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光大证券]: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点评兼固收观点:从财政政策的总量效能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 - 发现报告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点评兼固收观点:从财政政策的总量效能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

2023-03-04张旭、危玮肖、李枢川光大证券北***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点评兼固收观点:从财政政策的总量效能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

事件 22023年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国务院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点评 2023年财政政策在总量效方面可能呈现“稳增长中性”和“强转移”的特点,对债市可能相对有利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财政政策的描述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 赤字率拟按3%安排,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对现行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措施,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 稳增长效能方面,我们测算出2023年财政合计支出增速(5.9%)低于名义GDP增速(6.9%),因此2023年财政政策在增长效能方面,可能的特点为“稳增长中性”。 政府转移方面,我们测算2023年政府转移规模为7.46万亿元(2022年为7.38万亿),与GDP的相对水平为5.77%(2022年为6.1%),较2022年有所下降,但仍高于5%的水平,因此在政府转移方面可能仍维持“强转移”的特点。 综合上述分析,2023年财政政策的总量效能的特点为(稳增长中性,强转移): 从“稳增长”这个线索来看,2002年以来财政政策呈现“稳增长中性”的年份有9年,这9年中“债牛”、“债平”、“债熊”出现的次数分别为4、1、4次,债市表现从这个角度难以提供太多的线索; 从“政府转移”这个线索来看,从2002年以来财政政策呈现“强转移”的年份有11年,这些年份中出现“债牛”5次,“债平”3次,“债熊”3次。整体来看,今年的债市风险可能并没有预想的大。 债市观点 2022年全年10Y国债收益率波动区间大致在2.6%-2.95%区间波动。对于2023年,我们认为,债市的主要驱动因素仍是国内经济的需求端,2023年需求端的演变大致延续2022年5月以来的特征,驱动利率向上和向下的因素同时存在。 2023年宏观政策整体延续相对宽松的基调。我们认为,2023年,10年期国债收益率将整体维持区间震荡走势,震荡中枢在2.85%左右,全年利率债难以形成趋势性机会,投资者可以逢高配置。 风险提示 国内经济仍处于恢复进程中,后续仍有不少不确定性。 1、事件 2023年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国务院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图表1: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经济工作目标 2、点评:2023年财政政策在总量效方面可能呈现“稳增长中性”和“强转移”的特点,今年的债市风险可能并没有预想的大 在我们于2023年2月20日发布的专题报告《财政政策总量效能:分析方法、资产含义与2023年研判——财政政策专题研究系列之十一》中,我们指出,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以来,“效能”成为了描述财政政策的重要词汇。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财政政策的描述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赤字率拟按3%安排,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对现行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措施,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提效”一词再次出现。 在前期报告中,我们提出了分析财政政策总量效能的两种方法,一种是采用财政总支出同比增速与同年名义GDP增速进行比较,按照对经济稳增长的效果,将财政政策的稳增长效能区分为“强稳增长”、“稳增长中性”、“弱稳增长”; 另一种则是从“政府转移”的视角看财政政策的总量效能,即将当期政府部门净融资与财政存量资金变动(以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中“财政性存款”的变动指示)之和作为当年政府转移水平的绝对水平,并将其与年度GDP现值相除作为相对水平,并以5%作为一个中性值,将不同的政府转移强度划分为“强转移”、“转移中性”、“弱转移”这三类。并且结合这些年来资本市场相关资产的表现,去观察财政政策总量效能的资产含义。从对股市表现的影响来看,当财政政策表现出弱稳增长时,股市很难出现好的表现;而政府转移对股市表现的影响相对有限。从对债市表现的影响来看,当财政政策表现出弱稳增长时,债券市场很难出现好的表现;当财政政策表现出强转移时,债券市场可能表现较好,尤其是近年来这种情况相对频繁。 我们使用上述分析思路,结合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的财政政策总量效能进行分析,并结合此前报告中财政政策总量效能的资产含义,对今年债券市场进行展望。 首先看今年的政府债务政策。2023年赤字率按照3%安排,赤字规模为3.88万亿,倒推年底GDP现价大致在129.33万亿元,按照2022年GDP现价121.02万亿测算,今年政府设定年度经济实际5%左右的增速,背后对应的名义增速为6.9%。 图表2:2023年财政相关指标预测情况 稳增长效能方面,测算得出2023年财政合计支出增速(5.9%)稍低于名义GDP增速(6.9%),因此2023年财政政策在增长效能方面,可能的特点为“稳增长中性”。2022年我国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支出规模分别为26.06、11.06万亿元(合计为37.12万亿元)。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支出规模分别设定为27.51、11.80万亿,支出增速设定为5.6%、6.7%。两本账本合计支出规模为39.31万亿元,合计增速大致在5.9%,低于2023年名义GDP增速(6.9%)。 政府转移方面,测算2023年政府转移规模为7.46万亿元(2022年为7.38万亿),相对水平为5.77%(2022年为6.1%),较2022年有所下降,但仍高于5%的水平,因此在政府转移方面可能仍维持“强转移”的特点。 政府净融资方面,根据图表2,我们预计2023年国债净融资在3.16万亿元,新增地方政府债规模为4.52万亿元(一般债为0.72万亿,专项债为3.8万亿元)。 2022年地方债再融资券接续比例为94.1%(一般债、专项债接续比例分别为93.9%、94.2%)。2023年到期的地方债为3.65万亿元(一般债1.87万亿,专项债1.78万亿),我们预计2023年接续比例与2022年大体一致,则2023年地方政府发行的再融资券额度大致在3.43万亿元,比到期额少0.22万亿元。 因此地方政府实际净融资规模可能在4.3万亿元;加上中央国债净融资的3.16万亿元,则政府净融资规模预计在7.46万亿元。 另外,对于今年年底财政存款的规模,目前可供信息有限,考虑到2021、2022年两年年底,年底的财政存款规模分别为5.04、5.00万亿元,我们预计今年年底财政存款的规模可能也在5万亿元。 综合来看,2023年政府转移总规模预计在7.46万亿,较2022年稍有上升;与GDP的比值则为5.77%,比2022年则有所下降。但仍高出5%这个阈值水平,因此2023年财政政策在政府转移效能上,仍将延续“强转移”模式。 图表3:2023年财政政策总量效能情况及与2022年比较 综合上述分析,2023年财政政策的总量效能的特点为(稳增长中性,强转移),分析其对重要资产的影响: 从“稳增长”这个线索来看,2002年以来财政政策呈现“稳增长中性”的年份有9年,这9年中“债牛”、“债平”、“债熊”出现的次数分别为4、1、4次,债市表现从这个角度难以提供太多的线索。 从“政府转移”这个线索来看,从2002年以来财政政策呈现“强转移”的年份有11年,这些年份中出现“债牛”5次,“债平”3次,“债熊”3次,整体来看,今年的债市风险可能并没有市场预想的大。 综合来看,2002年以来出现(稳增长中性,强转移)这一组合的年份只有2007年,当年权益市场和债券市场的表现分别是“股牛”和“债熊”。但如果考虑到目前的经济环境与当时有不少的差异,我们认为2007年的借鉴意义可能并不大。 3、债市观点 如果拉长时间观察,可以看到,2022年以来利率债大体在一个区间波动,10Y国债收益率波动区间大致在2.6%-2.95%。 对于2023年,我们认为,债市的主要驱动因素仍是国内经济的需求端,2023年需求端的演变大致延续2022年5月以来的特征,出口、制造业投资2023年全年增速将低于2022年,是推动利率向下比较确定的因素;房企的信用风险缓解是地产投资恢复的前置条件,2023年年中地产投资增速有望转正,或将驱动长端利率在下半年回升;消费艰难恢复,整体推动利率向上,关键需看疫情后居民资产负债表恢复进度;通胀方面,2023年存在通胀或通缩的风险较低,对债市走势的影响相对有限。 而2023年宏观政策延续相对宽松的基调。我们认为,2023年10年期国债收益率将整体维持区间震荡,震荡中枢大致在2.85%,全年利率债难以形成趋势性机会,投资者可以逢高配置。 图表4:近期短端国债收益率上升明显,但整体在区间波动 图表5:近期资金市场利率波动明显 4、风险提示 国内经济仍处于恢复进程中,后续仍有不少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