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研究报告宏观策略专题报告2023年6月21日 青年就业为何与服务复苏背离? 分析师:张德礼 执业证书编号:S0740523040001 研究助理:游勇 邮箱:youyongztscomcn 相关报告 要点 一季度经济“开门红”,二季度复苏斜率虽有所放缓,但服务业仍是经济的重要支撑和结构性亮点。不过和以往不同,今年服务业疫后恢复,并没有带动青年就业的改善,即服务业景气度和青年就业状况出现了背离。失业率的这一反常表现,该如何理解? 服务业并不弱,青年失业率的反常并不能归因于此。研究生毕业年龄通常大于24岁,疫情期间的扩招显然也不能解释1624岁的调查失业率变化。劳动参与率作为偏长期的数据,短期内会随就业环境而变化,经过测算,最多也只能解释3成。 我们认为,理解此问题的关键在于青年失业率与整体失业率的背离,青年与非青年就业市场的差异,它们在今年发生了何种变化? 理论上,不同年龄段就业结构的分化,可能与住宿餐饮、教育、信息技术服务、农林牧渔、建筑业、公共管理等少数行业相关性更大。 今年青年失业率的背离可能与教育、信息技术服务、建筑业等相关。今年住宿餐饮强力反弹,不太可能拖累青年就业。政策保交楼、基建发力等推动下,Q1建筑业明显改善,但建筑业对青年就业拉动有限。教育行业与信息技术服务依旧低迷,可能成为青年就业最主要的拖累。 反常失业率的背后或许反映经济与就业的“X型”分化,有两条线索: 线索一,今年服务业的复苏主要集中在接触性服务业,教育、信息技术服务等非接触性服务业可能受损。非接触性服务业可以线上办公、远程服务,在 疫情期间受冲击更小;但反过来,疫后的弹性也更弱。青年人群中网络的普及率更高,在非接触性服务业的就业中相对占优。今年教育、信息技术服务等非接触服务均表现低迷。 线索二,今年经济复苏表现为:服务业好于建筑业,建筑业好于制造业。服务业与建筑业处于短期反弹阶段,但对青年就业拉动有限;制造业持续主动去库存,用工意愿不强。 除此之外,青年失业率的超季节走高或许还反映居民收入预期与高端服务消费修复偏慢。相比其他服务业,教育行业需求修复明显偏慢。教育服务CPI同比增速明显弱于服务业CPI,并且没有出现修复趋势。教育支出在家庭消费支出中属于可选消费,需求弹性更大一些。教育CPI偏弱,或许反映居民 收入预期恢复偏慢有关。 风险提示:政策变动,经济恢复不及预期。 内容目录 1就业为何与服务业强相关?4 2今年青年失业率与服务业相背离6 3失业率背离的原因:经济的分化8 4失业率反常的四点启示12 图表目录 图表1:近年的三大产业就业比重4 图表2:近年来一、二、三产对就业的拉动5 图表3:服务业PMI从业人员波动大于制造业PMI的5 图表4:服务业CPI波动大于核心CPI5 图表5:社零同比与调查失业率6 图表6:服务业PMI与调查失业率6 图表7:2021年城镇各行业就业比重6 图表8:去年Q4之前,服务业与疫情反向变化7 图表9:青年季节性失业率与超季节失业率8 图表10:青年失业率与社零背离8 图表11:2021年各个行业的青年就业比重9 图表12:经济与就业复苏的X型分化10 图表13:服务业修复,但教育行业依然走低11 图表14:住宿餐饮、建筑业改善较多11 图表15:各行业变化对就业偏离度的贡献12 一季度经济“开门红”,二季度复苏斜率虽有所放缓,但服务业仍是经济的重要支撑和结构性亮点。不过和以往不同,今年服务业疫后恢复,并没有带动青年就业的改善,即服务业景气度和青年就业状况出现了背离。失业率的这一反常表现,该如何理解? 1就业为何与服务业强相关? 无论是从就业市场的存量和增量,还是从波动性来看,服务业都是对就业影响最大的行业。 首先,从存量角度,三产(服务业)吸纳半数就业。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分类,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相关服务业)四大行业,最主要是农业。 二产也包括四大行业,即采矿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水电燃气生产供应业和建筑业。其中采矿业、制造业和水电燃气供应属于工业,因此二产也可以说包含了工业和建筑业。 三产即服务业,除一产和二产以外的其他行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等行业。 一、二、三产中,第三产业就业占比最高,接近一半。根据《劳动统计年鉴》,2021年全部就业人口(747亿人)中,有359亿人从事服务业,占比48。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三产就业比重虽有小幅下降,但仍旧高达471。 服务业就业中,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仓储、教育、住宿餐饮的占比较高,合计超过一半。2021年上述行业在城镇第三产业就业人口中分别占比261、96、95和93。 图表1:近年的三大产业就业比重 一产就业比重二产就业比重三产就业比重 471 477 480 471 50 45 40 35 30 25 20 2019202020212022 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其次,从增量角度看,三产(服务业)是新增就业的主要来源。 疫情前,一产和二产就业数持续减少,三产支撑就业增长。20162019年,一产和二产对就业的拉动均为负,唯有三产正向拉动就业。以2019年为例,一 产和二产分别拖累就业下降44和06个百分点,三产带动就业上升19个百分点。 图表2:近年来一、二、三产对就业的拉动 () 4 3 2 1 0 1 2 3 4 5 6 一产二产三产 24 29 35 27 19 15 07 08 02 06 15 24 224 19 9 38 36 28 36 44 50 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 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第三,从波动性来看,三产就业的波动性也强于一产和二产。 一产就业主要集中在农业,二产包括工业和建筑业。相比于服务业,工业一方面有产成品库存可作为缓冲,另一方面更依赖设备、技术工人等,因此需求波动向工业就业的传导相对较慢,波动性要低些。 PMI指标与CPI均可印证三产的就业波动大于一产和二产的。PMI从业人员指数反映就业景气度,非制造业PMI从业人员指数波动性大于制造业的。服务业CPI与核心CPI差别在于非食品和能源的消费品。服务CPI波动大于核心CPI的波动,侧面反映服务业的供需波动更大。 图表3:服务业PMI从业人员波动大于制造业PMI的图表4:服务业CPI波动大于核心CPI 制造业PMI从业人员非制造业PMI从业人员( 50 4 453 2 401 0 201801 201805 201809 201901 201905 201909 202001 202005 202009 202101 202105 202109 202201 202205 202209 202301 202305 201801 201805 201809 201901 201905 201909 202001 202005 202009 202101 202105 202109 202201 202205 202209 202301 202305 351 CPI不包括食品和能源当月同比CPI服务项目当月同比 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因此,就业与服务业的相关性更高,城镇调查失业率通常与服务业反向变动。服务业生产经营有两个观察变量:社零和服务业PMI。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零)是从批发零售端对消费进行的统计,也可以作为批发零售行业的反映。 餐饮更多反映住宿餐饮行业的景气度。 服务业PMI则是针对服务业企业的景气度调查,能够反应服务业整体的景气情况。 总量层面使用最多的就业指标是城镇调查失业率,城镇调查失业率与服务业 PMI、社零同比均呈反向变动。 图表5:社零同比与调查失业率图表6:服务业PMI与调查失业率 40 20 0 20 社零当月同比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右轴) ( ) ( ) 65 6 55 5 201802 201806 201810 201902 201906 201910 202002 202006 202010 202102 202106 202110 202202 202206 202210 202302 45 服务业PMI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右轴) ( ) ( ) 60 50 40 201801 201805 201809 201901 201905 201909 202001 202005 202009 202101 202105 202109 202201 202205 202209 202301 202305 30 65 6 55 5 45 农林牧渔 采矿制造业 水电燃气产供 建筑业批发零售 交通仓储运输 住宿餐饮信息技术服务 金融业房地产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 科研 水利环境等 居民服务和维修等 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 文体娱乐 公共管理 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图表7:2021年城镇各行业就业比重 ( 15) 10 二 产 三产 5 0 20 来源:《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泰证券研究所 2今年青年失业率与服务业相背离 疫情以来,就业同样遵循与服务业强相关的规律,失业率与服务业反向变化。 疫情期间,就业压力主要来自线下消费场景的约束,以往吸纳最多就业的服务业生产经营最大的约束压力是疫情,此时失业率与服务业反向变化。 当疫情防控压力较大时,服务业与就业承压,失业率上行;当疫情好转后,服务业恢复,失业率回落。社零同比与新增确诊数反向变化,失业率与新增确诊数呈同向变化。 图表8:去年Q4之前,服务业与疫情反向变化 ( ) 40 30 20 10 0 10 20 30 社零当月同比新增确诊人数对数(右轴)( ) 14 12 10 8 6 4 2 0 200120062011210421092202220722122305 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注:新冠确诊人数2023年后不再公布。 今年以来,服务业延续修复,就业市场改善,城镇调查失业率同步走低。 2023年Q1,经济迎来“开门红”,消费零售等均有亮眼表现。进入Q2后,服务业虽有放缓,但仍在修复。 13月,服务业PMI不断走高,分别录得54、556和569。4月和5月, 服务业PM(I分别为551和538)虽有回落,但绝对水平仍然高于去年下半年。 随着疫后积压需求释放,社零增速与批发零售行业销售增速放缓。12月、3月、4月和5月,社零分别同比增长35、106、184和127;考虑去年低基数的影响,按照两年复合同比口径排除基数效应,社零同比分别增长51、33、26和25。 餐饮消费在Q2甚至表现更好,4月。12月、3月、4月和5月,餐饮收入分别增长92、263、438和351。两年复合同比口径,分别增长90、28、54和32。 经济修复过程中,城镇调查失业率持续回落。2月读数为56,5月降至52。这已经和2019年同期相差不大(50)。其中,2559岁调查失业率5月甚至降至41,这是2018年公布数据以来的最低值。 尽管整体的失业率和服务业强相关,但结构方面却出现两点反常背离:一是青年失业率与服务业的相关性逆转,青年失业率超季节性持续攀升。 由于毕业季等因素扰动,青年人口的失业率季节性更强。但即便剔除季节性, 今年超季节的失业率同样持续走高,并创有记录以来的新高。 我们观察剔除季节性因素后的超季节失业率(超季节失业率失业率季节性失业率),今年14月超季节失业率一路升至104,平均超季节失业率达到81,明显高于前两年的同期水平。 二是青年(1624岁)失业率与2559岁失业率走势背离。 城镇调查失业率有1624岁和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