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国盛证券]:品牌运营步入发展高速,CSO龙头价值有待重估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公司研究/报告详情/

品牌运营步入发展高速,CSO龙头价值有待重估

2023-03-13张金洋国盛证券十***
品牌运营步入发展高速,CSO龙头价值有待重估

百洋医药是国内领先的健康商业化公司,近年来步入高速成长期。受益于带量采购持续推进、新药审批加快,公司核心品牌运营业务维持高景气:1)一方面,带量采购压缩了跨国药企未中标原研药的院内生存空间,跨国药企保留自身销售团队的压力增大,迫切希望降低营销成本,对第三方品牌运营服务的需求加大;2)另一方面,创新药审批加快后,Biotech旗下创新药陆续上市,但其本身销售能力无法快速提升,基于对产品迅速商业化的考量,存在与品牌运营服务商的合作需求。 公司十余年孵化迪巧、泌特,品牌运营模式成熟且可复制。公司自2005年与美国安士合作销售迪巧产品,合作初期迪巧产品销售收入不足1亿元,在多年差异化定位的深耕营销下,迪巧2021年销售收入达到13.78亿元,在细分市场具备突出竞争力。泌特系列产品由扬州一洋生产,公司自2006年开始运营,十余年从无到有孵化,目前泌特已经主导国内“化学性消化不良”细分领域,2021年实现收入3.10亿元。迪巧、泌特的成功运营体现了公司在OTC及处方药领域成熟的品牌运营能力。 运营实力获市场认可,多品牌矩阵有望新增大单品,CSO龙头价值有待催化重估。 1)OTC大健康:公司多渠道运营实力深厚,与巨子生物就核心胶原蛋白品牌“可复美”深入合作,公司在功效型护肤品领域的品牌推广力有目共睹,有望承接更多上游资源。2)OTX等处方药:代表性产品哈乐运营结果超预期,公司与安斯泰来合作深化。目前安斯泰来已解散自身泌尿线销售队伍,并将所有品规交由公司运营(公司新增运营卫喜康、贝坦利等)。在品牌运营行业口碑效应与头部效应的驱使下,预计公司将拥有更多代理跨国药企产品的机会。3)特效药及创新药:2021年,公司新增运营罗氏旗下希罗达和特罗凯,有效开发了重点医院、DTP药房的肿瘤治疗药物销售渠道。基于此,上海谊众旗下肿瘤创新药“注射用紫杉醇聚合物胶束”首选公司进行合作,为公司创新药推广开启新篇章。 盈利预测与估值。公司重点发展品牌运营业务,主动收缩低毛批发配送业务,预计核心业务收入保持30%高增长,有效带动公司收入、净利润提升。预计公司2022-2024年实现归母净利润5.02亿元、6.28亿元、7.93亿元,同比增长18.75%、25.10%、26.25%。公司商业化平台已经搭建完成,后续在OTC大健康、OTX等处方药、特效药与肿瘤药多个品类具备大单品合作机会,在政策助推下上游需求旺盛,核心品牌运营业务进入高速发展期,是市场稀缺的CSO标的。由于公司符合成长型企业特点,在占据先发优势和龙头地位的基础上,利润增长具备加速潜能,我们认为合理的PEG为1.3X,测算公司2023年目标市值为205亿元,2024年目标市值271亿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品牌运营业务集中风险;医药政策负向影响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财务指标 财务报表和主要财务比率 资产负债表(百万元) 现金流量表(百万元) 一、百洋医药:国内领先的健康商业化平台,步入高速成长期 1.1十余年扎根品牌运营,品类拓展加快 百洋医药成立于2005年,是中国领先的健康品牌商业化平台。主营业务涵盖品牌运营、批发配送和零售三个板块,其中品牌运营是公司核心业务,2022年上半年贡献八成毛利额,是公司主要利润来源。 公司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1)2005年-2015年,业务探索及成长阶段:公司主要运营迪巧、泌特两个品牌,经过10余年运营,迪巧、泌特由初创品牌发展为国内知名品牌,在各自细分领域的竞争中处于领先位置。这一阶段,公司积累了丰富的零售渠道品牌运营经验,为后续零售渠道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2)2015年至今,业务复制及成熟阶段:公司顺应国家医药改革方向,不断丰富运营品牌的数量,已形成OTC及大健康、OTX等处方药和肿瘤等特效药多品牌矩阵,覆盖领域已超10个,包括:骨健康、消化、肝病、泌尿系统、糖尿病、认知障碍、眼科、疼痛、心血管、肿瘤、呼吸、抗衰等,运营渠道进一步扩面,在主流医院、零售终端、电商以及基层/深度市场实现专业覆盖。 图表1:百洋医药设立以来主营业务、主要产品及服务、主要经营模式的演变情况 以零售渠道为特色,深耕多渠道品牌运营。公司自设立以来即开展OTC类产品以及处方药产品的品牌运营服务,在零售终端和医院渠道均沉淀了专业营销推广经验,包含品牌场景化活动、店员教育、消费者教育以及学术活动等。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公司积极开展电商营销推广,积累了丰富的运营案例和方法论。 与此同时,在核心渠道发展的过程中,公司不断拓展和深化渠道布局,开拓基层/深度市场的营销推广服务。 图表2:百洋医药主营业务模式 1.2股权架构稳定,核心团队专业背景保证商业化实力 公司股权架构稳定,实控人具备深厚医药商业化实力。百洋集团持有公司70.29%的股份,是公司控股股东,付钢先生持有百洋集团52%的股份,通过间接持股方式共持有公司39.03%的股份,是公司实际控制人。付钢先生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曾任丽珠集团营销副总裁,2005年创建百洋医药,具备深厚的医药商业拓展实力,能有效把控关键选品环节,规划医药产品营销策略。 图表3:百洋医药股权架构 公司管理层专业背景过硬,深耕医药品牌运营。从背景上看,公司核心管理团队大多具备医学背景以及医药产品市场营销经历,专业化程度高,能带领公司有效开发OTC大健康产品、OTX处方药及新特药市场,巩固和扩宽多个销售渠道。 图表4:百洋医药核心管理团队 1.3核心业务高增长,带动利润快速提升 收入保持稳定增长,核心品牌运营业务带动利润快速提升。收入端,2018-2021年公司收入逐年增长,且CAGR达到24.53%,保持快速发展,2022年在疫情影响院内、院外医药需求的状态下,前三季度实现营收55.20亿元,同比提升5.43%,展现经营韧性。 利润端,2018-2021年公司扣非归母净利润CAGR达到20.34%,2021年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4.13亿元,同比增长57.09%,增长明显加快。根据公司2022年业绩预告,2022年公司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4.75-5.15亿元,同比增长14.94%-24.62%,主要系公司品牌运营数量不断增加,品牌矩阵优势显现,带动整体业绩逆势提升。 图表5:百洋医药收入及增速(亿元) 图表6:百洋医药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及增速(亿元) 品牌运营业务进入高速发展期,毛利率优势明显。近年来公司收入增长主要系核心品牌业务高增长带动,公司品牌运营业务2021年实现营收29.05亿元,同比增长34.12%,2022H1实现营收16.98亿元,同比增长31.12%,超过公司整体收入增速,进入高速发展期。从毛利上看,2017-2022H1公司品牌运营业务保持45%以上高毛利率,2022H1贡献7.98亿元毛利额,占比超八成,是公司主要利润来源。 图表7:百洋医药各板块收入及增速(亿元) 图表8:百洋医药各板块毛利额及毛利率(亿元) 图表9:2022H1公司各板块收入占比 图表10:2022H1公司各板块毛利占比 公司销售费用率逐年下降,核心业务高增长并未导致销售费用大幅提升。2015-2021年,公司销售费用率逐年下降,目前在行业中处于较低水平。相较于品牌运营收入及毛利额的快速提升,公司整体销售费用率管控良好,且有望继续保持。若将销售费用全部计入品牌运营业务,测算核心品牌运营业务的净利率,发现自2021年以来,品牌运营业务的规模提升有效带动了该业务净利率的提升。 图表11:百洋医药及可比公司销售费用率(%) 图表12:百洋医药品牌运营板块测算净利率 人效提升快速,商业化平台价值有效验证。2017-2021年,公司人均创收由143万元提升至294万元,人均创利由10万元提升至近18万元,人效显著提高,展现出医药商业平台的规模优势。目前公司销售人员的布局已基本完成,后续增加品牌运营产品,预计销售人员数量不会大幅提升,整体人效还有提升空间。 图表13:百洋医药人均创收(万元) 图表14:百洋医药人均创利(万元) 二、品牌运营需求旺盛,头部CSO价值凸显 2.1医药产业链分工细化,品牌运营维持高景气 国内医药产业链分工逐渐细化,医药品牌运营需求旺盛。随着医药研发投入加大以及市场竞争加剧,医药行业进入高效运营阶段,各环节分工不断细化,第三方医药服务陆续崛起。在成熟的医药流通市场(如美国),医药厂商会将产品推广服务外包给品牌运营公司,并支付一定销售比例的服务费,如:2016年,默沙东对其销售团队裁员1200余人,并与InVentiv Health(INCR)签约合作,由InVentiv Health为其提供品牌运营服务。 国内医药品牌运营服务的需求主要来自三个方向: 1)跨国药企: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跨国药企,由于对中国的市场需求了解不足,出于对药品研发趋势判断风险的考虑,更愿意付出一定成本,把专业的产品推广及销售工作交给专业的公司去完成,而自身专注于药品的研发与生产。我国是药品进口大国,更是跨国药企看重的目标市场,2019年我国药品进口金额达到357.09亿美元,相比于2011年进口药品金额增长了3.16倍,具备广阔的潜在品牌运营市场空间。 图表15:我国药品进口金额(亿美元) 2)国内Biotech:从国内创新型药企的经营情况来看,公司研发实力强劲,但在产品商业化经验上有所欠缺,销售队伍的有效搭建和运行存在挑战,整体销售费用率维持高位,商业化效率低于专业品牌运营平台。随着Biotech研发生产支出不断提升,落地新品的快速商业化需求会愈发明显,进而为品牌运营行业贡献收入增量。 图表16:国内部分Biotech及百洋医药销售费用率 3)国内传统药企:传统医药生产企业的销售团队通常以面向大城市的大医院市场为主,通过大客户管理方式,建立了成熟的医院渠道推广模式,但在面向零售渠道时,大客户管理方式的投资回报大幅下降,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基于此,传统药企会选择与品牌运营商合作,实现不同渠道的差异化推广,保证销售效率最大化。 医药分开、两票制、带量采购等医改政策持续推进,催化品牌运营服务加速发展。从政策实施的直接效果来看,进入集采名录的药品价格普遍大幅下降,未进入集采名录的原研药不具备价格优势,价格随动下降导致量价齐降,整体院内销售受到较大冲击。一方面,原研药厂商持续拓展院内市场的压力加大,各产品销售团队的人均产出下降,存在外包院内销售的需求,另一方面,原研药厂商开始关注零售渠道市场,但积累较为薄弱,对专业零售渠道运营的需求加大。 图表17:集采未中选产品采购量下降 图表18:未中选原研药价格随动下降 图表19:医药改革重要政策及其对品牌运营行业的影响 医药品牌运营行业发展前景广阔,预计持续快速扩容。根据Frost&Sullivan,2019年医药品牌运营行业的整体市场规模约为472亿元;根据前瞻行业研究院预测,2018年至2022年,我国医药品牌运营行业的市场规模保持25%-30%的增长率,行业快速扩容。 图表20:医药品牌运营行业市场规模(亿元) 2.2先发优势明显,行业口碑促进头部效应 品牌运营行业具备进入壁垒,先发者拥有成熟渠道优势,和生产企业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在行业口碑的影响下,容易产生头部效应。 1)品牌方认同壁垒:国内外知名药厂将其品牌产品投入中国市场时,通常会慎重选择合作对手,对国内的品牌运营及分销能力从多维度进行考核,包括营销网络的建设情况、过往的品牌运营经验、提供服务的种类与效果、推广团队的执行力、管理层的经历与能力情况、合规风险防控措施等多个方面。行业内的领先企业经过长时间积累,具备相应的品牌运营能力,更容易和医药生产厂商建立合作关系,而行业新进入者难以在短时间内达到知名药厂对品牌运营的要求,获得品牌方认可,导致难以获得业务机会。 以百洋医药与安斯泰来的合作为例,2019年百洋医药负责安斯泰来旗下哈乐销售,销售收入1.54亿元,2020年销售增长近90%,达到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