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合差距:跨大西洋中国政策的优先事项 阿斯彭战略集团的报告, 墨卡托中国研究所和慕尼黑安全会议 2023年2月 弥合差距:跨大西洋中国政策的优先事项 阿斯彭战略集团的报告, 墨卡托中国研究所和慕尼黑安全会议 编辑:MikkoHuotari,安雅•曼努埃尔•鲍里斯•Ruge 2023年2月 内容 第1章推动经济公平竞争环境15 第2章推进共享经济安全和保留技术优势19 第3章提供基础设施和连通性的替代方案26 第4章中国应对气候变化31 第5章国际机构制定议程36 第6章维护自由社会,促进人权41 第7章为自由开放的印太地区维持力量平衡46 尾注51确认56 前言 前言 2021年7月,阿斯彭战略小组(ASG)、墨卡托中国交易研究所(MERICS)和慕尼黑安全会议(MSC)发布了一份名为《注意差距:跨大西洋中国政策的优先事项》的报告。它基于一个反思小组的工作,该小组汇集了在中国和跨大西洋关系方面拥有丰富专业知识的杰出美国人和欧洲人。 正如标题所反映的,报告承认欧洲和北美对中国的政策有不同的出发点。然而,反思小组的联合主席沃尔夫冈·伊辛格(WolfgangIshhinger)和约瑟夫·奈(JosephNye)在他们的前言中认为: “面对当今中国政策的现实,欧洲和北美的民主国家必须联合起来捍卫和推进他们的利益和价值观。如果他们这样做,我们与世界各地志同道合的伙伴合作,我们坚信他们将能够在与中国的任何竞争中保持自己的地位。通过共同努力而不是单独合作,加拿大、欧洲和美国将为未来与中国进行更有成效的对话奠定基础。 18个月后,ASG、MERICS和MSC决定审查现状,并在反思小组成员的支持下制作了此更新,作为对 2023年慕尼黑安全会议的贡献。 简言之,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在观点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趋同,在建立结构化对话框架方面取得了坚实进展,并采取了一些联合行动。然而,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部分是由于经济风险的差异以及对与中国纠缠的风险和收益的不同评估。战略担忧也在发挥作用:虽然美国的观点大多倾向于更具对抗性的方法,但欧洲主要参与者仍然担心敌对“集团”的出现。因此,不断需要弥合这一差距。 尽管欧洲和北美的态度存在差异,但跨大西洋伙伴与中国之间的整体动态越来越被竞争所主导。这种关系是否会继续沿着这种消极的轨迹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北京做出的决定。 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受益于与政府、国际组织、企业界、分析家和民间社会代表的大量接触。与2021年的情况一样,三个有关组织和反思小组的个别成员不一定赞同本报告所载分析和建议的各个方面。相反,它代表了在有关各方之间达成共识的努力。 我们希望该报告将引发辩论,并帮助跨大西洋伙伴在塑造与中国的关系方面规划一条更加协调的道路 ,这无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重要挑战之一。 MikkoHuotari,安雅•曼努埃尔•鲍里斯Ruge 介绍 当跨大西洋中国政策反思小组2021年报告发布时,跨大西洋合作伙伴在观念和政策方面趋同的趋势是趋同。18个月后,继20th中国共产党(CCP)的党代会和大西洋两岸的几次选举,我们的立场是什么? 在过去的一年半里,北京继续表现出巨大的自我坦诚,但中国面临的挑战引发了人们对这种自信形象的质疑。在国内,20th党代会确认了习近平统治的巩固和扩展。在习近平的领导下,中共全面实施了党的控制。内部镇压和意识形态的核心作用稳步增加。更大的政治控制与经济不确定性相遇:除了经济增长放缓之外,技术脱钩压力、房地产、就业市场和生产力危机正在加剧内部社会和经济压力。 2022年底,中国当局突然在公共卫生政策上掉头,放弃了零COVID政策,导致全国各地的感染和死亡人数迅速激增。北京仍然拒绝拒绝使用现有的西方mRNA疫苗来保护自己的公民。自2019年底疫情爆发以来,中国当局在透明度方面也几乎没有改善。 中国继续建设中国人民解放军(PLA),大幅提高其军事能力,包括努力扩大其战略核武器库。对印巴(及其他地区)力量平衡的影响导致美国军事领导人质疑美国地区威慑态势的可信度。与此同时,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加剧。中国与日本、韩国和印度等地区参与者的关系越来越深,这些国家对北京的警惕性越来越高。一些印太国家已采取行动加强防御,日本于2022年12月宣布大幅增加军费开支并改变其国家安全政策。 中国远未全力支持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侵略战争。但它给了莫斯科政治支持。这场战争无疑改变了两个修正主义大国之间的关系,北京现在越来越多地扮演着高级合作伙伴的角色。2022年12月,中国在巴厘岛举行的G20峰会上重返全球外交,启动了一些人预计的全球“魅力攻势”。 “要把握新伟大斗争的当代特征,抓住历史机遇,抢占先机。”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共中央关于党百年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2021年11月16日, 展示1 对于大多数接受调查的公民来说,中国的和平崛起似乎仍有可能。 问:中国可以和平崛起,你同意还是不同意? 强烈不同意略有不同意既不同意也不不同意略微同意强烈同意 南非 中国 印度巴西 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意大利德国 法国 80% 60% 40% 20% 0% 20% 40% 60% 80% 资料来源:2023年慕尼黑安全指数(慕尼黑安全会议和KekstCNC)2 附表2 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战争加剧了对中国的担忧 问:中方对俄对乌战争的反应让我对中国自身的野心更加警惕/怀疑——你同意还是不同意? 强烈不同意略有不同意既不同意也不不同意略微同意强烈同意 南非 中国 印度巴西 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意大利德国 法国 80% 60% 40% 20% 0% 20% 40% 60% 80% 资料来源:2023年慕尼黑安全指数(慕尼黑安全会议和KekstCNC)3 *** 在美国方面,两党对华政策达成了广泛的共识,拜登总统以特朗普政府采取的举措为基础。2022年10月发布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NSS)将中国描述为“唯一既有重塑国际秩序的意图,又有经济、外交、军事和技术实力的竞争者”。NSS将未来十年确定为“决定性的十年”。4它还强调与美国盟友和合作伙伴结盟是美国对华战略的关键要素。在这一点上,台湾和确保长期的技术领先地位(“超越中国”)似乎是美国辩论中的首要问题。 “对美国最大的威胁是中国共产党。中共继续实施种族灭绝,掩盖冠状病毒大流行的起源,窃取价值数千亿美元的美国知识分子财产,威胁台湾。”6 2022年8月,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NancyPelosi)访问台湾,以表明“坚定不移地致力于支持台湾 充满活力的民主”。5中国的反应是在台湾周围进行侵略性的军事演习,并向台湾,尤其是日本的专属经济 区发射导弹。2023年美国国防授权法案(NDAA)包括加强台湾国防能力和对台湾外交支持的新举措。与此同时,美国众议院新共和党多数派成立了一个两党的“中国特别委员会”,并表示打算在2023年访问台北。 美国和中国都在忙于将他们的先进技术部门相互脱钩。中国正在寻求控制各行各业的战略价值链,并推进习近平的自主创新和自力更生的雄心。2022年10月,拜登政府发布了一套全面的出口管制措施 ,旨在限制中国获得先进计算芯片、开发和维护超级计算机以及制造先进半导体的能力。华盛顿能够在这些控制方面获得包括荷兰和日本在内的具有关键能力的盟国的密切合作。最有可能的是,这只是限制中国在“力量倍增技术”(包括生物技术和清洁技术)上取得进展的第一步,欧盟和美国或志同道合的联盟绝不是必然的。 这些努力表明,美国在与中国进行技术交流方面的总体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的是确保美国保持尽可能大的领先优势。反过来,中国继续在自己的先进技术开发上投入大量资金,以超越西方。在这场技术竞争中,欧洲仍有进一步落后的风险。 *** 在欧洲,越来越多的公众对中国持负面看法,许多欧盟成员国对中国的支持率达到了历史最低点。2022年,欧盟和中国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欧洲2021年因侵犯人权行为对中国实施制裁以及北京的反制措施仍然存在。因此,在批准2020年《中欧全面投资协定》方面没有取得进展,而且这种情况在短期内似乎不太可能发生。 2021年8月出现了新的紧张局势,立陶宛允许开设台湾代表处,北京的反应是阻止与这个欧盟和北约成员国的贸易。2023年1月,捷克共和国当选总统彼得· 国会议员迈克尔·加拉格尔( R-WI),众议院主席 特别委员会在中国,12月8日 ,2022年 帕维尔与台湾领导人蔡英文通了电话,这是几十年来第一位在选举胜利后这样做的欧盟国家元首。 在欧盟《2021年印太战略》的基础上,2022年3月的《欧盟战略指南针》指出,中国“行为日益强硬”。它接着指出,中国融入世界的方式必须“不违背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以及我们的利益和价值观”。7随着2022年4月的中欧峰会,欧洲各国政府对北京采取了更加批评的态度,结果被高级代表何塞普·博雷尔 (JosepBorrell)称为“聋子的聋子”。8系统性竞争的现实现在被广泛认为是中欧关系的显著特征。2022 年10月,欧盟各国部长和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商定的新政策方向反映了这一动态。 *** 总体而言,就跨大西洋对华政策而言,自我们2021年发布报告以来,首先是在进行结构化对话方面,出现了真正的趋同。欧盟、其成员国、加拿大和美国投资于对中国的更持续的协调,包括在美欧贸易和技术委员会(TTC)的框架内9在中国,普通高层欧美对话10,以及北约和七国集团(也包括日本作为关键 参与者)。 “波兰是一个主权国家,决定自己的对中国的政治...... 波兰是美国的盟友,但波兰与中国的关系也非常友好。12 三年前,北约在一份公开文件中首次提到中国,该联盟2022年6月的战略概念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 开野心和胁迫性政策挑战了我们的利益、安全和价值观”。该文件将中国描述为努力“颠覆基于规则的国际秩 序,包括在太空、网络和海洋领域”。11从那时起,中国一直是北约议程上的一个常规议题,重点关注中国如何挑战欧洲-大西洋地区的安全,但也关注传统上被认为不属于北约职权范围的问题。 跨大西洋协调也是就中国在2022年6月七国集团峰会上提出的挑战以及在去年8月佩洛西议长访问台北的紧张局势期间预先维护台湾海峡和平与稳定的必要性发出明确和一致的信号的关键。 *** 虽然跨大西洋对华政策取得了坚实的进展,但冷静的评估必须得出这样的结论:仍然存在重大差距,迄今为止的大部分进展都是口头和外交上的,尽管这可能很重要。今后的进展也得不到保证。这部分是由于不同程度的经济风险敞口,以及对与中国更深层次纠缠的风险和收益平衡的不同看法。鉴于俄罗斯侵略战争造成的政治和经济压力,欧洲国家正在争论对中国采取何种强硬态度是可取和现实的,以及在什么时间范围内。 这一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略前景的差异。欧洲各国政府之间没有就是否与美国紧密结盟或是否表明不同立场达成一致。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EmmanuelMacron)一再警告不要建立集团。德国总理奥拉夫·舒尔茨(OlafScholz)最近在 雅各布·库莫奇,总统外交事务顾问 波兰共和国Andrzej杜达,2022年1月18日 外交事务,并补充说“中国的崛起并不保证孤立北京或遏制合作。13许多欧洲人认为多极世界是一个现实,而且不一定是不利的。 在美国方面,华盛顿决定在关键的技术问题上或多或少地采取单方面行动,破坏了共同方法的发展。欧盟和美国一致认为,完全脱钩不是前进的方向。然而,美国对半导体行业的全面出口管制以及其他领域措施的明显可能性凸显出,美国和欧洲在与中国脱钩的适当技术深度上仅部分一致。这为北京提供了在跨大西洋伙伴之间挑拨离间的机会。 跨大西洋中国政策的前景还取决于美国和欧洲能否解决彼此在贸易和投资方面的关键分歧,最近是由 《降低通胀法案》(IRA)和即将由欧盟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引起的分歧。如果他们做不到,就中国政策达成一致将更加困难。 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侵略战争将越来越多地影响跨大西洋对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