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国信证券]:银行行业点评:居民存款高增缘由和影响探析 - 发现报告

银行行业点评:居民存款高增缘由和影响探析

金融2023-01-07田维韦、王剑、陈俊良国信证券笑***
银行行业点评:居民存款高增缘由和影响探析

银行 投资评级:超配(维持评级) 事项: 国信银行观点:2022 年 1-11 月累计新增居民存款 14.95 万亿元,同比多增 6.93 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最高记录,沿海经济发达区域存款同比多增更为明显。同时,存款定期化趋势明显加剧,反映了居民对经济信心偏弱。我们认为居民存款高增核心原因是疫情冲击下居民收入增速下降,且未来不确定性加大,居民预防性储蓄意愿增强。同时,疫情对消费场景破坏较大、房地产市场景气度低迷,以及资本市场表现欠佳等因素,消费和投资行为难以开展,也会带来居民被动储蓄的增加。2022 年银行存款规模实现了较好增长,负债稳定性加强,但实体融资需求疲软,导致银行资产荒进一步加剧。同时,存款定期化趋势明显,给银行负债成本也带来了较大压力,进一步拖累净息差,这也是银行下调部分期限定期存款利率的原因。 2006 年以来我国单季度新增居民存款同比多增规模连续两个季度超过 1 万亿元的共有三轮 ,2008Q2-2009Q1,2018Q3-2019Q2,2022Q1-2022Q3(仍在延续),前两轮存款大增持续了四个季度,此后消费和房地产均呈现复苏态势,但第二轮受疫情冲击没有延续。当前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房地产政策以及消费刺激政策加码等稳增长政策的持续出台,我们认为 2023 年房地产和消费将呈现持续改善的态势,我国经济进入复苏阶段,居民存款也将陆续转化为消费、投资。银行板块有望迎来估值修复行情,维持行业“超配”评级。个股方面,推荐宁波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和兴业银行等。 评论: 居民存款高增且定期化趋势明显,沿海经济发达区域存款多增更显著 2022 年以来,我国居民存款非正常地高增长引发市场关注。2022 年 1-11 月累计新增居民存款 14.95 万亿元,同比多增 6.93 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最高记录。同期新增居民人民币贷款 3.65 万亿元,同比少增 3.89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最低记录。同时,今年居民存款定期化趋势比较明显,3 月以来居民定期存款(包括其他存款)占居民存款总额的比重稳定在约 69%,明显高于往年,反映了居民信心疲软,消费意愿明显下降。 图1:2022 前 11 月累计新增居民存款 14.9 万亿元 图2:居民存款定期化趋势较为明显 从不同省份新增居民存款绝对规模来看,江苏、广东、浙江 2022 年前 10 月累计新增居民存款同比大幅多增,同比多增规模均在 5000 亿元以上,北京、上海、四川同比分别多增 3418 亿元、2405 亿元和 2417 亿元。从不同省份每年前 10 月累计新增存款占比来看,2022 年前 10 月比重提升较快的有浙江省、北京市、广东省和福建省,同比分别提升了 1.71 个、1.10 个、0.82 个和 0.75 个百分点;比重下降比例较大的有河北省、四川省和湖北省,同比分别下降了 1.92 个、0.65 个和 0.64 个百分点。整体来看,受疫情冲击全国经济压力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但东部沿海区域受益于出口高增等原因,经济内生增长动能仍保持一定韧性,居民财富实现较好增长,存款高增。 表1:各省市新增居民存款 居民存款高增的原因? 我们认为居民存款高增原因主要包括: 第一,疫情冲击下居民收入增速下降,且未来不确定性增大,居民信心持续下降,预防性储蓄意愿增强,我们认为这是居民存款高增的核心因素。2020 年疫情以来,居民收入增速下降,更重要的是未来不确定性加大。在此背景下,居民消费倾向(人均消费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下降,预防性储蓄意愿增强。 央行调查显示居民储蓄意愿持续大幅提升,投资意愿和消费意愿均有所下降。 第二,疫情对消费场景破坏较大,直接带来居民消费支出增速下降。另外,房地产市场景气度低迷,居民购房意愿下降,最终带来居民被动储蓄增加。 图3:居民收入增速下降 图4:居民消费倾向下降 图5:央行调查显示居民储蓄意愿大幅提升 第三,货基等流动性产品收益率大幅下降,尤其是资本市场表现欠佳,居民配置货基和权益资产的意愿有所下降。2022 年二季度以来受上海等城市疫情冲击,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货币政策维持了偏宽松态势,但实体部门融资意愿疲软,最终导致银行间市场流动性保持宽裕的态势,银行间市场利率降至低位。货基收益率大幅回落,余额宝 7 日年化收益率降到了 1.40%以下,国有行一年期存款利率 1.65%,六个月存款利率 1.45%,三个月存款利率 1.25%,货基相对于存款性价比大幅下降,居民存款意愿提升。不过上半年理财产品余额小幅增长 0.15 万亿元,2022 年上半年货基份额仍实现了较好增长,下半年伴随收益率的大幅回落也基本保持稳定,表明居民配置货基和理财的意愿有所下降,但并没有出现明显回流存款的现象。我们认为主要是居民风险偏好明显下降,货基和理财安全性相对较高,因此理财和货基的规模并没有出现下降,但配置比例有所降低,带来居民存款被动增加。 图6:2022 年上半年理财产品余额小幅多增 图7:2022 年余额宝收益率大幅下降至低位 图8:2022 年下半年货基份额基本持平 给银行带来了哪些影响? 2022 年银行存款实现了较好增长,负债稳定性进一步增强,但实体融资需求疲软,导致银行资产荒进一步加剧。2022 年 9 月末上市银行存款占总负债的比重为 75.5%,较年初提升 0.7 个百分点,存款实现较好增长。但与之相背离的是,受疫情等冲击,居民和企业融资需求疲软,导致银行面临比重严重的资产荒。2022年 9 月末上市银行存贷比为 80.7%,较年初下降了 0.9 个百分点,是近年来首次出现回落。 图9:上市银行存款占总负债比重持续提升 图10:2022 年上市银行存贷比下降 存款规模虽然实现了较好增长,但由于存款定期化趋势加剧,给银行负债成本也带来了较大压力,进一步拖累净息差。2022 年 6 月末,上市银行定期存款及其他存款比重为 55.6%,较年初提高了 2.0 个百分点。 国有大行和股份行存款成本均有所上行,这也是今年银行下调了部分期限定期存款利率的重要原因。 图11:大行计息负债成本率普遍上行 图12:2022 年上半年上市银行定期存款比重提升 图13:2022 年上半年大行和股份行存款成本普遍上行 高储蓄有望支撑消费和地产复苏 2006 年以来单季度新增居民存款同比多增规模连续两个季度超过 1 万亿元的共有三轮,2008Q2-2009Q1,2018Q3-2019Q2,2022Q1-2022Q3(仍在延续),累计新增居民存款分别为 5.69 万亿元、9.76 万亿元和 13.21万亿元,同比分别多增 4.17 万亿元、4.84 万亿元和 4.72 亿元。 图14:2006 年以来共出现三轮居民存款高增 以上三轮居民存款大增均对应我国经济的大幅回落,前两轮存款大增均持续了四个季度,此后消费和房地产均呈现复苏态势,虽然第二轮受 2020 年疫情冲击影响没有延续。 当前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房地产政策以及消费刺激政策加码等稳增长政策的持续出台,我们认为房地产和消费将呈现持续改善的态势,2023 年我国经济进入复苏阶段。因此,展望未来,随着 2023 年经济复苏,居民储蓄转化为消费、投资的动力会回升,居民储蓄增速回落、存款“活化”等现象可能陆续显现。 图15:三轮居民存款高增均对应我国经济的大幅回落 图16:居民存款大增后房地产景气度有所反弹 图17:居民存款大增后消费有所复苏 投资建议 2023 年银行基本面虽然继续承压,但当前银行低估值反映了市场对经济的悲观预期。2023 年超额储蓄有望进一步支撑消费和房地产复苏,随着经济进入复苏通道,银行板块有望迎来估值修复行情,维持行业“超配”评级。 个股方面,中长期角度,建议在估值底部布局未来业绩有望保持相对更快增长的标的,首推宁波银行,同时推荐成都银行、常熟银行、张家港行、苏农银行等。短期角度,随着房地产风险持续担忧持续减轻,可以关注涉房敞口较大估值受到压制的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和兴业银行等。 风险提示 若宏观经济大幅下行,可能从多方面影响银行业,比如经济下行时期货币政策宽松对净息差的负面影响、企业偿债能力超预期下降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等。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