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逻辑:本文着眼于目前家电第二主业的EPS系统及电机。我们认为,EPS电机整体渗透率已较高,当前投资机会来自国产化率提升下,国内供应商开拓第二增长曲线,释放规模及业绩弹性。 行业商业模式如何?1)EPS系统由电控+电机+管柱组成,用于控制汽车的行驶方向,目前位于行业升级顶端,电动化和智能化拓宽其应用场景。2)EPS电机是EPS系统的核心动力源,单车价值量在200元左右,其定子、转子组件等核心零部件成本占比达80%以上,未来降价可能性不大。3)从产业链角度来看,EPS行业位于行业中游,具备技术+资金+客户壁垒,进入门槛较高;4)从利润空间来看,电机纯硬件属性,利润空间一般,参考电机龙头日本电产及内资企业管理成本情况,预计国产EPS电机厂商的毛利率有望超过25%,净利润率超过10%;电控具备软件+硬件属性,技术壁垒较高带来较高附加值,预计电控厂商毛利率可达30%左右,净利率在15%以上。 国产替代可能性如何?1)发展现状:当前外资主导,2021年我国EPS系统的CR5达75.58%,均为外资或合资企业,先发优势显著,并积极渗入国内供应体系。日本电产为电机市场绝对龙头(全球份额49%),德国博世为电控市场绝对龙头(全球份额40%)。2)国产化难点:性能稳定性是系统总成商的核心难点;量产过程的一致性及材料技术是电机厂商的核心难点。3)格局推演:随着国内技术的提升以及在性价比、供应链等方面的优势,国产化进程进入加速期,未来有望在EPS领域实现国产替代。 行业空间多大?1)行业空间:新能源车需求旺盛支撑行业走强,若考虑国产替代,国产企业挤出日本电产50%的份额,则国内企业有超1700万台的拓展空间,至2025年CAGR为33%,国内整体销额达50亿元;若考虑全球市场,全球乘用车出货量约1亿台/年,对应空间为200亿元。2)盈利探讨:EPS单车价值量偏利基市场,行业不会出现产能快速过剩,进入价格恶性竞争。作为纯制造业逻辑的行业,整车厂和Tie 1供应商并没有诉求通过自建产能的形式自配套。从汽车零部件的盈利模型来看,格局是真正决定盈利能力的关键。 产业链受益标的梳理:德昌股份&美的集团。1)德昌股份:作为吸尘器代工龙头,依托小家电电机研发经验等协同优势,有望顺利开拓EPS电机为战略性业务,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EPS电机业务的收入分别为0.3/2/3.4亿元。2)美的集团:作为传统家电巨头,公司通过美的威灵跨界新能源车零部件B端业务,技术、资金、研发能力叠加供应链优势下,其推出的EPS电机解决了顿挫感、噪音振动以及中高速欠压转矩输出等难题。 风险提示:产品生命周期持续时间不及预期、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涨、国产替代进程不及预期、假设和测算偏误、新能源车销售不及预期 重点标的 股票代码 中国的家电产能辐射全球的本质是家电产业链优质的制造力。以优质的制造力为茅,我们看到了家电企业积极拓展第二主业,美的集团正加快存量升级与增量创造,积极布局机器人与自动化、楼宇科技、能源管理、智能出行这四大2B业务;格力电器积极探索新能源业务的增长点;又如三花智控、盾安环境和德业股份,都从家电零部件供应商转型为新能源产业重要的参与者。 本文,我们着眼于目前家电第二主业的EPS系统及电机,探索1)行业商业模式如何? 进入壁垒如何?2)国产替代的可能性如何?行业竞争格局如何?3)行业空间多大?存在哪些产业链机会? 1.商业模式:进入门槛较高,利润空间一般 1.1什么是EPS系统? EPS系统(Electric Power Steering,即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传感器、ECU(电控单元)、电机、管柱等。通俗来讲,EPS的主要功能是控制汽车的行驶方向,工作原理是当方向盘转动时,转矩传感器将信号发送至ECU,ECU计算得出电机应当提供多大电动辅助量后,驾驶员提供的转向力和电机提供的转向力一同传送到齿条,并最终实现转向。 图表1:EPS系统帮助汽车实现转向,EPS电机是动力源 EPS系统主要分为C-EPS、P-EPS、R-EPS系统三大类,三类系统的主要区别在于电机位臵及提供的扭矩大小。C-EPS系统的电机位于方向盘下方,且不防水,提供的助力较小;P-EPS系统和R-EPS系统的电机均防水,P系统提供的助力中等,电机位于管柱下方;R系统提供的助力更大,电机更接近底盘。整机厂商对这三类系统主要根据车型及所需的助力大小进行选择。 图表2:C-EPS、P-EPS、R-EPS系统的区别在于电机位臵及提供的扭矩大小 从汽车转向系统来看,EPS系统位于行业升级顶端。汽车机械转向系统(MS)由于采用纯人力驱动,驾驶员负担较重,适用范围较小,因此目前仅在一些农用车、微型轿车部分使用。我们主要从油耗、环保、效率、售后、操作稳定性和辅助动力六个方面对HPS、EHPS和EPS系统进行比较。可以看到,EPS系统整体性能更加优秀,适用于乘用车。 另外,EPS体积小、耗电少、轻便灵活等特点,使得其成为新能源汽车的首选。 油耗:EPS系统以蓄电池为能源,可独立于发动机工作,能耗和运行噪音都较低,而HPS系统比EPS油耗高3%-5%; 环保:EPS对环境几乎无污染,不存在HPS的燃油泄露问题; 效率:EPS效率在85%-90%,HPS系统在60%-70%; 售后:EPS系统免维护,但HPS和EHPS系统都需要经常保养,维修成本较高; 操作稳定性:EPS的操作稳定性和路感反馈不及HPS,但是手力轻便可回调,回正性能更优秀; 辅助动力:EPS结构精简、重量少、占用空间小,但也因此辅助力度有限,难以在大型商用车上使用。 图表3:EPS系统性能表现更优,适用于乘用车 当前,虽然也出现了线控转向系统(SBW)等新技术,但是由于价格较高以及技术不够成熟等原因,并未实现广泛应用。2017年EPS系统在整车市场的渗透率为60%,在各类转向系统中应用最为广泛。 图表4:目前EPS系统位于汽车转向系统升级的顶端 图表5:2017年EPS系统的渗透率达60% 电动化和智能化拓宽EPS系统应用场景。由于储能和动力装臵加大汽车自重,新能源车的转向系统需要比传统燃油车提供更大的助力,因此EPS系统基本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标配。作为智能汽车产业链最前端的ADAS(先进驾驶辅助系统)是目前实现无人驾驶相对成熟的发展方向,EPS是其底层控制模块的一大组成部分。EPS可以支持车道保持辅助、交通拥堵辅助、自动泊车等功能的实现,相对而言,底层控制系统在执行层面更容易实现,因此我国零部件企业大多选择从这个环节切入无人驾驶产业链,从而实现传统零部件的电子化升级。 图表6:新能源汽车和自动驾驶带动EPS应用更广泛 1.2什么是EPS电机? EPS电机作为EPS系统的动力源,根据ECU的指令输出合适的助力转矩,相当于在人手转向力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更大的力,电机性能很大程度上影响汽车转向时的路感。 从产业链的角度看,EPS行业位于行业中游,存在一定的资金、客户和技术进入壁垒。 EPS作为汽车零部件,成本受上游大宗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下游为一级供应商和整机厂商,拥有较强议价权。当前,EPS系统仍由外资企业主导,2018年外资占比达80%,但以湘油泵、易力达等为代表的国产企业正在加速国产替代进程。 图表7:EPS电机处于行业中游,下游为一级供应商和整车厂商 EPS电机作为转向系统的核心零部件,单车价值量不高。EPS电机的单车价值量在200元左右,在整车中的占比较低,约占汽车转向系统成本的20%。从其技术演进来看,无刷电机本身不具备整流作用,通过内臵转角传感器较好解决灵敏度问题,目前已经实现大规模量产;从成本拆分来看,其定子、转子组件等核心零部件成本占比达80%以上,本质上和大宗原材料价格挂钩,我们认为未来进一步降价可能性不大。 图表8:在汽车转向系统中,EPS电机成本占比为20% 图表9:EPS电机均价持续下降,目前基本稳定在200-300元 图表10:EPS电机BOM成本拆分 1.3进入门槛较高,利润空间一般 EPS电机行业的进入壁垒:技术+资金+客户壁垒 技术壁垒:产品自身及外延属性决定人才和技术储备需求 1)电机的性能属性:EPS电机设计需要综合考虑扭矩的发挥和稳定性、电机噪音、电机转速等参数,较为复杂的设计过程决定需要大规模的仿真及实物测试实验;2)电机的适配性:电机作为EPS系统的一部分,需要与传感器、ECU以及其他零部件等在集成程度方面有良好配合。因此,产品本身及其外延属性都决定EPS电机生产企业需要一定的人才和技术储备。 资金壁垒:固定资产和营运资金方面高投入 1)固定资产投入:前期需要购臵大批高精度自动化生产设备;2)研发投入:在研发、并购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投入;3)数字化管理等后端投入:大型龙头公司在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良率方面处于高精尖水平。可以看到,EPS电机是一个高投资行业,在固定资产和营运资金方面都需要大量、持续的投入,能够通过规模效应摊薄成本的企业才能更好生存。 客户壁垒:客户关系稳定,中小供应商切入较难。 认证壁垒:一般而言,零部件厂商最终销售产品需要经历第三方管理体系认证、候选供应商、合格供应商认证等一系列过程,其中从候选供应商到成为合格供应商就需要1-3年的时间;2)客户关系壁垒:日系和德系车企大多数供应商为车企分部转化而来,天然与整车厂商保持紧密联系;大型零部件供应商业务多元化程度高,不同业务间协同引流性较好。综合上述两大壁垒,知名车企与其零部件供应商一般保持长期合作的关系,不会轻易更换供应商,这就给中小企业切入这一市场带来了挑战。 图表11:EPS电机在资金、技术和客户方面的重要竞争壁垒 制造业属性:利润空间一般 EPS系统由电控+电机+管柱组成,电机纯硬件属性,利润空间一般。以电机龙头日本电产来看,2021年其销售毛利率达22.65%,EBIT/总收入达9.56%。但考虑到内资企业,管理成本更低,我们预计国产EPS电机厂商的毛利率有望超过25%,净利润率超过10%。电控具备软件+硬件属性,技术壁垒较高带来较高附加值,预计毛利率可达30%左右,净利率在15%以上。 图表12:2021年日本电产销售毛利率为22.65%,EBIT/收入达10%左右 2.格局推演:当前外资主导,国产替代可能性高 当前行业外资主导,内资厂商实力相对较弱。EPS行业资源高度集中于以日本电产、博世、日本精工等为代表的德系和日系企业。国内厂商目前集中度较低,竞争激烈,中小企业大多实力较弱、规模较小、研发能力不足。但随着研发实力提升、性价比优势凸显及新能源车带来供应链重塑机会,国产替代开始提上日程。 图表13:EPS行业主要由外资主导,占据80%左右份额 EPS系统和电机国产化难点是什么? 2015年开始,EPS系统总成、电机及电控等部件开启同步国产化进程,但目前国内厂商份额仍较低。对于系统总成商而言,性能稳定性的一大核心难点。系统总成商经历整车厂商两轮样机测试、上路测试、量产测试等环节,国产化切入至少需要一年半到两年时间。对于电机厂商而言,量产过程的一致性及材料技术是核心难点。首先,国内的材料技术在电流损耗等方面可能高于国外,整体性能较差;其次,量产化过程需要控制不良率,外资不良率基本在百万分之五左右,但国内厂商仍受制于相关技术。 但我们认为,随着国内技术的提升以及在性价比、供应链等方面的优势,国产化进程进入加速期,未来有望在EPS领域实现国产替代。 2.1现状:外资主导,日本电产和博世为绝对龙头 外资主导,日本电产、德国博世为EPS行业绝对龙头。1)从电机来看,日本电产在全球EPS电机的份额达49%,占据EPS电机市场的半壁江山,下游客户囊括大部分一级供应商;2)从电控来看,德国博世在全球EPS电控市场占据40%左右的份额,为行业龙头;3)从EPS系统来看,跨国企业占据国内主要市场,2021年我国EPS系统的CR5高达75.58%,均为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 图表14:日本电产和德国博世为行业龙头 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