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回顾:本周公用事业(申万)行业指数下跌5.78%,跑输沪深300指数3.39%。环保行业细分子行业中,园林、水务涨幅居前;公用行业细分子行业中,燃气上涨,其余下跌。 专题研究: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内,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当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仍处于建设初期,总体呈现行业覆盖较为单一,市场活跃度较低,价格稳中向上,相关系统建设需求较大。结合目前政策,未来全国碳市场主要趋势将是试点有序退出,地方与全国协调性不断加强;在电力行业的基础上稳步扩充行业,逐步纳入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国内民用航空等另外七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CCER相关项目将重新开启申请审核,完善抵消机制;碳金融市场逐步完善。 行业动态:生态环境部等四部委发布了《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实施方案》。到2025年,在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的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形成一批效果好、能持续、可复制,具备全国推广价值的优秀案例。强化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要加强源头管控,接纳含有毒有害物质的工业废水的污水处理厂,不纳入试点城市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 要规范过程管理,强化监督考核,确保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要严格末端监管,制定实施突发环境事故应急预案,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异常时,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影响下游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等工程措施运行。 投资建议:“十四五”期间为碳达峰的关键时间窗口,碳控排政策力度有望超预期,环保公用行业迎来发展机遇。碳中和政策推进为环保行业发展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和带来了增量收入来源,把握供给侧低碳化发展、消费端电气化、碳交易基础设施端、碳交易引发CCER增量收益四大投资方向。建议关注谱尼测试、国检集团、华测检测、瀚蓝环境、三峰环境、上海环境、英科再生。国六实施带来后处理产业链机会,建议关注隆盛科技、龙蟠科技。废弃物资源化带来市场新机会,建议关注有机糟渣资源化快速放量的路德环境。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举措,风光新能源运营迎发展机遇,建议关注积极转型新能源发电的华能国际、华电国际、华润电力,新能源发电建议关注福能股份、三峡能源、龙源电力、节能风电、吉电股份、芯能科技。同时,未来气电装机容量有望不断增加,天然气市场需求向好态势持续,建议关注产业链一体化布局优势突出的新奥股份,以及转型发展神安线投运带来天然气业务持续成长的天壕环境。电力神安线投运带来天然气业务持续成长的天壕环境。电力行业智能运检标的申昊科技、智洋创新、苏文电能。工业温控专家,储能热管理大有可为的标的申菱环境。电力紧缺以及峰谷价差持续拉大推动了企业能耗控制的需求,建议关注企业微电网综合能源管理解决方案供应商安科瑞。 风险提示:项目推进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研究报告使用的公开资料可能存在信息滞后或更新不及时的风险。 1.行情回顾 本周公用事业(申万)行业指数下跌5.87%,跑输沪深300指数3.99%,表现弱于大盘。 图表1:各行业周涨跌幅情况 环保行业细分子行业中,园林、水务、固废处理、节能与能源清洁利用、大气治理、监测&检测本周涨跌幅分别为1.28%、0.71%、-1.62%、-2.11%、-2.70%、-3.99%。 公用行业细分子行业中,水电、燃气、地方电网、火电、清洁能源发电本周涨跌幅分别为1.33%、-1.40%、-4.51%、-6.60%、-8.22%。 图表2:环保行业细分板块周涨跌幅情况 图表3:公用行业细分板块周涨跌幅情况 环保行业个股表现:本周环保行业涨幅前五的个股为佳华科技、安车检测、卓越新能、旺能环境、东珠生态,跌幅前五的个股为汉威科技、莱伯泰科、久吾高科、天壕环境、隆盛科技。 公用行业个股表现:本周公用行业涨幅前五的个股为新奥股份、广州发展、三峡水利、辽宁能源、国网英大,跌幅前五的个股为华能国际、粤电力A、文山电力、华电国际、福能股份。 图表4:环保行业周涨幅前五个股 图表5:环保行业周跌幅前五个股 图表6:公用行业周涨幅前五个股 图表7:公用行业周跌幅前五个股 行业估值回落。截至2022年1月7日,公用事业(申万)PE( TTM )为26.90倍,PB(LF)为1.84倍。 图表8:16年以来公用事业(申万)PE( TTM )走势 图表9:16年以来公用事业(申万)PB(LF)走势 动力煤价小幅回升。2022年1月7日,秦皇岛动力煤价(Q5500)为815.00元/吨,动力煤期货收盘价格为713.20元/吨,周环比变化分别为1.88%、6.10%。库存方面,2022年1月7日,秦皇岛煤炭库存为449万吨,沿海六港口炼焦煤库存合计为444万吨,周环比变化分别为-5.27%、8.03%。 图表10:秦皇岛动力煤价(Q5500)走势(元/吨) 图表11:动力煤期货收盘价格(元/吨) 图表12:秦皇岛煤炭库存(万吨) 图表13:沿海六港口炼焦煤库存合计(万吨) 国内天然气价格上升。2022年1月7日,国内LNG出厂价格指数为5203元/吨,中国LNG到岸价为31.26美元/百万英热,周环比变化分别为3.81%、1.98%。 图表14:中国LNG出厂价格指数(元/吨) 图表15:中国LNG到岸价(美元/百万英热) 2.专题研究 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内,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约45亿吨二氧化碳。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数据显示,自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按履约量计,履约完成率为99.5%。2021年12月31日收盘价54.22元/吨,较7月16日首日开盘价上涨13%。整体而言,全国碳排放市场交易价格稳中有升,促进企业减排温室气体和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初步显现。 图表16:2021年全国碳市场上线后成交量(单位:万吨) 图表17:2021年全国碳市场上线后成交额(单位:亿元) 图表18:2021年全国碳市场上线后收盘价格(单位:元/吨) 欧盟碳排放配额价格持续走高。欧盟基准碳价格突破80欧元/吨,创历史新高。2021年以来,EUA价格持续上涨的原因在于欧洲地区天然气供给紧张以及冷冬持续,导致天然气价格继续上涨和煤炭需求上升,碳配额交易需求增加,带动价格继续走强。 图表19:2005年至今欧盟排放配额(EUA)结算价(单位:欧元/吨) 全国和地方碳市场的制度协调性将不断加强。碳价统一是全国和地方碳市场协调的首要表现。“十四五”时期,地方碳市场与全国碳市场在配额分配方法、交易制度、交易流程、碳价等方面的制度性协调力度将加大,避免市场割裂,维护市场完整性,进而推动全国碳市场“一盘棋”。 非电力的“两高”行业和企业将会优先纳入交易体系。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全国碳市场初期仅覆盖电力行业,高排放企业被纳入重点排放单位。“十四五”时期,除电力之外的其他“两高”行业将逐步纳入交易体系。一方面,当前各国碳交易体系的覆盖范围存在巨大差异,很难找到适用所有体系的单一“正确”方法,但几乎所有体系均至少涵盖电力行业与工业部门,考虑到不同行业和排放源之间的巨大差异,行业排放的占比是决定行业是否被覆盖的决定因素。 2022年全国碳市场将会以电力行业作为突破口,按照“成熟一个、纳入一个”的原则来纳入其他行业。在发电行业碳市场稳定运行的基础上,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国内民用航空等七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将被逐步加入到当前全国碳交易体系中。另一方面,仅以高碳排放企业为主体的交易市场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市场投机行为的发生,但也限制了碳交易市场的活跃程度,降低了市场有效性,很难实现以市场化手段引导减排的目的。因此,在完善交易制度的前提下,降低企业入市门槛,并引入第三方投资者会是全面盘活碳交易市场的有效途径。 CCER有望重启。2017年,由于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量小、个别项目不够规范等问题,发改委暂缓受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方法学、项目、减排量、审定与核证机构、交易机构备案申请。《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草案修改稿)》指出,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项目的实施单位可以申请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组织对其项目产生的温室气体削减排放量进行核证;重点排放单位可以购买经过核证并登记的温室气体削减排放量,用于抵销其一定比例的碳排放配额清缴。一方面,随着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完善,CCER相关方法学、项目等将重新开启申请审核,另一方面,随着未来碳市场的发展,有望放宽实施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项目来实施碳减排,通过增大抵消比例扩大减排量市场。 图表20:CCER交易机制 碳排放配额由免费分配为主逐步向提高有偿分配比例过渡。《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指出,碳排放配额分配以免费分配为主,可以根据国家有关要求适时引入有偿分配。参考欧盟碳交易体系,其一级市场中碳配额分配方式从第一阶段的免费分配过渡到50%以上拍卖,并计划2027年实现全部配额的有偿拍卖分配。从国内区域试点来看,我国八大试点中有六个地区的碳试点均可以通过拍卖的方式进行配额的发放,但是比例均较低。未来在配额的分配方式上,我国初期仍以免费分配为主,参照欧盟等成熟碳交易市场的经验,未来将逐步提高有偿分配的比例,充分利用碳市场的调节机制,推动碳配额的有效配臵。 碳金融市场逐步完善。目前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仍处于初期水平,碳交易仍以现货交易为主,碳债券、碳期权、碳质押等产品仍处于地区试点阶段,参考欧盟等成熟碳交易体系,其交易产品以期货、期权等衍生品为主,未来随着我国碳市场的建立和发展,相关碳金融衍生产品将逐步完善。 图表21:全国碳交易市场现状及未来展望 3.上市公司动态 图表22:中标签约和对外投资 图表23:股东增减持和股份质押 图表24:股权增发、债权融资和其他融资 图表25:关联交易 工信部网站1月4日消息,近日,工信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的《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明确,到2025年,光伏行业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产业技术创新取得突破。新型高效太阳能电池量产化转换效率显著提升,形成完善的硅料、硅片、装备、材料、器件等配套能力。智能光伏产业生态体系建设基本完成,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水平逐步深化。(信息来源:中国能源报) 国家能源局、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三部门联合印发《加快农村能源转型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 意见指出,到2025年,建成一批农村能源绿色低碳试点,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占农村能源的比重持续提升,农村电网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展壮大,绿色低碳新模式新业态得到广泛应用,新能源产业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补充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绿色、多元的农村能源体系加快形成。(信息来源:中国能源报) 9省发布储能指导意见,催化储能行业驶入快车道。 2021年一年内已有河南、山东、青海、内蒙古、河北等九地陆续出台了储能指导意见。储能顶层设计正在向地方普及,加速了储能项目落地。7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中提出大力推动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项目建设,鼓励储能多元发展,完善新型储能政策机制,营造健康市场环境。(信息来源:北极星电力网) 山东:能源局印发《山东省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试点工作方案》。 方案公布了山东屋顶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试点名单、共计70个。鼓励在消纳困难的地区配臵储能设施。方案明确提出到“十四五”末,山东省整县(市、区)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容量达到2000万千瓦以上;50%以上的试点县(市、区)达到国家规定的试点标准,即党政机关建筑、公共建筑、工商业厂房、农村居民屋顶总面积安装光伏发电比例分别不低于50%、40%、30%、20%。2030年底前,试点县(市、区)全部达到国家试点标准,总开发规模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信息来源:北极星储能网) 央行上海总部:支持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