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未知机构]:招采专家交流纪要–20230423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会议纪要/报告详情/

招采专家交流纪要–20230423

2023-04-25未知机构喵***
招采专家交流纪要–20230423

核心结论 1.集采边际改善,未来2-3年或退出历史舞台。19年目标采购500个品种,占公立医院市场80%,预计25年采完。目前,已经纳入333个,剩余品种集采的节奏放缓,金额影响降低。 2.格局边际改善,集中度提高。某省份,少数企业瓜分中选品种/通用名的88%市场,未来预期3-5家头部企业市占率可达80-90%,格局和竞争已经见底,集中度越来越高,未来价格有提高的可能。 3.创新药支付比重增加明显,某省国谈创新药采购金额约84亿,占比17-16%,国谈新药采购金额占比增加符合政策导向和企业利益,保守预期可做到25%以上。 4.精麻药、生物类似物品未来纳入集采概率降低,精麻药临床使用风险高/管制类,集采风险大于收益;生物类似物尚无一致性评价,且为国家支持产业,不适合降价。 精麻药、生物类似物品纳入预期? 整体规则比较成熟了,22年国办发文常态化推进集采,做了集采制度性安排,1年2次,上下半年,具体品种没有限制,过评数量达到一定数量自动触发,从3家放宽到了5 家。精麻药品纳入概率不大,政府指导定价,有些成瘾性,风险比较大,前期个别麻醉药品纳入集采,但是临床医生反 应质量问题,精麻醉大范围纳入集采不太会,局麻醉有可能。 生物药具体指胰岛素,生物类似物集采没有明确的态度,可以纳入也可以不纳入,注册程序和投入成本不一样,可以看到更倾向于避免纳入,和化药的过评不太一样。现在生物制药国家战略、和地方新兴产业,不太适合纳入和降价。 七氟烷达到5家格局,但是没有纳入? 手术使用,不是简单的利多卡因之类的局麻,麻醉手术过程中有出现醒了情况,风险比较高,集采是为了推动国产替代,所以比较谨慎纳入。往9批看,可能也不会集采,按照正常对于管理部门的出发点来理解,死亡事件的风险比较高,责任比较重大。 集采需要临床专家进行评判,第1-8批规则不断优化,原先纳入进来的可能没考虑那么多,比如丙泊酚、右美,纳入国家集采的,到期之后转为省集采,会通过省集采延 续,延续多久还没有明确。舒更、咪达唑仑、七氟烷没纳入的,纳入可能性会越来越小,越到后面,功绩上出不了彩,风险比较大。 5家过评数量未来的趋势? 未来继续放松的可能不是太大,5家的数量已经很多,早期竞争太惨烈了,未来过评的品种数量会越来越少,基本上过评都做完了,集采只是一个时间段的政策,终究会退出历史舞台,再干个3-5年,不至于继续放大。继续放大,就是想要废掉集采政策,因为达到7-8家过评的品种会非常少。放松指不纳入这些品种,5家过评,纳入品种数量变少,节奏没有那么急了。 政策逐渐完善的过程,最开始对于企业的预期降幅是30%,不是逼国内企业打得头破血流,主要是逼迫原研降价,现在外企不参与,国内企业竞争比较激烈。没法掉头,只能持续推进,每一批规则上做细微调整,也是考虑了企业的利益和诉求在的。对于当地税收、就业影响比较重大,也会在一定程度考虑。为私的角度,也会边际改善,搞到后面就没啥亮点,工作已经拿到充分价值了。为什么安排不同区域的联盟采购品种分工? 国采制度性的东西已经明确了,目前做的品种还是不多,品种数量相对还是占药品数量比较少的,还有大量未过评 的品种,国家没法触及,19年的时候拉了500个品种,采购金额排名,80%的品种要求各个省分3年做完。每个地方的政策不一样,议价能力不一样,会联盟抱团,为了减 轻工作量完成任务,抱团量大,才能起到以量换价的效果。湖北搞中成药,省内有经验,交代给湖北,目的是3-5年把品种过一遍。 1-7批平均降幅超50%,8批平均降幅56%,降幅略有提高,原因? 不能太说明问题,不能作为趋势性的指导,没必要过度解读,和品种格局有关,正常来看就是50%上下,每一批多一点,少一点没有趋势性。 1-8批333个,更远期可采购的数量越来越少了,这部分职能做什么? 可以采的品种数量越来越少,需要涉及过评的工作,目前只做了口服固体、注射剂的过评。现在过评得做得差不多了,比如广东省一次把国家列的500个品种基本做完了,集采品种数量会越来越少,终究要退出历史舞台,在2-3年时间政策就变化了。未来来看,终究要回到国外的模式,做医保支付标准,来引导患者用脚投票,不会一直搞集采,数量肯定会慢慢减少。 国家的政策就是两大支柱,创新药谈判,类似欧美,做临 床价值验证、药物经济学,合适的纳入医保和降价。非创新药集采,今年国谈还出现了竞争性谈判,目的也是为了制定医保支付标准。短时间通过国谈、集采来形成药品的 支付标准,支付标准基本格局形成之后,很自然过渡到医保支付标准来管理药品支付的形态。非创新的药品,只管药品支付标准,慢慢把采购权放回医院,价格定价还给企业。 采购金额方面,500个品种,采购金额金额排序的前 80%? 医疗机构交易的药品,按照销售排序,理论上来说,500个采完就没有多少需要采的了,还剩下20%市场份额也是。 未来集采可节约资金越来越少/存量越来越少? 纳入品种、金额越来越少,结余也会越来越少,可节省的空间会越来越少。企业一致性评价也是选大品种来过的,市场上看好的品种先去做过评,越到后边金额就越少。腾笼换鸟效果怎么样? 逻辑上减少药品价格,提高医疗服务价格,主要还是希望体现医生的价值,另外一方面优化营商的氛围和环境。三医联动还局限在医保的角度,卫健还没有很多变动,更多侧重在医保端,三医联动影响不是特别明显。到后面腾的 空间,越来越少,另外阶段的事情了。目前体制之下,医保和医院是不停的主管部门,很难站在同一个立场说话。医保来说,管好钱是最重要的。 未来集采品种在公立医院、药品市场的采购金额占比?集采外市场留出来多少空间?(1-7批约占公立医疗机构化学药和生物药采购金额的35%) 35%的口径是全口径,假设一年采购2ke,35%对应 700e。还剩下65%。之前80%是19年5-6月份统计的数字,央视报出来的口径,集采品种占比35%,主要是集采品种价格下降、份额降低,非集采品种市占率提高,剩下的65%纳入的速度、金额会下降。 省级医药集中采购平台网采订单的统计口径内涵?未来的趋势?(2022年,全国通过省级医药集中采购平台网采订单总金额10615亿元,医保目录内药品网采订单金额为7945亿元,占网采订单总金额74.8%。) 网采是公立医疗机构通过线上采购,是采购方式的统计口径,还有一些医疗机构会线下采购,价格、方式不透明。公立医疗机构,95%通过网采,~1w亿,公立医院不愿意线下采购,会被审计部门审计。1w亿相当于公立医院市场的体量,其中医保覆盖了7.9ke。 医院报量和市场实际量的差异?4+7最开始的时候,每个省不一样,有的地方比较实,有的地方比较少,大概能看到,医院报量可能是实际量的一 半。比如某个品种100w片,政策需要监督执行情况,医院考核压力比较大。1线城市很多患者要用原研究,但是 原研不会中,医院要把这部分量留出来,少报一些量,可以更好完成任务,剩下的部分中选、非中选比例不能超过一比一,比如100w片药物,集采中选使用不能少于50w片,每个省有额外的规则。比如某省份,完成任务之后, 增量还是要按照1:1来分。同一品种的功能主治的药品,集采品种之后,创新药、优质仿制药的标外市场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 数据上来看,国谈还品种很少,占的金额不多,某省来看也就是84多个亿,对应某区域20%的量,占比17-16%,未来国谈新药金额占比会越来越大。符合政策导向和企业利益,未来能搞到25%以上,创新药还是有空间的。 未来行业集中度会提高嘛?比如中选企业数量的变化?外资药企参与度低,主要做院外市场吗? 正常的逻辑来看,过评品种要求首家过评3年内不接受再做一致性评价,促进市场标准化,未来也会像是欧美仿制药来推,形成寡头的格局,容不下那么多的仿制药企业, 国内、外来看,都在推新药替代,养不活那么多仿制药企业,某个品种3-5家企业把市场瓜分掉,等集采作用弱化之后,格局会顺延下来,市场自发形成这样的格局,保证 利润空间。现在仿制药企业都是赔钱赚吆喝,利润应该不会太高。随着医保支付标准的制定,价格端可能会略有放开,1.8x以内可以自主调价,利润会有回升。 某省份数量来看,企业中选和非中选比例2:1,中选量占通用名的88%,大头都会被中选企业分掉,但是金额只能占到通用名的63%,因为集采品种价格低,原研不参与,价格高。随着集采的延续,集采药品质量本身有保障,格局不会变差的,3-5家占到市场份额的80-90%,政策基本上见底了,集中度越来越高,价格未来也有可能有所提 高。 门诊统筹背景下,院内、院外价格现状?趋势?如何落地?各地差异? 门诊统筹推动药房纳入报销范围,国家也好,省市级别层面,不能够限制药品价格,倡导公里医疗机构一样的价格,不加价的话药店没法赚钱,对药店来说没有意义。国家层面不会强制限制院外的价格,省级层面,有的省份要求加价不超过15%。有的省份没有明确的规定,不知道怎么定这个数字,落地到市级层面来看,协议里头约定不要 加价超过15%,院外会允许加价。结论上来讲药店允许加价,但是趋势上不能超过15%,纳入医保统筹需要签协议,来确定加价的范围。医保部门不 管这个药品的院内、院外的价格,受损的两方,医保支付标准只付10块,没有受损,但是患者支付会更多,患者来承担的,患者承担的后果会传递到部门。国内还是要考量社会效应在的。 院外市场,加价15%不一定是医保支付标准,是公立医疗机构的销售价格,确保医院、药店的价格不差那么大,基本概念是院内、院外价格的15%,非医保报销的产品就不管了。不参与集采的话,定价可以高于同通用名院内价格的15%以上的。原研躺平,在院外的定价权仍然较高,并没有实际起到降低原研究价格的效果。 节奏来看,院内零差价,门诊统筹药店,未来允许加15%,目前没有真正落地,推得快的在做,其他省份没动。未来不排除各个省份一直拖着,不做价格管理,还要看后面国家医保局对于院外药品价格的态度是什么。药店放开之后风险是较大的,很难监管。国家层面,其他手段没有跟上的情况下,医保基金的冲击相当大,为了应付老百姓上访,只能拿出可以报销的姿态。药店能报销的事情 也不会推进那么快,有一定变数。互联网渠道的价格,互联网渠道基于医院本身的,互联网医院价格和实体价格一样的。目前报销不太开放第三方, 即便开放,价格也会收到约束。低价药目录,目前怎么管理 取消了 8批集采的变化 对于备供区概念的提出,因为有些企业只供应承诺和中标的数量,第8批开始做备供区域。各个省份没有管制,有 些药品在有的省份很便宜,但是在外省很贵,所以提出了,非中选、备供区域同品种最高价不能超过1.5x,有利于价格全国范围的统一。 左炔诺孕酮流标为啥?不太清楚 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会提高国际竞争力吗? 至少现阶段不一定会很认可,随着企业能力的提升,趋势是会有的,包括质量标准的水平,能不能受到欧美的认可。熬过了几年集采之后,国内具有产业链优势,原料药制剂一体化程度最高,未来有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