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未知机构]:进口关税对汽车芯片影响解20250413 - 发现报告

进口关税对汽车芯片影响解20250413

2025-04-12未知机构淘***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进口关税对汽车芯片影响解20250413

2025年04月14日09:45 关键词 芯片进口关税原产地认证流片地集成电路封装测试政策变化汽车国产替代模拟芯片数字芯片新能源汽车TIADI国产化率合资自主新势力供应链国产化 全文摘要 讨论集中于中国进口美国芯片的原产地认证问题及其对汽车芯片供应链的潜在影响。当前,认证主要依据芯片流片地,此做法虽有助于减少关税,但亦增加了认证流程的复杂度。专家指出,关税与认证政策可能迅速调整,存在对等征税的可能,短期内或对进口芯片构成利好。 进口关税对汽车芯片影响解-20250413_导读 2025年04月14日09:45 关键词 芯片进口关税原产地认证流片地集成电路封装测试政策变化汽车国产替代模拟芯片数字芯片新能源汽车TIADI国产化率合资自主新势力供应链国产化 全文摘要 讨论集中于中国进口美国芯片的原产地认证问题及其对汽车芯片供应链的潜在影响。当前,认证主要依据芯片流片地,此做法虽有助于减少关税,但亦增加了认证流程的复杂度。专家指出,关税与认证政策可能迅速调整,存在对等征税的可能,短期内或对进口芯片构成利好。对话强调了国产芯片在电源管理、信号链及驱动类等领域的替代进展,凸显政策推动下的国产化进程加速。尽管当前供应链受影响有限,但长期看,国产芯片使用比例将逐步提升,尤其是模拟芯片领域。汽车制造商正加速国产替代,以应对地缘政治及供应链风险,表明中国汽车行业正积极寻求供应链多元化与国产化解决方案。 章节速览 00:00中国进口美国芯片原产地认证及关税豁免讨论 对话围绕中国进口美国芯片的原产地认证和关税豁免问题展开。讨论指出,原产地认证目前以芯片的流片地为主,海关政策对此有严格规定,减少了操作空间。此外,提及美国对等征税中某些产品的豁免,预测中国可能对等豁免从美国进口的芯片关税,但具体政策需进一步观察。同时,探讨了芯片增值部分在封装测试等环节较多时,是否能更顺利进口而不加关税的问题,但现行政策对此有明确区分,主要针对非集成电路产品。整体而言,政策变化较快,需持续关注后续发展。 04:32新能源汽车芯片价值分布及国产替代现状 新能源汽车整车电子芯片的总价值约为2000美元,其中自动驾驶和座舱芯片价值占比接近30%,底盘和动力域相关芯片占比约30%,车身域芯片占比约15%。国产替代在通用电源类产品中有较多进展,但在数字处理相关的高端MCU、SOC、高速信号链芯片、高压隔离和BMS模拟前端等特定领域,国外方案仍占据主导地位。模拟芯片中70%可由国产替代方案覆盖,而数字芯片方面,约50%仍由外资主导。 09:37进口关税增加对汽车芯片国产替代影响及时间窗口分析 此次关税进口关税增加政策主要影响美国产能较高的模拟芯片进口,特别是像TIABI这样的公司。预计如果政策落实,将对整车制造成本带来额外增加,但具体增加值需进一步评估。针对汽车芯片的国产替代,约70%的模拟芯片已具备成熟的国产替代品,并已在终端汽车客户中经过验证或有量产市场份额。这部分替代品通用性强,且价格竞争力与国外厂商相当。切换至国产芯片的时间窗口预计在6到9个月,具体取决于汽车产业的方案切换、变更验证及主机厂的验证流程。对于剩下的20%到30%的产品,虽然国内有替代方案,但成熟量产案例较少,存在较高的短期切换风险。最后约1/3的产品,国内尚无良好的同等功能替代品,产品开发至少需要2到3年才能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13:34中国车企芯片国产化现状与进展 从车企角度分析,当前外资模拟芯片在汽车行业的应用广泛。在合资、自主和新势力三大类别中,国企背景的车企在芯片国产化方面较为激进,如一汽、上汽等央企背景的车企对特定车型的国产化率要求达到70%到80%,而新势力车企由于追求高性能和创新,对国产芯片的使用相对较少,国产化率约10%出头。合资企业则基本没有国产 化倾向,国产芯片渗透率在10%左右。比亚迪、奇瑞、吉利等民营企业基于供应链安全考虑,国产化率接近行业平均标准20%。领跑等部分企业因价格导向,国产化推进较快。 18:55国际芯片供应商受政策影响及应对策略 对话主要讨论了头部国际芯片供应商如NV、高通以及TI等在面对政策变化时的实际业务影响及应对策略。对于无晶圆厂(fabless)如NV、高通,由于其主要生产集中在亚洲,如台积电,因此政策影响相对有限。而对于深度集成设备制造商(IDM)TI,因其80%的模拟芯片生产在美国,政策影响可能达到其总营收的六成。TI的应对策略包括等待政策明朗化,以及将部分工艺可行的产品线转移至非美国的自有晶圆厂,如德国和成都的工厂。然而,由于成本和工艺限制,这种转移的可行性仅限于约50%的产品线。 23:55德州仪器自动驾驶芯片代工与关税影响 讨论了德州仪器(TI)在自动驾驶相关芯片如TTA4的生产和流片地,主要集中在韩国和台湾的晶圆厂。此外,提到了TI在代工生产上的占比超过80%,并且提到了其在犹他州的工厂用于生产数字产品。尽管TI近期收购的工厂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但整体上,由于大部分生产在海外进行,受到进口关税的影响相对较小。 25:39贸易战升级对汽车芯片成本的影响及政策考量 对话围绕贸易战升级背景下,特别是对汽车芯片加征关税的影响展开讨论。提问者询问关于国产替代率以及贸易战双方升级对汽车成本的具体影响。回应者指出,国产芯片替代率约为所有芯片的20%,并讨论了国家在贸易战中的考虑原则,包括对等原则和对美系芯片供应商的影响。此外,还讨论了加征关税对汽车供应链和成本的影响,以及短期内的政策预期。 29:46芯片短缺对车企国产替代策略的影响 在2021年芯片荒背景下,汽车企业经历了突如其来的供应链挑战,但经过几年的调整,国内的自主汽车品牌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内部团队和产业链布局,对芯片的使用和管理有了更丰富的经验。当前,面对新的地缘政治挑战,尤其是与美系供应商可能的脱钩风险,车企正采取更积极的预案和准备,包括国产化替代方案的验证和落地,以及加强对供应链的直接控制。相比之前,车企现在更依赖于直接与芯片原厂的沟通和备货,减少了通过代理商的不及时信息传递。特别地,产品成熟且与外企方案性能相近的通用器件,如电源芯片、低速信号链和通用逻辑芯片,预计将迎来加速的国产替代趋势,国产化率可能接近50%。同时,对于一些特定领域如高速信号链、BMS模拟AFE等,即使国产替代产品目前尚不成熟,车企也可能出于地缘政治考虑加速引入和验证。然而,对于那些已有非美系外资成熟方案的领域,如驱动类和隔离类模拟芯片,车企的国产化切换紧迫性相对较低,将优先解决美系主导的特定领域问题。 36:59高通芯片在汽车座舱领域的国产替代挑战及策略 讨论了国产芯片在汽车座舱领域的替代速度和难度,指出高通在该领域的优势以及国产芯片短期内难以与之竞争。同时,提到了高通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强大影响力以及其可能通过公关关系减轻对等关税影响的策略,强调了高通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和持续投入。 39:23自动驾驶技术的国产替代趋势与预算影响 讨论集中于自动驾驶技术的国产替代趋势,以及其与座舱技术在市场接受度和预算分配上的差异。与座舱相比,自动驾驶技术在国内市场提供更多选择,如地平线、黑芝麻等公司提供的方案,表明国产技术在性价比上有竞争力。此外,政策对加速国产替代的正向影响也被提及,特别是车企在培育更多国产供应商方面的考虑,以应对未来可能的政策变化和技术升级需求。整体而言,自动驾驶技术的国产替代进程预计会比座舱技术更快,但也面临着逐步推进的挑战。 42:43纯电动车中TI模拟芯片的应用与价值评估 对话围绕一辆价值20万的纯电动车中,德州仪器(TI)模拟芯片的使用情况和价值量进行探讨。专家估计,如果全部采用TI的模拟芯片,其价值量可能达到大几百美金,约600美金左右。此外,讨论还涉及了非美系厂家的替代可能性,指出在模拟芯片领域,即使不考虑美国厂家,也有90%的替代方案。同时,专家详细解释了TI芯片在电动车中的应用场景,包括电源管理、转向制动、信号处理等关键领域,并讨论了更换芯片所需的时间和验证流程。 47:11投资人询问关税波动对车企国产化策略的影响 投资人询问关于关税波动如何影响车企国产化策略的问题,专家回应称,尽管关税豁免或短期变化可能带来影响,但车企整体上仍在加速推进国产化进程,以降低不确定性和风险。 49:42中国对美国芯片及其在汽车领域的应用讨论 对话围绕中国政府对美国芯片的政策,特别是汽车领域的芯片供应链展开。讨论指出,部分美国芯片制造商如TI和Skyworks主要在美国本土进行芯片制造,而其他如MPS则更多依赖亚洲的生产线,尤其是与中国的华虹合作。数字芯片方面,高通和英伟达等公司主要依赖台积电的先进制程。针对可能的非美芯片供应商调整,对话中提到这些供应商已存在并经过认证,主要供应商包括欧洲的英飞凌、恩智浦和ST,以及国内的制造商。 54:00中美贸易战对汽车芯片供应链的影响 对话讨论了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尤其是关税问题对汽车供应链中芯片需求的影响。短期内,虽然政策存在一定的模糊和灵活处理空间,但对产业的影响不可避免。客户和供应商可能会加速验证非美系或国产芯片方案,以应对可能的供应链中断。同时,政府政策可能会进一步引导芯片的国产化,对国产芯片的政策扶持力度可能加大。对于当前汽车生产环节,由于下游市场、代理商及渠道商的存货,以及客户灵活的替代方案,短期内芯片供应的影响相对有限。 58:41模拟芯片的国产替代现状与价值分析 对话主要围绕模拟芯片的国产替代情况展开。电源和信号链是两大主要部分,其中电源部分的替代相对容易,尤其是在分离电源如LDO和DCDC方面,而集成电源(PMIC)的替代则相对复杂。信号链部分,通用信号通信协议的芯片,如逻辑芯片和运算放大处理器,国内基本能实现替代。对于特定的协议壁垒高的芯片,如高速信号链处理芯片,则替代难度较大。整体来看,电源和通用信号链芯片在汽车上的价值量分别约为100到150美金和接近100美金左右,但国产替代尚处于过渡阶段,尤其是驱动类芯片,受工艺壁垒限制。尽管如此,许多芯片国内已有一定基础,欠缺的是成熟量产案例的支撑。 01:03:58 DMD芯片在汽车HUD中的应用及依赖性探讨 对话讨论了DMD芯片在汽车HUD(抬头显示器)中的应用及其潜在风险。DMD芯片,即数字微镜器件,主要由德州仪器(TI)生产,是HUD系统中关键组件之一。因其独特技术和垄断地位,TI的DLP芯片在HUD中被广泛应用。然而,由于TI的芯片主要由台积电代工生产,存在一定的供应链风险。尽管如此,HUD并非汽车必备功能,且有其他技术如CFT芯片可作为替代方案,降低了对TI DLP芯片的完全依赖。长期来看,TI计划在美国犹他州工厂生产这些芯片,以减少对外部代工的依赖。 01:06:45功率器件行业现状及国际影响分析 对话讨论了功率器件行业国内外的发展情况,指出国内与国际水平差距不大,且国内厂商较多,技术相对成熟。此外,欧洲是功率器件主要供应商,其工厂多位于本土或通过代工形式与国内合作,如ST与三合资企业。因此,功率器件行业受国际影响相对较小,尤其是与模拟芯片相比。 01:08:04自研模拟与数字芯片在汽车行业的规模门槛探讨 本次讨论聚焦于自研模拟和数字芯片在汽车行业的规模门槛问题。对于模拟芯片,即使像比亚迪这样的大型企业,其半导体事业部在特定应用领域的自供能力也相对有限,表明至少需要接近百万台车的年销量才能实现自研模拟芯片的实用效益。数字芯片,尤其是高端SOC芯片,考虑到研发成本和效益,一般需要50万到100万台车的规模才能显现实际意义。此外,讨论还指出,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技术准备的加强,国产供应商在汽车芯片领域的份额预计在未来三年将持续增长,尤其是模拟芯片领域将直接受益,而智能驾驶相关芯片的国产替代率也将加速提升。 思维导图 发言总结 发言人3 他深入讨论了芯片行业当前面临的关键问题和趋势。他们首先指出了海关税则变更对芯片产地认证的影响,强调晶圆流片地成为确定原产国的新标准,这对芯片供应链产生显著影响。同时,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