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行情回顾:本周申万医药指数上升2.72%,跑赢上证综指(1.19%)和深圳成指(2.06%),本周第41届摩根大通医疗健康年会(J.P. Morgan Healthcare Conference,下称JPM大会)在美国太平洋时间2023年1月9日盛大开幕,各大药企公布了公司最新布局及未来展望,医药行业创新资本复苏之势锐不可当。我们梳理了国内外企业在JPM发布的最新管线布局情况,看好国产创新药企未来发展。 JPM2023线下重启,创新资本复苏暖风拂面。疫情影响逐步缓和,资本回暖,生物科技并购潮再起。相较于线上JMP(2022)中惨淡的医疗并购交易,JMP(2023)首日已有5家企业宣布并购事项。头部药企对未来营收表示乐观,给出充足依据奠定增长动力。随着中国创新药企的成长,国内药企药物研发能力逐步受到国际医药巨头的关注,中国药企逐步成长为全球药企的淘金地。 部分海外药企专利悬崖已至,大力布局下一个时代的产品,且并购意愿强烈,2022年FDA在基因/细胞疗法领域取批准了5款产品,创近五年来获批数量新高。目前创新药企研发呈现百花齐放态势,2022年重磅的57个药品的研发已能覆盖44个疾病,包括新冠、NASH、NSCLC、RSV感染、肥胖等广受关注的热门疾病。 伴随国内创新药企研发实力的增强,中国创新药企逐步登上世界舞台。从本次JMP大会的汇报内容来看,2022年依旧是中国制药企业在全球舞台上活跃的一年。百济神州预计2024年开始每年将有10款新分子进入临床;信达生物提出了4-5年内200亿元的目标;荣昌生物汇报建立了丰富厚重的研发管线,近20款在研产品正在海内外开展30多项临床试验,覆盖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眼科三大治疗领域。 同时由于新兴技术产品的销售收入占比持续扩大,新公司和新产品将会在其主要治疗领域持续扩张,国内CDMO行业景气度依旧。当下有约6000多种药物处于积极研发状态,其中生物技术占比达到65%。国内头部CXO公司具有国际竞争力,承接全球业务,海外营收不菲。 本周重点关注组合:1)成长组合:药石科技,金斯瑞生物科技,聚光科技;2)稳健组合:荣昌生物,康方生物,百济神州;3)弹性组合:海创药业,百利天恒,盟科药业。 投资建议:本周在JPM2023大会再度在线下重启,相比去年医药环境的低迷,今年大会上复苏春风拂面而来,头部药企均为未来营收和前景表示乐观,给出充足依据,奠定增长动力。 且随着中国创新药企的成长,在全球创新大会上重要性与日俱增,逐步受到国际医药巨头的关注,中国药企逐步成长为全球药企的淘金地,国内企业出海及管线的并购整合成为趋势。我们继续看好未来国内创新药企的发展,对医药行业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消费恢复不及预期,抗疫政策变动的风险,其他系统性风险。 重点公司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 1JPM2023线下重启,创新资本复苏暖风拂面 1.1创新资本回暖,生物科技并购潮再起 创新资本回暖,医疗健康赛道收购意愿上升。JPM2023(第41届摩根大通医疗健康年会)重新恢复线下召开,发布了一份股权资本研发报告:2022年全美股权融资(70亿美元)较2021年(1510亿美元)跌幅高达95%,其中医疗健康行业2022年全年成功IPO项目仅为11项(-91%yoy),仅融得资金20亿美元(-94%yoy)。此外,在并购融资方面,2022年线上摩根大会所有并购融资无一超过10亿美元,相较于2019年礼来80亿美元并入LoxoOncology以及百时美施贵宝740亿并入新基药业的世纪并购,2022年医疗交易实属惨淡,但医疗健康赛道仍展现出其韧性。一方面,医疗健康贡献了全年55%的IPO数量;另一方面,医疗健康板块(-4%)2022年全年相对收益远超S&P500(-19%),全年表现仅次于能源板块。 图1:2010-2022全美IPO数据 图2:2022年医疗健康板块指数表现 疫情影响逐步缓和,资本回暖,生物科技并购潮再起。相较于线上JMP(2022)中惨淡的医疗并购交易,JMP(2023)首日已有5家企业宣布并购事项,其中,阿斯利康对于CinCor Pharma总计18.22亿美元的并购;Chiesi对于Amryt总计14.8亿美元的并购,两者交易金额之和已远超JMP2022。此外,诺华首席执行官Vas Narasimhan也在会上表示正在评估各种并购机会,看好40-50亿美元以下、符合公司战略、能够真正带来价值的项目。随着疫情及全球关系等因素的缓和,2023年资本市场逐步回暖。 图3:JMP大会首日并购梳理 1.2头部药企对未来营收表示乐观,给出充足依据奠定增长动力 与JMP(2023)中相较于2022年激增的达成收并购的趋势一致,医疗企业对未来整体的增长势头较为乐观。 1.BMS认为新产品组合“显著降低风险”,并预计该组合到2025年将提供营收100亿至130亿美元:公司在2020年至2022年期间共推出9种新药。仅2022年,BMS就在三个不同的疾病领域推出了三种首创疗法:1)用于黑色素瘤的Opdualag(nivolumab + relatlimab);2)用于阻塞性肥厚性心肌病的Camzyos(mavacamten);3)用于斑块状银屑病的Sotyktu(氘可来昔替尼)。 图4:BMS管线构成 2.辉瑞:公司预计到2030年非COVID收入达到700-840亿美金。一方面,公司预计在未来一年半内(到2024年)上市19种新药或补充适应症并产生200亿美元的销售额,如RSV疫苗、多发性骨髓瘤elranatamab,斑秃中的ritlecitinib和许多其他产品;另一方面,除了内部的研发工作外,辉瑞还计划通过外部业务发展在2030年实现250亿美元的收入。 图5:辉瑞营收展望 3.赛诺菲:公司预计2023年将发布两款产品和27份数据,A型血友病药物Altuviiio和RSV药物Beyfortus将是赛诺菲历史上首次first-in-class,best-in-class产品。此外,得益于Dupixent在一系列疾病适应症的强劲扩张,公司预计Dupixent的预期最高销售额130亿欧元将于今年达成。 4.拜尔:公司宣布将其心脏药物Kerendia和前列腺癌治疗药物Nubeqa的峰值销售预测分别提高到30亿欧元(32亿美元)。目前,这两种药物成为该公司的新增长动力,现在它们的峰值销售潜力合计超过120亿欧元(129亿美元)。 5.礼来:公司有望实现2023年的15%左右的收入增长。未来10年内,公司预计将实现高速增长。 1.3中国创新药企逐步成长为全球药企淘金地 随着中国创新药企的成长,国内药企药物研发能力逐步受到国际医药巨头的关注,中国药企逐步成长为全球药企的淘金地。本次JMP大会百济神州、恒瑞、荣昌、信达、亚盛等中国新药研发公司亮相,促进中国创新药企国际交流。例如:科伦药业控股子公司科伦博泰与默沙东签署《独占许可及合作协议》,向默沙东授权7个在研ADC项目。此外,康方生物与Summit Therapeutics达成合作协议,Summit获得康方生物PD-1/VEGF双抗AK112在美国、加拿大、欧洲、加拿大和日本的权益。目前,AK112已经成为Summit核心资产,Summit计划2023-2024年独自或与康方生物合作启动Ivonescimab的三期临床。 图6:Summit管线进程 图7:国内药企国际化进程提速 2海外龙头并购意愿热切,国内药企展露峥嵘 2.1海外药企纷纷布局下一个成长纪元,并购意愿热切 2023年是专利悬崖大年,根据财新数据新闻统计,2023年专利到期的药品数量约有30个,整体市场风险增幅约为6%。科睿唯安的统计显示,2021年至2027年,预计每年至少有120种药物将失去其在全球主要市场的独占权。其中,2021年有128种药品独占权将到期,此后每年的数量将大幅增加,2025年将达到171种。 2023年,修美乐的专利即将到期,安进、三星、勃林格、晖致、山德士等公司都将推出各自的阿达木单抗类似药。根据艾伯维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Richard Gonzalez在2022年三季报后的电话会议上表示,预计2023年,修美乐特许经营权市场受到的影响将在45%(+/-10%)左右。 除了艾伯维,百时美施贵宝(BMS),2021年72%的收入都来源于上市超过10年的老产品。其中,2006年上市的重磅炸弹来那度胺(Revlimid)的核心专利已在2019年过期,其他大部分专利也在今年过期。 2014年,罗氏的美罗华(利妥昔单抗)、安维汀(贝伐珠单抗)、赫赛汀(曲妥珠单抗)登上全球畅销药TOP10。但随着专利悬崖的到来,三者销售额在2020年均降至50亿瑞士法郎以下,分别同比下滑35%、29%和38%。 图8:每年专利到期药物数量 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专利悬崖,海外创新药企均想通过多元化的产品组合与积极的外延并购来保持未来的增长潜力,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2022年全年美国FDA首次批准63个药品,其中包括19个微创新产品,5个固定剂量复方产品,以及39个创新药。2022年FDA获批创新药以小分子为主,在基因/细胞疗法领域取得较大成就,共获批5款产品,创近五年来获批数量新高。 图9:2022年FDA批准多款重磅新药 2.2国内创新药企中长期管线良品颇多,多个重磅适应症进展显著 从本次JPMorgan大会的汇报内容来看,2022年依旧是中国制药企业在全球舞台上活跃的一年。百济神州预计2024年开始每年将有10款新分子进入临床; 信达生物提出了4-5年内200亿元的目标;荣昌生物汇报建立了丰富厚重的研发管线,近20款在研产品正在海内外开展30多项临床试验,覆盖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眼科三大治疗领域。 百济神州预计到2024年,每年将会有10款左右新分子进入临床阶段。目前已有3款自主研发的核心产品获批实现商业化,分别是新一代BTK选择性抑制剂泽布替尼、抗PD-1单抗替雷利珠单抗、PARP抑制剂帕米帕利。 图10:百济神州创新管线 伊布替尼作为第一个获批上市的BTK抑制剂,开创了CLL/SLL治疗的靶向治疗时代。然而,作为已经上市近9年的一代BTK抑制剂,伊布替尼被证实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安全风险。根据百济神州开展的和伊布替尼头对头全球性3期临床试验ALPINE研究的最终缓解评估结果:独立审查委员会(IRC)确认,在复发或难治性(R/R)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成人患者中,BTK抑制剂百悦泽 ® (泽布替尼)展示了优于伊布替尼的总缓解率(ORR)。 图11:泽布替尼ALPINE试验结果 得益于优化的药物结构,泽布替尼对BTK靶点的抑制更加精准,能够形成完全、持久的深度抑制,并减少由于脱靶效应带来的不良反应。目前,泽布替尼是全球唯一一款在两项血液恶性肿瘤适应症中,开展头对头临床试验的BTK抑制剂,也是国内首个与外资药企进口药物开展头对头3期优效性试验的本土研发抗癌新药。作为国内首个出海、在美获批的本土新药,泽布替尼已经在美国、中国、加拿大及其它国际市场获批上市,并被纳入美国NCCN指南与中国CSCO临床指南。 随着国际化布局的推进,泽布替尼当前已在全球递交超过30项相关上市申请,覆盖超过40个国家或地区,整体BTK市场预计在2026年达到204亿美金,泽布替尼有望凭借更优的疗效。 图12:泽布替尼销售预期 信达生物在本次JPMorgan大会上重申了2027年左右年销售额200亿的目标。2022年信达生物国清院已有300位科学家,成功交付6个创新分子,成为信达生物强劲的创新动力。信达生物全球创新覆盖了多具体IgG、ISAC、前药、抗体融合细胞因子、ADC、多抗等多种新药物形式。 在国际合作方面,信达与礼来深化肿瘤领域合作,获得三款产品中国大陆商业化权利及优先谈判权;引进LG化学痛风领域晚期潜在同类最佳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XOI)Tigulixostat;和赛诺菲达成战略合作,加速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