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长城证券]:通信行业动态点评:通信行业估值处于历史底部,细分板块潜力巨大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通信行业动态点评:通信行业估值处于历史底部,细分板块潜力巨大

信息技术2022-10-08侯宾长城证券羡***
通信行业动态点评:通信行业估值处于历史底部,细分板块潜力巨大

通信板块走势强于大盘:今年以来通信股价走势和大盘相近,同比增速强于大盘。截至2022年9月30日,通信行业指数同比下降7.05%,沪深300同比下降21.81%,通信行业整体走势强于沪深300指数14.76%。从全行业来看,截至9月30日,通信行业指数在2022年以来下滑17.55%,涨跌幅在31个申万一级行业中排名第13,总体表现强于行业平均水平。 通信行业估值处于历史底部:从PE( TTM )情况来看,截至2022年9月30日,通信行业整体TTM PE为25.13倍,相比今年估值最高点(40.33倍)下降15.02,观察通信行业过去十年的PE估值水平,当前估值水平处于历史最低位置。从PB情况来看,截至2022年9月30日,通信行业整体PB为1.77倍,相比今年估值最高点(2.38倍)下降0.61,观察通信行业过去十年的PB估值水平,当前估值水平超过了历史6.84%的区间。 通信+汽车:汽车三化势在必行,开启新一轮黄金大周期。汽车三化持续推进,带来各细分板块新发展机遇。座舱域和驾驶域升级需求加速车载模组技术优化;连接器应用领域广泛,汽车是主要应用场景,行业集中化趋势明显;PCB市场规模稳步提升,国内技术提高是发展趋势。 通信+新基建:数字经济助推光通信需求增长。流量与数据传输需求快速增长,带动光模块等基础设施放量。随着以元宇宙为代表的5G应用逐渐成熟,流量与数据传输需求迎来快速增长,带动光模块、IDC、服务器等基础设施放量,有望带动行业内公司业绩增长,建议持续关注行业内优质标的。 建议关注标的:1)低估值+高股息: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2)高景气方向:车载模组:美格智能、广和通、移远通信;连接器:瑞可达、鼎通科技;车载/PCB:兴森科技、崇达技术、深南电路、沪电股份、胜宏科技;激光雷达:长光华芯、炬光科技、腾景科技、天孚通信、中际旭创;操作系统:中科创达、光庭信息;线材:新亚电子;域控制器:经纬恒润、德赛西威、和而泰等;储能:英维克、科信技术;电力信息化:朗新科技等。3)行业困境反转:设备商:中兴通讯、紫光股份;光模块:博创科技、新易盛、华工科技;光纤光缆:亨通光电、中天科技、长飞光纤等。 风险提示:运营商收入不及预期;政策扶持力度不及预期;汽车智能网联化推进不及预期;数字经济推进不及预期;中美贸易摩擦的不确定风险,宏观经济环境恶化风险 1.行业观点:通信板块估值处于历史底部,细分板块潜力巨大 1.1通信板块走势强于大盘,估值处于历史底部 行业涨跌幅:通信板块走势强于大盘 今年以来通信股价走势和大盘相近,同比增速强于大盘。截至2022年9月30日,通信行业指数同比下降7.05%,沪深300同比下降21.81%,通信行业整体走势强于沪深300指数14.76%。 从全行业来看,截至9月30日,通信行业指数在2022年以来下滑17.55%,涨跌幅在31个申万一级行业中排名第13,总体表现强于行业平均水平。 图1:2018年至今通信指数走势 图2:2022年初至今申万一级各行业指数涨跌幅 估值:通信行业估值处于历史底部 从PE( TTM )情况来看,截至2022年9月30日,通信行业整体TTM PE为25.13倍,相比今年估值最高点(40.33倍)下降15.02,观察通信行业过去十年的PE估值水平,当前估值水平处于历史最低位置。 从PB情况来看,截至2022年9月30日,通信行业整体PB为1.77倍,相比今年估值最高点(2.38倍)下降0.61,观察通信行业过去十年的PB估值水平,当前估值水平超过了历史6.84%的区间。 图3:通信指数近10年 TTM PE情况 图4:通信指数近10年PB情况 分行业看,截至2022年9月30日,沪深300市盈率为11.19,低于大部分申万一级行业。 通信行业市盈率为25.31,在所有申万一级行业中排名第14,估值处于中等水平。 图5:申万一级各行业PE情况 1.2汽车智能化、数字新基建等细分板块潜力巨大 通信赋能汽车、新基建、卫星互联网、AIOT等领域,细分板块潜力巨大。随着5G等前沿技术与传统行业结合的趋势,生产制造、文化消费、教育医疗、交通物流等各行业将经历新一轮的信息化、智能化浪潮。其中,随着汽车通信流量快速增长,汽车将成为一个移动基站,汽车向移动智能终端的转变,意味着汽车通信系统的复杂化。新基建投资转向需求驱动,细分领域投资机会变多,此外,运营商基本面出现趋势性好转,设备商供应链机会将更多的来自全球化市场扩张和国产化替代,数字新基建势在必行。 通信+汽车板块:细分子行业包括车载模组、连接器、精密器件、HUD、热管理、PCB、域控制器、操作系统、激光雷达、摄像头。 通信+新基建板块:细分子行业包括主设备商、小基站、天线射频、温储、散热、光模块、IDC、光纤光缆、能源数字化。 1.2.1通信+汽车:汽车三化势在必行,开启新一轮黄金大周期 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的“新三化”趋势明确。2015年,“汽车四化”概念被首次提及,之后经过精简优化,至2019年,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同志在中国科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总结形成汽车“新三化”(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的概念。 图6:汽车“新三化”发展历程 电动化: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渗透率持续上升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333.4万辆,渗透率达16.0%,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为273.4万辆,在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渗透率达82.0%,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新能源汽车类型。随着智能技术的提升与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青睐增加,以及政府消费刺激政策的出台,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及其渗透率将保持强劲增长,有望分别达473.2万辆和22.6%。 图7:2017-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及渗透率 图8:2017-2022年中国纯电动汽车销量及渗透率 智能化:多因素助推汽车智能化发展,市场前景广阔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将“智能网联汽车”定义为: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X(车、路、人、云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可实现“安全、高效、舒适、节能”行驶,并最终可实现替亲爱22人来操作的新一代汽车。 凭借前端的技术应用优势、坚实的政策支持、宽松的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智能网联汽车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据HIS数据预测,2022年全球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将达到7838万辆,实现69%的渗透率。从中国产业信息网的分析得出,2022年全球车联网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658亿美元,其中中国占据约三分之一市场份额。 图9:2017-2022E全球智能网联汽车销量 图10:汽车技术架构体系 车载模组:座舱域和驾驶域升级需求加速车载模组技术优化 智能网联化需求对车载模组提出新的要求。车载无线通信模组作为汽车接入车联网的关键底层硬件,正朝5G、C-V2X、GNSS和智能天线的融合方向发展。与传统通信模组相比,车载模组需要高算力的芯片和内存,叠加丰富的接口和强大的处理功能。多屏设计、3D渲染、网络通信低时延等关键技术均对车载模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智能驾驶升级加速车载模组技术优化。自动驾驶将对未来交通和社会形态产生革命性影响。按照国际通用标准,自动驾驶汽车被分为L1(辅助驾驶)-L5(完全自动驾驶(无人驾驶)5个等级。随着自动驾驶渗透率的提高,路端设备对MEC、AI、感知等功能的融合需求也将推动车载模组的同步提升。 汽车座舱智能升级带动车载模组新增量。智能座舱顺应了汽车EEA从分布走向集中、软硬解耦、数字化的演变趋势,T-Box通信单元从单一电单元向信息通信域控制器和高性能计算平台演进,带动车载无线通信模组持续优化。 图11:中国各级别自动驾驶渗透率 图12:T-box产品发展历程 车载模组搭载率稳步提升,市场空间巨大。2021年中国车载通信模组出货量达7816.9万片,据NTCysd预计,2025年我国车载通信模组出货量将增长至15452.7万片,2021-2025年CAGR为18.5%。随着车联网的快速渗透,及搭载率的稳步提升,车载通信模组市场空间有望充分释放,基于4G LTE模组、5G模组、C-V2X模组等不同产品组合的存量升级及增量市场规模巨大。 图13:“十四五”中国车载通信模组出货量情况 全球模组市场“东升西落”,国产替代将是大势所趋。海外通信模组厂商入行较早,但由于人力成本、管理成本高,叠加疫情影响,国外厂商出货量大幅下降,国内厂商市场份额不断提高。据Counterpoint数据统计,2018年全球通信模组市场份额主要被Sierra、Telit、Gemalto等海外厂商占据,国内厂商话语权较小。但截至2021年Q3,全球前五大份额均被国内厂商(移远通信、广和通、美格智能)占据,共占比58.9%,国产替代进程加快。随着产业不断深入发展,行业内企业数量也会不断增长,市场竞争也将会越发激烈。 目前智能网联汽车的主要车载终端厂商有博世、大陆、法雷奥、LG、哈曼、慧翰、华为、恒润、英泰思特、高新兴等诸多厂商。 图14:2018年全球蜂窝物联网模组供应商出货量份额(%)图15:2021Q3全球蜂窝物联网模组供应商出货量份额 连接器:应用领域广泛,行业高度集中且份额稳定 连接器应用领域广泛,汽车是主要应用场景。连接器广泛应用于通信、汽车、共特、轨道交通、计算机及外围设备等领域,其中,汽车是主要的应用场景,近两年来全球市场占比22%-24%。 目前连接器企业主要划分为4个梯队: Tier1是以泰科电子(TE Connectivity)、安费诺(Amphenol)、莫仕(Molex)等为代表的大型跨国连接器厂商; Tier2是以矢崎(Yazaki)、日本压着端子(JST)、广濑电机(Hirose)等为代表的日本企业和以鸿海精密为代表的台资企业; Tier3是以立讯精密、得润电子、电联技术为代表的国内少数自主品牌厂商; Tier4由其他数量众多的小型企业组成。 图16:2019-2021年全球连接器应用领域分布情况 图17:中国连接器制造行业竞争层次 连接器市场集中化趋势明显。2015-2020年全球前十大连接器厂商市场份额不断提升,2020年CR10达60.8%。其中,汽车连接器以美国、日本、中国台湾等国家及地区的厂商为主,2019年CR9达86.5%,市场高度集中、份额稳定。 图18:2020年全球前10大连接器厂商市场占比 图19:2019年全球连接器竞争格局 PCB:市场规模稳步提升,国内技术提高是发展趋势 全球规模稳中有进,中国大陆占比过半。全球PCB市场规模呈稳步上升态势,从2017年的580亿美元提升至2021年的705亿美元,CAGR为5.0%,预计2026年将达到912亿美元,2017-2026年CAGR为5.2%。同时,随着5G通讯、消费电子、汽车等领域的蓬勃发展,中国大陆地区PCB市场规模加速发展,从2017年的297亿美元提升至2021年的373亿美元,CAGR为5.9%,预计2026年将达到486亿美元,占比全球PCB市场53.3%。 图20:2017-2026E全球及中国PCB产值 中国厂商份额持续领先,台湾地区优势明显。2020年全球PCB市场CR10为36.3%,主流厂商集中分布在美国、日本、中国台湾等国家及地区,其中,中国大陆厂商东山精密和深南电路市占率分别为4.2%和2.9%,位居TOP3和TOP8;中国台湾地区厂商臻鼎、欣兴2020年营收分别为44.54亿美元和29.82亿美元,位居TOP1和TOP2,华通、健鼎和瀚宇博德也位居前10。 图21:2020年全球前10大PCB厂商营收 图22:2020年全球前10大PCB厂商市占率 国内市场多为外资厂商,未来技术提升是趋势。2020年中国PCB市场CR10为50.7%,主流厂商主要为外资企业在中国大陆设立的子公司,其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