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观点:北京将16项辅助生殖项目纳入甲类医保,助力提升IVF渗透率2月21日,北京医保局、卫健委、人社局发布《关于规范调整部分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通知》,对体外受精胚胎培养等53项辅助生殖技术项目进行了统一定价,并将其中16个项目纳入甲类医保(仅限门诊),自2022年3月26日起执行。我们认为首先是有利于IVF服务渗透率提升,且在国家鼓励三胎的政策环境下,生育政策将更积极,但考虑到一线外地患者比例较高且目前国内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还在试点推进当中,预计IVF服务渗透率并不会出现短时间内快速增长而是逐步上行;其次在供给方面,行业门槛仍然很高,优质IVF牌照稀缺,医保资质对IVF机构提出更高要求,龙头机构竞争优势将更加凸显;最后在盈利能力方面,此次定价和之前的价格整体相差不大,且对VIP等高端特需服务影响小,由此IVF机构盈利能力预计能够维持。 一周观点:中药配方颗粒:政策支持、量价齐升,行业有望迎来快速扩容 2021年11月1日中药配方颗粒试点结束,销售范围拓宽带来量的增长,当量成本提升、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价的增长,中药配方颗粒行业有望迎来量价齐升。 新国标实施为集采创造了基础条件,但由于目前品种覆盖率不高,预计短期内全国集采的可能性小,长期来看,我们认为中药配方颗粒进行全国集采为必然趋势,但预计价格下降幅度并不大。竞争格局方面,短期来看,龙头凭借产品先发优势发展潜力更大;长期看,拥有更先进生产技术、具备明显成本优势的企业发展潜力更大。 一周观点:医药上游产业链研发高投入+自主可控,行业景气度维持高位 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规划》明确提出“全行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25年,创新产品新增销售占全行业营业收入增量的比重进一步增加”以及“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可控。 医药制造规模化体系化优势进一步巩固,一批产业化关键共性技术取得突破,重点领域补短板取得积极成效,培育形成一批在细分领域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带动能力的重点企业”。生命科学试剂是生命科学研究和开发的基础材料,作为易耗性工具在生命科学科研活动中被广泛使用。我们看好在生物医药行业持续加大投入的大背景下,作为基础科研的“卖水人”的试剂行业有望保持快速增长。同时,对于上游的科学仪器、制药设备、分离纯化填料等均有望充分受益。 推荐及受益标的 推荐标的:锦欣生殖、羚锐制药、天士力、药石科技、皓元医药、普洛药业、义翘神州(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受益标的:贝康医疗、中国中药、红日药业、华润三九、神威药业、悦康药业、以岭药业、康缘药业、新天药业、固生堂、白云山、寿仙谷、云南白药、一心堂、大参林、健之佳、昌宏科技、东富龙、楚天科技、新华医疗、纳微科技。 风险提示:行业黑天鹅事件、疫情恶化影响生产运营。 1、一周观点:辅助生殖纳入医保,IVF渗透率有望提升 1.1、北京将16项辅助生殖项目纳入甲类医保,助力提升IVF渗透率,利好行业龙头 2月21日,北京医保局、卫健委、人社局发布《关于规范调整部分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通知》,对体外受精胚胎培养等53项辅助生殖技术项目进行了统一定价,并将其中16个项目纳入甲类医保(仅限门诊),自2022年3月26日起执行。 通过对比北京某公立三甲医院公开披露的相关医疗服务价格目录,两个目录共有25项相同的辅助生殖技术项目,其中21项价格可比,7项价格上升、14项价格下降,提价项目变动幅度为7%~80%,降价项目变动幅度为1%~49%,提价项目的价格变动幅度更大;整体来看,21个可比项目加总价格变动幅度为-4%,整体变化不大。 图1:北京某公立三甲医院价格目录和此次调价目录相比,7项提价,14项降价 就纳入甲类医保的16项辅助生殖项目而言,首先在技术方面,16个项目基本各类技术皆有涉及,例如流程前端的促排卵治疗综合评估/取卵/精子分离及优选处理、人工授精技术、试管婴儿技术中的常规体外受精胚胎培养/囊胚培养/胚胎形态学评估/胚胎移植术、第II代的卵母细胞胞浆内单精子注射、第III代的胚胎单基因病诊断/染色体疾病的植入前胚胎遗传学检测/囊胚/卵裂球/极体活检术。其次在价格方面,由于体外受精胚胎培养没有按之前的口径分类,共有9个可比项目,其中4个项目提价,5个项目降价,整体价格变动幅度为-31%~37%。最后在医保方面,由于除了该16个项目外的其他项目都为丙类医保,基本自费,纳入医保后影响不大;该16个项目为甲类医保,100%报销,从医保覆盖上来看,如下表所示,第I代试管婴儿预计有8324元医保报销额度,第II代试管婴儿预计有11670元医保报销额度,第III代试管婴儿预计有13634~14934元医保报销额度,假设单周期价格为4万元(不考虑第III代),医保覆盖比例为20%左右。 表1:纳入甲类医保的16个项目共有9个可比项目,其中4项提价、5项降价,整体价格变动幅度为-31%~37% 表2:第I、II、III代医保报销额度预计分别为8324、11670、13634~14934元 就北京辅助生殖服务供给而言,截至2021年5月,北京市共有12家辅助生殖机构(不包括6家军队医疗机构,3家民营+9家公立),开展AIH、AID、第I代、第II代、第III代分别有12、3、10、10、1家,3家民营中仅有1家为医保定点机构。 根据北京市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应用规划,截至2025年,辅助生殖机构不超过15家,剩余3个牌照待申请,鉴于牌照申请时间长且需逐级开展,预计近年竞争格局变化不大,拥有医保资质的IVF机构拥有更大发展潜力。 但同时较为重要的一点是,《北京市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应用规划(2021-2025年)》提到“北京一些辅助生殖机构接诊的外地患者比例达60-70%”,结合我国辅助生殖牌照在各地区分布不均匀、一线城市牌照超配、基层地区牌照空缺的现状,我们认为一线城市的外地患者比例也较高。此次16个项目被纳入甲类医保是仅限门诊医保,而我国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目前仍在推进当中,自2018年以来在京津冀、长三角和西南五省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3个地区选取部分定点机构试点,且试行过程中还存在政策差异性、待遇互异性等问题需要逐步解决,由此,我们预计IVF服务渗透率并不会出现短时间内快速增长,而是随着医保等政策持续完善逐步上行。 表3:北京市共有12家辅助生殖机构(不包括6家军队医疗机构,3家民营+9家公立) 整体来看,我们认为此次将16个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甲类医保(仅限门诊),首先是有利于IVF服务渗透率提升,且在国家鼓励三胎的政策环境下,生育政策将更积极,但考虑到一线外地患者比例较高且目前国内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还在试点推进当中,预计IVF服务渗透率并不会出现短时间内快速增长而是逐步上行; 其次在供给方面,行业门槛仍然很高,优质IVF牌照稀缺,医保资质对IVF机构提出更高要求,龙头机构竞争优势将更加凸显;最后在盈利能力方面,此次定价和之前的价格整体相差不大,且对VIP等高端特需服务影响小,由此IVF机构盈利能力预计能够维持。 1.2、中药配方颗粒:政策支持、量价齐升,行业有望迎来快速扩容 政策给予强有力的医保资金支持,中药行业发展空间扩大。2021年12月30日,国家医保局等联合发布了《关于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 (1)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药机构纳入医保定点;(2)完善中医药服务价格管理;(3)将适宜的中药和中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4)完善适合中医药特点的支付政策。由此对整体中医药行业给予了强有力的医保资金支持,促进中医药整体行业发展。 中药配方颗粒行业有望迎来量价齐升,行业规模快速增长。 (1)销售范围拓宽带来量的增长:2021年11月1日,国家药监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联合出台关于结束中药配方颗粒试点工作的公告,并自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中药配方颗粒的销售范围由二级以上中医院拓展至所有具备中医执业的各级医疗机构,且考虑到国家对中医药行业给予医保资金支持、中药配方颗粒在新国标实施下有效性和安全性得到更高认可、中药配方颗粒本具备使用方便性优势等方面,我们认为具备中医执业的各级医疗机构对于中药配方颗粒的接受度将会提升,实现其量的增长。 (2)当量成本提升、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价的增长:首先,新国标相较企标、省标更为严格,对于单克中药配方颗粒所需饮片的使用量整体提升,造成采购成本、生产成本上升,形成当量成本提升。其次,近年来中药材涨价较为明显,再加上新药典颁布后中药饮片价格有所提升,我们预计中药配方颗粒拥有提价趋势。 集采为必然趋势,但短期集采概率较小,预计价格下降幅度不大。新国标实施为集采创造了基础条件,但由于目前新国标仅覆盖了196个品种,品种覆盖率不高,预计短期内全国集采的可能性小,但长期来看,我们认为中药配方颗粒进行全国集采为必然趋势。从价格来看,首先,中药配方颗粒相较中药饮片的价格提升幅度不大;其次,较多中药配方颗粒为“一票制”,中间环节少,利润空间不大。基于此,我们认为集采下,中药配方颗粒的价格下降幅度并不大。 竞争格局:短期看,龙头凭借产品先发优势发展潜力更大;长期看,拥有更先进生产技术、具备明显成本优势的企业发展潜力更大。短期来看,对于医院端,由于目前新国标还在制定当中,品种丰富度、产品供应能力是目前选择生产企业的主要考量因素,兼具该2方面优势的生产企业将成为医院的主要合作对象。相较其他市场新进入者,龙头在品种覆盖方面具备明显先发优势。长期来看,在新国标已经完善且集采已经实施的情况下,医院将会考量生产企业的综合能力,包括品种丰富度、产品供应能力、产品质量、提供的增值服务等。对于生产企业而言,新国标下生产的产品同质性较强,若生产企业前期对于生产技艺、生产设备进行持续投入,规模化下生产成本的优势将会放大,且集采下营销投入预计不大,成本下降有望较大幅度体现至利润端,生产企业从而有更多现金流加强技术壁垒、增加和医院合作的增值服务等,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1.3、医药研发高投入+自主可控,国产企业迎来高光时刻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全行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25年,创新产品新增销售占全行业营业收入增量的比重进一步增加”以及“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可控。医药制造规模化体系化优势进一步巩固,一批产业化关键共性技术取得突破,重点领域补短板取得积极成效,培育形成一批在细分领域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带动能力的重点企业”。 生命科学试剂是生命科学研究和开发的基础材料,作为易耗性工具在生命科学科研活动中被广泛使用。我们看好在生物医药行业持续加大投入的大背景下,作为基础科研的“卖水人”的试剂行业有望保持快速增长。同时,对于上游的科学仪器、制药设备、分离纯化填料等均有望充分受益。 2、看好估值合理、基本面向好标的未来成长性 (1)沪深股医疗服务板块2021-2023年平均PE分别为64.3/44.7/33.5倍,2021-2023年平均PEG分别为1.4/1.3/1.1倍。 表4:沪深股医疗服务2021-2023年平均PE分别为64.3/44.7/33.5倍,2021-2023年平均PEG分别为1.4/1.3/1.1倍 (2)港股医疗服务板块2021-2023年平均PE分别为34.4/23.9/19倍,2021-2023年平均PEG分别为0.6/4.1/0.8倍。 表5:港股医疗服务2021-2023年平均PE分别为34.4/23.9/19倍,2021-2023年平均PEG分别为0.6/4.1/0.8倍 (3)沪深股医药商业板块2021-2023年平均PE分别为15.7/12.6/10.3倍,2021-2023年平均PEG分别为1.3/0.6/0.5倍。 表6:沪深股医药商业2021-2023年平均PE分别为15.7/12.6/10.3倍,2021-2023年平均PEG分别为1.3/0.6/0.5倍 (4)港股医药商业板块2021-2023年平均PE分别为6/5.2/4.7倍,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