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化转型全球领先,中国“智”造走向世界。中国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2021年全球市占率接近33%,其中,新能源汽车为中国汽车市场未来核心发力方向。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超10%,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快速普及阶段。横向对比全球其他核心经济体,中国市场电动化转型走在前列,具备领先的先发优势,电动化领域的β属性日益凸显。同时,新能源汽车领域代表企业为特斯拉与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较高,领先行业完成电动化转型。2019年特斯拉引入中国,在上海建厂;2022年比亚迪宣布停售传统燃油车,全面进入新能源车时代。相较于海外市场,中国市场在电动化红利中拥有更强的α属性。强α与强β共振,中国电动化转型全球领先,助力中国“智”造走向世界。 电动智能化大时代,产业集群效应提速,立足长三角,安徽汽车产业链集群效应凸显。目前我国已逐步形成了六大汽车产业集群,在当前国内市场电动化转型如火如荼之际,国内市场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呼之欲出。广东汽车产业集群崛起于合资时代,电动智能化大时代下,比亚迪、埃安与小鹏的快速崛起与广东产业集群相得益彰,互相成就。近几年随着安徽经济和汽车产业的发展,安徽政府通过引进蔚来落地合肥、合资公司大众(安徽)在合肥揭牌、比亚迪新生产基地落地、大众投资国轩高科、中航锂电合肥基地项目启动等逐步打造新汽车产业集群。同时安徽积极推出《行动计划》,计划培育3-5家优秀整车企业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配套企业;零部件就近配套率达到70%以上,打造世界级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立足长三角,安徽汽车产业链集群效应凸显。 “芯屏汽合”、“集终生智”,“合肥产投”迅速崛起,合肥-芜湖双核联动,有望裂变为与时俱进的“安徽模式”,安徽有望成为世界汽车的“新硅谷”。合肥、芜湖作为新能源汽车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合肥通过创新和拼搏构建了相互促进的一体化创新产业链及“新汽车”生态。我们认为合肥模式有望与时俱进,裂变为“芜湖模式”、“宁国模式”等“安徽模式”。安徽有望成为世界汽车的“新硅谷”。立足长三角一体化,安徽省汽车产业集群加速,看好安徽汽车产业链长期发展机遇带来的投资机会。 投资建议:安徽目前正在积极打造汽车产业集群,地区汽车产业链迎来发展大变革。看好安徽汽车产业链,推荐江淮汽车、蔚来、伯特利、瑞鹄模具、中鼎股份、科大讯飞,建议关注立讯精密、常青股份、埃夫特-U、光洋股份。 风险提示:经营风险;市场风险;上游原材料风险;政策风险;技术风险; 其他风险。 重点公司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 1电动化转型全球领先,中国“智”造走向世界 电动化引领汽车产业变革,中国全球领先。2008年至2021年,中国汽车销量由936.3万辆提升至2624.5万辆,CAGR为8.3%(全球CAGR为2.0%),全球市占率由15%提升至33%,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汽车行业电动化转型方面,中国和欧洲市场于2021年电动车渗透率加速提升,并一举突破10%阈值,进入快速普及阶段。横向对比其余全球核心经济体,中国在电动化转型过程中拥有先发优势,电动化红利中拥有更强的β属性。 图1:全球汽车市场格局演变(内外环分别为2011年、2021年占比) 图2:全球主要国家新能源汽车销量及渗透率对比 中国“智“造走向世界,比亚迪和特斯拉在中国市场迅速放量。在行业电动化转型的过程中,中国和美国电动化龙头企业转型意愿最强,特斯拉与比亚迪汽车新能源渗透率较高,领先行业完成电动化转型。2021年比亚迪新能源占比近80%,同比增加38pct,到2022年比亚迪宣布停售传统燃油车,开始全面进入新能源车时代;而欧洲龙头企业大众转型较为缓慢,其新能源销量占比不足10%。中国和美国企业在电动化红利中拥有更强的α属性。 图3:Tesla、比亚迪、大众新能源汽车销量及渗透率对比 强α与强β共振,自主产业链潜力无限,产业集群化值得关注。电动化的前半场,智能化的后半场,自主品牌在中国市场电动化转型α和β双强共振过程中占尽先手,并有望于智能化的后半场通过产业链的升级重构,持续保持领先。 中国汽车产业集群式发展趋势明显,电动化转型带来新机遇。目前我国已逐步形成了六大产业集群,包括:以上海、江苏省和浙江省为核心的长三角产业集群,以重庆、四川省为核心的西南产业集群,以广东为核心的珠三角产业集群,以吉林省、辽宁省和黑龙江省为核心的东北产业集群,以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为核心的的中部产业集群,以北京、天津和河北省为核心的环渤海产业集群。新的产业趋势变革过程中,会释放出新的区域红利,中国有望出诞生出全球智能电车时代的“新硅谷“。 2基于广深、长三角区域观察:产业链集群加速新龙头快速崛起 2.1珠三角:广深汽车产业集群乘势而为 GDP快速增长,汽车产能排名前列,产业链集群乘势而起。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广东省GDP总量为12.44万亿元,领跑全国,同比增长8%。尽管受到全球范围内的芯片短缺和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但2021年广东省汽车产量不减反增,达到338.50万辆,同比增长8%。从交强险上险量数据来看,近几年广东省汽车销量保持高位,占全国的汽车销量比重维持在11%左右。GDP与行业产能快速扩张背景下,广深产业链集群乘势而起。 图4:广东省GDP 图5:广东省汽车产量及同比增速 图6:广东省汽车销量及同比增速 图7:广东省汽车销量占全国比重 2.1.1比亚迪:车型矩阵重塑,全产业链布局开花结果 五年王朝产品部署,纯电混动双轮驱动。比亚迪已推出了王朝系列(包括秦、汉、唐、宋、元)、海洋系列和E2系列(营运型)新能源乘用车。新能源汽车覆盖轿车、SUV和MPV三种车型,最初主要覆盖中低档车型,近年比亚迪积极开拓中高端市场。E2系列走中低端路线,海洋系列主打年轻与性价比,王朝系列面向中高端群体,唐、汉系列冲击高端市场。新车型推出周期与公司发展周期相匹配,新能源乘用车业务扩张推动销量腾飞。从发布王朝系列车型开始,比亚迪进入新能源汽车时代,其中以第五轮和第六轮的车型数量最为密集。第七轮产品周期主要以汉EV、唐、秦、宋DM-i为主导车型,带动品牌实现量和价共振上行。比亚迪的总乘用车单车销售均价从2008年的5.71万元增长到2021年的16.3万元。 图8:比亚迪销量 图9:比亚迪主要车型 向下丰富产品,向上延伸产业链,全产业链布局网络形成,降本增效与抗行业波动风险效果显著。比亚迪继承创立之初的自研基因,瞄准新能源汽车板块,20年长线布局全力打造一条内生外延的全产业链。电池板块深耕磷酸铁锂电池多年,刀片电池核心技术突破让磷酸铁锂电池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实现了能量密度的新突破,牢牢占据磷酸铁锂电池的行业绝对优势地位;电机电控板块,大力投入研发,主攻电动汽车“控制大脑”IGBT,如今IGBT已实现技术突破,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产品量产。 图10:比亚迪布局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 2.1.2广汽埃安:国企混改先锋,销量强势崛起 埃安销量强势增长,2021年销量达12万辆。埃安基于GEP2.0纯电平台,目前已推出AION S&PLUS一款轿车、AION LX&PLUS/AION Y/AION V&PLUS三款SUV。随着车型的不断丰富,埃安销量呈快速式增长,2021年7月至今连续多月销量过万,2021全年实现销量12.4万台,同比+119%。2022H1埃安销量10.03万辆,同比+133.9%。分车型来看,AION Y 6月销量达11801辆,环比+42.4%,上市至今首次月度销量破万。复工复产+政策刺激加持下,新能源市场迎来新一轮复苏上升周期,埃安同环比呈现高增态势,领跑“新势力”,今年有望冲刺25-30万辆销量目标。 工厂升级+在建,提供充足产能保障。广汽埃安智能生态工厂“全自动、一体化”智造能力全球领先,目前产能20万辆,第二工厂计划产能20万辆/年,预计在今年底建成投产,预计2023年埃安年产能将达40万辆,扩产保障订单接收,支撑销量上行。 表1:埃安工厂分布及产能 图11:埃安销量 埃安持续攻破纯电痛点,逐步实现核心部件自主可控。目前埃安在纯电领域已储备雄厚的技术基础,纯电平台、三电技术处于行业领先。在电动化领域,广汽埃安在安全性、续航能力、快充方面持续发力,弹匣电池技术、海绵硅负极片电池技术、石墨烯超级快充技术、A480超充桩均已实现搭载。此外,在今年的广汽科技日,广汽埃安发布了基于微晶技术的新一代超能铁锂电池技术。广汽埃安计划电池NCM和LEP并轨发展,2022年底建成中试线,2023-2024年间形成自主产能;电驱往集成化、高效率发展,2021年第一代自主电驱已量产,2023年将量产第二代电驱,实现前驱、后驱、四驱车型全覆盖。 图12:核心部件将逐步实现自主可控的产业链 图13:广汽埃安发展历程及技术储备 国企改革领头羊,混改注入发展新动能。重组拉开混改序幕,混改有利于埃安打造更强大的研发能力。2021年8月30日,广汽集团发布公告,拟通过对新能源汽车研发能力及业务、资产的重组整合,推进广汽埃安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其增资扩股并引入战略投资者,以备独立上市。2022年3月17日,埃安采取非公开协议增资的方式,实施员工股权激励、广汽研究院科技人员“上持下”持有埃安股权及同步引入部分战略投资者。广汽集团开创性地采用“上持下”持股方式,使部分研发人才能够同时享受到广汽集团、广汽埃安的双重激励政策,最大程度激发创新活力。 2.1.3小鹏:新势力领头羊,产品矩阵向上 销量快速增长,生产由代工转向高标准自建基地。公司与海马汽车的合作代工厂合约已于2021年底到期,自建的肇庆工厂于2020年投产,年产能为10万台,设冲压、焊装、涂装、总装、Pack五大车间,4条面向不同车型的总装柔性生产线以及1条柔性电池合装线,包揽了Tier1除芯片外的所有工作,已实现柔性化生产P7、P5、G3i三款车型。此外,年产能10万台的广州工厂预计2022年投产,年产能10万台的武汉工厂完成签约,计划于2023年投产。同时,肇庆工厂二期已经启动,年产能10万台,有望于2023年投产。 表2:小鹏工厂分布及产能 图14:小鹏销量 主攻15-30万元中高端细分市场,多产品矩阵战略稳居造车新势力头把交椅。 小鹏汽车目前在售的三款主要车型G3、P7和P5,G3的售价在15.46-19.32万元之间,P7的售价在22.42-40.99万元之间,P5的售价在16.97-22.93之间。 小鹏汽车凭借多元化的产品矩阵——小鹏G3i主打智潮都市SUV,小鹏P5主打百变舒适智能家轿,小鹏P7主打超长续航智能轿跑的战略在整体厂商销量上领先。 三款在售车型凭借差异化+强产品力领先细分市,各个主打产品都在推出的相应时间段销量表现优异,助力小鹏站稳新势力第一梯队。未来随着产品矩阵进一步完善,公司销量有望持续提升。 图15:小鹏汽车产品矩阵 图16:小鹏汽车David以及Edward两大平台 双平台战略加速推车周期,有效降低制造段成本。公司贯彻落实平台化战略,推出了David和Edward两大平台,其中David平台为一代平台,主要覆盖轴距在2600-2800mm的车型设计,G3、G3i、P5即基于该平台打造。Edward为二代平台,主要覆盖轴距在2800-3100mm的车型设计,P7、G9即基于该平台打造。平台化的应用可以帮助公司在研发方面实现高成本效益,并加快推出可靠的新产品,提高制造效率、实现规模经济。 率先全栈自研模式布局智能驾驶。巨大的研发投入使得小鹏汽车在自动驾驶自研领域具有先发优势。小鹏汽车成为了中国最早全栈自研自动驾驶软件商业化的智能汽车制造商。自2018年率先开始自主研发自适应巡航系统,2020小鹏P7已经实现全自主研发XPILOT3.0L2级自动驾驶功能的量产。同年,蔚来汽车和理想汽车才开始自主研发自动驾驶系统,蔚来汽车在2022年Q1交付的ET7上实现量产,而理想汽车要在2022年Q3交付的L9上实现量产。 表3:小鹏汽车自动驾驶自研具有先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