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内蒙古农业大学 目录 一、学校概况2 二、报告说明5 三、就业基本情况6 (一)毕业生规模和结构6 1.毕业生总人数6 2.毕业生的性别结构6 (二)就业流向7 1.行业流向7 2.职业流向7 3.用人单位流向8 4.就业地区流向9 四、就业主要特点11 (一)就业指导服务总体满意度11 (二)各项就业指导服务开展效果情况11 (三)各项就业指导服务开展有效性评价12 五、就业相关分析13 (一)专业相关度13 (二)就业满意度13 六、就业对教育教学的反馈14 (一)对人才培养的反馈14 1.对学校的总体推荐度评价14 2.对学校的总体满意度评价14 (二)教育教学评价15 1.总体教学满意度评价15 2.教师指导满足度评价15 3.教学设施满足度评价16 一、学校概况 内蒙古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林为主,以草原畜牧业为特色,具有农、工、理、经、管、文、法、艺等8个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具备培养高职高专、学士、硕士及博士的完整高等教育体系。2001年成为国家西部大开发“一省一校”重点支持建设的大学,2012年成为国家林业局(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省部共建”高校,2013年进入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支持院校行列。 历史沿革 1952年,原河北农学院、平原农学院的畜牧兽医系和山西农学院的兽医专业整建制迁至归绥(现呼和浩特),组建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所本科高等学校——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1958年,内蒙古林学院成立。1960年,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更名为内蒙古农牧学院。1999年,内蒙古农牧学院和内蒙古林学院合并组建内蒙古农业大学。 办学规模 学校现设动物科学学院等24个院(部),现有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在校生43575人(校 本部29791人)。其中研究生4946人(博士研究生724人),留学生198人。学校总占地面 积1.5万亩(含科技园区),校园占地总面积3360亩(校本部2630亩)。校本部教学行政用 房面积40.92万平方米,标准田径场(馆)4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亿元。学科专业 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培育学科26个,有自 治区一流建设学科11个。现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一 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6种。现有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 18个、自治区级8个。现有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91个,拥有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 划试点项目2个(含8个专业),有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自 治区级品牌专业40个、重点建设专业6个、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4个。农业科学学科连续五年进入ESI全球前1%。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工2718人(校本部2225人),其中专任教师1691人(校本部1359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858人(校本部74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0.74%(校本部54.60%);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1463人(校本部122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6.52%(校本部90.10%),其中博士学位教师占43.47%(校本部53.00%)。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资助2人,中组部“万人计 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专家93人,国家、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5人次,国家、自治区优秀留学回国人员 15人次,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3人,自治区深入工农牧业生产第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18人,获国家“青年女科学家奖”1人,自治区“333人才工程”首席专家3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8人,入选自治区“草原英才”112人、草原英才团队41个,内蒙古自治区杰出人才奖11人。获全国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2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28人、自治区级教坛新秀18人。入选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3人、委员9 人。获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在线教育“智慧教学之星”荣誉称号教师9人。教学工作 学校现有国家级一流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自治 区级一流课程42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72门、优质精品课程4门。 有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 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教育部和农业农村部首批农科教合作 人才培养基地3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自治区级教学 团队23个。 “十三五”以来,承担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国家级7项、自治区级210项,主编省部级 规划教材117部,获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全国农业教育优秀教材奖8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8项、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73项,获全区民族教育优秀科研成果奖13项。2021年获第七届中 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2项、银奖2项、铜奖2项。科学研究 “十三五”以来,学校先后主持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2800余项,科研进账经费逾14亿 元。获批包括优青、重点项目、重点国合等在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88项,经费1.96亿 元;牵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6项,经费近1.57亿元;依托“国际科技合作基 地”,主持承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7项。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省部级科技和社科成果奖 67项,其中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奖26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3项;作为主要 完成单位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000余篇,授权专利1032项。学校在乳酸菌、蒙古马、蒙古牛、蒙古羊、野骆驼、牧草、玉米、燕麦等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已建成科技部、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自治区科技厅、自治区教育厅等省部级科研创新团队33个。获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 人、高校青年科技英才39人。已建成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科技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野外台站及哲学社会科学基地)88个。学校入选文化部、教育部共同组织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成为目前全国78所研培高校之一,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承担该项目的 高校。 社会服务 2013年学校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计划。入选“十三五”国家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相关岗位科学家与综合试验站教师13人,学校获批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内蒙古农牧厅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基地,获批自治区科普示范基地2个。2018年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全面统筹和管理科技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工作。发挥学校农牧林水草乳沙等特色学科优势,构建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助力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 “十三五”以来,通过“校—地—企”合作,建设了10个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站、68个特色产业基地与科技服务点。成立内蒙古种业协同创新联盟、乡村振兴产业服务中心,与正大、伊利、蒙牛、蒙草抗旱、金宇集团等企业签订100余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土默特右旗人民 政府共建“敕勒川农博园”,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横向科研项目497项,经费13657万元;5个益生菌菌种、11个兽用疫苗、3个牧草新品种及相关技术,6项发明专利实现转化,转化总金额5353万元。27项动植物品种培育(选育)专项资助项目累计培育出新品系62个,新品 种15个,制定技术标准14项,授权专利19项。开放办学 先后与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和蒙古国等二十多个国家的7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及学术交流关系,成立了“中加可持续农业研究与发展中心”“马利克管理中心内蒙古农业大学分中心”。近五年,学校选派教师到国外访学、学术交流240余人次,国外来校开展学术交流、访问讲学、科研合作等活动的专家教授700余人次。学校成立了“‘一带一路’研究所”,参加了有关“一带一路”教育援外项目及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2012年学校成为商务部援外培训项目承办单位,承办多边和双边援外培训29期,累计培训来自54个国家的762名学员。2015年学校成为“教育部出国留学培训与研究中心”, 累计培训学员8000多人次。社会荣誉 学校党委荣获全国和全区“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学校被授予全区“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区首批“文明校园”称号,入选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职业技术学院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教务处获得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先进教务处”和“优秀教务处”等称号,校团委被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学校多次获得“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优秀单位”“全区高校学生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动物科学学院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兽医学院被评为“全区民族团结先进集体”,校史展览馆被确定为“内蒙古大学生德育基地”。 二、报告说明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学校始终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强化责任落实、挖潜拓岗、思想引领、帮扶指导等举措,完善就业工作机制、凝聚就业工作合力,努力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学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 〔2021〕5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教学厅函〔2013〕25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编制和正式发布《内蒙古农业大学2022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数据来源及数据分析由第三方高等教育管理数据与解决方案专业机构麦可思实施。 三、就业基本情况 本章从毕业生规模与结构、就业流向几个方面对我校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毕业生的生源特点和就业的区域、行业、职业特点。 (一)毕业生规模和结构 1.毕业生总人数 我校2022届毕业生总人数为10184人。其中,本科毕业生7996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 78.5%;专科毕业生973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9.6%;硕士毕业生1122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 11.0%;博士毕业生93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0.9%。 图1毕业生的学历层次结构 2.毕业生的性别结构 我校2022届毕业生中,男生占49.2%,女生占50.8%。从不同学历层次来看,除专科毕业生中男生占比超过女生外,其他学历层次毕业生中男生占比均低于女生。 图2毕业生的性别结构 (二)就业流向 1.行业流向 我校2022届本科毕业生就业量较大的的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13.0%)、建筑业 (10.0%)、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9.1%)、政府及公共管理(8.5%)等。 专科、硕士毕业生就业均主要集中在农/林/牧/渔业(分别为23.5%、33.3%);此外硕士毕业生在政府及公共管理领域就业的比例(12.1%)也较高。 博士毕业生就业领域集中在教育业(55.0%)。 表1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行业类 单位:% 行业类名称 本科 行业类名称 专科 行业类名称 硕士 行业类名称 博士 农、林、牧、渔业 13.0 农、林、牧、渔业 23.5 农、林、牧、渔业 33.3 教育业 55.0 建筑业 10.0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8.8 政府及公共管理 12.1 农、林、牧、渔业 22.5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9.1 教育业 7.8 教育业 9.7 机械设备制造业 7.5 政府及公共管理 8.5 政府及公共管理 6.9 食品、烟草、加工业 6.5 政府及公共管理 5.0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5.6 食品、烟草、加工业 6.9 医药及设备制造业 5.6 医药及设备制造业 5.0 教育业 5.2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