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国金证券]:房地产行业:五年期LPR下调15BP,稳楼市决心坚定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房地产行业:五年期LPR下调15BP,稳楼市决心坚定

房地产2022-05-20杜昊旻国金证券甜***
房地产行业:五年期LPR下调15BP,稳楼市决心坚定

事件 2022年5月20日,中国央行将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维持在3.70%不变;将五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从4.60%下调至4.45%。 评论 五年期LPR获最大降幅,稳房地产市场决心坚定。继5月15日央行和银保监会下调首套房贷款利率下限、5月18日李克强总理指出要“稳地价稳房价,支持居民合理住房需求,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后,央行将五年期LPR下调15BP至4.45%,创实施LPR机制以来的最大单次降幅,远超市场预期。与此前调整LPR不同的是,此次一年期LPR并未调整,大幅下调五年期LPR,可视为定向为房贷降息,一方面反映了当前房地产行业严峻的形势(我们在外发报告《政策放松全面加码,坚定信心加仓地产》中论述了预判房贷利率下下行的理由),另一方面体现了中央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稳定房地产市场的决心。 增量存量均受益,促进需求释放。自宣布下调首套房贷利率下限以来,各地银行积极推进,截至5月19日,据不完全统计,已有广州、深圳、重庆、郑州、宜宾等20个城市出现4.4%的房贷利率(涵盖一二三四线城市)。而此次下调LPR后,首套房贷款利率下限调整为4.25%(为历史较低水平),二套房贷款利率下限调整为5.05%,以首套房贷款100万(30年等额本息)为例,4.25%的利率较4月份全国主流房贷利率5.17%,月供降低550元,总还贷额降低20万。对于增量市场,无论购买首套还是二套住房,贷款利率均有下降,预计能有效促进购房需求的释放;同时对于存量市场,房贷利率也将随着LPR的变动下调,存量房还贷压力也将有所减小,能适度提升居民购买力。 短期房贷利率下限再下调难度较大,后续政策或更注重协同性。①调整首套房贷款利率下限以及LPR下调15BP已属于较为重大的利率调整,上一次调整利率下限是在2019年8月(推行房贷利率与LPR挂钩),我们认为短期全国层面再次对贷款利率进行调整的可能性较小。②若在一系列的宽松政策出台后,房地产市场仍持续处于低迷状态,后续的政策出台或更加注重协同性,目前虽然房贷利率有下调且多数城市放开限购要求,但仍有部分城市二套房首付比例较高,二套房认定标准也较为严格,购房门槛相对较高,预计后续首付比例将继续下调、限贷标准或扩大松绑范围,各类政策协同发力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 2021年下半年市场销售面积基数较小,预计2022年三季度出现同比回升。本轮调控宽松从2022年3月份开始,截至目前,信贷端多数城市房贷利率和首付比例都有下调;需求端除了一线城市外,大部分城市(包括杭州、成都等基本面好的新一线城市)都有放开限购限售要求;供给端对房企预售资金监管已经放松、对民企融资支持也在陆续加大等,对标2014-16年周期,政策宽松从2014年6月启动,8月起全国商品房销售同比降幅逐步减小,2015年初同比恢复增长,调整周期在半年以上。本轮调控周期中受到疫情扰动以及2021年上半年高基数的影响,预计2022年上半年市场销售同比仍然为负,假设2022年下半年市场销售回归前五年平均水平,在2021年下半年低基数背景下,预计三季度起(8月)月度销售面积同比回正,且基本面好的一二线、长三角城市将率先回暖。 投资建议 目前房地产调控宽松政策持续出台,坚定看好地产全年行情,预计基本面好的一二线、长三角城市将率先企稳回暖,且改善需求或是本轮市场回暖的牵引。首推重点布局优质城市、主打改善产品的房企,如绿城中国、建发国际、滨江集团。稳健选择推荐财务结构健康、现金流安全的头部国企央企,如保利发展、招商蛇口。 风险提示 宽松政策对市场提振不佳;疫情影响市场恢复;多家房企出现债务违约 图表附录 图表1:LPR品种历史走势图 图表2:2017-2022年全国商品房月度销售面积(万方) 图表3:30年100万元房贷月供和总还款测算(等额本息) 图表4:近期推出4.4%房贷利率城市统计 图表5:A股地产公司PE走势 图表6:港股地产公司PE走势 图表7:港股物业公司PE走势 图表8:覆盖公司估值情况 风险提示 宽松政策对市场提振不佳。目前房地产调控宽松基调已定,各地均陆续出台房地产利好政策,若政策利好对市场信心的提振不及预期,市场销售将较长一段时间处于低迷态势。 疫情影响市场恢复。若疫情持续发酵失控,将大幅延缓宽松政策落地时间,同时将持续抑制购房需求,影响市场销售恢复。 多家房企出现债务违约。若在宽松政策出台期间,多家房企出现债务违约,将对市场信心产生更大的冲击,房企自救意愿低落、消费者观望情绪加剧、金融机构挤兑债务等,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实现难度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