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国盛证券]:百强房企月度销售报告:1月权益口径销售额同比-32%,春节销售平淡拖累月度表现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百强房企月度销售报告:1月权益口径销售额同比-32%,春节销售平淡拖累月度表现

房地产2023-02-01金晶、肖依依国盛证券上***
百强房企月度销售报告:1月权益口径销售额同比-32%,春节销售平淡拖累月度表现

百强房企1月操盘口径销售金额同比-31.9%,权益口径同比-32.0%。 根据克而瑞公布的2023年1月销售业绩排行榜数据,TOP100房企操盘口径销售金额为3574.3亿元,同比降低31.9%,单月降幅较12月扩大1.9个百分点;权益口径销售金额为2790.8亿元,同比降低32.0%,降幅较12月扩大2.1个百分点,权益比69.9%。2023年1月TOP50强房企操盘口径销售金额为3112.9亿元,同比降低30.2%;权益口径销售金额为2388.3亿元,同比降低30.3%,权益比69.7%。 各梯队1月销售金额同比保持较大幅度的下滑:头部房企同比降幅最小。 从2023年1月操盘口径销售金额来看,跌幅最小的是TOP11-20房企,同比下降19.9%;TOP10房企排名第二,同比下降21.2%。跌幅最大的是TOP21-30房企,同比下降50.5%。 从2023年1月权益口径销售金额来看,跌幅最小的是TOP10房企,同比下降19.5%;TOP11-20房企排名第二,同比下降21.2%。跌幅最大的是TOP31-50房企,同比下降50.6%。 TOP40房企1月操盘口径销售额同比13家正增长,环比7家正增长。 从1月单月操盘口径销售金额来看,保利发展最高为275.0亿元,其次为万科地产、碧桂园、华润置地、招商蛇口,分别实现销售金额274.1、256.5、148.8、146.0亿元。从单月同比增速看,TOP40房企有13家实现同比正增长。其中保利置业同比表现最佳,单月同比增长83.9%,其次为滨江集团40.2%、首创城发36.9%、建发房产34.7%、中华企业29.1%。从单月环比增速看,TOP40房企有7家实现环比正增长。 1月百强销售延续低迷,春节销售平淡拖累月度表现。一是目前购房者对未来经济增长预期、收入增长预期依然偏弱,目前“信心”依然是制约新房销售的一大症结。二是春节周房企推盘积极性普遍不高,房企在一二线城市更多是以续销项目为主,新推盘主要在较低能级的城市,而今年春节周整体“返乡置业”力度一般,使得整体销售维持较大的下滑幅度,拖累房企月度销售。目前在中央大力支持改善房企资产负债表的背景下,房企在销售端暂未得到改善。我们认为当前阶段需要政策多方面发力,预计后续会有更多的需求端的政策出台去推动需求释放,包括但不限于一线核心区四限政策的打开、调整房屋套数认定、二套首付比例调降等。 投资建议:我们继续坚定地看多政策,我们认为在2023年Q1或者Q1切Q2时有望见到第三波大政策的加持。本轮的产能出清方向明确,大部分出险民企最终的结局仍是缩表或退出市场。当前PE、PB并未真实反应企业现状,只有考虑了潜在增长/萎缩预期后的估值才具备可比价值。若第三波政策侧重点是需求侧政策,且市场有望在2023年某个时点进入小型复苏,我们认为地产和物业继续有绝对+相对收益的空间。维持地产开发板块“增持”评级。择股逻辑:1、受益于需求侧复苏、竞争格局改善的。 A股:保利发展、滨江集团、华发股份、建发股份、万科A、招商蛇口、金地集团;H股:绿城中国、华润置地、中国海外发展、越秀地产、中国海外宏洋;2、受益于一线城市量价修复的区域型公司;3、受益于竣工链复苏及防疫放松的:物业:A股关注招商积余;H股关注华润万象生活、中海物业、保利物业、绿城服务、万物云。 风险提示:政策出台速度和执行力度不及预期,基本面继续下行引发连锁反应,疫情反复影响超预期。 一、1月百强房企权益销售额同比-32.0%,春节销售平淡拖累月度表现 1月百强销售延续低迷,春节销售平淡拖累月度表现。一是目前购房者对未来经济增长预期、收入增长预期依然偏弱,目前“信心”依然是制约新房销售的一大症结。二是春节周房企推盘积极性普遍不高,房企在一二线城市更多是以续销项目为主,新推盘主要在较低能级的城市,而今年春节周整体“返乡置业”力度一般,使得整体销售维持较大的下滑幅度,拖累房企月度销售。目前在中央大力支持改善房企资产负债表的背景下,房企在销售端暂未得到改善。我们认为当前阶段需要政策多方面发力,预计后续会有更多的需求端的政策出台去推动需求释放,包括但不限于一线核心区四限政策的打开、调整房屋套数认定、二套首付比例调降等。 具体看,百强房企1月操盘口径销售金额同比-31.9%,权益口径同比-32.0%。根据克而瑞公布的2023年1月销售业绩排行榜数据,TOP100房企操盘口径销售金额为3574.3亿元,同比降低31.9%,单月降幅较12月扩大1.9个百分点;权益口径销售金额为2790.8亿元,同比降低32.0%,降幅较12月扩大2.1个百分点,权益比69.9%。 2023年1月TOP50强房企操盘口径销售金额为3112.9亿元,同比降低30.2%;权益口径销售金额为2388.3亿元,同比降低30.3%,权益比69.7%。 图表1:TOP100房企操盘口径单月销售金额 图表2:TOP100房企权益口径单月销售金额 各梯队1月销售金额同比保持较大幅度的下滑:头部房企同比降幅最小。从2023年1月操盘口径销售金额来看,跌幅最小的是TOP11-20房企,同比下降19.9%;TOP10房企排名第二,同比下降21.2%。跌幅最大的是TOP21-30房企,同比下降50.5%。 从2023年1月权益口径销售金额来看,跌幅最小的是TOP10房企,同比下降19.5%; TOP11-20房企排名第二,同比下降21.2%。跌幅最大的是TOP31-50房企,同比下降50.6%。 具体看各梯队数据,2023年1月TOP10房企实现操盘口径销售金额1697.9亿元,同比下降21.2%;操盘口径销售面积1076.4万方,同比下降31.6%;权益口径销售金额1260.0亿元,同比下降19.5%,权益比重72.2%。 2023年1月TOP11-20房企实现操盘口径销售金额695.5亿元,同比下降19.9%;操盘口径销售面积398.8万方,同比下降26.0%;权益口径销售金额515.2亿元,同比下降21.2%,权益比重65.9%。 2023年1月TOP21-30房企实现操盘口径销售金额315.9亿元,同比下降50.5%;操盘口径销售面积200.3万方,同比下降48.5%;权益口径销售金额272.2亿元,同比下降47.6%,权益比重66.2%。 2023年1月TOP31-50房企实现操盘口径销售金额403.6亿元,同比下降49.6%;操盘口径销售面积237.6万方,同比下降49.3%;权益口径销售金额340.9亿元,同比下降50.6%,权益比重70.1%。 2023年1月TOP51-100房企实现操盘口径销售金额461.4亿元,同比下降41.5%;操盘口径销售面积274.3万方,同比下降38.1%;权益口径销售金额402.5亿元,同比下降40.6%,权益比重70.7%。 图表3:各梯队房企操盘口径累计销售金额 图表4:各梯队房企操盘口径累计销售面积 图表5:各梯队房企权益口径累计销售金额 图表6:各梯队房企权益比重 各梯队销售门槛均出现大幅下降,10强门槛同比降幅最小。具体看,10强门槛从114.1亿元下降至107.5亿元,同比下降5.8%;20强门槛从72.0亿元下降至40.1亿元,同比下降44.3%;30强门槛从56.1亿元下降至26.8亿元,同比下降52.2%;50强门槛从28.8亿元下降至15.6亿元,同比下降45.8%;100强门槛从8.7亿元下降至4.7亿元,同比下降46.0%。 图表7:各梯队操盘口径门槛变化情况(亿元) 二、TOP40房企1月操盘口径销售额同比13家正增长 TOP40房企1月操盘口径销售额同比13家正增长,环比7家正增长。从1月单月操盘口径销售金额来看,保利发展最高为275.0亿元,其次为万科地产、碧桂园、华润置地、招商蛇口,分别实现销售金额274.1、256.5、148.8、146.0亿元。从单月同比增速看,TOP40房企有13家实现同比正增长。其中保利置业同比表现最佳,单月同比增长83.9%,其次为滨江集团40.2%、首创城发36.9%、建发房产34.7%、中华企业29.1%。 从单月环比增速看,TOP40房企有7家实现环比正增长。 图表8:TOP40房企单月销售金额及同比情况 三、投资建议 我们继续坚定地看多政策,我们认为在2023年Q1或者Q1切Q2时有望见到第三波大政策的加持。本轮的产能出清方向明确,大部分出险民企最终的结局仍是缩表或退出市场。当前PE、PB并未真实反应企业现状,只有考虑了潜在增长/萎缩预期后的估值才具备可比价值。若第三波政策侧重点是需求侧政策,且市场有望在2023年某个时点进入小型复苏,我们认为地产和物业继续有绝对+相对收益的空间,地产的仓位会比个股本身更重要。择股的主要逻辑方向将侧重于需求侧政策利好的基本面股票,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向:1、受益于需求侧复苏、竞争格局改善的。A股:保利发展、滨江集团、华发股份、建发股份、万科A、招商蛇口、金地集团;H股:绿城中国、华润置地、中国海外发展、越秀地产、中国海外宏洋;2、受益于一线城市量价修复的区域型概念公司;3、受益于竣工链复苏及防疫放松的标的:物业:A股关注招商积余;H股关注华润万象生活、中海物业、保利物业、绿城服务、万物云。 风险提示 政策出台速度和执行力度不及预期,基本面继续下行引发连锁反应,疫情反复影响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