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项: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作政府工作报告。同时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3月5日在首场“部长通道”做集中采访。我们梳理《政府工作报告》及“部长通道”发言中的银行信息,本次政策定调在稳增长化风险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发展”,同时加入更多技术牵引型改革。具体如下: 评论: 总量目标:稳增长仍是主线。1、2025年经济目标仍围绕5%左右的增速,但更加注重“质效双升”,明确提出“以高质量供给引领需求”。2、货币政策:“适度宽松”,总量稳定基础上更加强调结构功能。3、财政政策:更加发力,4%赤字率+1.3万亿超长国债+4.4万亿专项债同步发力。财政发力下,对于银行强调“强化超长期贷款等配套融资”,整体中长期贷款增长预计仍维持中枢靠上水平。 经济结构:促消费、抓转型、惠民生。1、促消费:2025年促消费仍是《政府工作报告》重点着力的方向,对应金融支持方面,一是提供更丰富的金融产品,针对长期大额消费需求,金管局将研究提高消费贷款额度,延长消费贷款期限。 二是提供更便利的金融服务,三是营造更放心的消费环境。2、抓转型: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双轮并驱,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试点。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人工智能+”在多领域的应用提出更加清晰的规划和要求,对应金融支持方面,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更好发挥股权投资对科技创新和民营企业发展的支持作用。同时考虑进行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试点,将并购贷款占并购资金比例上限提高到80%,期限延长至10年,支持科技企业尤其是链主企业加快产业整合,畅通资本循环。3、惠民生:支持社会综合融资成本进一步下行,增强民营企业金融支持覆盖面。下一步从“一增一减”两个方面推动协调机制发挥更大效能。“一增”就是增加信贷投放,使机制扩大到更多民营企业,努力做到应贷尽贷、应续尽续;“一减”就是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努力使企业得到更多实惠。 金融风险:用发展的眼光“稳步化解”。地产因城施策盘活存量&优化供需。 地方政府稳妥化解债务风险,平衡化债与地方政府“健康发展”。坚持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动态调整债务高风险地区名单,支持打开新的投资空间。金融风险夯实化险资金来源,首次提出“充实存款保险基金、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等化险资源”,应对极端市场波动,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区域战略促进协调发展与培育新增长极,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走深走实。 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看:稳增长化风险仍是主线,同时加入更多技术牵引型改革。一方面,通过加大财政力度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推动地产盘活存量优化供需、系统性降低经济主体负债压力,夯实资产负债表;同时,对AI、量子等颠覆性技术在前期产业政策支持基础上,融入财税优惠、人才引进等制度性创新设计,推动中国经济实现更好的经济结构转型。 银行投资建议:化风险政策有序推进下银行基本面“本固枝荣”,2024年10月以来财政政策坚定有力,可以对后续经济的信心和预期更乐观一些,继续看好银行板块表现。2024年9月24号后,一揽子提振经济的政策密集落地,政策传导到经济数据验证仍需时间,但系列政策密集出台有利于稳定银行资产质量改善预期、同时也释放后续信贷稳定增长和信号。若本轮政策能有效促动地产和消费回暖,看好顺周期策略空间和机会,考虑中期分红已实质性落地,当期板块红利策略逻辑未变。选股推荐两条主线+一个主题。1)股息率高、资产质量有较高安全边际的银行仍有绝对收益。建议关注国有大行+区域优质且有较高拨备覆盖率的中小行如江苏银行、成都银行、沪农商行。2)经济复苏背景下,零售资产占比高/策略稳步推进的银行基本面和估值有更大弹性。建议 关注招商银行、常熟银行、宁波银行、瑞丰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3)化债背景下,部分区域性银行受益当地经济发展和债务置换带来的基本面改善预期,建议关注重庆银行、长沙银行、渝农商行。 风险提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城投和地产风险暴露、信贷投放不及预期。 一、总量目标:稳增长仍是主线 2025年经济目标仍围绕5%左右的增速,但更加注重“质效双升”,明确提出“以高质量供给引领需求”。在经济目标设定上,2025 GDP增长5%的目标增速,但更加强调“高质量供给”,“切实选准选好项目,管好用好资金,坚决防止低效无效投资”。从过去更多依靠大规模投资和资源投入,转向依靠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高端化的消费需求。 货币政策:“适度宽松”,总量稳定基础上更加强调结构功能。要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优化和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更大力度促进楼市股市健康发展,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提振消费以及民营、小微企业等的支持。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完善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落实无还本续贷政策,强化融资增信和风险分担等支持措施。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提升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和便利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财政政策:更加发力,4%赤字率+1.3万亿超长国债+4.4万亿专项债同步发力。1)赤字率4%:2010年来最高水平,赤字规模5.66万亿。2)专项债:地方政府专项债拟安排4.4万亿。比上年增加5000亿元,重点用于投资建设、土地收储和收购存量商品房、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等。3)特别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特别国债5000亿。 2025年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比上年增加3000亿元(系统解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拟发行特别国债5000亿元,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今年合计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11.8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2.9万亿元,财政支出强度明显加大。 财政发力下,对于银行强调“强化超长期贷款等配套融资”,整体中长期贷款增长预计仍维持中枢靠上水平。 图表1赤字率目标(%) 图表2地方政府专项债目标及发行(万亿元) 二、经济结构:促消费、抓转型、惠民生 促消费:2025年促消费仍是《政府工作报告》重点着力的方向,3000亿超长期国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扩大健康、养老、托幼、家政等多元化服务供给,释放文化、旅游、体育等消费潜力、健全县域商业体系等。对应金融支持方面,一是提供更丰富的金融产品,比如针对数字、绿色、智能等新型消费场景,鼓励金融机构量身定制金融产品,更好地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需求;针对长期大额消费需求,金管局将研究提高消费贷款额度,延长消费贷款期限。二是提供更便利的金融服务,不断强化数字赋能,使服务更高效,体验更舒心。三是营造更放心的消费环境,不断优化监管政策,推动金融服务更好匹配消费需求,有效激发消费潜力。 抓转型: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双轮并驱,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试点。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人工智能+”在工业、医疗领域的应用提出更加清晰的规划和要求,人工智能国家级战略实质落地,大模型在工业、医疗等领域实现万级企业接入。产业方面则更多依托政府进行基金化布局,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领域单列投入机制,并在年末形成首批示范场景。对应金融支持方面,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3月5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的通知》,将五家大型商业银行设立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范围由上海扩大至北京等18个城市,并纳入稳经济增长一揽子增量措施抓好落实,指导大型商业银行和金融资产投资公司推动试点落地见效,更好发挥股权投资对科技创新和民营企业发展的支持作用。同时考虑进行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试点,将并购贷款占并购资金比例上限提高到80%,期限延长至10年,支持科技企业尤其是链主企业加快产业整合,畅通资本循环。 惠民生:支持社会综合融资成本进一步下行,增强民营企业金融支持覆盖面。去年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指导区县设立专班,深入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致力于打通融资的堵点和卡点。从去年10月以来,专班累计走访超过5000万户,授信总额超过10万亿元,初步实现了直达基层、快速便捷、利率适宜的目标。下一步继续下大气力解决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从“一增一减”两个方面推动协调机制发挥更大效能。“一增”就是增加信贷投放,使机制扩大到更多民营企业,努力做到应贷尽贷、应续尽续;“一减”就是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努力使企业得到更多实惠。 三、金融风险:用发展的眼光“稳步化解” 地产:因城施策盘活存量&优化供需。1)盘活存量:盘活存量用地和商办用房,推进收购存量商品房,在收购主体、价格和用途方面给予城市政府更大自主权。拓宽保障性住房再贷款使用范围。2)优化供需:因城施策调减限制性措施,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充分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方式,合理控制新增房地产用地供应。有序搭建相关基础性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适应人民群众高品质居住需要,完善标准规范,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3)防风险:发挥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作用,继续做好保交房工作,有效防范房企债务违约风险。 地方政府:稳妥化解债务风险,平衡化债与地方政府“健康发展”。坚持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完善和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优化考核和管控措施,动态调整债务高风险地区名单,支持打开新的投资空间。按照科学分类、精准置换的原则,做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置换工作。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坚决遏制违规举债冲动。加快剥离地方融资平台政府融资功能,推动市场化转型和债务风险化解。 金融风险:夯实化险资金来源,维护金融稳定。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一体推进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和转型发展,综合采取补充资本金、兼并重组、市场退出等方式分类化解风险。完善中小金融机构功能定位和治理机制,推动实现差异化、内涵式发展。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强化央地监管协同,保持对非法金融活动的高压严打态势。首次提出“充实存款保险基金、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等化险资源”,应对极端市场波动,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区域战略:促进协调发展与培育新增长极。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在要素保障、科技创新、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等方面制定支持政策。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走深走实有助于整合区域资源,发挥协同效应,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图表3各省市再融资专项债发行情况 四、投资建议:本固枝荣,扬帆再起航 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看:稳增长化风险仍是主线,同时加入更多技术牵引型改革。一方面,通过加大财政力度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推动地产盘活存量优化供需、系统性降低经济主体负债压力,夯实资产负债表;同时,对AI、量子等颠覆性技术在前期产业政策支持基础上,融入财税优惠、人才引进等制度性创新设计,推动中国经济实现更好的经济结构转型。 银行投资建议:化风险政策有序推进下银行基本面“本固枝荣”,2024年10月以来财政政策坚定有力,可以对后续经济的信心和预期更乐观一些,继续看好银行板块表现。2024年9月24号后,一揽子提振经济的政策密集落地,政策传导到经济数据验证仍需时间,但系列政策密集出台有利于稳定银行资产质量改善预期、同时也释放后续信贷稳定增长和信号。若本轮政策能有效促动地产和消费回暖,看好顺周期策略空间和机会,考虑中期分红已实质性落地,当期板块红利策略逻辑未变。选股推荐两条主线+一个主题。1)股息率高、资产质量有较高安全边际的银行仍有绝对收益。建议关注国有大行+区域优质且有较高拨备覆盖率的中小行如江苏银行、成都银行、沪农商行。2)经济复苏背景下,零售资产占比高/策略稳步推进的银行基本面和估值有更大弹性。建议关注招商银行、常熟银行、宁波银行、瑞丰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3)化债背景下,部分区域性银行受益当地经济发展和债务置换带来的基本面改善预期,建议关注重庆银行、长沙银行、渝农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