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规划研究所2023年3月 1研究背景与整体框架 目录 2工业现代化的相关理论研究 3我国推进工业现代化的历史回顾 4新时代推进工业现代化的战略任务 工业现代化是一个经典题目,早在1954年,周恩来同志在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新时代背景下,要如何理解工业现代化,怎么推进工业现代化?本课题从理论、历史和实践三个维度,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回答与以往各个历史时期相比,新时代工业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内涵特征是什么等问题。 关于“是什么” 拟回答问题 关于“为什么” 回答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一重要思想中,工业现代化到底处于什么地位、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关于“怎么办” 回答新时代推进工业现代化的目标任务、重点路径是什么等问题。 发达国家推进工业现代化的模式与经验 掌握先进技术及产业化应用是推进工业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理论分析 现代化的理论研究 工业现代化的理论研究 新时代推进工业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我国推进工业现代化的历程与成就 政府主动作为是推进工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始终把技术创新放在首要位置 高度重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持续推进先进生产模式应用 不断加强产业组织优化创新 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政府治理方式 产业结构优化是推进工业现代化的必然结果 改进生产模式是推进工业现代化的主要抓手 创新组织形态是推进工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英国工业现代化模式美国工业现代化模式德国工业现代化模式日本工业现代化模式 我国推进工业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 总体战略 推进工业现代化的时代要求 新时代工业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新时代推进工业现代化的基本准则 新时代工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形势与问题 我国工业现代化面临的突出问题 构建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体系 打造安全高效的产业体系 战略任务 推广数字化低碳化的先进制造模式 完善链群协同的组织形态 推进工业治理体系现代化 “现代化”(modernization)是个外来词,意为“tobemodern”,即“使成为现代的”之意,是一个多层次、多阶段的历史过程。 从社会变迁视角看,现代化是指一种社会变迁模式,存在于一些领先发展的社会的经济进步和政治进步之中,也存在于后来者追随于前者的转变过程之中。 从经济发展视角看,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化过程。 从技术变革视角看,现代化代表着将先进科学技术的研发、应用与更新,带动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断优化。 黄群慧等学者,对现代化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和总结: •过程论。对现代化的推进过程,学者先后提出了四阶段论、五阶段论及六阶段论等划分方法。 •动力论。对现代化的推进动力,普遍认为现代化推进动力核心是经济和工业的现代化。 •模式论。对现代化的推进模式,一般认为现代化可分为早发内生型和后发外生型两种模式. 大国的现代化要以工业现代化为重要支撑。只有优先实现工业现代化,工业部门最先进的技术和产品成果才能持续渗透到农业与服务业其他领域,推动农业部门、服务业部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和产品支撑,实现整个社会的现代化。 现代化不等同于“西方化”或者“欧美化”。要借鉴欧美国家成功经验。但要避免单纯把现代化与“西方化”或者“欧美化”画等号,要依据我国国情进行探索。 •工业现代化的概念。工业现代化是建立在当前先进科技基础之上、推动工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动态过程。 自主性 工业现代化没有一成不变的推进模式,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的路径与模式 时代性 有鲜明的时代烙印,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方向 世界性 难以通过一己之力实现所有全部产品的自给自足,必须充分融入世界发展大局 协调性 工业现代化过程中,工业发展的“硬”实力要和工业文化的“软”实力相协调。 重大意义 推进工业现代化是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必然选择推进工业现代化是提高制造业供给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途径推进工业现代化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 推进工业现代化是支撑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维护国家安全的根本保障 推进工业现代化是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快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的战略选择 技术创新 •工业现代化是技术变革、产业结构、组织方式、生产模式、政府治理等多角度协同推进的过程。工业现代化不是单一的生产制造环节,而是同时涵盖从技术创新到政府治理等方方面面,是多过程的统一。 产业结构 政府治理 工业系统的相关要素 工业现代化的实践经验 英国:把握技术机遇、注重政策调整、推进制度环境建设等 美国:新技术的创新应用、标准化、大规模生产等 德国:引进英美先进技术、政府作用、重视科技创新和劳动力等 日本:加强政府引导、促进和扶持中小企业等 技术 产业 各类 创新 结构 企业 人才 组织 资源 支撑 方式 能源 产业政策 开放合作 ...... 初步构建工业现代化分析框架 组织方式 生产模式 尝试提出工业现代化的共性规律 政府主动作为是推进工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创新组织形态是推进工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改进生产模式是推进工业现代化的主要抓手 产业结构优化是推进工业现代化的必然结果 掌握先进技术及产业化应用是推进工业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3我国推进工业现代化的历史回顾 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领导人民成功走出工业现代化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充分表明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为发展中国家工业现代化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不同阶段 始终把技术创新放在首要位置 高度重视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持续推进先进生产模式应用 不断加强组织优化创新 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政府治理方式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 重视知识分子,确定科技的重要作用 围绕革命战争开展生产活动 以手工生产模式为主支撑工业发展 开展公私合营组织经营方式的早期探索 主要采取高度计划经济的工业管理方式 期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 向科学进军 初步建立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推进生产模式逐步“去手工化” 以中央宏观管理和国有经济为主导产业组织形式 在对计划经济的反思中探索市场经济方式 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以问题导向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加速生产模式向自动化转变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快速发展 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强调市场起决定性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走 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成生产模式 加快政策环境创新与活力释放,推动 进入新时代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变革的重要方向 产业链条化集群化发展 3我国推进工业现代化的历史回顾 3 工业现代化 主题变化 强调补齐重工业短板 强调释放生产潜力 强调开放合作 强调供给能力提升 强调自主与安全发展 强调发展民营企业 强调科学发展 强调韧性和安全 1954年,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概念 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 “一五”计划与推进援建项目 提出八字方针 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发布“工业转型升级规划” 提出供给侧改革 党的二十大报告 重要工业政策方向 工业现代化取得显著成就 •企业研发投入稳步增加 •制造业创新体系不断完善 •制造业全球地位持续攀升 •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 •智能制造示范带动效应显现 •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建成 工业增加值总量(万亿元) 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万亿元)5G基站数量(万个) 新时代工业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工业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是适应进入工业发展新阶段新特征的客观需要,是应对全球格局深入调整和国际治理深刻变革的必然选择,可以从五个方面理解。 以自立自强创新体系为核心动力的工业现代化 科学内涵总体理解 创新 结构 治理 模式 由过去跟随式模式,转变为强化自立自强的创新模式。 产业体系兼具竞争力与韧性的工业现代化 产业结构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 在保持工业安全稳定基础上,推动我国 数字化低碳化深度推广应用的工业现代化 把过去要素驱动、规模扩张的传统发展模式转变到绿色智能的增长方式上来。 各类市场主体潜力充分释放的工业现代化 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的工业现代化 组织 转变过去条块分割的产业组织形态,形成信息物质交流更为高效、链接互动更为紧密的状态。 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作用,打破市场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 (一)构建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产品提供大规模应用场景和小步快跑、快速迭代机会,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高技术企业提供成长空间和竞争机会,从而在科技创新领域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加快探索政府与市场合力的新型举国体制 建立非营利性国家研发机构 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在新型举国体制中的作用 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 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 打造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 营造企业自主创新的良好生态 统筹推进锻长与补短 补短板 锻长板 以超大规模内需市场优势促进成果转化 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技术创新迭代 进一步加大场景创新力度 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进一步系统提升基础能力 充分尊重原始创新活动的自身规律 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加快推动农业生产工业化 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抢抓战略机遇期加快布 探索建立新技术新业态应用场景 增强优势产业国际竞争力 加快优势产业迈向价值链高端 持续优化提升传统制造业 大力发展优质制造 保持制造业在国民经济的主体地位 强化对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协同 推动高成长性新兴领域培育发展 注重优势产业地位巩固提升 (二)打造安全高效的产业体系。正确认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意义所在,切实维护好制造业规模体量优势和配套齐全优势,在稳固的产业体系上,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建立起优质高效创新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三)推广数字化低碳化的先进制造模式。每一次技术飞跃都会带来工业生产方式变革,从而推动工业效率大幅度提升。本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不仅将加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而且为碳达峰碳中和提供了可行的技术工具和手段。 利用数字经济赋能中小企业 坚持以中小企业需求为导向 推动中小企业“批量”转型 持续提升质量品牌水平 完善质量标准和认证体系 提升我国企业品牌价值 深入推进数字化发展模式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优化数字化转型环境 推动重点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完善绿色制造体系 加快重点行业用能低碳转型 (四)完善链群协同的组织形态。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基本、最重要的市场主体,推进工业现代化,必然依靠强有力的企业群体。以构建优质企业梯队为抓手,充分发挥大企业的生态主导作用,带动提升中小企业在各自产品领域形成独特优势,推动大中小企业链群化发展。 塑造龙头企业产业生态枢纽地位 增强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的动力 鼓励龙头企业建立开放式产业合作平台 构建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 加快大中小企业向链群组织转型 完善链群企业公共服务体系 建设链群企业供需对接平台和服务机构 继续深化产业链群国际合作 提升中小企业专业化配套能力 加大对中小企业财税支持力度 引导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能力 健全中小企业运行监测和预警机制 提高在华外资企业的根植性 开展制造业外资企业情况动态跟踪 建立制造业外资企业信息沟通机制 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