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愿碳市场发展态势与前景 2025年1月 在全球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公众气候意识进一步提升、更多企业做出气候承诺、以及各国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的背景下,自愿碳市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但其未来发展趋势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策环境、技术创新、市场需求变化以及全球气候治理。 自愿碳市场 碳市场分两种,一种是在政府主导下建立的强制性的合规碳市场,比如欧盟碳市场,中国全国碳市场。另一种是与之对应的自愿性的碳市场(VoluntaryCarbonMarket,简称VCM)。 按照管理主体和运行机制的不同,自愿碳市场分为国际、国家和第三方机制下的自愿碳市场。第一类,国际机制下的自愿碳市场,例如: 《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的清洁发展机制(CDM),以及国际航空碳抵销与减排计划(CORSIA),是由联合国设计和管理的。第二类,国家机制下的自愿碳市场,例如:中国的CCER,澳大利亚减排基金(AERF)。第三类,第三方机制下的自愿碳市场,例如:核证碳减排标准(VCS)、黄金标准(GS)等。相当于第三方机构(一般是非盈利组织)充当国家的角色,制定各种领域的方法学,对项目进行验证和审核,以及发放减排信用。 对比较为自愿碳市场中有影响力的VCS和GS,VCS自愿减排交易量最大,60%-70%的碳汇量都来自VCS项目。通过VCS机制签发的减排量已经超过12亿吨,而黄金标准签发了大约3.3亿吨减排量。VCS项 目类型最广,方法学覆盖了16个专业领域,包括能源、交通、工业以及农业等。VCS由非营利组织Verra运营管理。而黄金标准聚焦在8个领域,包括土地利用、林业、农业等。注重可持续发展效益。 自愿碳市场发展困境 (一)减排性质转变导致市场需求变化 2023年全球合规碳市场规模达9490亿美元,而自愿碳市场仅 7.23亿美元,较2022年的19亿美元大幅减少。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视,各国纷纷将减排任务从自愿转变为强制。这一转变使得“自愿”碳市场的定位变得尴尬。企业减排不再是基于自愿的额外行动,而是成为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在这种情况下,自愿碳市场的核心服务——为企业提供自愿减排的抵销服务,其需求大幅减少。原本企业可能出于社会责任或形象塑造的目的参与自愿碳市场,购买碳信用以抵销碳排放,但现在,强制性的减排任务使得企业更关注如何满足合规要求,而非通过自愿市场进行额外的减排抵销。 (二)“额外性”与基准线设定难题影响项目质量 “额外性”是自愿减排项目关键,但实践中挑战重重。若项目在未实施时也能实现同等减排量,则不具备“额外性”。为确定“额外性”需建立基准线,然而基准线设定主观性和灵活性强,不同项目基准线缺乏统一客观标准,导致减排量计算偏差,无法真实反映项目的减排成效。一些企业可能通过不合理设定基准线,夸大项目的减排量,从而获取更多的碳信用。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自愿减排项目的质量,降低了市场对碳信用的信任度,使得投资者和购买者对市场望而却步,进而影响了市场规模的扩大。 (三)项目监管漏洞引发市场信任危机 部分自愿减排项目在基准线设置和监管方面漏洞多,碳信用质量参差不齐,就像有机蔬菜市场,如果认证体系存在缺陷,消费者无法辨别产品的真伪,就会对整个市场失去信任。在自愿碳市场中,由于 监管不力,一些项目可能无法提供真实有效的减排数据,或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未能严格遵守相关标准。这种市场信任危机使得企业和投资者对参与自愿碳市场持谨慎态度,减少了对碳信用的需求和投资,直接导致市场规模的缩减。 市场变革力量:共生联盟的探索 2024年5月,由谷歌、Meta(旗下拥有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等)、微软和Salesforce等科技巨头组成的共生联盟 (SymbiosisCoalition)应运而生,为全球自愿减排碳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与变革。 这些科技巨头之所以组建共生联盟,主要源于对现有自愿减排碳市场的不满。当前市场虽碳信用数量可观,但在质量方面存在严重缺陷,诸多自愿减排项目的基准线设置与监管漏洞频出,难以满足巨头们对高质量碳信用的需求。 共生联盟凭借其独特的互联网思维,提出了一系列创新解决方案。首先,在项目选择上,聚焦基于自然的碳汇项目,摒弃风能、太阳能等领域,以此提升专业性与质量把控。其次,采用动态调整的基准线,与最近COP29通过的《巴黎协定》6.4条方法学相近,摒弃僵化标准,随着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尤为突出的是,联盟跳过中间商,直接与项目方对接,并提供预付款支持。这一举措直击项目方启动资金不足的痛点,极大地改变了传统融资模式,为项目开展注入强大动力。 该联盟的最大创新在于将互联网平台理念深度融入碳市场。通过严格的五大质量支柱标准——保守计量、持久性、社会和社区效益、 生态完整性和透明度,有效解决了信任难题;预付款机制化解了资金困境;直接对接提升了市场效率,把原来复杂的供应链扁平化,直击传统自愿碳市场的顽疾。 共生联盟影响力深远。在标准层面,其高标准可能会倒逼整个自愿碳市场提高标准,科技巨头的做法很有可能成为行业标杆。于融资模式而言,预付款机制颠覆了以往依赖中间商的模式,使项目方获取资金更为便捷。从市场结构来看,共生联盟推动整个市场向“平台经济”转型的趋势明显,且承诺公开整个项目筛选和评估经验,有望助力行业优化升级,引发全球自愿碳市场的解构或者重构,成为全球自愿碳市场发展的关键转折点,为全球碳减排事业开辟新路径。 展望未来 目诚信和治理问题,2021年全球形成一个自愿碳市场的独立治理机构——自愿碳市场诚信委员会(IntegrityCouncilfortheVoluntaryCarbonMarket,简称ICVCM),通过推出核心碳原则(CCPs),为碳信用质量设定全球统一标准,以提升市场诚信度。有预测说2030 年全球自愿碳市场规模可能达到300-500亿美元。可能主要看好两个机会,一个是《巴黎协定》6.4条,另一个是国际航空碳抵销与减排计划(CORSIA)。 国际机制下的自愿碳市场发展高度依赖国际合作与谈判,《巴黎协定》6.4条虽带来发展机遇,但当前国际谈判形势复杂,市场启动与规模扩张面临诸多阻碍,前景充满不确定性。 《巴黎协定》第6.4条进展 《巴黎协定》第6条包括两个核心部分6.2和6.4。第6.2条:允许各国通过双边或多边协议交易减排量与排放许可指标,设立国家间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制度,产生的国际可转让减缓成果 (ITMOs)可在各国间转让。第6.4条:建立一个由联合国监督的碳信用机制,负责全球各种项目创造的减排单位的交易,取代《京都议定书》下的清洁发展机制(CDM)。 在COP29首日,各缔约方就第6.4条下的碳信用创建标准达成共识,认可了6.4条监督机构通过的相关标准,即方法学正式被批注准了。方法学指的是一套规则,用于判断减排项目是否有效。其相比以前CDM项目的方法学更加严格,尤其是在基准情景方面,要求必须证明减排量真的低于“商业惯例”,且要依据技术进步不断向下调整。 项目减排方法获得批准是全球碳市场启动的重要开端,表明各方已对这一机制有所期待,尽管不同主体的期待存在差异。由于《巴黎协定》基于各国自愿原则,目前仍不确定有多少国家愿意通过购买国际碳减排量来实现自身目标,所以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碳市场启动还有很大距离。 国家机制下的自愿碳市场因有国家管理,相对稳定。国家可通过政策引导和监管,保障市场有序运行,促进国内碳减排目标实现,有望成为自愿碳市场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第三方机制下的自愿碳市场面临较大挑战,多数项目可能萎缩。但碳移除项目,如森林碳汇、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等,因基准线清晰 (等于0,移除即减排),有望在困境中实现发展,成为该领域的亮点。 自愿碳市场正处于关键变革期,虽面临“额外性”、基准线设定和信任危机等问题,但共生联盟等新兴力量为市场带来创新活力。未来,国际合作、国家政策与市场创新将共同塑造自愿碳市场发展走向。各方需共同努力,完善市场机制,提升项目质量,增强市场信任,推动自愿碳市场在全球碳减排行动中发挥更大效能,助力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 资料来源: UnitedNationsFrameworkConventiononClimateChange.ApplicationoftherequirementsofChapterV.B(Methodologies)forthedevelopmentandassessmentofArticle6.4mechanismmethodologies[R],UnitedNationsFrameworkConventiononClimateChange,2024. ForestTrends’EcosystemMarketplace.2024.StateoftheVoluntaryCarbonMarket2024.WashingtonDC:ForestTrends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