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华创证券]:百县返乡见闻系列之总量篇:产业转型与游子归巢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宏观策略/报告详情/

百县返乡见闻系列之总量篇:产业转型与游子归巢

2023-02-05华创证券.***
百县返乡见闻系列之总量篇:产业转型与游子归巢

传统工业凛冬已至,转型是各地面临的重大课题。 无论是民营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还是国有重型制造业为主的北方地区、甚至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中西部地区,传统产业大多面临困境,产业转型成为许多地方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东南沿海的困境在于外贸转弱、产业转移压力上升; 北方地区资源型重工业国企风光不再,曾经被称为“汽车城”的吉林长春,近年丰田、大众、奥迪等合资品牌厂商纷纷外迁;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但环保压力之下成本优势不再。转型,迫在眉睫。 转型方向:东南高端制造、中西部农业旅游、东北直播。 ①华南:高端制造、电子商务、网红旅游转型已现曙光。华南可能是国内产业转型最为成功的地区,广东、福建、广西各具特色:广东以制造业为主,福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动传统外贸转型升级;广西则以桂林所代表的旅游经济为主。②华东: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已有工业基础之下的高端制造突围。华东地区传统制造业基础完善,多以高端制造作为突围方向,政策支持推动下颇见成效。③中西部:农业和旅游的未来。中西部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但农业和自然资源丰富,向现代农业和旅游转型是非常清晰的方向。农业而言,各地主要倾向于向高附加值种植品种转型;旅游业因地制宜,河南、陕西等地借助文化底蕴打造热门IP;江西、甘肃、青海等地则以原生态自然景观吸引城市游客前来度假。④东北:重工业失落,直播兴起。东北虽为传统重工业基地,但限于地理位置和营商环境,制造业转型艰难、外流严重,整体经济呈现明显的脱实向虚趋势,直播行业在多地火热发展。 就业:体制内学历内卷,朝阳行业薪资稳增,个体惨淡 无论是东部沿海还是西部地区,体制内依然是非一线城市最为理想的求职去向,对于准毕业生来说尤甚。体制内收入整体稳定,部分地区绩效福利小幅下降。体制外,个体户和灵活就业群体收入缩水明显,但部分技术工人收入上升。 疫情最为直接的影响在于消费场景关停,对个体商户以及灵活就业群体收入影响较大,个体商户经营惨淡是各地普遍现象,或艰难维持,或被迫转行。制造业受影响较服务业、尤其个体商户相对较小,尤其部分景气行业,几乎不受疫情影响,员工收入不降反增。 返乡:产业是核心,疫情是催化。 高校毕业生回乡倾向上升,考公求稳、地方人才引进政策是主要因素。东部沿海地区传统产业链面临转移压力,确有农民工返乡就业或开办工厂,整体而言中部返乡现象较西部更为明显,如安徽阜阳、山西运城、河南洛阳等地。主要流向有三类:一是当地低端制造服务业,二是旅游业,三是农业。农民工返乡短期催化因素来自疫情和当地政策两个方面:其一,疫情所导致的人员流动受限,的确推动部分农民工返乡;其二,地方政策支持也对农民工回乡起到吸引,如山西运城多年来的“凤还巢”计划带动返乡热潮;此外大城市生活压力上升也构成农民工返乡选择的影响因素之一。但中长期来看,当地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就业机会才是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核心驱动。若当地产业无法提供有效就业岗位,劳动力过剩反而导致收入下降,返乡的农民工终将再度离开。 风险提示: 疫情反复,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地缘政治风险,影响出口和居民收入预期; 草根调研有较强主观性,仅代表访谈人员个人感受,对地区及行业认知可能存在偏差;调研样本有限,可能存在代表性偏差;微观调研结果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2023年春节是多数人,时隔2-3年重新踏上返乡征途,春运——地球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重新回归。“爆竹声中一岁除”,新年伊始,也是多数人总结过往、规划来年的重要时点,毕业生选择职业起点的赛道:体制内还是外?打工人考虑再度出发的目的地:他乡还是故乡?产业发展是绕不开的话题,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永恒的意义。 华创研究所23个研究团队联合返乡进行微观草根调研,足迹遍布全国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06个市(县),形成117份生动鲜活的见闻样本。全国百县产业发展&就业水温感知如下: 1、传统工业凛冬已至,转型是各地面临的重大课题。 2、转型方向:东南高端制造、中西部农业旅游、东北直播。 3、准毕业生就业压力大,体制内学历内卷。 4、体制外,个体户和灵活就业群体收入缩水明显,但部分技术工人收入上升;制造业影响相对较小,部分景气行业收入增加。 5、高校毕业生回乡倾向上升,考公求稳、地方人才引进政策是主要因素。 6、物业品质是低线改善性住房需求的重要考量因素。农民工返乡,中部地区更明显,流向低端制造服务业、旅游、农业;疫情、政策是催化,中长期取决于就业。 一、传统产业式微,转型是各地的共同课题 传统工业凛冬已至,转型是各地面临的重大课题。无论是民营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还是国有重型制造业为主的北方地区、甚至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中西部地区,传统产业大多面临困境,产业转型成为许多地方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东南沿海的困境在于外贸转弱、产业转移压力上升,最为典型的是以纺织服装类轻工业为主的江浙沿海,如浙江温州(鞋服)、江苏南通(家纺、建筑),过往赖以为生的中低端产业带来的繁荣难以为继,转型方向仍在探索;北方地区资源型重工业国企风光不再,曾经被称为“汽车城”的吉林长春,近年丰田、大众、奥迪等合资品牌厂商纷纷外迁,安徽铜陵虽然地属华东,但经济依赖资源型企业铜陵有色,过往享受国企高福利的产业工人陷入迷茫,同样面临转型; 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但环保压力之下成本优势不再,河南南阳环保政策严格导致招商引资困难,甘肃庆阳招商引资带来的造纸厂等重污染行业,目前已因环保成本较高关停。转型,迫在眉睫。 图表1传统产业面临下行压力,亟待转型 二、转型方向:东南高端制造、中西部农业旅游、东北直播 华南:高端制造、电子商务、网红旅游转型已现曙光。就我们的调研样本来看,华南可能是国内产业转型最为成功的地区,广东、福建、广西各具特色:广东以制造业为主,深圳高端制造龙头聚集自不必提,东莞落户华为、VIVO、OPPO等电子信息制造业,近年还有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高端装备制造公司涌现;福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动传统外贸转型升级,实现快速增长,也吸引年轻人就业,典型城市如泉州、石狮;广西则以桂林所代表的旅游经济为主,尤其阳朔在网红效应之下成为热门打卡地,游客爆满。 华东: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已有工业基础之下的高端制造突围。华东地区传统制造业基础完善,多以高端制造作为突围方向。江苏无锡、南通、泰州,安徽合肥、阜阳等地高端制造业已经初具体系,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是重点方向,政策支持推动下颇见成效。浙江、山东等地的转型思路则倾向借助互联网推广当地产业,最为典型的是杭州利用互联网优势,通过网红经济带动当地服装产业发展,此外以“北上广曹”在网络走红的山东曹县,也通过网红效应吸引电商聚集,进而推动当地汉服、桐木加工产业发展,实现电商复兴乡村振兴。 中西部:农业和旅游的未来。中西部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但农业和自然资源丰富,向现代农业和旅游转型是非常清晰的方向。农业而言,各地主要倾向于向高附加值种植品种转型,例如山西运城扶“樱桃产业”,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仍可实现每亩1万多的收入; 四川成都简阳农村种植粑粑柑,收入远高于种地;此外西北畜牧养殖、农产品杂粮也颇有亮点。旅游业则因地制宜,河南、陕西等地借助文化底蕴打造热门IP,例如河南开封的清明上河园、陕西西安兵马俑、大唐不夜城等,都成为当地旅游名片;江西、甘肃、青海等地则以原生态自然景观吸引城市游客前来度假,江西抚州的温泉镇、鹰潭农家乐都已初具规模。 东北:重工业失落,直播兴起。东北虽为传统重工业基地,但限于地理位置和营商环境,制造业转型艰难、外流严重,整体经济呈现明显的脱实向虚趋势,直播行业在多地火热发展,从调研样本来看主要有两类,一是借助东北特有的冰雪经济,利用直播平台,推广发展滑雪、旅游产业,如辽宁沈阳、黑龙江多个城市;二是借助网红效应介绍当地美食和风土人情,得益于抖音、快手在下沉市场的迅速渗透,黑龙江鹤岗、吉林延吉等地已经成为东北网红城市。但访谈者也对此有一定忧虑,延吉越是靠近乡镇,年轻人投身直播、网红这些工作的风气越是盛行,干实业的人比较少,实体经济的崩塌可能导致当地经济长期发展难以为继。 图表2各地因地制宜寻找转型方向 三、就业:体制内学历内卷,朝阳行业薪资稳增,个体惨淡 准毕业生就业压力大,体制内学历内卷。无论是东部沿海还是西部地区,体制内依然是非一线城市最为理想的求职去向,对于准毕业生来说尤甚。一方面,三年疫情冲击实体经济,应届生普遍就业困难,高校准毕业生考研考公是主流选择,福建福州调研样本中考研占比超过80%,考研深造也是为硕士毕业考公准备,体制内学历内卷背景下,高学历在面试录用和后续的干部提拔发展中都有优势;另一方面,即便是民营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做生意的父母普遍意识到传统产业转移和衰落的趋势,相较于传承自家产业,更希望子女找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这在低线城市,体制内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图表3考研考公成为应届毕业生就业主流 体制内收入整体稳定,部分地区绩效福利小幅下降。体制内受到高校毕业生追捧的背后,是疫情期间实体经济艰难的缩影,而体制内“旱涝保收”、收入稳定在全国形成广泛共识。 虽然22年地方财政压力加大、浙江省成为“共同富裕示范区”等因素导致体制内薪资存在一定下行压力,但多为绩效福利下调或薪资结构调整,且多发于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活跃、体制内薪资偏高地区,整体降幅并不大。但竞争压力加大、学历内卷之下,体制内高学历人才占比明显提升,人员结构也更趋年轻化,这可能在一定程度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图表4体制内整体稳定,部分地区小幅降薪 体制外,个体户和灵活就业群体收入缩水明显,但部分技术工人收入上升。疫情最为直接的影响在于消费场景关停,对个体商户以及灵活就业群体收入影响较大,个体商户经营惨淡是各地普遍现象,或艰难维持,或被迫转行,具体包括餐饮、旅游、理发店、线下商品零售等,上年收入下降普遍达到20-30%,内蒙古乌兰察布的受访对象表示收入减少高达70-80%,甚至赔钱;福建福州的受访对象则失业改行,甚至应聘从事网约车过渡。 但与此同时,部分灵活就业群体若具备相对稀缺的技术专长,疫情期间收入不降反升,例如山东菏泽的粉刷装修工,因单日薪资2019-22年从200升至400元,虽疫情导致工作量减少,但年收入从5.4万升至6.8万。 制造业影响相对较小,部分景气行业收入增加。制造业在疫情期间的影响主要来自封控所导致的停工停产。东部及中西部省会城市民营经济相对发达,疫情期间多有受访对象提及企业裁员现象,山东聊城东阿受访对象所在部门员工降薪5-15%不等,工作量减少开始实行轮班制甚至直接停工。但整体而言,制造业受影响较服务业、尤其个体商户相对较小,尤其部分景气行业,几乎不受疫情影响,员工收入不降反增,例如河南洛阳栾川的医药、江西宜春海运、江苏镇江船舶行业。 图表5体制外就业受疫情影响较大,仅部分景气制造业和技术工人收入增加 四、返乡:产业是核心,疫情是催化 高校毕业生回乡倾向上升,考公求稳、地方人才引进政策是主要因素。高校毕业生回乡倾向于当下考公求稳的主流选择一脉相承。对于体制内工作而言,一线城市较三四线并无明显优势,全社会风险偏好降低、体制内优越性显现的背景下,准毕业生回乡考公倾向较疫情前明显上升。另一方面,部分沿海三四线城市近年来在人才引进方面也提供丰厚政策,使得回乡工作收入与一二线城市并无明显差距。以长三角地区的江苏镇江为例,过去毕业生优先选择在外打拼2年左右,生活水平不如家乡才会回乡,但目前毕业即回乡的应届毕业生占比上升,此外镇江当地人才引进政策所提供的补贴越来越高,吸引高校毕业生回来。 农民工返乡,中部地区更明显,流向低端制造服务业、旅游、农业。东部沿海地区传统产业链面临转移压力,确有农民工返乡就业或开办工厂,整体而言中部返乡现象较西部更为明显,如安徽阜阳、山西运城、河南洛阳等地。主要流向有三类:一是当地低端制造服务业,如工业生产、纺织服装厂的流水线工人、餐饮住宿服务人员等;二是旅游业,如民宿打扫、餐饮行业等;三是农业,如大棚蔬菜种植、反季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