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主营电子电器与汽车研发非强制检测(DV/PV),或将受益于汽车电动化与智能化浪潮。 公司聚焦汽车DV/PV认证,进入国内多家车企供应链 据我们测算,汽车研发非强检(DV/PV)市场规模已达百亿级。公司不断投入研发,已获专利223项并具备电工与汽车检测认证双项优势,在国内汽车供应链产品研发非强制性检测中拥有多年技术积累,进入了国内上汽、北汽、比亚迪、华为等多家知名车企供应链。 汽车电动化与智能化驱动汽车研发非强检需求提升 汽车“四化”趋势不断发展,迭代升级推动非强检需求快速提升,2021年新能源车公告3213个型号,同比增长17%。据罗兰贝格研究,单车汽车电子电器相关BOM价值(不含电池与电机),从2019年的3145美元增至2025年的7030美元,驱动汽车研发非强检(DV/PV)市场需求增长。 公司通过扩产与并购切入其他检测领域 第三方检测行业市场集中度低,包括食品、环境、汽车、电子、军工等多个细分领域。2021年公司IPO募资5.4亿元,投资于实验室建设项目,目前已并购包括武汉信测、三思纵横、广东诺尔在内的3家子公司,公司逐步从汽车、电子等检测认证领域拓展到食品、环境、军工等其他领域。 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公司在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5.37/7.51/9.97亿元,对应增速分别为36.13%/39.83%/32.76%,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2/1.61/2.21亿元,对应增速分别为40.01%/43.69%/37.44%,EPS分别为0.99/1.42/1.95元,3年CAGR增速为40.36%。DCF绝对估值法测得公司每股价值44.83元,可比公司平均估值40倍,综合DCF和PE估值法,鉴于公司具备电子电器和汽车研发非强制检测市场优势,我们给予公司22年46倍PE,目标价44.50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公信力和品牌受不利事件影响的风险、政策变化风险、外延并购不达预期、募投项目业绩不达预期 投资聚焦 核心逻辑 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与新车型迭代频率增加,下游车企对供应链产品研发检测需求不断增长,公司主营电子电器与汽车研发非强制检测(DV/PV),下游客户包括华为、比亚迪、上汽以及造车新势力等国内知名汽车厂商,公司或将受益于汽车电动化与智能化浪潮。 与市场不同观点 市场认为公司2021年营业收入仅3.9亿元,在第三方检测行业规模较小并且市占率较低,相比其他龙头优势不明显。我们认为,公司是研发驱动并且具备国际认证的第三方检测认证公司,具备电子电器全球认证且在汽车研发非强制检测(DV/PV),细分领域拥有多年的技术积累,并进入了国内知名车企供应商。随着汽车电动化与智能化不断推进,公司或将受益于新能源汽车不断发展,驱动公司营收与净利率双升。 核心假设 1)公司21年下游汽车行业相关业务占比近50%,汽车“四化”带来下游市场规模提升;2)公司子公司深圳信测标准技术公司21年收入较少且亏损约2000万元,目前处于产能爬坡期,假设公司环境检测板块2022年收入增长,并且未来两年实现扭亏;3)暂时不考虑公司外延并购。 盈利预测与估值 预计公司在2022-2024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5.37/7.51/9.97亿元,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分别为1.12/1.61/2.21亿元,对应EPS分别为0.99/1.42/1.95元。综合相对估值和绝对估值法(DCF测得每股合理价格44.83元),考虑到公司下游景气度高、新业务增长迅速,目前行业PE均值水平(39.91倍),给予公司对应2022年46倍PE,目标价44.50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投资看点 第一,汽车电动化与智能化浪潮,驱动汽车供应链研发检测需求提升,公司具备电子电器全球认证并且在国内汽车供应链研发非强制性检测(DV/PV)中拥有多年技术积累,或将受益于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 第二,公司聚焦于汽车研发非强制性检测(DV/PV),相比其他第三方检测公司有自己独特优势。首先,汽车供应链检测门槛较高,公司相比其他检测上市公司毛利高。其次,公司是研发驱动型,近几年研发人员不断增长,检测认证能力不断提升。 最后,随着营收规模不断增长,规模效应明显,公司净利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第三,第三方检测扩产与并购双轮驱动,公司不断切入其他检测领域。第三方检测包括食品、环境、汽车、电子、军工等多个细分领域,公司目前逐步从汽车、电子等检测领域拓展到环境检测等领域。 1.公司简介:聚焦于汽车DV/PV检测认证 1.1公司从电子电器检测逐步拓展到汽车研发检测 公司成立于2000年,是国内最早从事检测服务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之一,2021年在创业板上市。公司前身为信测电磁,专门从事产品电磁兼容和安全的检测及认证服务。公司成立后陆续设立了8个CNAS认可的实验室关键场所,获得了32项认可和授权资质。目前公司拥有284项专利技术和软件著作权,业务范围覆盖可靠性检测、理化检测、电磁兼容检测和产品安全检测等检测服务,是第三方检测行业中的高新技术企业。 2015年以前,公司聚焦于电磁兼容检测和产品安全检测业务,15年后收购武汉信测逐步切入到汽车领域。2015年以前,公司重点发展电磁兼容检测和产品安全检测业务,陆续获得了德国(TUV)莱茵认可、美国UL认可、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认可、美国消费品委员会(CPSC)和美国TSCP认可等权威认可,并建成了理化、电池、环境可靠性、光生物安全、太阳能光伏等实验室,形成了较强的核心技术优势。 2015年以后,公司进一步拓宽检测业务领域,通过收购的方式开拓了汽车可靠性检测市场。同时,公司还拓宽了工业品领域客户中的光伏电站、光伏逆变器等新能源类检测业务,并布局了食品、农产品检测和环境检测业务,成功扩展了业务边界。 图1:公司成立于2000年,2021年登陆创业板 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是公司的创始人吕杰中、吕保忠和高磊。截至2022年3月31日,吕杰中、吕保忠和高磊分别持有公司股份1180.69万股、941.04万股和828.29万股,占股本总额的44.20%。吕杰中、吕保忠和高磊通过签署《共同控制暨一致行动协议》,成为了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吕杰中和吕保忠系兄弟关系,分别担任公司董事长、副董事长职位,高磊系吕杰中和吕保忠长兄之妻。 图2:公司实际控制人吕杰中、吕保忠和高磊,实际控制人为亲属关系 公司高管由核心技术人员担任。2021年公司创始人吕杰中先生卸任总经理的职务,专任公司董事长,更聚焦于公司战略规划、组织建设、人才发展及核心业务变革等领域。核心技术人员王建军先生担任公司总经理,李生平任公司副总经理。这两位高管从事第三方检测行业十余年,具备丰富的检测技术研发、经营管理经验,有利于规范公司治理结构。 1.2从下游行业视角:公司聚焦于电子电器与汽车DV/PV认证业务 按照下游行业划分视角,公司是以电子电器和汽车DV/PV认证为主的专业检测服务企业,2019年汽车营收占比48.43%,考虑到下游景气程度,预计汽车领域检测收入占比有望持续上升。公司主要客户来自汽车、电子电器、日用消费品三大领域。 2019年公司汽车领域检测收入1.46亿元,占公司营业收入的比例为48.43%。2020年到2021年公司未披露相关数据,考虑到近期下游需求的景气程度,预计汽车领域检测收入占比有望持续上升。 表1:公司主要客户细分行业覆盖汽车、电子电器、日用消费三大领域 公司在电子电器产品和汽车DV/PV认证业务领域积累了一批有代表性的客户群体,客户包括华为、比亚迪、李尔、东风、广汽、上汽、佛吉亚、延锋和彼欧等。 电子电器产品领域中,公司检测业务主要涵盖产品的电磁兼容、产品安全、理化检测,客户包括联想、华为、飞利浦、同方、创维、立讯精密和小米等;汽车DV/PV认证业务主要覆盖可靠性检测、理化检测和电磁兼容检测,客户包括李尔、东风、广汽、上汽、佛吉亚、延锋和彼欧等。 汽车零部件检测分为DV试验和PV试验。DV(Design Verification)是指设计验证,在TG1数据冻结后对前期手工件或者模具件设计的材料、功能、结构、性能等进行综合评估并暴露问题,再整改以支持TG2数据的制作及后期模具件的开发。 PV(Process Verification)是指过程验证,在TG2数据冻结后对正式的模具件的振动、“三高”的耐久、可靠性及稳定性等进行验证。零件的量产供货资格需要在PV试验后再通过PPAP审核才能获得。 图3:DV试验和PV试验是整车开发过程中的重要流程 1.3从技术服务视角:以可靠性、理化和电磁兼容为主 从技术服务角度,公司业务覆盖了可靠性检测、理化检测、电磁兼容检测、产品安全检测和健康与环保检测5大领域。2021年以前,公司业务从技术角度划分,可分为可靠性检测、理化检测以及电磁兼容性检测和产品安全检测。2021年后,公司在传统的优势项目检测认证外,新增了健康与环保检测项目。2017-2021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从2.15亿元增长至3.95亿元,2021年同比增长37.56%。 图4:2017-2021年公司营收不断上升(亿元) 图5:21年可靠性检测是公司营收占比最大的业务 公司可靠性检测业务表现突出,2021年占公司营业收入比重为36.98%。公司在全国建有多个可靠性试验实验室,聚焦于汽车零部件功能可靠性试验等专业领域。 2021年公司可靠性检测营业收入为1.46亿元,占公司营业收入比重为36.98%,同比增长45.59%,主要是因为苏州信测、广州信测投资项目新增产能产生收益,新老客户的业务拓展以及“新冠”疫情影响下客户检测需求延后。公司理化检测业务、电磁兼容检测业务和产品安全检测业务的营业收入分别为0.92亿元、0.63亿元和0.55亿元,占公司营业收入比重为23.27%、15.89%和13.96%。 2.汽车“四化”驱动DV/PV检测市场规模提升 2.1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驱动汽车电子市场规模增长 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量持续提升,2021年销售352.1万辆。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14-2021年我国新能源车销量由7.5万辆增长至352.1万辆,且总体保持了增长的趋势。其中2016、2017年受补贴倒退的影响,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有所下降。 为缓解疫情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影响,我国推迟补贴政策至2021年,2021年较去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57.57%。 随着汽车“四化”趋势不断发展,汽车电子市场规模已逐年扩大至千亿级。近年来,汽车电子广泛应用于汽车各个领域,涵盖了发动机燃油电子控制、电子点火技术以及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等不同层次的技术。据中商产业研究院,2017-2021年中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由795亿美元增长至1104亿美元,2021年较去年同比增长7.29%。 图6: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逐年增加 图7:汽车电子市场规模保持增长 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将推动单车价值提升。据罗兰贝格研究,汽车行业的技术创新的作用下,汽车电子电器相关的BOM价值(不含电池与电机),预计将从2019年的3145美元提升至2025年的7030美元,实现了智能驾驶等级从L1到L3的突破。相关的软硬件价值也随之上升,预计将从2019年的1830美元上升至2025年的2555美元。 图8:汽车电子电器价值随智能化大幅提升 图9:2025年汽车软硬件价值预计上升至2555美元 2.2新车型迭代加速驱动DV/PV市场不断增长 汽车检测分为强检和非强检。按阶段又分为在用车检测与新车下线检测。强制性检测是指在车型导入大批量生产线前,需要经由国家授权的检测机构对新上市车型执行的强制性定型试验,检验合格后才可批量生产及上市销售。非强制性检测多为汽车生产及服务企业因业务活动而开展的主动检测,包括二手车检测、维修检测等。 新能源车迭代升级和电动化、智能化趋势推动非强检需求提升。当前汽车研发新车型推出周期较以往大大缩短 , 新车型进入市场需要在工信部公告披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