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CCID赛迪]:“十五五”时期我国安全应急装备产业发展形势研判及思路建议报告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十五五”时期我国安全应急装备产业发展形势研判及思路建议报告

电子设备2024-11-27-CCID赛迪y***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十五五”时期我国安全应急装备产业发展形势研判及思路建议报告

“十五五”时期我国安全应急装备产业发展形势研判及思路建议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把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生物医药、电力装备、安全应急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着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安全应急装备,是为突发事件提供安全防护、监测预警、应急救援等保障需求的专用产品,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强化防灾减灾救灾基础、应对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安全应急装备发展态势持续向好,供给水平及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在部分关键领域更是打破国外垄断,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地位逐步显现。 在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的背景下,着力研究安全应急装备在“十五五”时期将面临的发展形势、探讨发展思路和目标、分析研判现存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等,对促进先进安全应急装备的推广和强化社会认知、推动装备高质量发展、提升行业本质安全水平和满足市场需求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我国安全应急装备产业发展将面临的新形势 “十五五”时期,安全应急装备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正迈向释放新动能、融合新技术、发展新设备、创造新价值的新阶段。 (一)培育新质生产力要求安全应急装备产业释放更大新动能 “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2024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对安全应急装备产 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从产业层面来看,安全应急装备产业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涵盖了装备制造、材料、化工、通信、消防等多个领域和部门,具有覆盖面广、产业链长、与其他领域相互交叉等特点。通过加快培育壮大安全应急装备产业集群和链主企业,充分发挥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 最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技术层面来看,培育新质生 产力要求以科技赋能为核心,加快重点领域安全应急装备发展,推动安全应急装备向专业化、精细化、信息化、智能化、标准化等方向发展,同时进一步提升科研转化水平,形成集“政产学研用”于一体的创新体系,以科技创新推 动产业转型升级。从市场层面来看,发展安全应急装备产 业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我国现有的安全应急装备需求主要来自政府和企业部门,个人和家庭层面的需求尚未得到充分发掘。随着新装备的研发应用和安全意识的提升, 面向个人与家庭的安全应急产品、安全应急培训与服务等领域将会形成广阔的蓝海市场,以消费带动产业发展活力。 (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成为安全应急装备发展新方向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为安全应急装备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一是为安全应急装备的设计和制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例如,3D打印技术可以实现快速定制和生 产各种复杂装备零部件,提高了装备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帮助设计人员更直观地了解装备的使用场景和效果,从而优化装备设计。二是为安全应急装备提供了更加智能化的解决方案。例如,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救援装备具有更强大的智能识别和决策能力,使救援过程更加高效准确。另外,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装备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了装备的协同作战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三是为安全应急装备的培训和使用提供了更好的支持。例如,增强现实技术可以模拟各种紧急情况,帮助救援人员进行真实场景的训练,提高其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同时,移动互联技术可以实现装备的远程监控和操作,使救援指挥中心能够实时了解装备的运行状态,及时调整救援方案。 (三)灾害事故多发频发对安全应急装备高端化发展提出更高新要求 我国地震、洪涝、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以及交通、工伤等事故时有发生。据应急管理部数据显示,2023年,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9544.4万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 3454.5亿元。一方面,灾害事故的多发性要求安全应急装 备具备多样化、多功能化的特点。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增多、城市安全需求的逐步扩大,对安全应急装备的要求从传统的灾害监测、抢险救援、储备物资等拓展到先进、专用、多功能、特种救援等全方位提升综合保 障能力。另一方面,灾害事故的频繁发生要求安全应急装 备具备更高的性能和质量。随着科技的发展,安全应急装备需要根据实际需求逐步探索,依靠“技防”实现多灾种、多因素、多环节的灾害监测预警与快速救援响应。比如,传感器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的广泛应用,使得安全应急装备可以实时获取各种数据,并将其进行分析处理,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提升安全事件的处置效率。 二、“十五五”时期我国安全应急装备产业发展思路和 目标 以壮大安全应急产业为总目标,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 主线,以推动安全应急装备应用推广为主攻方向,以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为重要抓手,推动技术、产业、应用、生态协同发展。 (一)安全应急装备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提升安全应急装备产业规模、产品质量、应用深度和广度,增强对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的支撑作用。培育壮大市场主体规模,鼓励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合资合作等方式成长为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安全应急装备领航企业。打造安全应急装备特色领域集群,推动合理区域布局,引导资源和创新要素向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地区集聚,培育创新能力强、产业环境好的优势集群。 (二)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更大突破 聚焦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面向重大自然灾害和生产安全事故急需装备,开展核心技术研发与工程化攻关,鼓励骨干企业联合攻关,争取推动先进通信、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一批前沿技术和先导技术与安全应急装备深度融合。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用户等产学研用单位联合打造安全应急装备领域创新平台,鼓励安全应急装备制造重点骨干企业牵引、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安全应急装备创新联合体。加强前沿、共性技术研究,加快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构建有效的产业技术创新链,强化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支持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转化投产安全应急装备领域的科技成果。 (三)重点安全应急装备产业链持续完善 围绕重点装备产业链分析上下游,梳理绘制重点装备产业链图谱,加强产业链关键节点补短锻长。引导各地差异化布局产业链,统筹强化重点装备“链上协同”,支持龙头企业担任产业链链主,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信息交互与对接,增强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引导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创新重点产业链创新模式、产教融合模式、金融供给模式。统筹推动重点装备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和高端化升级,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产业链上的应用推广,建立重点产业链管理机制,完善重点区域、领域装备的产能储备平台,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四)产业生态更加优化 培育安全应急装备领航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促进特色明显、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加速发展。完善安全应急装备领域人才支撑体系,鼓励安全应急装备相关企业、高校、院所深度参与,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大对安全应急装备示范基地、特色集群和重点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强安全应急装备企业上市培育。完善产业服务体系,以中国安全应急产业大会等会议、展览为载体,进一步推进产研对接、产需对接、产融对接,支持创新创业、检测检验、知识产权交易、推广应用、投融资等各类安全应急装备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生态链深度融合的规模效应和竞 争优势。 (五)安全应急装备示范基地集群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扩大安全应急装备示范基地规模和数量,持续推进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培育和评估工作,进一步完善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评价指标体系。优化区域布局,引导基地专业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以需求为导向,打造竞争力强的安全应急装备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安全应急装备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引导基地持续打造安全应急装备品牌,推动基地提升安全应急装备的信息化、数字化水平和装备智能制造水平,提升基地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和向绿色用能转型,推动安全应急装备示范基地集群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发展。 三、“十五五”时期我国安全应急装备产业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聚焦产业政策不协同问题,加强部门合作和政策协调 我国现行的国家、地方安全应急装备产业政策多处于 宏观引导层面,只有部分地区出台了较为详细的专项政策,大部分地区缺少配套的实施细则和激励措施。一是缺少针对性政策,缺少专门针对安全应急细分领域装备生产与研发的财税、金融等支持政策,未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引领带动作用。二是安全应急产业统计口径、统计分析缺少 相关标准和制度,无法为科学、精准地制定装备政策提供支撑。三是在促进市场开拓、培育市场环境和引导装备消费方面的相关政策不足,安全应急装备市场潜力尚未得到 充分释放 对策建议:推进部门间的政策协同。一是产业政策与财政政策协同。适度强化财政政策扶持力度,强化政府采购等措施,加强产业部门和需求部门对接合作;发挥安全生产专用设备税收抵免优惠政策等措施,以财政撬动社会资金投入安全应急装备研发生产。二是产业政策与金融政策协同。发挥产融合作平台作用,综合运用信贷、债券、基金、保险、专项再贷款等各类金融工具,重点投资扶持初创期的科技型、创新型安全应急装备生产企业和重点项目,促进装备创新发展。三是产业政策与科创政策协同。围绕重点应用场景,从支持科技研发、开放创新环境、鼓励创新创业、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布局科技创新相关政策,建立高质量、现代化的安全应急装备创新体系。 (二)聚焦关键技术不成熟,加强技术创新研发攻关 一是我国部分安全应急装备的关键部件在可靠性、耐久性、便捷性等方面仍有不足,需不断强化。二是部分新型装备对各类场景的适应性仍需加强,如我国安全应急无人机在恶劣天气等复杂环境下的适应性、灵活性不高。三是装备研发的产学研用协作仍需加强,在研发设计过程中 产学研部门要进一步与用户部门加强互动,提高适用性。四是部分装备产业链关键环节存在受制于人的问题,例如用于制造安全应急特种机器人的高精密减速器、高端伺服系统、编码器对进口依赖较重。 对策建议:一是面向安全防护与应急保障的实际需要, 针对安全应急装备和产业链短板环节,组合运用揭榜挂帅、联合攻关、应用示范等方式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提供可持 续的创新动力。二是充分发挥重大科技项目的带动引领作 用,着力推进创新载体建设,构筑多层次企业技术创新体 系,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破解产业链中的技术瓶颈,加快形成技术含量高的装备产业集群。三是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推动已有服务平台深耕安全应急装备研发应用,充分发挥其技术研发创新的支撑作用。 (三)聚焦高端装备不完备,加强锻长补短强基 从调研结果来看,部分高端装备总体处于缺乏状态。例如河南省全年仅有3架租用直升机,远不能满足省内救援任务需求;青海省海拔高、面积大、工业分布广,航空救援力量相对薄弱,当地仅有2架BELL-407直升机,没有适应高原环境的专业直升机和大型固定翼直升机。同时,不同地域装备配备不够,如东北地区1架飞行器需保护超过1 万平方公里的林区,西南地区1架飞机需保护约5.9万平方 公里的林区,装备数量少,防火保障能力不强。 对策建议:一是将围绕安全应急产业全链条,找准关键核心环节和零部件“卡脖子”问题,“一链一策”推进强 链补链稳链,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攻关,促进全产业链发展。二是严格把好安全应急装备生产经营资格关和市场准入关,理清装备生产企业、贸易企业和物 流企业等生产经营主体,紧抓市场秩序,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保证安全应急装备行业的规范有序发展。三是实施服务型制造行动计划,引导和支持安全应急装备制造企 业产品结构向服务型制造转型,促使企业从主要提供安全应急装备制造为主,向以服务为主、提供产品为辅转变,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 (四)聚焦市场需求不旺盛,加强试点示范和应用推 广 一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制造业升级创造的安全应 急装备需求正处于培育阶段,市场潜力尚未充分释放。例如,根据对京津冀、长三角部分地区调研发现:样本地区家庭的专业应急包