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2年业绩概况及23年目前招生情况22年数据营收端有7-8%的下降。利润端还在和会计师事务所沟通,下降幅度超过营收的降幅,但肯定盈利。 22年的春季15%的招生yoy增长属于前几年的最高峰,来自21年部分招生因为疫情的递延,以及公司担心22年后续封城,在正月前半段集中做了快速招生。 (一)华总更新23年目前情况:招生方面:1、烹饪:春节前至节后烹饪招生超出预期,主要来自短期市场的恢复,创业人群的需求出现修复性的增长;2、汽车:过去三年产业布局、产品线拓展都不错,取得了比较良好的增长;3、IT:一开始给指引信心还不足,因为短期班占比较低,在校生中长训占比达到50%,而春季是以成人短训为主。 正月初十之后的数据逐步向好。 正月十五到正月二十六这十几天,不能说有多大的增长,但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 22年是3.20之后陆续封城,公司的数据是下降的。但23年越往后信心越足,因为不存在疫情扰动。 截至目前来看整体招生人数是10%的增长,越往后预计春节后高峰新招生yoy15%没有大问题(注:通常经验正月招生占全年招生15%,还有 30%靠3/4/5这几个月,整个春季占40%,上半年大约45%)。 22年秋季招生7-8月份增长不错,但8月底开始转向疫情防控为先,地市级校区开始停课停学。 23年整个市场经济恢复和行业恢复,预计营收端20%的增长(我们营收50%来自老生,50%来自新生),意味着新生端的增长要远超过20%。 23年利润端要实现30%以上的增长,6个亿的利润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 几大成本费用相对固定,过去的营销投放预算是要支持50亿以上收入的投入,这块不会做太大的增加了,整体保持21-22年的水平。 19年是我们业绩最好的一年,预计收入修复需要两年,即24年实现19年水平,25年要全面超越19年;利润率预计需3年修复,23年应该能追回到17-18%,24年努力往19年的水平修复但有难度,25年看问题应该不大。 区域中心建设方面:1、过去做了很多下沉式市场,有成有败。 烹饪板块不打算新增院校,汽车、电脑有新增,但覆盖有限(在省会覆盖也差不多了)。 以后的增长点是区域中心,安徽这三所学校都是高级技工学校,从1.5w人到2.3w人(原本可以到2.5w,因为床位和容纳量问题导致部分招生上不来),3年时间接近翻倍,抗疫情扰动能力充分体现出来。 2、所以我们希望重启上市时的5年规划,从23年开始,5年陆续扩张8-10个区域中心。 现在有5个明确了计划:山东一、二期已建成(新华电脑、万通汽车入驻);四川成都一次性建设27万m2,非常大,预计今年五一能验收,已有 700多名烹饪学生入住了,整体23年底完成入住)。 成都建这么大一是因为当地市场大,二是政府要建一个职教小镇配套天府新区的产业落地所以给了很多政策支持。 考虑到我们现在三所学校现有生源15000人,通过2-3年运营,成都万通或者安徽万通可率先升格技师学院(学力认定等同本/专科),最快23年2所都完成升格,意味着学制会从现在最长3年拉长到3+2/3+3,即5-6年,而且技师学院可全国招生,没有区域限制,随着疫情解除想象空间更大。 3、未来计划每个区域中心一期建设10-12个月,通过2-3年完成8个区域中心建设,然后经过2-3年运营(完成爬坡)。我们不是所有地方都建区域中心的,我们的财务模型是7-8年要收回投入成本。 我们拿地的地方政府会配套学历升格资格,比如河南郑州起步就是高级技工学校,争取技师学院(硬件已达到技师标准)。 所以8-10个区域中心可支持20w招生规模,加上全国省会的其他学校也会继续做大做强,五年计划达到40w在校生,100亿营收规模。 (二)毛总补充公司未来增长的三驾马车:23年的春招会延长,所以春招最后结果会比目前的数据有更好的表现。过去三年的冲击让公司更加清晰和务实。 未来发展的三驾马车:1、区域中心:每个中心平均2万人左右的规模。做大做强,形成稳定基本盘。 2、成人短训:因为疫情前日子好过,这块抓的不够,觉得招1个学生顶好几个成人学生。疫情后发现成人短训受市场约束和政府管控最小,最灵活且见效快。 今年烹饪的增长和对成人短训的重视有很大关系。 这个市场的空间比区域中心的市场更大,复购率也很高【注:原话但存疑】。 未来要继续挖掘这个市场,形成利润中心,未来一年制、两年制人数会急速萎缩,只留六个月以下的成人短训和三年以上的长训,各占50%。另外,成人短训学生也可以住校,但要单独收费(长训是含在学费里一起收取的,为了鼓励住校保障教学效果)。 3、新赛道的拓展:一是新专业的发展,比如今天发布会的新专业只是烹饪板块的,其他板块以后也要拓专业(新开专业都是放在现有品牌下的,成本相对低,不会像原来华信那样独立发展独立产生成本);二是以后也要像孵化美业一样拓展新的板块,带来更大增量。 二、Q&A1.公办学校的竞争,现在的招生策略、招生成本、优化空间?新华电脑和汽修专业的竞争都基本过去了,短期在烹饪板块还是有竞争的。 职教改革后,公办中职院校的增量不多,主要是原有学校被激活,生存空间来自经费划拨(过去按学校面积等,现在按注册学生的数量),把一些躺平的地市级学校激活了,在中端市场对我们形成了一定压力。 中国教育行业的分布特点,很多孩子不甘心想要继续高考和上大学,所以有了职教高考和职教本科。 教育部体系院校主要的方向是升学,课程以文化课为主,也解决了这个学校所面临的就业问题,人才培养方向是围绕升学目标来的。 人社部序列的技工学校还是就业导向,虽然新职教法提到升学与就业并重,但东方教育客群的诉求主要还是就业,课程和就业体系仍要保证就业。对于有升学需求的学生,也会给这些学生打开通道,并不矛盾。 所以公办的竞争,主要是对烹饪专业的竞争。要看能否和高质量就业挂钩,出口决定进口。 公办学校人群扩大了但是竞争力在下降,我们并不担心,因为价值回归只是时间问题,好比汽车和电脑的回归。其他竞对、公办学校等,烹饪专业开始往旅游、营养等方向转变,和东方教育动手做饭的模式有区别了。 我们调研河南省,20-22年开设烹饪专业的学校从20多所增加到80多所,但总体生源只增加了15-20%,说明新增的专业只有十几个人,也就一个班的量,开设规模有限。 公司的竞对并不是省会城市的头部职校,而是县域级的中专、职高等。 他们的优势是不收学费,但现在家长对职教的理解越来越清晰了,价值已经在回归了。 毛总补充:竞争是否减弱并不好说,东方教育是在竞争环境中长大的,竞争不是坏事情,会让公司走的更好。现在公司有自己的阵地了,46所中技,11所高技,今年2-3所技师学院批下来。 另外我们有区域中心作为阵地战主体。 其次,公办院校办了这么多年确实有可取之处,我们向他们学习逐步规范了我们的教学、师资,比如高级职称人数占比、技能持证人数比例等都远超国家标准,要拉开和公办的差距,在教学管理、教学实训实操、就业等一直保持领先。 经过三年疫情我们更明确了要发力高质量发展,以后可能就是更高的收费,更好的服务。 2.区域中心的CAPEX,是否再融资? 19年以前账上净现金10亿左右,IPO融了40亿,所以现金储备蛮多的。 疫情这几年投资较大,22年盖楼和区域中心花了8亿,加上全国的翻修等合计花了10亿。 截至22年底账上有30亿左右现金,考虑到区域中心的投入,以后每年大概也是10亿左右CAPEX。 我们预期23年起利润和现金保障会恢复,比如6亿利润那现金可能会恢复到每年净现金流10亿,所以刚好够cover每年10亿的CAPEX。所以经营层面再融资不是很需要。 不会再回购,不然流动性就更差了;未来如果股价到十几港币,也不排除再做一些增发。 3、前几年做的酒店管理、家政等专业现在如何了? 有五个区域做了实验,但疫情期间这些行业都很惨淡,过去几年拿不出来特别好的数据。 但未来我们觉得酒管需求还是扩张趋势,我们还是看好这个方向,以及康养、高端家政(服务中产家庭,专科以上毕业),继续拓展新的领域和新的专业,今年开始新的5年计划,包括人力资源等等。 4、净利润率具体恢复规划? 1.实话说内部是按三年修复到19年水平来规划的。 19年净利率25%左右,烹饪27-28%、电脑接近30%(电脑18年校区利用率85%-100%+,当时电竞专业招了很多人但还没扩建),其他板块亏损;2020年开始下滑(烹饪由于租了一些新校区,成本也会有一定提升,可能在20%左右;电脑可能不到20%。 但欧米奇、万通由于总部费用影响亏损),综合下来这几年可能不到10%;当时20%多其实比较高,但10%也不正常,主要是疫情对烹饪影响非常大跌了很多,恢复不会特别快,因为老生没有增长,带下来的结余没有那么多,但成本相对刚性,所以恢复可能要2-3年,把疫情这批下降的学生消化完了才会有一个比较快速的恢复。 按板块来讲,19年电脑和烹饪的净利率很高,万通、华信、欧米奇亏得一塌糊涂。 23年万通已足够成熟,能贡献利润;欧米奇如果今年做得好的话,利润率也会翻过来。 华信这个板块已经在战略放弃了,22年看这个板块有点盈利,负担甩掉了;美味也没有亏损了;烹饪和电脑修复到19年需要2-3年,甚至4-5年,但是亏损的包袱少了。 1.利润率修复预期给的比较慢,主要是考虑新建区域中心产能爬坡,会对毛利率的修复有一定拖累。 1.费用率:20年比19年销售费用高了一些,主要是20年快手平台的出现增加了投放,但是其他老渠道的投放没有减少,但22H1看这块已经不太增加了。 工资、租赁、办公日常等都比较稳定。 22年人力成本略有下降。 23-24年看费用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增加的营收一大半都会是利润。 1.18年90%的利润都是烹饪的,23年春招最有信心的是新东方烹饪板块的恢复,其他的问题都不大。电脑本来就是赚钱的,汽车板块22年很多学校都是赚钱的,按23年的情况看,拖后腿的越来越少。 3大支柱板块都是向好。 5、有CAPEX分红还稳定吗上市时承诺不低于30%,20年实际是按调整后50%来分的,疫情期间为了安抚投资人情绪分的比较多。以后30-50%都是合理的。 海外的现金还有30亿港币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