资产管理产品在变革中努力寻找差异化定位,坚持人民性宗旨,不断强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持续提升防范金融风险能力,做好实体经济的直接融资提供方、广大居民的财富管理服务提供方、资本市场的稳健投资者。 1正式稿已于2023年4月发布 (二)市场波动,投资者风险预期纠偏 2022年,在经济周期、地缘冲突、疫情反复的冲击下,内外部资本市场超预期调整。 债券市场方面,自2020年四季度以来的债券牛市至2022年 1月底终告尾声,2月至3月上旬,美债收益率上行,“宽信用”预期升温,利率出现回升;3月中旬至5月中旬,随金融数据转弱、局地疫情暴发,资金面维持宽松,利率下行;5月下旬起,疫情冲击逐渐消退、基本面修复,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落地,加之海外情绪引导,利率再度回升;7月中旬至10月末,疫情反复、断贷风波和村镇银行风险事件推动资金面宽松预期增强,利率再度下行;11月起,债市急速回调,并引发部分稳健型资管产品因净值波动赎回负反馈,终在资金面、政策面呵护下,市场情绪逐渐平复。 权益市场方面,A股的波动显著加大,年初的连续下跌显著影响了市场的风险偏好。此外,由于我国与外部市场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周期阶段不一致及下半年汇率变动,北向资金净流入规模从2021年的4321.61亿元降至897.21亿元,为2017年以来最低水平。2022年,沪指跌15.13%,深指跌25.85%,创业板指跌29.37%。 外部市场方面,俄乌冲突导致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以原油为代表的能源价格维持高位,全球风险偏好大幅降低、通胀压力显著上升,美联储加息预期超预期升温,全球风险资产遭遇大幅波动。 受市场波动影响,银行理财、公募基金、券商资管、资金信 托、保险资管等资本市场相关产品普遍出现业绩回撤。过去几年较好的市场环境带来的资管产品低波动、低风险的美好场景被打破,投资者被迫脱离了“不用承担波动和风险就可以获得平稳收益”的舒适区,自觉思考真实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承担偏好。 (三)养老办法出台,三支柱建设快速迈进 202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2〕7号),首次提出个人养老金概念,表明个人养老金实施个人账户制度、缴费完全由参加者自行承担,符合规定的银行理财、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均可被纳入投资范畴。2022年10月,五部委联合发布《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人社部发〔2022〕70号)。其后,原中国银保监会和证监会后续出台了相关配套细则,对参与个人养老金业务的公募基金、商业银行、理财公司和保险公司进行规定,标志着国内商业化个人养老金正式落地。从银行端和投资者的热烈反响看,以税收减免的方式推动商业化个人养老金的路线获得了来自普通投资者的支持,当前每人每年12000元的上限设置也展现了金融普惠的目标。在“聚沙成塔”效果下,个人养老金可作为压舱石进入资本市场,长期可改善资本市场上机构和散户之间的力量对比,为资本市场提供更强的长期投资价值属性。 养老储蓄在2022年7月发布的《关于开展特定养老储蓄试 点工作的通知》(银保监办发〔2022〕75号)中首次提出,试点于2022年11月20日起由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在合肥、广州、成都、西安和青岛开展。该类产品的创设正是出于满足低风险偏好居民的养老需求,本息有保障是其突 出特点。 商业养老保险方面,2022年2月发布的《关于扩大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的通知》(银保监办发〔2022〕13号)将专属养老保险试点地区范围扩大至全国,在原有6家试点公司基础上,允许养老保险公司参加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旨在进一步满足新产业、新业态从业人员和各种灵活就业人员的长期养老需求。 养老理财方面,2022年2月,《关于扩大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范围的通知》(银保监办发〔2022〕19号)宣布将试点由四地四机构扩展为十地十机构2,且提高了已开展试点的4家理财公司的募集规模上限(100亿元升至500亿元)。 养老基金方面,养老目标基金最早于2018年2月问世,是一类以追求养老资产的长期稳健增值为目的、合理控制投资组合波动风险的FOF产品,2022年11月,证监会发布首批个人养老金基金产品名录,涵盖了40家基金管理人的129只养老目标基金。与其他的养老金融产品相比,养老基金具有更高的收益弹性。 (四)子行业发展各有特色 理财转型任重道远。2022年,由于资产市场波动较大,理财产品净值走势整体偏弱,总规模有所降低。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数据,2022年末理财产品存续余额27.65万亿元,同比下降4.66%。产品发行情况也不如2021年,2022年累计新发理财产品2.94万只,同比减少1.82万只,累计募集资金89.62万亿元,同比减少26.7%。 公募基金跟随市场形势,新发产品由权益转向固收。2022 2此前已获试点资格的贝莱德建信理财参照执行 年末,公募基金管理规模25.75万亿元,同比上升1.18%,其中,非货币型基金15.30万亿元,同比降低4.41%;货币型基金10.45万亿元,同比增加10.64%。年内基金发行遇冷,年内新发份额共1.50万亿份,同比降低49.81%。其中主动股票型基金和固收多策略型基金新发份额同比降低82.61%、74.01%,但主动纯债型基金和债券指数型基金新发份额同比增加22.98%、131.66%。 信托行业的风险化解依旧是重中之重。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22年末全行业信托资产规模达21.14万亿元,同比增长2.87%。信托财产来源结构继续优化,呈现“一降两升”趋势,即单一资金信托规模和占比下降,集合资金信托规模和占比稳步提升,而管理财产信托规模和占比继续上升。 券商资管方面,2022年去通道化回归资产管理初心的效果显著,随着“一参一控一牌”政策落地,券商申请公募牌照、主动管理规模持续增长。2022年末券商私募管理规模6.28万亿,同比降幅18.23%,主要是以通道业务为主的定向资管计划规模缩小;其中集合资管计划规模3.18万亿,首次超过单一资管计划,成为券商私募资管产品中的主力。 二、2022年度上海地区银行保险资产管理业务发展概况 近年来,在加快推进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任务的大背景下,上海银行保险资产管理行业经历了由乱到治的转变,已呈现出正本清源、蓬勃发展的态势:参与主体不断增加,产品种类日益丰富,管理能力显著提升。目前,上海已集聚了10家理财公司、7家信托公司、10家保险资管公司,各类机构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贝莱德、高盛、施罗德、东方汇理、法巴等国际知名资 管机构与国内大型银行强强联手成立的合资理财公司全部落户上海。 理财业务方面,截至2022年末,上海地区理财产品存续规 模3万亿元3。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初见成效,净值型产品约占95%,辖内中外资法人银行已清零不符合资管新规的老产品,无个案遗留处置。2022年2月,上海纳入养老理财产品试点城市。截至2022年末,9家试点理财公司在上海合计发行42只养老理 财试点产品,存续规模105亿元。保险资管业务方面,上海地区 10家保险资管公司受托管理资产4合计超12万亿元,全国占比 56%。信托业务方面,截至2022年末,上海辖内7家信托公司管理信托产品规模1.36万亿元,全国占比6.4%。资产组成结构进一步调整,标品信托规模近4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