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所 晨会报告2023年4月17日 国都证券 晨会报告 国都证券研究所晨报20230417 【财经新闻】昨日市场 拼经济不能走老路,今年资本市场前景看好指数名称收盘涨跌%央行定调下阶段货币政策保持信贷合理增长上证指数3338.150.60提振信心,上市公司回购增持案例增多沪深3004092.000.57 深证成指11800.090.51 证券研究报告 【行业动态与公司要闻】中小综指12447.480.43 文旅市场提前“入夏”,服务消费升温恒生指数20438.810.46国家发改委:壮大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恒生中国企业 指数6914.400.57 【国都策略视点】恒生沪深港通 AH股溢价138.930.13 策略观点:经济复苏好于预期VS货币信贷政策取向收敛,指数震荡缓升风标普5004137.64-0.21 格趋于均衡 纳斯达克指数12123.47-0.35 MSCI新兴市场1000.490.35 数据来源:Wind 全球大宗商品市场 商品收盘涨跌% 纽约原油82.680.30纽约期金2017.70-1.80伦敦期铜9044.00-0.30伦敦期铝2390.001.14 波罗的海干散 货1435.00-1.91 数据来源:Wind 研究员王双电话:010-84183312Email:wangshuang@guodu.com执业证书编号:S0940510120012联系人王景电话:010-84183383Email:wangjingyj@guodu.com 独立性申明: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可获得资料,国都证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做任何保证。分析逻辑基于作者的职业理解,通过合理判断并得出结论,力求客观、公正,结论不受任何第三方的授意、影响,特此声明。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第1页研究创造价值 【财经新闻】 拼经济不能走老路,今年资本市场前景看好 4月15日,“证券时报社专家委员会2023年春季座谈会”在京召开,与会专家看好今年中国经济恢复,对中国资本市场前景有相对乐观的预期。与会专家强调,拼经济不能走老路,要坚持高质量发展。对于当前宏观领域存在的“扩张饥渴症”,专家指出,要统筹考虑宏观政策效果,其中,在货币政策方面,要加力疏通传导机制;同时,政府决策部门要清晰表达政策理论框架,引导市场预期,提高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 中国经济 今年有望实现加速增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副院长高培勇表示,今年经济工作总基调是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重回正常增长轨道。“当前舆论对宏观政策存在某种‘扩张饥渴症’倾向,普遍期望政策保持甚至加力扩张。”高培勇指出,需要看到,当前经济运行仍然面临周期性、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交织的情况,应该注意宏观政策的需求分类,对症下药,精准施策。 高培勇认为,对于宏观政策能够解决的问题,就通过宏观政策解决,不管财政扩张还是货币扩张都是必须的。但遇到单凭宏观政策解决不了的问题时,要用改革的方法。目前,中国经济运行遇到的问题,更多是改革层面的挑战,而不在宏观政策层面。拼经济不能走老路,要严格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上海重阳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庆对今年中国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前景比较看好,认为今年市场既有业绩成长支撑,也有估值扩张,市场有望出现“戴维斯双击”。他表示,今年疫情、房地产、乌克兰危机负面影响消退,三者共同作用有望使上市公司业绩和中国经济出现企稳修复甚至强劲反弹,同时国际流动性在今年也将出现重要拐点。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和上市公司业绩改善的速度,都很可能明显超过目前市场形成的一致预期。 王庆指出,今年以来,北上资金较为活跃,一是因为国际流动性的改善,对北上资金有更敏感、更强的推动作用;二是北上资金具备全球视野,放眼全球,在主要经济体中,中国经济今年有望实现加速增长。 廓清政策框架稳预期 货币政策应理顺传导机制 当前各界对于我国经济是否陷入通缩有较多讨论,意见不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认为,传统经济学理论中,通缩是指由于货币供给不足导致的需求不足和价格水平下降,“我们现在面临的国内需求不足和价格下行显然不是这方面的原因。”他表示。 “我们面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走低,是经济复苏活力还不够,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的表现。”何德旭指出,对于货币政策来说,更加重要的是进一步理顺和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效率,包括协调好总量和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关系等。 对于货币政策的取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指出,政策总是运行于特定环境,受制于特定认知和要求。当前我国货币政策面临多重约束与要求,如防范化解重大经济社会风险同时应对“三重压力”、国内外经济周期不同步、发达国家政策溢出效应较强等,全球处于格局调整和重大变革时期,我国追求高质量发展,并且以不同于西方社会的方式统筹政策,有不同的治理和政策传导逻辑。更多使用结构性货币政策有其合理性。 陈道富表示,货币政策毕竟是短期需求管理工具,是在使用中发挥功能的,不是供给侧工具,不宜长期人为地构建某种类型的收益率曲线或利率结构。实现不同类型目标需要不同的政策工具,甚至需要由不同部门执行。长期来看,我国宜在一定程度上区分供给侧改革和宏观调控,区分逆周期调控和金融稳定。 他还认为,实现货币政策的优化,除了将市场作为黑箱寻找不确定环境中的占优博弈策略外,还要打开市场黑箱,更好理解微观主体和市场运作,看清楚了在关键时点还需英明决断。央行等政策部门清晰、全面表达政策的理论框架,是个好的开端。理论基础和政策框架可以充分讨论,吸收市场和各个部门的真知灼见,是凝聚共识形成稳定预期的重要手段,也是引导和管理预期,提高政策稳定性、连续性和可预期性的重要保障。 (来源:Wind) 央行定调下阶段货币政策保持信贷合理增长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往往被视为货币政策的风向标,备受市场关注。日前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3年第一季度例会(下称“例会”)指出,“精准有力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从“保持信贷合理增长、节奏平稳”“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要坚持‘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稳中有降”等具体说法中,也可洞悉货币政策下一步的实施方向。 信贷总量“合理增长、节奏平稳” 根据例会释放的政策信号,货币政策整体稳健基调不变,但部分措辞上的变化,意味着与前期相比,货币政策下阶段的着力点将有不同侧重。 例会指出,要精准有力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搞好跨周期调节,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全力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着力支持扩大内需,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 例会还指出,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信贷合理增长、节奏平稳,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与上一季度例会“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相比,此次例会强调“搞好跨周期调节”。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对于后续的货币政策基调,本次会议不再提及“逆周期调节”,只保留“跨周期调节”,并要求“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反映出货币政策目标从对冲疫情冲击转向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政策力度需要适度回调,保持向正常化回归,更加注重“总量稳、结构优”。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发布的数据,一季度信贷实现开门红。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0.6万亿元,同比多增2.27万亿 元,当季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创新高。同时,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4.5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47万亿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更“聚焦” 在发挥总量功能的基础上创新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已成为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重要特征。根据央行披露的数据,截至2022年末,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总共有15项,余额有6.4万亿人民币,占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的15%左右。 针对下一阶段结构性货币政策的使用,例会指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要坚持“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延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等三项货币政策工具,继续加大对普惠金融、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综合施策支持区域协调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例会“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的说法较上季度的“做好加法”有所变化。温彬表示,去年以来,在前期定向支持基础上,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不断“做加法”,完成两项普惠小微直达工具接续转换,增加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再贷款额度,创设科技创新再贷款、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设备更新专项再贷款以及保交楼专项再贷款,重启PSL新增融资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信贷总量有效增长,激励金融机构精准支持重点领域,并以低利率和财政贴息等方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在货币政策取向更倾向于稳健基础上,结构性政策工具将发挥更大效能,但不再一味“做加法”,而是更加聚焦、合理适度、有进有退。 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例会指出,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优化央行政策利率体系,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重要作用,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和指导作用,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稳中有降。 温彬表示,央行在“贷款利率明显下降”的背景下,将降成本的要求从“推动降低”转变为“稳中有降”,既是适应经济和融资形势转变而做出的适时调整,也是缓解银行息差压力、稳定其经营运行的必要举措。 实际上,近期,不少中小银行公告已经下调存款利率。河南新蔡农商银行称,自4月8日起将一年期、两年期、三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挂牌利率分别下调至1.9%、2.4%、2.85%,其他期限挂牌利率保持不变。此外,湖北、陕西、内蒙古等地多家银行也发布公告,降调幅度不一。“短期内会有更多银行跟进下调存款利率,经济回升并不意味着贷款利率等市场主体融资成本会很快拐头向上。”王青说。 (来源:Wind) 提振信心,上市公司回购增持案例增多 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回购增持大潮再起。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14日,443家公司已实施回购方案,194家公司股东增持自家股票。 市场预期,基于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和对公司价值的认可,上市公司回购增持潮将延续。这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更好维护中小股东权益,促进公司长远健康发展。 完善长效激励机制 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14日,今年实施回购的443家公司中,牧原股份、中联重科、徐工机械等9家公司回购金额 超5亿元。其中,最大手笔来自牧原股份。牧原股份4月4日发布公告,截至3月31日,公司以集中竞价方式累计回购公 司股份3024.77万股,占公司目前总股本的0.55%,最高成交价为51元/股,最低成交价为47.96元/股,成交总额为15亿元。 稳定的业绩是牧原股份大手笔回购的底气。牧原股份发布的2022年度业绩预告称,预计公司2022年营业收入为1220 亿元至1270亿元,同比增长54.65%至60.98%;归母净利润为120亿元至140亿元,同比增长73.82%至102.79%。 从回购计划来看,今年以来,272家公司发布了董事会预案,实施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市值管理、盈利补偿等是回购的主要原因。 增持计划密集公布 大手笔回购的同时,不少上市公司实控人或董监高纷纷出手,通过“真金白银”增持自家公司股票,表达了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 194家公司中,24家公司的股东增持参考市值超过亿元,5家公司超10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不少公司增持、回购齐上阵。徐工机械3月29日公告,公司控股股东徐工集团拟自3月29日起6个 月内增持公司股份,金额为5亿元至10亿元。此前的2月20日,公司公告,拟使用自有资金6亿元至10亿元回购公司股份。 上市公司董监高通过增持等方式表达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助力A股稳定运行。“上市公司积极主动、审慎有序地运用增持等工具,表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