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最低/最高价市净率(倍) 主营碳化硅&半导体级单晶炉,绑定大客户实现快速增长。公司主营6-8英寸碳化硅单晶炉、8-12英寸半导体级单晶炉等长晶设备,已成功与沪硅产业(上海新昇)、立昂微(金瑞泓)、三安光电、东尼电子等国内头部客户实现绑定。受益下游需求旺盛,公司业绩快速增长,19-22年营收、归母净利CAGR高达113%、60%,22年受到疫情、验收产品类型、人员规模增长等因素影响,业绩出现短期下滑,预计未来伴随下游需求旺盛趋势延续、公司期间费用摊薄,公司业绩有望重返高增长趋势。 流通A股市值(百万元) 总市值(百万元) 基础数据 碳化硅单晶炉:国产衬底厂商加速扩产,碳化硅单晶炉快速放量。 每股净资产(元,LF)资产负债率(%,LF)总股本(百万股) 流通A股(百万股) 1)需求端,国产衬底厂商加速扩产,由此催生衬底制造关键设备——长晶炉在技术升级、产能扩张双方面的需求。技术方面,产业链各环节持续推进碳化硅降本增效,因此要求碳化硅长晶炉在长晶速度、晶体尺寸、晶体高度以及晶体缺陷控制等核心技术上持续升级;产能方面,根据测算,22-26年国内衬底厂商产能CAGR超70%,新增产能对应国内碳化硅单晶炉市场空间约88亿元,为国产设备厂商提供广阔市场增量。 2)供给端,碳化硅单晶炉国产化较充分,公司及北方华创占国内碳化硅厂商采购份额约30%、50%,公司量产客户包括三安、东尼、晶越等国内龙头衬底厂商,并持续推进客户F、天岳先进等下游十余家新客户的批量供货,持续配合客户进行晶体性能优化,同时持续推进8英寸、电阻加热、LPE单晶炉等新品研发,未来有望深度受益碳化硅高增长。 半导体级单晶炉:国产替代空间广阔,12英寸单晶炉进入快车道。需求端,根据测算,22-25年国内8英寸、12英寸硅片产能CAGR分别约12%、39%,新增产能对应单晶炉市场空间约72亿元。供给端,半导体级单晶炉国产化率仅30%,公司已实现沪硅产业(上海新昇)、立昂微(金瑞泓)、神工股份等国内龙头硅片厂商的批量供货,未来有望深度受益大尺寸硅片加速国产替代趋势。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公司是碳化硅&半导体级单晶炉国内领先供应商,下游需求旺盛背景下,有望绑定大客户、实现快速增长。基于此,我们预测公司23-25年度归母净利润为0.7 /1.3 /2.1亿元,当前市值对应PE分别为65.2/34.6/21.8倍,新股报告暂无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行业发展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风险;主要客户流失风险;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及经营规模较小;毛利率水平波动的风险。 1.主营碳化硅&半导体级单晶炉,绑定大客户实现快速增长 公司主营碳化硅单晶炉、半导体级单晶炉等长晶设备,已成功绑定下游多家大客户。 公司于2012年起家于蓝宝石单晶炉,基于晶体生长设备的技术同源性,分别于2015年、2018年开始推进半导体级单晶炉、碳化硅单晶炉的研发及量产工作,受益于下游半导体、碳化硅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公司已成功确立在国内设备领域的领先市场地位。 1)碳化硅单晶炉:公司已覆盖4-6英寸导电型、半绝缘型碳化硅单晶炉产品,8英寸碳化硅单晶炉已完成开发、处于市场导入阶段,客户端实现三安光电、东尼电子、浙江晶越等国内龙头厂商的批量供货,并持续推进客户F、天岳先进等下游十余家新客户的批量供货。 2)半导体级单晶炉:公司主营8-12英寸大尺寸半导体硅片单晶炉,对应指纹识别芯片、电源管理芯片、图像传感器芯片、功率器件等市场需求,客户端实现沪硅产业(上海新昇)、立昂微(金瑞泓)、神工股份等国内龙头厂商的批量供货。 3)其他晶体生长设备:公司同时开发有蓝宝石单晶炉、碳化硅原料合成炉、氮化铝原料提纯炉等主要产品,可满足不同下游客户差异化应用需求。 图1:晶升股份历史沿革 图2:晶升股份主营产品布局 受益下游需求旺盛,公司营收实现快速增长,净利润短期受多因素影响存在波动。 1)营收方面,受益下游需求旺盛,公司营收整体呈现快速增长趋势,19-22年营收CAGR高达113%。22H1、22全年分别实现营收0.65亿元、2.22亿元,同增8%、14%,22H1增速较慢原因为新冠疫情对上海地区供应链产生影响,公司部分产品生产、交付客户时间有所延迟。2)净利润方面,19-22年公司归母净利润持续增长,但由于受到新冠疫情、验收产品类型、人员规模增长等多因素影响,22年净利润短期出现下滑,22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3454万元,同减26.47%。 未来伴随下游需求旺盛趋势延续、公司期间费用摊薄,公司业绩有望重返增势。根据公司招股书,预计23Q1公司营业收入约3750-4500万元,同增162%-215%,净利润约为100-500万元,同增122%-211%。 图3:晶升股份营业收入及同比增速 图4:晶升股份归母净利润及同比增速 图5:晶升股份期间费用率情况 图6:晶升股份毛利率、净利率情况 碳化硅单晶炉为营收增长的核心驱动力,规模效应有望拉动毛利率回升。分业务来看,由于蓝宝石单晶炉业务投入产出效益相对较低,2020年以来,公司逐步将发展重心转移到壁垒较高的碳化硅、半导体级单晶炉业务上,22全年碳化硅、半导体级单晶炉营收分别为1.46亿元、0.66亿元,营收占比为66%、30%。毛利率方面,公司碳化硅、半导体级单晶炉毛利率分别在35%、50%左右,22H1毛利率有所下滑系短期现象,其中碳化硅单晶炉业务原因为22H1新型及首台(批)产品收入占比较高、拉低毛利率,半导体级单晶炉业务原因为22H1验收并确认收入的均为技术附加值较低的8英寸产品。未来伴随规模效应带来议价能力提升、生产成本摊薄,公司各业务毛利率有望回升。 图7:晶升股份分产品营业收入(单位:亿元) 图8:晶升股份分产品毛利率 图9:碳化硅单晶炉批量、首台(批)产品营收占比 图10:碳化硅单晶炉批量、首台(批)产品毛利率 研发费用率维持较高水平,核心技术人员从业经验丰富。研发费用方面,公司22全年研发费用率达9%,处于较高水平。研发团队方面,公司按照半导体级单晶炉、化合物单晶炉设备等不同研发对象和项目产品,组成分工明确的专业研发团队,核心技术人员QINGYUEPAN(潘清跃)、DAVID KENNETH LEES曾任职于美国SPX公司的KAYEX单晶炉事业部,从业经验丰富,截至22年6月底,公司拥有技术研发人员46人,占公司员工人数比例达33%,截至招股书签署日,公司已获授权国内专利76项(其中发明专利27项)。 图11:晶升股份研发费用情况 图12:晶升股份研发人员数量(人) 表1:晶升股份核心技术人员简介 公司股权结构稳定,获沪硅产业等多家战略投资方投资。股权结构方面,公司IPO公开发行的股份占发行后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不低于25%,IPO发行前,董事长李辉先生直接、间接及通过一致行动安排合计控制公司33.69%的股份,系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为吸引和留住人才,公司通过员工持股平台盛源管理对员工实行股权激励,提高优质人才的稳定性和积极性。同时,沪硅产业、中微公司、立昂微曾于2021年9月对公司增资、进行战略投资。子公司方面,公司拥有3家全资子公司,无其他分公司、参控股公司。 图13:晶升股份股权结构(IPO发行前) 表2:晶升股份子公司经营情况(截至招股书签署日) 2.半导体级单晶炉:国产替代空间广阔,12寸单晶炉进入快车道 2.1.国产硅片厂商加速扩产,大尺寸单晶炉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半导体硅片制造流程复杂,长晶为制备核心工艺。半导体硅片的生产涉及多道工序,主要包括长晶、滚圆截断、切片、倒角磨片、抛光出片、清洗检测六个环节。其中,长晶环节的重点在于保证拉制出的硅锭保持高纯度水平的同时,有效控制晶体缺陷的密度,单晶的生长过程决定了硅材料的直径、晶向、掺杂导电类型、电阻率范围及分布、氧碳浓度、少子寿命、晶格缺陷等技术参数,长晶环节对应的设备即为长晶炉。 长晶炉对于硅片质量起决定性作用,技术壁垒较高。半导体级硅片对晶体纯度要求极高,硅纯度需要在9N(99.9999999%)以上,是光伏用硅片的1000倍以上,缺陷率控制要求为𝜇𝑚 /nm 级,金属含量控制要求为痕量级(含量在百万分之一以下的组分),氧含量控制要求为ppma级(百万分比原子浓度),因此对于晶体生长设备的热场温度梯度设计、超导磁场磁力分布线设计、控制精度、运动精度等技术指标具有极为严苛的要求,半导体晶体生长设备技术壁垒较高,且单台价值高达1,000-2,000万元/台。 图14:半导体硅片制造过程及所需工艺设备 单晶硅制备常用直拉法和区熔法,其中直拉法占据主流地位。直拉法氧含量高,更容易生产出大尺寸单晶硅棒,工艺也已成熟、成本较低,因此目前半导体行业主要采用直拉法拉制单晶硅棒。区熔法纯度高、耐高压,但工艺难度大,大尺寸硅片制备困难且成本高,因此主要以8英寸及以下尺寸为主,主要用于中高端功率器件。 表3:直拉法与区熔法主要区别 硅片市场高景气有望持续,12英寸硅片占比持续提升。总量方面,下游半导体需求拉动硅片需求增长,根据SEMI数据,2022年全球硅片出货面积共计147亿平方英寸,预测到2025年将达176亿平方英寸,22-25年CAGR约6.2%。结构方面,12英寸硅片主要应用于逻辑、存储芯片中,如MCU、SoC、NandFlash等,尤其以 28nm 以下制程的芯片为主,8英寸硅片主要应用于功率器件及特色工艺产品中。伴随以智能手机芯片、计算机CPU、GPU为代表的移动设备、高性能计算领域需求高增长,21年全球12英寸硅片出货面积占比已达68%,未来有望进一步提升。 图15:全球硅片出货量预测 图16:全球不同尺寸半导体硅片出货面积占比 图17:半导体硅片技术演进史 表4:不同尺寸硅片对应下游芯片应用需求 硅片市场集中度较高,境外龙头厂商形成垄断态势。半导体硅片市场集中度较高,主要由境外厂商占据绝大多数市场份额,目前排名前五的厂商分别为日本信越化学(Shin-Etsu)、日本胜高(SUMCO)、中国台湾环球晶圆(GlobalWafers)、德国世创(Siltronic)、韩国鲜京矽特隆(SKSiltron),21年合计占据全球约94%的市场份额。 图18:2021年全球硅片市场竞争格局 12英寸硅片国产替代空间大,国产半导体级单晶炉迎来发展良机。2021年中国半导体硅片市场规模约16.56亿美元,其中12英寸硅片占产能比重仅为20%左右,距全球市场70%左右的占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目前国内仅有上海新昇、金瑞泓、中环股份、奕斯伟和中欣晶圆等公司已实现12英寸硅片突破。统计国内主要硅片厂商未来扩产情况,国内8英寸、12英寸硅片产能中长期分别有望达到385万片/月、410万片/月,22-25年产能CAGR分别为12%、39%。 结合半导体级单晶炉年产量、价格等数据进行测算,23-25年国内半导体级单晶炉市场总空间约72亿元,设备需求预计将于未来三年内陆续释放。 表5:国内硅片厂商扩产规划(单位:万片/月) 表6:23-25年半导体级单晶炉市场总空间测算 2.2.半导体级单晶炉国产化率亟待提升,公司“研发+拓客”双效并举 半导体级单晶炉国产化率仅30%,公司处于国内龙头地位。国内半导体级单晶炉市场由韩国S-Tech、德国PVA TePla AG、日本Ferrotec等海外龙头厂商占据主导地位,根据招股说明书,当前国内半导体级单晶硅炉市场的国产化率仅为30%左右,国产替代空间广阔。国内半导体级单晶炉第一梯队厂商包括晶升装备、晶盛机电、连城数控等,其中晶升装备、晶盛机电12英寸国内市占率分别约9-16%、10-15%。 图19:国产硅片厂商晶体生长设备主要供应商 表7:国内半导体级单晶炉市场竞争格局 技术方面,公司已实现 28nm 以上制程工艺量产。公司半导体级单品硅炉完整覆盖主流12英寸、8英寸轻掺、重掺硅片,所制备硅片可应用于 28nm 以上CIS/BSI图像传感器芯片、通用处理器芯片、存储芯片,以及 90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