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要点 推荐逻辑:1)硅片切割环节大尺寸、薄片化、细线化将持续推进,切片难度提] 升:未来210渗透率有望提升;N型电池将持续推进硅片薄片化,由此亦推动金刚线细线化。薄片化与细线化后,切片过程中碎片、断线、线痕、TTV等风险增加,需要设备、金刚线与切割工艺共同调整优化。2)公司深耕硅片切割设备与金刚线领域,与隆基、晶科、晶澳等先进切片产能深度合作,掌握切片核心know-how,构建“设备+耗材+工艺”核心竞争力。3)切片业绩超额兑现,薄片化优势下切片业务盈利良好。一季度公司切片业务净利率17%;未来公司凭借薄片化和细线化优势,单位硅棒出片数更多,因此自留剩余片数量可观,在硅片价格下降后盈利仍然保持良好。 薄片化与细线化趋势持续,切片工艺壁垒提升。2021年以来硅料价格持续上涨,硅片薄片化与细线化加速,以降低硅成本。当前硅片主流厚度已降至160μm,部分切割线径已尝试36线。明年起N型渗透率逐步提高,150μm及以下厚度占比有望提升,长期来看HJT硅片厚度或降至120μm及以下,因此金刚线细线化也将持续推进。薄片化与细线化带来切片过程中裂纹、碎片、TTV、断线、翘曲等风险增加,影响切片良率与硅片A品率,因此要求切片机、金刚线以及切割工艺协同优化。 硅片切割设备与金刚线业务积累深厚,掌握切片核心know-how,综合优势显著。公司自2016年推出切割设备与金刚线以来,与隆基、晶科、晶澳等龙头共同推进大尺寸薄片与细线化切片技术,掌握切片核心know-how,拥有设备+金刚线+工艺三方面16项核心技术,行业内切片综合优势显著。 切片盈利兑现,薄片化领先助力中长期盈利保持良好。2021年公司布局切片业务后,盈利已超额兑现。中长期看,即使硅片价格随硅料产能投放而下降,公司在薄片化和细线化的优势加持下,剩余片数量有望相应增加,我们保守计算单GW切片利润或在1000万元以上,盈利能力依然良好。同时随着出货量提升,切片业务净利润整体稳步增长。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公司作为切割与耗材龙头,在硅片大尺寸薄片化趋势下优势凸显。22年起公司切片业绩逐步兑现,预计2022-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增速为218.8%/23.6%/25.0%,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全球光伏装机需求不及预期的风险;下游硅片扩产不及预期的风险;原材料成本上涨,公司盈利能力下降的风险;政策变化的风险。 指标/年度 1薄片化与细线化持续,切片工艺壁垒提升 我们在之前的报告中重点强调了公司切片代工新业务将带来的利润弹性。随着一季报的披露,切片代工业绩超预期兑现,印证我们此前对于切片代工模式盈利能力的判断。 随着下游硅片薄片化和金刚线线径的细线化加速推进,硅片切割工艺壁垒提升,我们认为行业内各企业切片能力或出现分化。本篇报告将从切片工艺壁垒提升的角度出发,阐述公司在切片领域的综合优势,以及后续在切片业务上的盈利潜力。 1.1大尺寸、薄片化与细线化持续推进 2021年以来硅料价格持续上涨,硅片大尺寸、薄片化进程加速。未来210尺寸、N型电池组件渗透率提高,整体趋势不变。 1.1.1大尺寸基本完成替代,未来210占比或逐步提升 大尺寸摊薄非硅与终端BOS成本,2021年以来渗透率快速提高。2021年以来受下游需求与产能快速释放,硅料产能有限供给趋紧,价格持续上涨,单晶致密料从21年初8万元/吨上涨至27万元/吨,推动产业链整体价格上涨,组件最高涨至2元/W以上。在成本压力下,大尺寸产品有效摊薄硅片、电池、组件环节生产的非硅成本,相比158/166小尺寸产品盈利能力更为显著;在电站终端也能带来BOS成本的下降:据隆基及天合的数据统计,大尺寸组件能够带来BOS成本下降约8分/W。因此,182及以上大尺寸组件在终端渗透率迅速提高,根据CPIA数据,2021年大尺寸占比提升至45%(2020年为4.5%)。2022年以来大尺寸渗透率继续提高,166需求快速萎缩,电池产线基本以大尺寸为主。 图1:2021年以来硅料价格持续上涨(万元/吨) 图2:2021年大尺寸占比迅速提高至45% 大尺寸已完成迭代,后续210渗透率将逐步提升。2022年大尺寸产品虽然基本全面替代小尺寸,但目前仍以182为主。随着部分技改产能的逐步淘汰与产业链大尺寸工艺的成熟,我们认为未来大尺寸内部边际变化为210占比逐步提高,182份额或逐步减少。此点从CPIA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中亦可窥见。因此大尺寸仍为未来主产业链变化趋势之一。 1.1.2短期硅料高价加速薄片化,长期N型电池持续推动薄片化进程 硅料成本压力下,硅片减薄直接降低单瓦硅耗,降低硅成本,加速薄片化进程。根据CPIA数据,2019-2020年行业平均硅片厚度近无变化,基本保持在175μm左右。然而2021年以来减薄趋势加速,硅片主流厚度从2021年初的175μm,下降至21年中的170μm,年末降至165μm,每半年约下降5μm。2022年一季度,主流厚度基本为160μm,部分厂家已产出155μm,下半年150μm市占率或快速提升。硅片厚度下降5μm,单片硅耗量可下降3%。当前硅耗量已降至2.7g/W(2021年初约2.9-3g/W),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成本压力,薄片化领先的企业从而获得相对竞争优势。 图3:2019-2020年硅片厚度近无变化,2021年以来快速减薄(μm) 长期来看,N型电池技术迭代将不断推进硅片薄片化。2022年为N型晶科率先实现16GW Topcon量产,隆基、爱旭等企业均有GW级N型电池量产规划。相较于P型,N型硅片少子寿命更长,减薄带来的效率影响较P型更小,更适合薄片化。当前量产的N型硅片/电池厚度基本从150μm起步,长期来看HJT的对称结构和低温工艺更适应薄片化,硅片厚度可做到120μm,并有望下降至90~100μm,薄片化潜力大。 图4:2022年晶科16GWTopcon已投产(GW) 图5:目前HJT实际量产规模小,远期规划宏大(GW) 图6:2023年起N型电池占比提高 图7:N型电池/硅片占比提高,带动薄片占比提高 1.1.3薄片化与降本需求,推进金刚线细线化迭代 硅片薄片化加速金刚线细线化,切割线耗大幅提升。硅片越薄,金刚线越细,切片的线缝磨损越少,单位硅棒出片数越多。因此2021H2以来金刚线主流线径约每季下降2μm,当前已以36/38线为主(2021年主要为45/42线),配合下游薄片化趋势。 中期来看,N型硅片相对P型硅片仍具有一定溢价,因此薄片化与细线化仍是降低成本的主要方向,未来切片工艺也将在细线化方面持续探索,包括钨丝替代高碳钢丝作为母线的可行性。 图8:N型硅片持续减薄,配合细线化以优化成本(μm) 1.2细线+大尺寸薄片,切片工艺壁垒提升 硅片大尺寸、薄片化,以及金刚线的细线化,高质量切片难度提升,增加了切片环节的工艺壁垒。 大尺寸与薄片化增加碎片风险,对良率带来挑战。硅片面积增加,厚度变薄,切割过程中更容易出现裂纹、碎片问题。同时,硅片减薄后,对于切割中线痕、划伤、断线的问题容忍度更低,因此保持A品率的挑战更大。 叠加细线化趋势,切片难度进一步提升。在切片过程中,金刚线需保持稳定张力,以保障切割力。金刚线线径下降后,首先破断张力下降,更容易断线,降低生产效率,增加耗材损耗。其次,破断力下降后更要求切片机对金刚线最优张力的计算与精准、稳定控制。如若对细线张力控制不稳定,则容易导致硅片出现TTV超标、线痕明显、翘曲等问题,同样影响切片良率。同时,切割设备也应适应细线化趋势,满足不同线径切割需求,相应提高切割线速、进给速度等参数;但线速度提高后,对金刚线张力的精准控制难度也增加,因此需要平衡各项切割要求与参数。因此,大尺寸薄片和细线化的切割难度提升,对于切割设备、金刚线的优化,尤其是设备与金刚线、切割工艺的协同要求也提高。 表1:金刚线线径越细,破断张力越低,38线到36线破断力降幅更大 不能忽视的是,细线径的金刚线生产难度本身也会提高。细线化影响母线成材率,亦影响金刚线生产中的良率,因此目前36线成本较38线更高。另一方面,细线切割力下降,如需改良切割力,则需调整金刚石微粉型号、上砂量,改进电镀液配方,优化上砂工艺等。 综上,如要实现大尺寸硅片的薄片化与金刚线细线化,需要切割设备、金刚线与切割工艺同时优化,并协调相互影响的参数。 2综合设备+耗材+工艺优势,切片盈利潜力待释放 2.1深耕光伏硅片切割,构建切片核心技术体系 公司光伏切割设备与金刚线业务积累深厚。在轮胎切割与检测设备的基础上,公司于2011年投入光伏切割设备与金刚线研发,2016年切片机与金刚线实现量产,为我国最早量产金刚线、推进金刚线国产化进程的企业之一。同业对比来看,公司是行业唯一同时自主研发切割设备与金刚线业务、且工艺积累多年的龙头企业,在光伏硅片切割领域的优势不言而喻。 与下游硅片头部企业深度合作,技术工艺与龙头共成长。基于切割设备与金刚线的综合优势,公司自进入设备与耗材领域以来即与隆基、晶科、晶澳、保利协鑫等切片先进产能深度合作,2022年一季度对晶澳和晶科销售收入占比近40%。随着下游头部产能对细线化、切片工艺的持续领先推进,公司近年来不断迭代、优化设备与耗材,迎合客户需求:切片机线速度从 1500m /min提高至当前 2400m /min,装载量从650mm提升至850mm,2020年推出适用于大尺寸薄片切割、可调轴距的平台化切片机700X,现已具备35线的切割能力; 金刚线持续推进细线化迭代,2021年以来成功推出36μm线径并上市,积极储备35μm及以下线径的研发测试。公司切割设备与金刚线业务相辅相成、共同协同,为客户提供全套切割解决方案,与下游龙头共同推动切片工艺进步,同时也积累、掌握了切片的核心技术。 表2:公司切割设备与金刚线业务与下游先进产能深度合作(万元) 表3:公司硅片切割设备、耗材和工艺拥有16项核心应用技术 2.2综合优势兑现切片盈利,业务协同形成技术闭环 基于在大尺寸薄片方面的优势,公司切片代工盈利已兑现。2021年公司将切割解决方案向下游延伸,布局切片代工业务,至目前已规划47GW切片产能。切片业务营收主要来自代工费、剩余片外售和废料收入三部分。2022年一季度,公司切片业务实现营收1.3亿元,毛利率达到34.5%,净利率约17%。我们计算公司剩余片外售量在总出货中占比约6%,每GW切片利润超过1800万元。考虑到京运通项目前期的部分费用投入,22Q1切片实际盈利水平或更优。 表4:2022年一季度公司切片代工业务营收1.3亿元,净利率约17% 我们认为公司切片业务盈利高的原因在于:1)切割设备与金刚线自供,折旧成本低。2)公司对自身金刚线与切割设备的调试与配合更好 , 掌握大尺寸薄片的核心参数与know-how,单位切片线耗等成本更低。3)先进技术率先应用,如公司自用36线切割,且薄片切割更稳定,故单位硅棒出片数更多,剩余片外售带来更多利润。4)硅料-硅片价格处于高位,剩余片外售价格随之较高,带来显著的利润弹性。 公司运用自身在切片领域的工艺优势,直接应用在切片中进行规模化的量产试验,将更快推动最新技术应用、优化;在此基础上,向切割设备与金刚线进行反馈,促进设备与耗材的技术迭代,最终形成设备-金刚线-切片三项业务的技术闭环体系。 2.3薄片化持续领先,剩余片盈利良好 短期来看,2022年内随着京运通6GW、建湖一期10GW项目投产,切片工艺优化,以及规模效应带来的费用摊薄,切片业务成本仍有下降空间。另一方面,硅料新产能投放不及预期,硅料价格维持高位时长或超预期,因此硅片价格相应维持较高水平,公司剩余片外售利润有望保持。综上,我们认为2022年公司切片业务利润有望逐季增长,后续每GW切片利润有望超过2000万元。 对于中长期专业切片代工的模式,我们认为公司如能保持薄片化持续领先,则盈利能力有望维持良好水平。硅片越薄,切割良率越稳定,单位出片数越多。因此虽然未来硅片价格将随硅料产能释放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