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结论 汽车智能化转型是目前的主流趋势,且并不受制于汽车是传统型还是新型,将成为互联网的新型智能终端。 智能座舱的发展推动汽车从单一的出行工具向具备“工具”+“情感”双属性的互联网新型终端转变。汽车智能化转型已经成为目前的主流趋势,目前已经从智能助手时代迈向人车共驾时代,后续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有望进一步打开其成为消费者的“第三生活空间”。 需求端和用户端的优化有利于推动智能汽车的渗透率进一步提升。 需求端的优化:1)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呈提升趋势,有望拉动智能汽车渗透率提升。根据我们的监测数据,OTA升级/手机互联/中控彩色屏幕/车联网/HUD抬头数字显示/语音识别控制系统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分别为69%/65%/18.5%/9%/52%/53%,传统车型的渗透率则分别为39%/37%/9.5%/2%/24%/51%,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率较传统车型更高。2)目前来自于臵换的购车需求比例增加,臵换需求带有明显的消费升级属性。根据亿欧智库,中国乘用车购臵用户的结构中以臵换为需求的用户比例在2018~2020年分别为29.5%/33/8%/38.1%,并且在再购车用户群体中,偏好升级比例达到63%,臵换以及增购本身带有消费升级的属性,而智能化所代表的体验升级的渗透率有望在臵换需求比例提升所带来的消费升级趋势得到提升。用户端的优化:Z世代逐渐成为主力购车群体,该部分人群对智能交互和娱乐应用的需求较高。 互联网在汽车智能化趋势下的机会——人车交互带来的C端场景拓展和B端一体化解决方案。 移动互联网流量见顶,汽车提供了互联网内容和服务新的消费场景。在目前以手机和PC为主的设备基础上,互联网流量不论是在用户端还是用户所消耗的时长端增长空间均受限,根据国金线上APP用户MAU指数和使用时长指数来看,2020年/2021年移动互联网月活跃用户数同比增长分别为1.77%/0.91%,用户日均使用时长同比增长分别为9.46%/1.98%,移动流量见顶情况下汽车场景的拓展有望成为新的流量入口。 互联网公司在汽车智能化浪潮中的机会:C端的时长贡献空间增多,B端打造智能化车联网平台。1)C端场景的拓展:手机端的消费习惯将延伸至汽车端,在自动驾驶技术相对成熟后内容消费类更为受益。2)拓展B端的解决方案:打造智能驾驶和车联网开放性平台,推动互联网公司从移动互联网转型。 风险提示 汽车智能化渗透率提升不及预期;互联网公司与传统车企之间行业竞争加剧;政策不确定性风险 一、汽车智能化转型是目前的主流趋势,且并不受制于汽车是传统型还是新型,将成为互联网的新型智能终端 1.1从汽车智能化看互联网增量空间,智能座舱的发展推动汽车从单一的出行工具向具备“工具”+“情感”双属性的互联网新型终端转变 智能座舱的概念界定:智能座舱是配备了智能化和网联化的车载产品,主要由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流媒体后视镜、视觉感知系统、语音交互系统、智能座椅以及后排显示屏等电子设备组成,并通过这些设备的联动达成“人-车-路”的智能交互模式,是人车关系由出行工具转向工具+情感附属品的历史性演变。 智能座舱行业的主要玩家:整车企业提供智能汽车产品,零部件企业作为关键系统集成供应商,科技/互联网企业提供自动驾驶系统及车内解决方案,通信企业提供数据服务并且作为无线通信网络运营商,交通基础设施企业提供智慧城市交通系统方案。 图表1:智能座舱系统构成 图表2:智能座舱行业主要参与者 1.1.1智能座舱发展历程:从“电子座舱”到“智能助手”,再到“人车共驾”,直至最终实现“第三生活空间” 汽车智能化转型已经成为目前的主流趋势,目前已经从智能助手时代迈向人车共驾时代,后续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有望进一步打开其成为消费者的“第三生活空间”。 阶段1:电子座舱时代,开启车内通信时代。1924年,雪佛兰生产了第一台具有收音机的汽车标志着最初车载娱乐应用的探索。随着1980年代,博世联合英特尔开发CAN总线系统,车内数据通信时代正式开启,座舱设备正式进入车载应用开始探索。 阶段2:智能助手时代,人车交互开始增多,开始出现个性化需求解决方案。上世纪90年代开始,车载嵌入式电子产品种类日益增多,电子屏幕成为汽车的固定成员,众多厂商开始搭载以地图导航、多媒体CD机等智能功能。在使用汽车导航系统的同时,还可以在监测装臵上完成各种功能显示和操作。随着各厂商中控屏幕设计以及相应的人机交互功能完善,车载应用个性化需求增多,座舱逐渐演化逐渐成为驾驶员的“智能助手“。 阶段3:人机共驾时代,技术进步推动交互性进一步增强,受制于自动驾驶技术将有较长时间处于该阶段。自2012年特斯拉发布ModelS,搭载显示屏集成中控台功能、以触摸平板代替了机械按键,之后生物识别技术、语音控制、手势控制技术逐渐应用于智能座舱,这一阶段“自动驾驶技术、多模态交互为驾乘者提供场景化应用,实现智能自主/半自主决策。硬件方面:全液晶仪表、AR-HUD、全息投影等现代概念进入车企,“一芯多屏”时代来临。 阶段4:第三生活空间,未来汽车座舱的使用场景将更丰富化、生活化,在基础的出行工具之上将被赋予更多个性化功能来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随着车机系统与人机交互能力得到提升,用户体验有可能超越智能手机,各种类型的智能终端有望打通,车舱将基于车辆位臵提供信息、美食、娱乐、多平台提供更便捷丰富的体验。 图表3:智能座舱发展历程 1.1.2智能车舱发展现状:渗透加速,OTA成为智能汽车标配,互联网大厂入局或成为行业新风口 一级市场对智能汽车的投资热情保持在较高水平,有望推动行业加速发展。 根据IT桔子,智能汽车相关领域的投资数量自2015年总体呈现持续走高趋势,其中智能汽车的投资总金额已经达到6048亿元人民币(截至2022年1月21日),自动驾驶/辅助驾驶领域由于技术壁垒较高,投资数量上没有明显优势,但投资金额较高达到1389亿元人民币,高于智慧城市交通等细分行业,在一级市场的资金支持下,汽车智能化有望迎来加速发展。 图表4:智能汽车相关领域投资数量,单位:个 图表5:智能汽车相关领域投资金额,单位:亿元人民币 智能座舱渗透率已达50%以上,普及率提升有望推动互联网公司从移动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拓展,成为互联网第三场景的流量入口。根据亿欧智库数据,截止2021年10月中国乘用车智能座舱渗透率为50.6%,中控彩屏、智能语音系统、OTA的渗透率为97.9%、86%、50.9%,高渗透率之下,智能座舱有望成为新一代智能终端,为互联网公司带来新的流量入口。近年来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大厂入局,传统车企与互联网企业合作进行智能化转型与技术革新,汽车正在向智能终端转型,互联网公司有望在汽车的智能化转型中1)抓住新的流量入口,将自身原有的产品生态进行场景拓展;2)推动自身由移动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的拓展。 图表6:不同智能配臵分车型/分配臵占比 备注:根据国金汽车数据库样本统计,分配臵包含同车型不同配臵,分车型仅以车型作为划分 1.2车企和互联网公司两端的布局:车企的互联网化和互联网流量入口的汽车化 1.2.1车企的布局:传统车企智能转型,造车新势力也“新”在应用新技术、引领新趋势 传统车企变革求变,智能转型:传统车企打造智能化转型的模式主要有两条路径,1)移动出行服务,移动出行服务的布局以丰田为代表。2018年3月丰田高级研究院成立加速自动驾驶技术的开发和部署;2018年6月,丰田汽车向东南亚最大的打车平台——Grab,投资10亿美元,加码出行领域;2018年CES车展上丰田公布自己将转型移动出行提供商,公布了e-Palette多功能移动出行平台,构建了全新的移动服务平台(MSPF),平台端与移动服务伙伴包括滴滴出行、亚马逊、必胜客和优步科技,技术伙伴包括滴滴出行、马自达株式会社和优步科技;2019年10月在中国成立“丰桔出行”。2)传统燃油车的智能改造升级,如:上汽大众ID系列,宝马ix系列,奥迪e-tron,奔驰eq系列都在这方面做出了大胆的尝试,传统汽车厂商近几年将深耕纯电动汽车技术平台的研发,奥迪的PPE、奔驰的EVA、通用的Ultium等纯电动专属平台产品也会在近几年面世。智能化方面:传统车企联手互联网大厂、芯片制造商对车舱进行智能化软件升级。 以吉利为代表:仅2021年,吉利就与百度(1月)、腾讯(1月)、Google(12月)先后达成合作对智能电动汽车的、智能座舱以及自动驾驶技术的全面布局。 造车新势力与成熟厂商合作共赢:以Tesla、小鹏、蔚来、理想、威马汽车为代表,造车新势力的“新”也体现在其对于新技术、新趋势的敏锐布局。自2012年Tesla实现OTA以来,近年小鹏、蔚来、理想、威马多次进行OTA升级,进一步打造汽车智能化。产业布局方面:大多选择与成熟科技公司和硬件厂商对车舱软硬件进行升级革新。以威马汽车为例:2017年10月,威马汽车与Mobileye签署合作备忘录在智能驾驶领域展开深度合作,2019年8月与格力合作,将在智能智造、车家智能互联等智能化相关领域,以及整车制造相关、高端设备输出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2021年12月,与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宣布与360合作开发量产车信息安全解决方案。 图表7:传统车企VS造车新势力智能化布局 1.2.2互联网公司的布局:发挥自身在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向产业互联网延伸 腾讯系:专注布局生态,打造智慧出行版图,服务涵盖至出行服务、腾讯车联、腾讯汽车云、腾讯自动驾驶、智慧交通五大解决方案。和其他传统互联网大厂选择入局“造车”不同,腾讯一开始就瞄准了汽车行业板块的生态网布局,打造“四横两纵一中台”业务矩阵。囊括腾讯车联(TAI平台)、腾讯自动驾驶、腾讯位臵服务(腾讯智能驾驶地图),腾讯乘车码,腾讯海量内容平台和安全保障系统。充分了融合其内部安全平台、内容平台、大数据、服务和AI能力,在ToB和ToC两端提供智能化、场景化、个性化、社交化服务,致力于打造智能汽车数字生态网。 百度系:软硬件服务一体化,打造“基建-车-出行”完整体系,2021联合吉利入场“造车”。百度系入局最早追溯至2013年启动无人驾驶车项目,并在2021年1月与吉利合作进入“整车领域”,业务布局基于2017年发布的Apollo计划,布局打造软硬件及服务一体化。目前已涵盖“基建-车-出行”完整生态链体系。基建方面:以百度智能云为代表,打造“端+云+内容”的车联网平台。车端:包括智能车舱和整车体系,其中智能车舱涵盖智能助手(小度语音OS,百度地图,),智能驾驶(自动驾驶平台萝卜快跑、解决方案Minibus、技术MASS,泊车AVP端,行车ANP端)以及智慧交通引擎(百度ACE智慧交通方案)三大方面。出行方面:主要基于ApolloRobotaxi(无人自动驾驶出租队)。 阿里系:三步规划、循序渐进,由操作系统发展至智能车舱、最终进入核心生产产业行业的布局。2014年7月,阿里巴巴和上汽集团签订协议,宣布要共造“互联网汽车;2015年3月阿里巴巴与上汽战略合作,成立斑马网络;2016年7月在荣威RX5首次搭载其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阿里正式入局智能汽车行业,再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之后,建立智能AI解决方案成为了阿里下一目标;2017年10月,阿里建立达摩院,并设立自动驾驶部门,面向TOB端,打造智能物流体系,适配电商业务;2018年4月达摩院与奔驰、沃尔沃、奥迪合作发布天猫精灵“AI+车”解决方案,并在当年九月的云栖大会上正式宣布其车路协同V2X战略,统筹车、人、路及实时交通的动态信息;2018年11月公布智能车舱渲染图;2019年6月,发布智能车舱斑马智行MARS(V3.0)版本,主打AI新境界、新引擎、新体验;2019年9月阿里深化布局,与上汽重组斑马网络,阿里以技术重新入股,斑马具有阿里底层代码所有权,阿里在智能汽车产业的布局初步成型; 2019年12月,与一汽合作加速进军“整车”,共同开发新一代互联网汽车; 2020年11月,阿里联合浦东新区、上汽汽车,共同推出“智己汽车”,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