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受影响的规模有多大? 22H1我国大资管行业管理资产规模达143.4万亿。其中与债市高度相关,且交易灵活度较高的,主要是27.4万亿的银行理财(固定收益类)和15.9万亿的公募基金(债券型+货币型)。 从持有人规模占比大致推算,个人投资者持有约0.4万亿债基、约6.7万亿货基、约25.9万亿理财,可能会因为赎回行为而对市场产生扰动。 除了个人投资者,银行作为机构投资者的行为也受到关注。测算22H1商业银行整体投资基金的规模约6.8万亿,银行理财持有公募基金规模为1.3万亿。 压力最大的时候或已过去。 复盘2020年5-6月债券市场利率上行的影响。逻辑上来说,银行自营投资基金的赎回压力不明显,20H1投资基金规模并未收缩,事实上,20H1比年初还净增了0.4万亿;货币型+债券型公募基金共减少1.3万亿,部分源于股债的“冰火两重天”;非保本理财规模减少1.3万亿,也有股市虹吸效应的影响。 与以往相比,2022年11月“破净”的特别之处:1)20H1理财的净值化比例为54.1%,而22H1时为95.1%,对应到规模上,大致翻倍;2)虽然这次的净值损失程度较小,但波及的受众范围更广,3月受影响主要为R3-5产品,占比不足两成,11月受影响主要为R1-2产品,占比超八成,舆论关注度更高。 理财赎回压力最大的时候或已过去,但不排除小幅余波的可能。估算22H1时T+0产品8.7万亿,3个月以内非T+0产品3.5万亿。如果未来3个月内债市仍出现波动,这部分陆续满足赎回条件的理财产品边际上或许仍有一些压力。 投资建议:利率上周五已趋稳,继续大幅上行概率不大;理财产品大多有日内10%的大额赎回限制,受影响有限;银行自营盘持有基金较稳固,逻辑上并无加大赎回的动力;股市尚未走出强势行情,对固收类基金和理财的虹吸效应尚不显著。 后续理财规模或将平稳,维持对银行板块“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市场波动性加大;经济加快复苏;舆论影响扩大。 重点公司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 1可能受影响的规模有多大? 截至22H1,我国大资管行业管理资产规模达143.4万亿(不考虑嵌套带来的重复计算)。分机构来看,其中份额较大的为:银行理财29.2万亿(占比20%),公募基金26.8万亿(占比19%),保险资管24.5万亿(占比17%),信托21.1万亿(占比15%),私募基金20.4万亿(占比14%)。 图1:我国大资管行业管理资产:按机构(22H1,万亿元) 其中与债市高度相关,且交易灵活度较高的,主要是银行理财和公募基金。截至22Q3,公募基金中有40%是货币型(10.7万亿),20%是债券型(5.2万亿),共计15.9万亿;截至22H1,银行理财中有65%是固定收益类(估计19万亿,不含现金管理类),有29%是现金管理类(估计8.4万亿),共计27.4万亿。 图2:公募基金规模:按产品类别(22Q3,万亿元) 图3:银行理财规模:按产品类别(22H1,万亿元) 个人投资者持有约0.4万亿债基、约6.7万亿货基、约25.9万亿理财。从持有人规模来看,个人投资者的占比,债券基金为8%(2020年底),货币基金为63%(2020年底),银行理财为88.8%(2021年半年报)。根据目前已有的公募22Q3的规模、理财22H1的规模,大致推算,个人持有债基约0.4万亿、货基约6.7万亿、银行理财约25.9万亿。短期内债市收益率快速上行,不仅会导致机构主动降低仓位,来自个人投资者的赎回压力也会产生被动抛压,形成恶性循环。 除了对个人投资者的担忧,银行作为机构投资者的行为也受到关注。我们统计了36家上市银行的自营盘,其中22H1投资公募基金的规模约5.3万亿,按照总资产77.9%的市占率推算,商业银行整体投资公募基金的规模约6.8万亿。这部分是否会因为债市波动而加大赎回,也受到市场关注。 表1:2022年中报上市银行表内投资公募基金规模(亿元) 另外,银行理财也持有一部分公募基金。如果银行理财在客户赎回压力之下,也选择加大赎回,就可能造成赎回的连锁反应。22H1银行理财持有公募基金的比例为4.0%,对应的规模是1.3万亿。 图4:银行理财规模:按资产类别(22H1,万亿元) 2压力最大的时候或已过去 复盘2020年5-6月债券市场利率上行的影响。观察10年国债收益率历史变化,2020年从4月底的2.50%上行到7月初的3.06%,2个月内累计上行幅度为56BP;从2022年10月底的2.64%到11月16日的2.83%,半个月累计上行19BP,都属于短期内上行很快的节奏。那么,在2020年5-6月期间,银行自营投资基金、公募基金、银行理财规模都有怎样的变化呢? 图5:10年国债到期收益率走势(2019.12-2022.11) 逻辑上来说,银行自营投资基金缺乏加大赎回力度的动机。自2017年以来,上市银行自营投资公募基金的规模和占比均处于上升状态。2020年5-6月债市收益率上行,并未带来投资基金规模的收缩,事实上,20H1比2019还净增了0.4万亿。表内的负债端以存款和发债为主,比理财和公募基金的负债端要稳定得多,且自营投资的债券以持有到期为目的的居多,被动抛压不明显。当然,不排除部分银行自营端的交易盘,希望将部分货基置换成暂时低估的债券(考虑到已经出现民生银行二级债收益率达到6%以上的这种机会);也不排除部分银行基于年底流动性管理的考量,适度加快了赎回节奏,加剧了交易的拥挤,若真如此,反而有利于减轻下一阶段的赎回压力。 图6:上市银行投资基金规模及其在生息资产中占比(万亿) 2020年5-6月,货币型+债券型公募基金共减少1.3万亿。规模的下降,一方面是债市的低迷,另一方面是权益市场火热带来的虹吸效应,5月份一直到2021年2月份,一直是混合型和权益型基金连续环比大幅净增。这体现在公募货基6月份净单月减少0.9万亿。 图7:开放式公募基金规模环比变化:按产品投资类别(万亿) 2020年5-6月,非保本理财规模减少1.3万亿。彼时净值化转型未完,资管新规过渡期也未满,理财规模的下降,更多可以解释为赎回理财投资于权益市场。 这跟同期公募货基的规模大幅下降,是相似的道理,均出于股债市场的冷暖差异。 图8:银行理财规模及同比增速(万亿) 与2020年相比,如今银行理财的净值化程度是不同的。20H1非保本理财的净值化比例为54.1%,22H1时为95.1%,对应的净值型理财产品规模分别为13.3万亿、27.7万亿,大致上翻了个倍。完成了净值化改造的产品,不再以预期收益率的形式展示,也没有刚兑的预期,更容易搅动投资者的心绪。 图9: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及其在总规模中占比(万亿) 另外,虽然这次“破净”的净值回撤程度低于今年3月份,但波及范围更广。 今年3月份的“破净”主要是权益市场下跌,导致混合类及少部分固收+的理财产品受影响,净值跌幅大得多,但对应的R3-5产品规模占比常年不足两成。11月“破净”主要是债券市场下跌,导致现金管理类和固收类理财产品净值回撤,尽管幅度较小,但R1-2产品规模占比在八成以上,涉及到的投资者众多,舆论的关注度更高。 图10:银行理财规模:按风险等级 图11:银行理财规模:按运作方式(22H1,万亿元) 理财赎回压力最大的时候或已过去,但不排除可能有余波。各期限理财产品的规模占比数据,我们能得到最近的是21H1的,姑且以其作为对22H1规模的估算,由此得到T+0产品占比30%(8.7万亿,基本上都是现金管理类理财),7天以内的产品占比4%(1.2万亿),7天-1个月的产品占比3%(1万亿),1-3个月的产品占比5%(1.5万亿)。如果未来3个月内债市仍出现波动,这部分陆续满足赎回条件的理财产品边际上也会有一些压力。 图12:银行理财规模:按产品期限(22H1,万亿元) 3投资建议 利率上周五已趋稳,继续大幅上行概率不大;理财产品大多有日内10%的大额赎回限制,受影响有限;银行自营盘持有基金较稳固,逻辑上并无加大赎回的动力;股市尚未走出强势行情,对固收类基金和理财的虹吸效应尚不显著。后续理财规模或将平稳,维持对银行板块“推荐”评级。 4风险提示 1)市场波动性加大。债市累积的浮盈带来市场的脆弱性,若市场后续波动性加大,不排除会有理财赎回的余波影响。 2)经济加快复苏。经济在“二十条”之后,逐步走入持续修复,导致利率进一步上行的基础加强。 3)舆论影响扩大。社交媒体和舆论对“破净”现象的讨论,可能加剧赎回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