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特别企划]:农村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和就业选择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农村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和就业选择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文化传媒2023-05-17-特别企划市***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农村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和就业选择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农村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和就业选择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的实证研究 □谢倩芸 摘要:农村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基于六期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本文分析了2011—2021年农村籍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就业选择的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从分析结果看,与非农村籍毕业生相比,农村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比例较低,选择非正规就业的比例较高,在就业身份、职业类型、岗位类型上也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人力资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家庭支收比等变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农村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不同就业形态、就业身份、职业类型和岗位类型的选择。结合研究结果,建议改革户籍制度、多渠道提升人力资本、多方加强精准帮扶以促进农村籍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农村籍高校毕业生;就业;就业选择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是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的重点和关键。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较多[1][2][3],但有关农村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研究还相对较少[4]。农村籍高校毕业生,即毕业后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但未将户口从农村迁出的这部分高校农村生源毕业生[5],既包括农村籍高校应届毕业生,也包括已毕业多年的农村籍大学生即存量农村籍高校毕业生群体。在高等教育扩张背景下,每年新毕业高校学生屡创新高,2022年大学毕业生数量达到1076万人,其中来自农村生源的高校毕业生大多数留在城市 工作,但并未全部将户籍迁入学校或工作地,这使得在城镇中的存量农村籍高校毕业生快速增加,已成为农民工群体的重要构成部分[6]。国家统计局历年中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在全部农民工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农民工所占比重从2011年的5.3%逐渐提高到2021年的12.6%,其中,外出农民工中大学生比例从2011年的7.0%提高到2021年的17.1%。因此,在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的背景下,农村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是做好稳就业工作的重点之一,关系到整体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重要议题。 现有文献中,关于农村籍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就业选择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比较少。目前关于农村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事实状况、学理解释和实践干预等层面,而实证研究相对较少,一般关注的是城乡高校毕业生在就业 率、就业去向、就业薪酬、就业质量等方面是否有差异、形成原因及对策等问题[7][8][9]。极少研究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深入讨论农村籍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就业选择的影响因素。另外,当前研究关注的对象基本都是农村籍应届高校毕业生,而对农村籍往届高校毕业生这一农民工的重要组成部分还缺乏研究,通过研究这部分存量农村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和就业选择,能够为农村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提供新的证据。 随着农村籍高校毕业生规模的不断增长,亟须将促进农村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因此,为探究农村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和就业选择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本文运用2011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的多年份微观数据,分别测量农村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就业选择,并剖析其变化情况。其中,农村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是指农村户籍的大学生选择不同的就业形态、就业身份、职业类型、岗位类型等。采用二元Logit回归、多元Logit回归等实证分析方法探讨影响农村籍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就业选择的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在研究方法方面,基于多年份微观调查数据,本文采用计量回归的实证分析方法从多角度深入讨论农村籍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就业选择的影响因素,以更好地理解在新的经济形势和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背景下,农村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形成原因。其二,从研究视角来看,本文利用微观数据考察存量农村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和就业选择状况,为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更全面认识和促进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农村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了实证依据。 二、文献综述 现有文献中,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较多,已有研究发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学生个体特征(如性别、人力资本)[10][11][12][13][14]、家庭背景(如家庭经济收入、父母受教育年限)[15][16][17]、学校相关因素(如高校的类型和所在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18][19]。但是,目前关于农村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学术研究还较少[20][21],当前研究主要讨论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率、就业过程、就业结果(包括就业去向、就业薪酬)等问题的城乡差异上。从就业率来看,现有文献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一些研究发现农村 籍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率上低于城市籍毕业生[22][23][24],而一些研究发现农村籍毕业生就业率高于非农村籍毕业生[25][26]。从就业过程来看,农村籍高校毕业生的求职能力、求职成本和求职时间与非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相比都存在差距。在就业结果上,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但工作的起薪水平较低[27]。在就业去向方面,农村户籍与非农村户籍毕业生存在显著差异[28][29][30],比如,相比城镇户籍毕业生,农村户籍毕业生更难以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在升学和出国出境方面占比显著更低。 现有研究也对农村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特别是在城市就业出现困境的可能原因进行了理论分析:一是户籍限制。城市和农村户籍差异带来明显的就业机会差异,很多农村生源的高校毕业生由于不能解决户口问题而无法在城市就业,对其就业和职业选择的影响较大[31]。二是学历、学校和专业限制。农村籍大学生的学历构成以大专为主,本科及以上比重在逐步提高[32]。农村籍大学生主要就读于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高层次高校的比例较小[33]。受家庭经济、报考时信息等因素限制,这些农村生源的学生倾向于选择农林等相对冷门专业,或者职业技术导向的岗位应用型专业[34][35]。学历和学校层次相对低、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小、岗位应用型专业薪酬待遇一般较低,这些都使得农村籍高校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就业压力较大。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因素如就业信息获取和处理方面的劣势、社会资源的不足、针对性就业指导少等,也可能导致农村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对困难。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可以发现,现有国内对农村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研究已涉及较多的事实状况和理论层面的解释分析,也为解决农村户籍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建议。但是,目前关于农村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研究仍有限,现有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研究内容和方法不够丰富。目前的研究主要比较农村籍和非农村籍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否存在差异,而专门关注农村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研究极少,特别是缺少对农村籍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情况的深入探索。同时,也缺少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从多角度探讨农村籍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就业选择的影响因素,这使得研究结论一定程度上缺乏足够的解释能力,也限制了研究内容的拓展。 第二,研究对象涵盖范围不全面。已有研究分析的调查对象基本是农村籍应届高校毕业生,主要考察 的是其毕业时的就业状况,而并未包括已毕业离开学校且进入劳动力市场、但未将户口从农村迁出的这部分农村籍高校毕业生。由此可见,以往研究未能关注农村籍往届高校毕业生这一重要群体的就业和就业选择。 第三,研究数据时间跨度较短。目前大部分研究采用的是一年或者短期截面调查数据,仅有少数研究采用了2年或2年以上的调查数据[36]。严格意义上讲,现有研究结论仅能反映较为短期的农村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足以说明长时段农村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和就业选择变化情况。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对农村籍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就业选择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并没有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因此,本文试图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利用六期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在更长的时间内进行纵向分析,主要回答以下问题:一是在多年份较长的时间内农村籍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就业选择的变化情况是怎样的?二是影响农村籍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就业选择的因素及其影响有哪些?以此丰富关于农村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研究。 三、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1.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起的“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hineseSocialSurvey,CSS),这是一项全国范围的大型连续性抽样调查项目,主要对全国公众的劳动就业、家庭、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长期纵贯调查。该调查采用分层多阶段混合抽样的方法,即分县(市、区)、村(居)委会、居民户、居民4个阶段抽样,每个阶 段采取不同的抽样方法,最终共抽取全国31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的151个县(区)下属的604个居 (村)民委员会。 本文采用六期(2011年、2013年、2015年、2017年、2019年和2021年)CSS调查数据,在样本分析中只保留年龄为18周岁到59周岁且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人口,即处于劳动年龄的高校毕业生群体。研究对象样本共有8741人,其中2011年929人,2013年1261人,2015年1338人,2017年1463人,2019年1801 人,2021年1949人。 2.变量说明 (1)被解释变量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和就业选 择,共5个变量,分别为: 一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指的是高校毕业生是否就业,如果是已就业有工作为1,否则为0。 二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态:指的是高校毕业生选择的工作是否为非正规就业,如果选择的工作是非正规就业为1,否则为0。参照以往研究[37][38][39],并结合CSS调查问卷中的具体问题,本文将“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雇员”“自营劳动者或家庭帮工”视为非正规就业者;同时,将签订了劳动合同但没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或基本医疗保险的劳动者也计为非正规就业者。 三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身份:本文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身份分为雇主、雇员、自营劳动者或家庭帮工及其他四类。在分析中,选取雇员为参照组。 四是高校毕业生的职业类型:由于不同职业的工作条件和工作报酬等不同,高校毕业生可能会选择不同的职业类型。在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体系的基础上,参照以往研究[40],本文将研究对象的职业分为单位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生产操作人员、商业服务人员、其他人员(包括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警察军人、不便分类人员等)四类。在分析中,选取商业服务人员为参照组。 五是高校毕业生的岗位类型:指的是调查对象的工作岗位是否属于需要工作专业技能的工作,如果工作岗位需要工作专业技能为1,否则为0。 (2)解释变量 本文关键的解释变量是个体是否为农村籍高校毕业生,如果调查对象是农村户口则为农村籍高校毕业生,赋值为1;如果调查对象是非农村户籍,包括城市户口、居民户口和其他户口则为非农村籍高校毕业生,赋值为0。 为了准确分析农村籍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就业选择的影响因素,后文的实证分析加入了个体和家庭层面的解释变量及个体所在地区和调查年份的固定效应。个体特征变量包括个体的性别、年龄、婚姻状 况、人力资本等。其中,年龄分为18~25岁、26~35岁、36~45岁、46岁及以上四个年龄组,在分析中,选取46岁及以上年龄组作为参照组。基于教育型人力资本和技能型人力资本是提升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人力资本的两个重要方面[41],本文以个体的受教育程度衡量其教育型人力资本水平,分为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三类,在分析中,选取大学专科作为参照组;以个体的互联网技能型 人力资本衡量其技能型人力资本水平,如果平时使用互联网,则认为掌握互联网技能,赋值为1,否则为0。 家庭特征变量包括家庭人口数量、家庭支收比等。其中,家庭支收比是指家庭每年总支出与总收入之比;家庭支收比越大,调查对象越希望通过就业和工作类型的选择来提高自己的收入,以改变当前生活的境况。 表1为主要变量的名称、定义和描述性统计。在高校毕业生群体中,30.7%为农村籍高

你可能感兴趣

hot

2024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报告

公用事业
猎聘2024-06-14
hot

高校毕业生数字经济就业创业报告

东北师大&阿里研究院2023-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