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深海科技”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志着国家在深海领域的战略布局进入新阶段。这一政策背书不仅为深海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明确了其与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并列的重要性。海南、广东、上海等地同步出台的海洋经济专项规划,目标海洋生产总值突破千亿量级,进一步凸显了深海科技在国家经济中的核心地位。此外,中国陆地资源对外依存度高,如石油对外依存度较高,深海油气、可燃冰、多金属结核等战略资源的开发成为国家安全保障的核心方向。通过深海资源的自主开发,中国不仅能够减少对外依赖,还能在全球资源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和战略资源的稳定供应。 深海科技领域的技术突破显著,国产替代加速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动力。载人深潜器如“奋斗者号”、超深水钻井平台如“蓝鲸系列”、耐压材料如钛合金球壳等关键装备的国产化率不断提升,标志着中国在深海装备制造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同时,AI与深海科技的融合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智能算法优化了资源勘探路径,如AI仿生鱼“文鳐”的应用,自主水下航行器替代了传统作业方式,通信延迟从分钟级缩短至毫秒级,极大提高了深海作业的效率和安全性。这些技术突破不仅降低了深海开发的成本,还提高了资源勘探和开发的精度,为深海科技的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球95%的深海区域尚未开发,深海资源的巨大潜力成为推动深海科技发展的核心动力。在能源方面,深海蕴藏着丰富的可燃冰和多金属结核等资源,其中可燃冰储量巨大,可满足人类长期能源需求,而多金属结核含有锰、镍、钴等战略金属,是未来新能源和芯片产业的关键原材料。此外,全球34%的石油和44%的天然气资源分布在深海,我国南海55%的油气资源也位于海底,深海油气开发已成为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方向。在生物医药领域,深海生物资源具有独特的基因和生态系统,为医药和生物工程提供了巨大的应用潜力。深海生物医药业作为新兴产业,正在快速发展,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不断增长的医药需求,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和升级提供了广阔空间。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在深海科技领域的标的选择上,可遵循两大思路。 其一,应聚焦于前期具备优先建设潜力的方向,这涵盖了深海平台装备与深海信息化两大板块。深海平台装备方面,水下机器人是极具代表性的前沿工具。深海信息化领域,声纳技术与海底观测网则能实时监测海洋环境参数。其二,着眼于商业化成熟度较高的深海油气开发方向。深海油气资源储量丰富,开发技术经过多年积累已趋于成熟,相关产业链完善。深海平台装备方向建议关注:振华重工、邵阳液压、天和防务、时代电气。深海信息化方向建议关注:中科海讯、海兰信、中国海防、长盈通、中科星图。深海油气开发方向建议关注:中海油服、海油工程。 风险提示:1)政策推进不及预期风险;2)技术发展不及预期风险;3)市场需求不确定性风险;4)深海环境破坏风险;5)前期巨量资金投入风险。 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深海科技被首次提及为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这标志着深海科技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与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并列。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我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加速转型的决心,也意味着深海科技将从“科研探索”向“产业驱动”转型。 深海科技作为资本市场的新兴主题,凭借其极具吸引力的发展潜力,有望成为今年投资的重要主线。但我们应理性地看到,目前市场对于深海科技行业诸多关键问题的理解尚不充分,诸如对该行业的定位、未来行业发展的抓手以及产业链投资优先级的判断等,均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回顾过往,新领域的投资行情往往遵循一定的规律,从初期的普遍上涨,到逐渐回归理性,市场开始深入甄别价值,再到经历重新评估和确认,最终可能在价值清晰化后迎来新一轮的增长。深海科技投资亦大概率遵循这一轨迹,如今正处在这一过程的初期,值得深入研究。 本文试图从六个角度分别剖析深海科技的来龙去脉,分别是: 1、深海科技的含义是什么,涵盖的科技领域有哪些? 2、人类如何探索深海,涉及到哪些技术手段? 3、深海科技的提出是出于哪些方面的考量,我国有什么技术积累? 4、哪些沿海省份正在筹划海洋产业发展,政策倾斜方向是什么? 5、深海产业链上下游是什么? 6、深海开发优先建设的方向是什么,哪些载体会是抓手? 图1: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深海科技,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1.深海科技的含义是什么,涵盖的科技领域有哪些? 深海科技是以深海环境为研究对象,通过探测、开发、工程等综合技术手段探索海洋深层奥秘并实现资源利用的前沿领域。其定义被明确为“用于探索、开发和利用深海资源以及研究深海环境的一系列先进技术和相关学科的总称”。而深海通常指水深超过200米、阳光无法穿透的海洋区域,约占全球海洋面积的95%以上。 图2:海洋深度信息图 该领域包含四大技术方向:以载人潜水器、无人遥控运载器为代表的深海探测技术,以多金属结核开采、可燃冰开发为核心的资源利用技术,依托水声通信和导航系统的信息传输技术,以及耐高压材料、深海机器人等工程装备技术。 图3:深海科技四大核心构成 深海科技与深海本质上是“工具”与“对象”的共生关系。水深超过200米的深海区域占据地球表面的约60%,具有高压、无光、低温等极端环境特征,这种特殊性迫使人类必须发展出与之匹配的技术体系:例如载人潜水器需采用钛合金耐压舱体抵御高压,生物资源开发依赖高精度传感器捕捉黑暗环境中的目标。同时,深海蕴藏的多金属结核、油气资源和独特生物基因库,既是科技攻关的动力源,也是支撑国家能源安全与产业升级的战略依托。二者构成闭环逻辑:深海环境催生技术突破,而技术进步又推动人类对深海认知边界的扩展,最终形成“认知深海—开发资源—反哺技术”的循环发展模式。 2.人类如何探索深海,涉及到哪些技术手段? “深潜”、“深钻”、“深网”合称“三深”,构成当前进入深海内部进行科学探索的主力。深潜技术虽然能够直观地探索深海,但在空间和时间上存在局限性,深潜最深只能到海底,从海底往下得靠钻探,这就是深钻的作用,而深潜的运行时间只能以小时计,想要长期连续观测就得将传感器放到海底,联网观测,这就是深网。三者结合可以更全面地认识深海。 图4:“深潜”、“深钻”、“深网”是当前深海探索的主要手段 深潜:进入海洋内部的深潜技术,遁入深海的“入场券”。深潜指通过载人或无人潜水器直接进入深海进行探测的技术手段。其核心作用是实现对海底地形、生物群落及资源分布的直观观测与采样,为海洋环境、地质构造及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现代深潜技术已突破全海深探测能力,覆盖从浅海至万米深渊的广阔范围。 图5:当前世界上超过 3000m 潜深能力的主要深潜器(黄色表示不载人) 深钻:从下海到入地的大洋钻探,在深海海底钻探地壳,涉及深海探索中难度最高、耗费最大的技术。深钻是通过海底钻探设备获取深海底部以下岩芯或沉积物样本的技术。 该技术能够穿透海底地壳,直接获取地球内部物质,用于揭示板块运动规律、地质演化历史及矿产资源分布。作为深潜的补充,深钻弥补了深潜无法深入海底地层的局限性,成为研究地球内部物质组成与能源勘探的关键手段。 图6:深水及超深水钻井 深网:常驻深海的海底观测网,深海观测,不仅需要从海面向下探索,而且需要从海底向上观测。深网指在海底布设联网传感器阵列,形成长期、连续、多参数的综合观测系统。其作用在于实时监测海洋环境动态(如温度、盐度、洋流)、追踪温室气体循环路径及气候变化的深海源头。通过覆盖大范围、长周期的观测能力,深网解决了深潜技术受限于时间与空间的不足,成为系统性研究深海长期演变的核心工具。 图7:海底观测网 3.深海科技的提出是出于哪些方面的考量,我国有什么技术积累?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深海科技”,这背后是国家对未来资源、科技、经济和国防安全格局的深层次考量。 深海科技的突破是保障我国资源安全与能源自主的核心战略之一。随着陆地和浅海资源开发趋近饱和,深海资源逐渐成为缓解能源对外依赖、优化能源结构的重要方向。 深海蕴藏着丰富的战略资源,包括多金属结核、稀土元素、可燃冰以及深海生物基因资源。例如,南海和西太平洋海域的可燃冰储量预计相当于我国陆上石油天然气总量的数倍,其商业化开采有望大幅提升能源自给率。此外,深海矿产资源的开发可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规避地缘政治风险。 深海能力的提升能打破传统海权竞争的岛链封锁,实质是通过技术制海权强化国防安全,为应对复杂国际局势提供战略保障。深海不仅是潜艇隐蔽活动的天然屏障,更是未来水下通信、侦察和作战的关键领域。我国海域辽阔,但南海、东海等区域存在主权争议,强化深海监测和防御能力有助于维护海洋权益。例如,深海监听网络可实时追踪他国潜艇动向,而无人潜航器和智能水雷技术能有效构建“水下长城”。 深海科技是典型的高精尖领域,其技术攻关将全面拉动产业链升级。深海探测需要突破极端环境下的材料科学、能源供应、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以“奋斗者”号载人深潜器为例,其国产化率超过96%,带动了精密加工、传感器和控制系统等数十个细分领域的技术迭代。例如,深海机器人技术可迁移至工业检测、灾害救援等领域,而深海生物酶研究已应用于生物制药。这种“深海+”的产业扩散效应,将助力我国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深海经济被视为“蓝色经济”的核心增长极,有望成为拉动内需的新引擎。2024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达10.54万亿元,深海经济占比超20%,成为新增长极,涵盖资源开发、装备制造、海洋旅游和碳封存等多元领域。例如,南海可燃冰商业化需配套港口建设、LNG运输和环保服务;深海数据中心利用海水冷却降低能耗;而深海文旅正成为消费升级的新热点。此外,深海基建投资具有“乘数效应”,能带动钢铁、船舶、通信等行业增长。 深海科技发展是我国长期战略规划的系统性部署。从“十三五”到“十四五”,国家先后出台相应政策,明确将深海列入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财政层面设立海洋发展基金,税收优惠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政府工作报告的表述,既是对既有战略的延续,也是向国内外宣示中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转型的决心。 图8:政府工作报告首提深海科技背后考量 我国在“深潜”、“深钻”、“深网”等深海技术方面已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形成了覆盖全海深探测、资源开发与科学研究的综合技术体系。在载人深潜领域,“奋斗者号”2020年创下10909米载人深潜世界纪录,其钛合金耐压舱、智能控制系统等核心技术国际领先;无人装备中,“海斗一号”无人潜水器、“海燕”水下滑翔机实现万米深渊自主探测与采样。资源开发方面,我国突破1500米级可燃冰试采技术,“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实现1500米油气商业化开发,自主设计建造的深海钻采装备打破国外垄断。技术体系上,已具备高精度地震勘探、多波束测深、海底观测网等全链条能力,国产化装备大幅替代进口。科学领域依托“科学号”“大洋号”等科考平台,在深渊生命演化、地质构造等领域取得多项原创成果。 表1:中国在“深潜”、“深钻”、“深网”三种深海探索方式中的代表性装备 图9:2025年2月23日,人民日报宣传十大“国之重器”,其中四项涉及深海科技 4.哪些沿海省份正在筹划海洋产业发展,政策倾斜方向是什么? 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深海科技的战略背景下,各沿海省市纷纷筹划并布局海洋产业发展。上海发布《上海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年)》及《上海市海洋观测网规划(2025-2035年)》,印发《关于推动上海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的实施意见》,系统布局海洋产业升级和观测体系。深圳通过“深海未来2025”大会,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布局深海、极地等战略领域,与华为、腾讯等签署合作协议,构建“蓝色伙伴关系”。浙江聚焦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部署“开年即开拼”行动。厦门拟出台《进一步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从科研创新、产业扶持等四方面加大支持。青岛通过《现代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行动方案》,锚定“4+4+2”重点海洋产业方向,加速国际航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