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期货2023年投资策略报告 金融 经济或苏 股指转稳债前高后低 2022年11月28日 主要结论 1、2023年防控持续优化,稳定经济的力度有望加大,经济弱恢复可能性较大。金融行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大方向,金融板块很难获得资金追捧,维持中性。日常消费,受益于经济持续下滑的影响,居民工作不确定增加,收入不确定增加,消费极为谨慎,转为悲观。随着消费端对经济的下滑挤压,上游能源、资源类价格居高不下,中间部门利润大大减弱,工业有望衰退。刚需以及大基建、公用事业则很少受到经济周影响,且有政府支持,仍然保持乐观。随着稳定经济的力度加大,对房地产转为支持政策,房地产不易再极度悲观。外部俄罗斯乌克兰战争可能持续,能源、资源类价格可能仍然维持相对较高的位置,继续维持乐观。 分析师:夏豪杰 从业资格号:F0275768投资咨询号:Z0003021电话:0755-23510053 作者保证报告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合规渠道,分析逻辑基于本人的职业理解,通过合理判断并得出结论,力求客观、公正,结论不受任何第三方的授意、影响,特此声明。 独立性申明: 邮箱:15051@loosen.com.cn 2、上证50主要成分中,金融占比29.9%,日常消费占比20.8%,信息技术占比 11.5%,材料占比8.6%,医疗保健占比7.8%,其他板块占比低于6%,情绪评分5.3,IH略偏乐观。沪深300主要成分中,金融占比略有下降为20.1%,信息技术占比17%,工业占比16.2%,日常消费为13.3%,其他板块也较为乐观。由于沪深300中的日常消费板块内部多空对冲效应体现,情绪评分为27.7,IF相对乐观。中证500方面,材料板块占比19.2%,信息技术18.8%,中证500里面的公用事业、能源均预期乐观,总体评分为17.4,IC也相对乐观。中证1000主要成分中,工业占比24.5%比较乐观,材料占比19.9%也相对乐观,能源、房地产均保持乐观,乐观的权重较大,情绪评分为42,IM持续乐观。 3、利率方面,2021央行货币政策采取了先紧后松因时而变,2022年延续相对宽松的态度。2023年将会在宽松与通货膨胀、外汇压力下平衡。稳增长、保就业的压力仍然需要较为宽松的货币环境,2022年货币政策有流动性陷阱的现象。2023优化防控可以预期,经济活动复苏效果将会相对较好,货币需求回升,利率有望回升,国债或前高后低。 一、市场分化 注册制逐步完善供给显著增加 随着科创板注册制的成功运行,国内股市供给显著上升。监管理念发生根本性改变,股票新股发行已经“不受行情”的影响,二级市场的涨跌已经对IPO供给不能形成舆论的制约。2022年上市公司增加月均27个,截止到2022年十月,A股上市公司总数已经达到了4880家。 图1:上市公司总数 数据来源:wind国信期货 图2:上市公司增减 数据来源:wind国信期货 市场系统性下滑 反弹强度显走势显著集体回差异反 著分化分化落弹 图3:主要指数走势 数据来源:wind国信期货 从2022年的行情来看,国内股市在上半年走出系统性风险,下半年股市出现分化。受到国内疫情的持续影响,国内市场对经济的态度较为谨慎,市场在5月份出现系统性下跌。事件影响方面,3月份新冠疫情对深圳产生较大的冲击,尤其是对上海受到的疫情冲击,延续到5月份。对国内形成较强的悲观效应,地方对疫情防控“层层加码”的行为较重,这导致市场无法对整体复苏产生乐观。11月份,卫健委发布优化防疫防控二十条,从而为地方防疫防控制定了较为“精确”的标准,给地方政府防疫防控提供了明确的边界与标准,大大缓解地方政府“层层加码”,市场情绪转为集体乐观。 基金的抱团以及量化投资在股市中盛行已经成为国内股市极端风格的主要动因。板块的极端化,导致市场风格转换具有持久性,但是转换的起因出现不确定性,市场在没有新的“赛道”下,基金的系统性抛压成为系统性风险的主要来源。2022年5月份之前,股市呈现系统性下跌,中小盘下跌幅度较大。中证1000从年初7983点跌到5月份的6353点,跌幅高达20%;中证500从7354点跌至6025点,跌达18%;沪深300从4917跌至4091跌幅达到16%;上证50从3264点跌至2813点,跌幅13%。5、6月份市场一度迎来反弹,中证1000、中证500反弹幅度相对较高,沪深300、上证50反弹幅度相对较低。 7月份市场呈现分歧,中证1000、中证500受益于稳定经济的政策,新能车锂电池、传统能源、新能源光伏板块的发酵,持续走高。但是反弹的高度并未达到下跌前的高点。9月份中证1000、中证500冲高回落,11月份之后,中证1000、中证500快速反弹。在2022年新冠疫情对市场情绪影响较大,持续成为市场的压力。 相比与中小盘的股指中证1000、中证500,大权重股指上证50、沪深300,受到顺周期影响较大。5月份之前,上证50、沪深300呈现系统性下跌。6、7月份小幅反弹后,上证50、沪深300再度转入系统性下跌,持续下跌直到11月上旬。卫健委发布防疫防控二十条,金融当局支持房地产融资政策,市场情绪有所好转,上证50、沪深300开始反弹。 图4:十年国债主连 数据来源:wind国信期货 2022年国债期货走势较为分明,上半年大幅震荡,下半年震荡上行,整体上走出牛市。货币政策稳定经济,作为先导刺激,2021年12月份国内货币投放快速宽松,国债快速上涨。2022年1月份国债期货逐步回落,到3月上旬国债期货底部回落到2021年的震荡区间。4、5、6月国债期货走出M型,再度回到99.698水平。7月份国债期货快速拉升,8月份创出新高102.155,在经过10月份回落反弹之后,11月份中旬国债期货大幅回落,十年期国债(主力合约)回落到99.685水平,由于期货合约的主力换月,显示跌破以前合约的底部。从稳定经济的措施来看,2022年随着防疫防控的优化,金融支持房地产融资的措施,短期货币需求有望快速回升,货币利率回暖,国债快速回落。从长期经济来看,经济的逆周期调节将会导致央行信用态度继续宽松,国债长期基础面较强。 二、经济结构失衡 2.1经济总体呈压: 2020年新冠疫情打乱了经济正常节奏,在国内严格的控制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是疫情的反复也给正常化带来较大的困难。2021年国内经济整体上维持正常,但是由于疫情在海外急剧扩展,国内也不时出现局部发生,导致正常的次序中断。全球供给链发生重大困难,国内疫情控制效果相对较好,需求快速增加。但是国内消费较为低迷,内外不平衡较为严重。上游需求叠加供给预期影响,价格大幅上涨,中下游利润普遍呈压。在这总非正常状况下,国内经济GDP有所回落。由于基数效应,第一季度大涨18.3%,在第二季度就跌到了7.9%,第三季度为4.9%,GDP下降的速度依旧较快,低于疫情前的6%以上的水平。可见疫情对经济的影响较为显著。由于基数效应,2021年的GDP增速波动较大。2022年,新冠疫情持续影响,国内GDP进一步下挫,第一季度回升到4.8%,随着深圳、上海大城市遭到疫情的冲击,第二季度GDP快速跌到了0.4%,虽然第三季度有所复苏,GDP也仅仅回升至3.9%,显示了经济在疫情困扰下形成持续的压力。 图5:中国GDP 数据来源:wind国信期货 疫情对GDP的冲击结构性表现持续显著:2020年第一产业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弱,为-3.2%,在2021年第一季度,第一产业的GDP为8.1%,受到疫情冲击,全球供给不顺畅,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一产业GDP分别为7.6%,7.1%,2021年第四季度第一产业GDP回落到6.4%,虽然受到疫情影响相对较多,2022年第一季度继续回落到6%,第二季度也受到影响回落到4.4%,第三季度继续回落至3.4%。高于疫情前的水平 (疫情前第一产业GDP增速低于3%)。疫情控制停止社会活动对第二、第三产业影响显著,2020年第二产业第一季度GDP为-9.6%,2021年第一季度大涨24.4%,第二季度回归到了7.5%,第三季度回落到3.6%也低于疫情前的水平,第四季度继续回落到2.5%。2022年第二产业GDP波动较大,第一季度快速回升至5.8%,国内重大城市受到影响,第二季度GDP跌至0.9%,第三季度显著回升到5.2%。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类似,2020年第一季度为-6.8%,2021年第一季度大涨15.6%,第二季度就回到8.3%,第三季度为5.4%,低于疫情前的水平(2019年第三季度为7.4%),第四季度回落到4.6%。2022年第一季度回落到4%,第二季度受到疫情影响转为-0.4%,第三季度增长为3.2%。从GDP的趋势来看,第二产业GDP增速相对较为稳定。 图6:中国GDP-三大产业 数据来源:wind国信期货 2.2经济内需-外贸差异显著 由于2020疫情在不同地区的发生并不同步,导致国内进口在不同月份均有不同的影响,2021年国内疫情控制效果较好,需求较为稳定,进口金额呈现稳步增长。随着2022年受到疫情持续的影响,进出口增速受到显著影响。出口方面,7月份达到高峰22424亿,10月份下滑至20691亿。进口额方面,9月份达到峰值16176亿,10月份略有下滑为14823.3亿。同比方面,出口同比在7月份高达23.8%,随后大幅回落,10月份出口同比回落至7%。受到国内疫情的影响,进口同比回落幅度较为显著,进口同比最高月份7月份为7.2%,10月份同比回落至6.8%。随着国内防疫防控政策的优化,社会经济活动有望复苏,外部需求有所减弱,进口有望走强,出口增速回落可能性较大。 图7:进出口 数据来源:wind国信期货 图8:进出口 数据来源:wind国信期货 国内消费方面,受到疫情的影响消费迟迟低迷不振。由于2020年年初为控制疫情采取的严格控制措 施,2020年3月消费额大幅降低为26449.9亿,随后基本上呈现逐月增加,2020年12月份达到40566亿元。受到这个基数的影响,2021年的同比在3月份大涨34.2%,但是在6月份之后,同比就大幅下跌,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8.5%,8月份降低到了2.5%,9月份为4.4%、10月份为4.9%。远远低于疫情前的2019年的同期水平。从绝对值来看,2021年国内消费已经“躺平”,没有以前逐月递增的现象,7、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低于5、6月份水平,10月份增加至40453.9亿元。国内消费已经呈现出不增长的特征。同比相对较弱。2022年受到疫情影响的持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低迷不振,2月份同比为6.7%,受到基数影响3、4、5月份为负值,6月份同比为3.1%,7月份同比持续下滑为2.7%,8月份出现快速增加为5.4%,但是这个数据相当于脉冲,9月份再度回落到2.5%的水平,10月份同比下降为0.5%,可以看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2022年相对低迷,消费低迷不振。 图9:消费 数据来源:wind国信期货 由于疫情的反复作用,国内经济影响持续加重,国内新增就业也受到显著影响,截止到10月份,城 镇新增就业人数1001万人,与去年同期1133万人相比,人数显著减少。也低于2019年同期1193万人。可以看出疫情的持续影响下,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减少。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走低,调查失业率有所上升。2022年城镇调查失业率在5.3%以上,10月份为5.5%。年轻人失业率相对较高,且预期压力更大,根2022年7月份,16-24岁就业人员调查失业率升到19.9%,显示了年轻人巨大的就业压力,随后失业率有所回落,10月份仍然高达17.9%。教育部: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应届生就业压力仍然巨大。25-59岁的人口失业率则保持相对稳定,9、10月份均保持4.7%,低于5%。 图10: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数据来源:wind国信期货 图11:调查失业率 数据来源:wind国信期货 2.3经济结构失衡-上下游极端差异 2021年海外疫情持续扩散,经济的压力导致海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