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LPR的持平是最为合理的结果 LPR是由报价行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MLF利率)的基础上加点报价形 成。其中,MLF利率反映了银行平均的边际资金成本,加点幅度则主要取决于 各行自身资金成本、市场供求、风险溢价等因素。本月(23年2月)MLF利率 与上月持平,市场供求、风险溢价等因素亦没有明显变化,以DR007为代表的 货币市场利率较前一个月有所提高,因此本月的LPR并没有下行,这也是符合 市场预期的。事实上,从近期经济运行和融资市场的状况来看,LPR的持平是最 为合理的结果。展望未来,推动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成本是鲜明的 政策取向,所以年内LPR大概率是会下行的,只是时间早晚的差异罢了。 2、再论LPR加点幅度 我们注意到,2020年初以来LPR的变动主要是MLF利率下降所带动的。这段 时间内,MLF利率下降了50bp,而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的降幅也恰为50bp。 但这期间出现过LPR降幅低于MLF利率降幅(即LPR加点幅度上升)的情况。 例如2022年8月,MLF利率下降了10bp,而该月1年期LPR的加点幅度上升 了5bp,使得LPR仅下降了5bp。 加点幅度自由且合理地上升或下降是利率市场化的体现,这本不是件坏事。但若 令加点幅度抵消MLF利率变化形成惯例或是常态,那无疑会降低货币政策的传 导效率,这与LPR改革的初衷有可能并不是很一致。 我们更希望看到在市场利率和央行的共同引导下,LPR加点幅度出现进一步的压 缩。加点幅度主要取决于各行自身资金成本、市场供求、风险溢价等因素,但货 币政策对这三个因素的影响都是有边界的。其中,货币政策对于信用风险的影响 非常有限,信贷需求也主要受到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 与上述两个因素相比,货币政策对于资金成本的影响力更大一些。去年4月,人 民银行指导建立了存利率市场化的调整机制,以给予额外的政策奖励为激励市场 化地引导银行降低本行的存款利率。这样的做法充分尊重了不同银行个体间的差 异,让市场主体自我决策并获得相应的收益、承担相应的成本。比如说,一些银 行认为降息所带来的奖励(如MPA的加分)有吸引力,那么便会降低本行的存 款利率;当然,一些银行希望获得更多的存款市场份额,那么也可保持利率不变。 存款是银行最为主要的负债来源,存款利率的下降给LPR加点幅度以及贷款实 际利率的降低打开了空间,而且贷款利率的下降也具有倒逼存款利率下行的作 用。不难看出,若调控得当,便会形成存款利率加点和贷款利率加点下降互相促 进的良性循环。当然,上述良性循环是否能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央行给予的 政策奖励的吸引力。也许,加大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中的激励力度是市场化 地压降存、贷款加点幅度的一个可行方案。 3、风险提示 不理性的预期引发市场快速波动。 1、LPR的持平是最为合理的结果 LPR是由报价行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MLF利率)的基础上加点报价形 成。其中,MLF利率反映了银行平均的边际资金成本,加点幅度则主要取决于 各行自身资金成本、市场供求、风险溢价等因素。本月(23年2月)MLF利率 与上月持平,市场供求、风险溢价等因素亦没有明显变化,以DR007为代表的 货币市场利率较前一个月有所提高,因此本月的LPR并没有下行,这也是符合 市场预期的。(注:路透社的调研数据显示,78%的投资者预期1年期和5年 期以上LPR会持平。) 图表1:MLF利率与LPR 图表2:投资者对2023年2月的预期 事实上,从近期经济运行和融资市场的状况来看,LPR的持平是最为合理的结 果。去年12月,疫情防控措施进一步优化,更好地统筹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 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提出要“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 纲举目张做好工作”。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恢复至50.1%,高于上月3.1 个百分点,这体现出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优化和经济循环恢复,微观主体的信心逐 渐修复、活力逐渐释放。 图表3:制造业PMI 从融资市场的状况看,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达到了4.9万亿元,在去年同期多 增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较高的增长,再度刷新了信贷增长的单月最高值。此外, 新增企业中长期贷款的三月同比增速更是达到110.6%。以上数据皆说明信贷增 长的总量以及结构都是可喜的,此时引导LPR下降的必要性并不大,其与上月 持平是最好的结果。展望未来,推动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成本是鲜 明的政策取向,所以年内LPR大概率是会下行的,只是时间早晚的差异罢了。 图表4: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 图表5:新增企业中长期贷款的三月同比增速 2、再论LPR加点幅度 我们注意到,2020年初以来LPR的变动主要是MLF利率下降所带动的。这段 时间内,MLF利率下降了50bp,而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的降幅也恰为50bp。 但这期间出现过LPR降幅低于MLF利率降幅(即LPR加点幅度上升)的情况。 例如2022年8月,MLF利率下降了10bp,而该月1年期LPR的加点幅度上升 了5bp,使得LPR仅下降了5bp。 图表6:MLF利率、LPR、LPR的加点幅度 加点幅度自由且合理地上升或下降是利率市场化的体现,这本不是件坏事。但若 令加点幅度抵消MLF利率变化形成惯例或是常态,那无疑会降低货币政策的传 导效率,这与LPR改革的初衷有可能并不是很一致。 事实上,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MLF降息的幅度越大、速度越快,LPR加 点幅度上行的概率和下行的难度便越大。(注:在2020年5月20日的报告《如何进一步引导LPR中的加点幅度下行?——2020年5月LPR点评》中,我们对 此有更为详尽的阐释。) 我们更希望看到在市场利率和央行的共同引导下,LPR加点幅度出现进一步的 压缩。加点幅度主要取决于各行自身资金成本、市场供求、风险溢价等因素,但 货币政策对这三个因素的影响都是有边界的。其中,货币政策对于信用风险的影 响非常有限,信贷需求也主要受到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 与上述两个因素相比,货币政策对于资金成本的影响力更大一些。去年4月,人 民银行指导建立了存利率市场化的调整机制,以给予额外的政策奖励为激励市场 化地引导银行降低本行的存款利率。这样的做法充分尊重了不同银行个体间的差 异,让市场主体自我决策并获得相应的收益、承担相应的成本。比如说,一些银 行认为降息所带来的奖励(如MPA的加分)有吸引力,那么便会降低本行的存 款利率;当然,一些银行希望获得更多的存款市场份额,那么也可保持利率不变。 存款是银行最为主要的负债来源,存款利率的下降给LPR加点幅度以及贷款实 际利率的降低打开了空间,而且贷款利率的下降也具有倒逼存款利率下行的作 用。不难看出,若调控得当,便会形成存款利率加点和贷款利率加点下降互相促 进的良性循环。当然,上述良性循环是否能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央行给予的 政策奖励的吸引力。也许,加大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中的激励力度是市场化 地压降存、贷款加点幅度的一个可行方案。 3、风险提示 不理性的预期引发市场快速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