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Q1收入+44.30%,归母净利+92.51%,实现超预期增长 公司2022年Q1实现营业收入54.00亿元,同比+44.30%,实现高速增长,主要原因为客户需求增加,产品交付增加。实现归母净利润0.66亿元,同比+92.51%,实现超预期增长;实现扣非净利润0.35亿元,同比+18.54%。期内公司实现销售毛利率10.53%,同比-4.81pcts,我们认为,毛利率变化或因产品结构发生调整,新产品占比增加所致;销售净利率达到1.57%,同比+0.34pcts。期间费用方面,期内公司发生销售费用(1.03亿元,+128.23%),主要系售后保障任务增加,销售服务费增加;财务费用(0.02亿元,-88.62%),主要系公司利息收入增加,利息支出减少;管理费用(3.51亿元,-13.59%),研发费用(0.68亿元,+8.89%)。期内期间费用率9.71%,同比-4.57pcts,公司提质增效工作成果显著。 我们认为,目前为部分新型发动机放量交付的初期,新品产品成熟度与质量稳定性较成熟产品存在差距,是造成营业成本增加及销售维护费用增加的核心因素。随着新型号产品逐步进入成熟放量期,其良品率和可靠性将逐渐提升(如产品返修减少、外场保障需求降低等),公司营业成本和销售费用率有望得到改善,同时叠加新品爬坡后规模效应下边际成本下降(包含了固定成本的分摊减少及因制造升级带来的可变成本的下降),公司盈利能力在放量的基础上或将进入持续改善轨道。 合同负债同期+787.99%,预付款项同期+346.31%,产品交付或将迎来提速 2022Q1期末公司合同负债达212.82亿元,较上年同期+787.99%,我们认为,下游大额预付款将保证公司拓展规划与新品研制顺利进行,公司有望依托充裕的现金流进一步提质增效,增强盈利能力;同时,公司期末存货账面余额241.73亿元,在2021年期末高基数的基础上+17.83%,较上年同期+5.62%;预付款项达27.03亿元,较上年同期+346.31%;表明公司正处于积极备产备货阶段,产品交付速度或将持续提升,同时甲方大额预付款或已开始向下游传导,预计将逐步落地至各分系统单位,并逐渐向上游延伸,全行业现金流情况或将出现拐点,存货周转率等各项经营指标将出现全面提升。 跨越式武器装备需求紧迫,新型号Pipeline有望在中远期不断确认,驱动业绩释放我国四代歼击机所用发动机同美国相比存在代差,以AL-31和F110为代表的第三代发动机(推重比约为7~8)交付后15-20年内以AL-41和F119为代表的第四代发动机(推重比约为10)相继推出。我国第三代发动机“太行”于2005年推出,我们认为,受益于自主研发实验品台的成熟、制造工艺的积累,我国第四代涡扇发动机有望在2023-2025年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据公司公告披露,公司目前已具备四代机和大型运输机涡扇发动机的研制能力及五代机预研能力,具备航空发动机制造、总装、试车完整的科研生产能力。我们认为,“十四五”国防装备跨越式发展需求持续提升,第四、五代发动机符合我国武器装备发展需求,研制进度有望进一步加快,批产后预计公司业绩有望快速提升。 发动机存量持续提升打开维修市场空间,公司利润或将进一步增厚 我们认为,受益于两大因素,航空发动机后端维修市场容量将会逐渐提升:(1)跨越式武器装备需求上升带来的存量飞机总量提升,对应后端维修市场容量提升;(2)实战训练体系进一步深化,飞行强度和动作难度加大导致维修时间缩短。 据公司公告披露,公司于2018年1月调整扩大修理能力建设项目,通过整合航发动力现有航空发动机修理能力,调整现有生产布局,补充部分关键设备,新建总装修理厂房、试车厂房形成相对独立、完整的涡扇发动机大修分厂。我们认为,伴随后端发动机维修市场逐渐起量,公司对应维修业务、发动机零部件销售等高附加值业务有望实现进一步放量。 盈利预测与评级: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公司作为我国主战机型发动机龙头供应商,正处于产品交付提速、现有型号需求放量、未来型号pipeline、后端维修市场稳步增长的阶段,公司短中长期均具备良好发展趋势;当期收入端的高景气增长及新产品的落地更值得关注。公司在2022-2024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419.29/507.53/613.66亿元 , 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08/20.91/27.12亿元,对应PE为62.62/48.16/37.14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军品业务波动的风险,供应配套的风险,客户订单的风险,新型号推出不及预期的风险等。 财务数据和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