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种植牙政策怎么看? A:参考韩国,国家医保能直接进到国家医保体系里面并且可以报销。虽然国内尚未达到该程度,仅在降价过程,但也是促进国内种植牙质量的契机。 政策目的之一是将带有消费水平的医疗需求变为刚性的医疗需求。种植牙集采政策会增量,所以公司要做好承接种植牙的增长量。公司肯定会跟着政策导向走,最重要的便是发挥除医生的产能。 种植牙起量对于头部企业是好事,原先打价格战的便宜医疗机构处境不佳。 总的来说,在种植牙政策之下,公司要做好增量的市场;在政策大框架内继续延续原有业务;顺应政策导向。 Q:原来种植牙的均价?新规之后算上耗材的价格?A:原来平均12000。 新规后加上耗材也贵的有1万左右,便宜的七八千。Q:意思是除了中低端的耗材外,高端的也会进入集采?A:不一定。 Q:如果以前12000,现在8000,那么以前1颗牙的利润要顶现在的2颗? A:不是。 利润跟耗材成本没什么关系,主要看服务费的变化。耗材成本降低对公司来说也是降低。 公司利润来自去除公司和医生服务费后剩余的部分。 Q:12000的均价中耗材占比? A:3成左右。 扣除耗材和医生成本后,该项目的毛利为40%。具体来说,1万块钱中3成是耗材,3成是医生。 Q:集采后价格变为8000,其中耗材是平进平出吗?如果是这样,毛利率是不是会下降?A:集采前也是平进平出。 毛利涉及医生提成的比例,比例高了自然毛利率也下降。 Q:以后公司会分级推出产品吗? 比如主力为8000,同时也推12000的。 A:分级肯定会存在。 高端的在大专家手上多一点。 要想实现未来的增长,公司应该把精力放在年轻医生的产能释放上,毕竟大专家少,所以年轻医生产能释放好了,量也能起来。Q:卫健委或者医保局有限定价位8000种植牙在分级中所占比例吗?A:公司会承担一定量的指标,但是具体承担多少还没定。 Q:耗材的采购有自己的供应链吗?采购渠道是什么? A:原来有。 采购是直接跟耗材厂商对接。Q:采购价格会比公立医院低不少吗?A:会,但我们价格也低。 大约会低百分之十几。 Q:既然耗材占3成,那么其中的各项占比?例如骨膜骨粉之类的。A:骨膜骨粉是单独算的。 3成中包括牙冠、种植体等。 Q:政府对公立三级医院的指导价为4500,但咱们作为民营医院的价格会是什么样?A:会参考这个价格去做,尽管没有硬性规定,但是大家都会往这个方向上靠。Q:12000中3成是医生成本,如果耗材成本占比上升且给医生提成比例不变的话,那么毛利并不会有很多。怎么解决该问题? A:公司未来会尽量在不降低医生提成的情况下多提1个点,因为这样一方面带动了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承接起种植牙增量。 Q:咱们大专家比公立贵,公立会采用集采的耗材,而咱们会采用更高端的耗材。在这种情况下专家价格会维持目前价格吗? A:现阶段会维持目前价格。Q:咱们顶级专家都来自哪里?A:最早在的一批大专家,都有自己团队。 十几年经营下来后,我们也内部培养了一批人,对于自然分裂很重要。 当一个医生团队在一家医院成熟后,他们具有自我扩张的能力,并且能支撑一家分院,此时我们就会把他们的产能释放到别的分院去。空出来的位置再派人顶上。 Q:之前董事长电话会说会将成都、西安等地区的资质较好的医生输送到浙江,现在进程如何? A:公司的愿景是做到全国性的医疗集团,所以公司目前的理念是在各省设立总院,汇聚大批专家资源,然后会把他们派放到有专家资源需求的地区。 现在成都、西安等地区的院长都会偶尔去别的地区进行支援。Q:之前公司推过种植倍增计划但不是很成功,是不是在医生的利益分配上遇到困难?A: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医生的惰性,二是原先种植牙量也没那么大。 既然做1颗牙和做2颗牙赚的钱一样,医生肯定不会选择做两颗。 种植牙的产能其实很大,熟练的医生5-6分钟就可以种一颗,所以一天可以种很多。以前量没那么大,但是随着种植牙增量提升,患者来了后医生也不得不做。Q:政策出台后种植牙增量会有翻番的机会,为什么打价格战的便宜的民企会头疼? A:原先公立医院不做便宜市场,现在公立医院降价了,老百姓们肯定会去医院看,而非私立诊所。Q:老年人缺牙比例有多少? A:80%都缺牙。 全世界的老年人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其中亚洲人更为严重。 背后的原因是亚洲人吃的比较细软,因此口腔问题会比较多一点。Q:尽管价格已经降了几千,但是患者也会选择就诊前先去公立医院检查。公立医院存在排队时间长的问题,所以有部分患者会分流进民营。 对此,公司有什么引流的营销措施? A:目前有固定的营销措施。 例如在大众点评上进行,在各医院进行宣传活动,包括义诊、宣讲等。今年多做了移动的诊疗车。 关键还是在于老百姓对口腔保健的觉醒,觉醒了量就上来了。所以我们要做到刺激这种需求的觉醒。 Q:虽然降价会起量,但是最近两年因为疫情等影响,起量时间会不会滞后?A:现在这些都是理论预测。 具体结果还是要看环境或者市场发展的规律,所以无法给予准确的起量节点。 Q:缺牙的患者中有多少会选择种植牙?A:很少。 前几年的数据是全国320万颗左右,近两年顶多400万颗。按照人口和种植资源量来比,种植量远远不够一个人。Q:320万和400万是出厂数量还是终端量?A:数据来自供应商。 他们也不确定一年到底有多少,只能按照市占率和一年出的货量进行反推到底一年种了多少。 (补:华西口腔种植科医生说出厂在300多万颗,实际的话再加上库存种植量在150-200万颗)。Q:既然集采后会起量,那么对于民营医院收入端包括利润率的预期?A:种植牙起量后会对利润率的绝对值带来增长;毛利率要在确定医生机制后才能明确。 种植牙只占我们16%的营收,毛利也没那么高。 反而是一些大综合业务每年都在增长,yoy达到了40%多。 种植牙业务增长会带动大综合业务增长,既然缺牙了代表牙周也有问题。所以它会带来此前没有被覆盖的额外的利润增长点。 同行那些百分之三十多的种植业务计划肯定受政策影响较大。Q:现在大专家种牙的收入下降了,那么他们会不会凭借自身资源积累离开医院自己开诊所?A:自开诊所可能会更接不到客人。 如果医生离开了医疗机构,过几年该医生可能会遗忘。 医生刚走时会带走一部分客户,但是他不可能以后也靠他们。一旦给客户解决完问题后,客户就无需再找该医生。 Q:医生通过自媒体给自己引流难道不是一个很好的接客方式吗?A:关键在于机制。 1、公立医院的医生在自己医院做业务有上限,即使多做了也不会有额外的工资,所以公立的口腔医生在完成单日任务后不会再多做额外工作。通策体系内不存在该问题,只要多做就会有更多收入。 2、每年都会有自己出去自立门店的医生,出去后再回来的也有。 每年医护团队的离职率在10%左右,相比每年新进入的,离职率不算高,而且每年医生净流入为正。 离职的人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水平介于大专家和普通医生之间的自我离职的医生,另一部分是被公司开除。患者在乎的不是专家本身,而是医院。 公司目前已有品牌优势、丰富的医疗资源,所以无论哪位专家或者医生走都没什么影响。 Q:明后年蒲公医院建设放缓是因为三十多家的分院完成了?所以现在浙江就是放缓等盈利? A:蒲公医院今年开完有38到40家,明年再开10家后就有50家,再加上原先的老院,所以基本已完成覆盖。 我们对原先100家的目标进行了收缩,因为浙江省内医疗资源不平均(例如有些地区没有好医生),所以我们进行了地区筛选。目前到明年,我们会完成自我认为比较重要且发展速度快的地区布局,后续就看自然分裂。 总院+分院的模式利润主要来自总院,所以我们会把更多精力放在总院上。Q:紫金港、城西、滨江义乌总院的投入时间?A:城西要到后年才能投入使用;紫金港是明年年底;义务要到后面;未来医院计划是后年开,但是不一样。未来医院规模小,所以无需过度管理。 它的理念比较先进,是一种新的数字化治疗理念的尝试,从营收利润角度来看不是很明显。 Q:到明后年浙江省内布局已经基本完成,那么省外的布局计划?A:还没具体时间安排。 目前需要先做好浙江,武汉的扩张继续,今年再开一家分院。后续要跟浙江省内进行衔接,但是具体完成年份待定。 Q:既然要将更多精力放在总院上,那么城西、杭口等已经推广出产能的老医院怎么办?A:城西和杭口近年起到蓄水池作用,它最重要的是汇聚医生资源、培养年轻医生,这也是老医院目前和以后要做的。明年主要还是新院的增长,特别是紫金港和新城西。 Q:对将宁口打造为学术基地的具体打算?如何去评价学术和市场的经历?A:做学术和市场可以兼顾。 宁口增速慢主要是因为它是新开医院,患者对此比较陌生;而且医生资源尚未进入。所以宁口今年花了1000万引进了40多个医生资源。 新进来的医生积累客户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Q:是不是可以开始做回购了? 是不是因为觉得行业增速会加速所以才做回购?行业增速会提高多少? A:可以做回购了,并且确实是认为会加速所以开始做。行业提速还不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