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表示“适时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按照历史规律,降准大概率在一周内落地。 降准的原因早已充分 3月以来,降准降息的预期一直存在,主要因为俄乌冲突、股市波动、地产疲软、多地疫情反复、金融委表态货币政策主动应对等。近期主要促进降准的原因是,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冲击较大,需要稳增长加码。 降准对流动性影响中性,降息与否是影响债市的关键 降准的主要作用是补充基础货币,但通常与基础货币的缺口相匹配,往往不会对流动性产生方向性影响。例如2021年7月降准之后,流动性反而收紧,资金利率中枢略高于政策利率,表明降准并不一定会导致流动性宽松。 降准对债市的影响也较为复杂,在货币宽松初期,降准往往影响较大,因为可以作为确认货币政策不会紧缩或者转向宽松的依据,例如2021年7月降准、2018年4月降准,都导致债券收益率大幅下行。但如果在货币宽松末期,降准对债市影响有限,或者利多出尽,例如2016年2月、2019年9月等。 降准与降息并无固定关系,既可以只有降准没有降息,也可以降准+降LPR,以及降准+降再贷款利率,也可以降准+降OMO、MLF利率,对债券市场影响差异很大。对于债券市场而言,OMO、MLF利率下调是重大利多,而降低LPR、降低再贷款利率则并无利多作用,反而可能出现降息预期落空的效果,例如2019年9月市场预期全面降息,但政策组合是“降准+降LPR”,成为债券收益率上行的起点。 降息与不降息的逻辑都很充分 降息的逻辑与降准的逻辑是一致的,即疫情冲击、股市下跌、地产疲软等均提供了降息的合理性;但降息的制约同样存在,在美联储大幅加息、中美利率全面倒挂的背景下,中国央行降息确实存在出现副作用的可能。从2015年8.11汇改的经验看,汇率对股市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如果出现“降息-汇率贬值-股市下跌”,则不利于稳定资本市场和市场预期。 降准降息的几种情景假设 假设一:降准+降低OMO、MLF利率,但幅度不大。我们认为上海疫情导致的降息很难连续,如果4月能够看到拐点,则该货币政策组合对债市可能是利多出尽。假设二:降准+降低OMO、MLF利率,且幅度很大。这种情况概率不大,但如果发生可能会导致债市重新定价,对债市短期构成重大利多,需要根据届时市场反应判断多空。假设三:降准+没有降息,或者只降低LPR、再贷款利率,如果这种情况出现,则表明外部条件对中国降息的约束非常之大,降息大概率再难出现,债市将面临较大的调整风险。 风险提示:政策变化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