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长城证券]:机械设备行业动态点评:三代核电加快批量化应用,产业链有望迎来受益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机械设备行业动态点评:三代核电加快批量化应用,产业链有望迎来受益

机械设备2022-09-13陈郁双、付浩、孙培德、于夕朦长城证券余***
机械设备行业动态点评:三代核电加快批量化应用,产业链有望迎来受益

事件:今年4月获得国务院核准的陆丰核电项目5号机组在9月8日正式开工。陆丰5、6号机组均采用华龙一号核电技术,单台机组容量为1200MW。 三代核电加快批量化应用,产业链有望迎来受益:8月29日,工信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加快电力装备绿色低碳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计划》的主要目标是通过5-8年时间,电力装备供给结构显著改善,保障电网输配效率明显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及示范应用不断加快,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基本满足适应非化石能源高比例、大规模接入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要。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能力累计超过2亿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装备供给能力不断提高,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备满足12亿千瓦以上装机需求,核电装备满足7000万千瓦装机需求;同时进一步加快三代核电的批量化,加速四代核电装备研发应用,开展现役核电装备供热等综合利用。加快三代核电优化升级,推动小型堆供热商业应用、小型堆核能综合利用及海上浮动堆应用。 陆丰5号机组采用华龙一号核电技术,单台机组容量为1200MW华龙一号是由国内两大核电集团联合研发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根据《广东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高效建设惠州太平岭核电一期项目,积极有序推动陆丰核电、廉江核电等项目开工,并推动后续一批项目开展前期工作,做好核电厂址保护工作。 “十四五”时期新增核电装机容量约240万千瓦。 核能发电量占比较低,增量空间可观: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仅有30年时间,时间紧、任务重,发展核电成为我国改善能源结构的重要选项。同时,零碳共识下,世界主要核能大国相继表示视核能为实现零碳目标重要能源工具。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累计发电量74170.4亿千瓦时,风电、水电、火电、核电、太阳能发电占比全国发电量分别为5.6%、16.4%、71.2%、4.9%、1.9%;核电发电量占比不足5%,而相较世界其他主要国家来看,中国核能发电占比情况也比较靠后;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到“十四五”时期,到2025年我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将达到7000万千瓦,在建装机规模接近4000万千瓦,核电占比进一步提升。同时随着经济持续复苏,用电量快速攀升,电力需求逐渐增大;2021年前三季度全国全社 会用电量累计达到6165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9%,近5年CAGR为8.3%,增长率维持高位。国家大力推动双碳战略,未来电源增长主要依靠新能源发电和核电,未来15年将是我国核电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升空间大。 核能多用途发展迎来新契机,新场景不断涌现:我国200MW高温气冷堆商业示范电站建设项目被视为最有可能突破核能制氢反应堆型,利用高温气冷堆蒸汽品质好、固有安全性高的特点将高温气冷堆与热化学循环制氢技术耦合,可以大量生产氢气,并逐步开拓储氢、运氢、氢燃料电池中下游产业。2021年11月9日,国家电投“暖核一号”在山东海阳投运,供暖面积覆盖海阳全城区,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同时小型反应堆作为分布式清洁能源可用作城市供暖、制氢、偏远地区供电、海水淡化、深海开发、破冰船能源供给等用途。据IAEA测算,一座250MW小堆利用核反应高温制氢日产量达到50吨。2021年7月14日我国多功能模块化小型堆“玲龙一号”示范工程FCD,具有部署灵活、用途广泛等优势,既可以在陆地上使用,也可以在大海上使用,更可以装到船舶中作为轮船的动力和电能来源,核能的综合利用有望迎来窗口期。 投资建议:随着国内核电技术得到突破,十四五期间核电产业发展步伐有望加快,在碳中和的背景下,核电的发展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建议重点关注:江苏神通:核级特种阀门龙头,深度参与乏燃料后处理市场;航天晨光:乏燃料装备龙头企业,技术储备丰厚,有望受益于行业扩容。行业内相关企业包括:1.中国核电:拥有完整核燃料循环产业链的龙头企业。 2.中国广核:核电运营龙头,积极探索小型堆研发。3.中国核建:国内核岛建设龙头,在国内核电建设市场长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4.久立特材:蒸汽发生器U型管领军企业,加速核级用管国产化替代。5.佳电股份:四代核电主氦风机设备主要供应商。6.浙富控股:旗下华都核设备公司是“华龙一号”控制棒驱动机构的稀缺供应商,同时承担四代控制棒驱动机构的研制与生产任务。 风险提示:核电支持政策不及预期、核电项目建设风险、核安全事故等冲击风险、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宏观经济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核心原材料供应风险、统计误差、假设不及预期、预测参数误差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